《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论语》十二章 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习目标【基础目标】我能借助课下注释或查阅字典,疏通文意;我能够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归纳整理重点实词与虚词的含义与用法。【拓展目标】我能通过对内容的阐释分析,读懂孔子所传达的立身处世之道。【挑战目标】我能通过举例分析,揭示经典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情境任务学校文学社将举办“寻文化之根,品诸子百家”读书鉴赏会活动,每班要通过语文选必上第二单元的学习选派一名代表参加。学习任务1.深入了解先秦诸子百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重点句法、词法现象,

2、培养文言语感,探索文言文学习规律,提高语文读写水平。3.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道墨三家的思想特点,学习儒家或雍容或峻急、道家或简约或恣肆、墨家朴拙繁复的言说方式,结合现实生活,学习古人智慧,培养理性思辨精神。新课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十二章。高二语文组壹预习检测,筛选资格文

3、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成书于 ,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 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 ,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是论语的思想核心。据杨伯峻论语译注统计,二十篇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论“君子”的有八十六章,出现率最高词是“仁”(109次),其次就是“君子”(107次)。丘仲尼春秋战国时期语录仁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文言知识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朝闻道君子喻于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文胜质则史士不可以不弘毅譬如平地虽覆一篑知者不惑天下归仁焉敏:勤勉就:接近、靠近;正:匡正,端正 道:

4、道理、真理。喻:知晓,明白。贤:形作名,贤人,有贤德的人。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史:虚饰,浮夸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平地:填平洼地虽:虽然;篑:盛土的竹筐知:通“智”,智慧。 归:称赞,赞许 文言知识人而不仁如何请问其目请事斯语矣迩之事父而:如果怎样呢 目:条目、细则事:从事,实践事:侍奉任务一疏通文意,提炼概念活动1:疏通文意 请结合课下注释口头翻译文章,圈画并批注重点实词、虚词。活动1:疏通文意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5、3)正:匡正、端正。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1)仁:仁德(2)如礼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当中一般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意思是“把(对)怎么样(怎么办)”。礼,指各种礼节规范。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礼乐有什么用?”活动1:疏通文意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道:学问、人生哲理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喻:通晓,

6、明白。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懂得小利。”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活动1:疏通文意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质:质朴。文:文饰。史:虚浮不实。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弘毅:志问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士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

7、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活动1:疏通文意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未成一篑(kui):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填平洼地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知:同智活动1:疏通文意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8、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顏渊)克已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日:一旦。归:称赞。称许。目:条目,细则。事:实践。从事。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使言语和行动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践行这些话。” 在阅读和翻译的基础上,根据下面的提示,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9、,并填出空缺部分。章节内容章节内容17任重道远2追求仁德839有智仁勇4重义轻利10克己复礼5见贤思齐11612诗育教化活动2:提炼概念章节内容章节内容1安贫乐道7任重道远(勇于担当)2追求仁德8不功亏一篑(持之以恒)3朝闻夕死(追求真理)9有智仁勇4重义轻利10克己复礼(自我约束)5见贤思齐(自我反省)11推己及人6文质彬彬(表里如一)12诗育教化(养德增智)活动2:提炼概念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谨言慎行)道理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重视仁德)道理、假设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 (追求真理)道理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

10、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表里如一)对比、道理第七章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勇于担当)道理论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比喻论证第九章智、仁、勇(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自我约束)道理论证第11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之心)道理论证第12章诗的社会功用(养德增智)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任务二梳理观点,明确哲思活动3:品读探究 小组选择十二章中的某一则,品读探究。1、“品”前要有读1位代表朗读2、“品”前要有译1位代表翻译3、“品”后要有思1位代表解析 你们组读了这一则之后,提取出什么观点?你们组又是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的?注意:观点要明确清晰;论证要简洁有力;结合现

11、实经验下一小组对上一组的解析做点评(好在哪?哪里不完善?质疑?)君子仁外在形象内在品质活动3:品读探究 孔子把这所有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有一个核心? 仁者爱人 为仁由己总结其一是论语的可读性。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从日常对话,行为举止等小事中,人生道理蕴藉其中,读来只觉得回味悠长,余味无穷。但它又绝不仅仅是简单说明一个道理,和浅显的伊索寓言形成鲜明对比,论语适合任意年龄段的人去读,而且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会得到不同的感悟。例如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儿时懂得是同行三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青年读来,可能理解为人人皆有所长有所短,暮年时再

12、读,可能又有了几分世事感慨,不拘泥于这句话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二是论语的实用性。人生千百年来不断重复循环,很多教训只要翻开历史就会看到,书中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容,是曾子“吾日三省”的发人深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孝道,等等。在今天,我们国家的“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哪一个不与论语有着莫大的联系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总结其三是论语的象征性。书中的亘古流传的话语,由古至今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炎黄子孙的血液里流淌着,传递着。论语不仅是一本含义丰富的书,更是一种象征,看到它,想到

13、中华文化,读了它,感悟文化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在这个娱乐化的社会,在这个发展与人民需求有矛盾的社会,在这个呼唤文化复兴的社会,我们需要读论语来安慰浮躁的心,来升华来感悟自我,来助力文化复兴。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论语?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而非生理属性,是人的超动物属性而非动物属性。只有在食、色之上另有追求,另有坚持,另有作为,才谈得上人格。儒家提倡的“以仁为人”就是对超越生理需要的精神追求和人格力量的高度抽象。实际上,“君子”的人格要求和显现就是“仁”的人格化。孔子对“君子”的境界规定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论语述而:“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所谓“文”,指作为历史成果而保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