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50张PPT)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早期社会治理思想:(1)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的思想。必备知识素养奠基敬天保民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必备知识素养奠基敬天保民2.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1)背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2)表现:以儒家的_思想与法家的_思想影响最大。德治法治2.东周时期社会治理思想:德治法治4.德治与法治之争:(1)表现: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
2、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通过_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孔子“_”“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_,主张法治商鞅保护_的权益韩非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道德礼义为政以徳人性恶新兴地主阶级4.德治与法治之争:学派主张代表思想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2)结果。学派结果原因儒家不被重视不适用于_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受到重视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_的愿望兼并君主专制(2)结果。学派结果原因儒家不被不适用于_战争激烈的【情境在线
3、】右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画像。子产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什么?提示:子产的“铸刑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情境在线】右图是春秋时期郑国子产画像。子产在中国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的法律:(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3)特点:秦汉朝廷还会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九章律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九章律2.魏晋时期的法律:特点原因表现律令儒家化汉武帝以后_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
4、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_儒家思想三纲五常2.魏晋时期的法律:特点原因表现律令汉武帝以后_3.唐代的法律与教化:3.唐代的法律与教化: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据材料二“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1)背景: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由此可见,荀子主张()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A。能
5、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功能的加强,排除D。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A。这反映出明清时期()层社会扩张,故选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
6、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2)唐朝的礼治:732年,唐朝政府颁行_,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3)基层社会治理: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大唐开元礼基层教化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情境在线】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是怎样的?提示: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情境在线】右图是古代中国某一法律的封面。这一法律在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的演变:(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
7、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基层教化的演变:(1)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宋代理学发展及影响:_(填写正确序号)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南宋后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
8、为规范。律令儒家化。2.基层教化的演变:(2)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2)明朝: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情境在线】侯官云程林氏家乘卷十一家范载:“凡女子及笄,须于十六岁以下先令讲读孝经、列女传、小学,能知大义,方可举行。”这反映了宋代在社会教化方面的什么特点? 提示:程朱理学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情境在线】关键能力素养形成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律【素养探究】1.
9、早期法治思想史料韩非主张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关键能力素养形成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法律思考:据史料,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观点从中信息进行归纳。原因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分析。提示:观点: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专制统治;法由君主制定;君主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
10、阶级崛起;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思考:据史料,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2.中国古代的法律史料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2.中国古代的法律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历史解释)【点拨】特点从画线部分信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法自君出”和“强调遵行礼教”进行归纳。原因结合中国古代的时代背景,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
11、面分析。提示:特点: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皇帝掌握立法权;以礼入法,以礼入刑,礼法并行。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素养探究】1.早期德治思想史料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又说:“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和历史的孔子主题二中国古代的教化思考:据史
12、料,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点拨】治国理念从中信息进行归纳。理由由中信息进行分析。提示:理念:为政以德;为国以礼。理由:道德和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具有道德的意蕴;礼的力量。思考:据史料,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时空2.中国古代的教化史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13、。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2.中国古代的教化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点拨】“变化”从中信息进行归纳。“积极作用”由中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提示: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史论阐释】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颁行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
14、典,但它包含了有关民法、诉讼法以及行政法等各个方面的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的结构,且始终以刑法为主,并以统一的刑法手段调整各种法律关系。2.德主刑辅,以礼入刑:多种思想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法律的影响非常深刻,而其中最重要的沉淀物便是“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的理论和实践。【史论阐释】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4.以法治吏,维护统治: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古代社会所说的人治其实就是官治。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3.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
15、是统治【史论阐释】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一办法。即所谓“上行下效”。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实施教化的又一条途径。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在古代中国,还有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那就是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史论阐释】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多通俗道德教育读本。它们既不属于家庭教育范畴,也不是学校教育的课本,但却在整个社会教育中起过十分巨大的作用。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
16、作用,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试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我国古代曾经保留下来许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A.法治 B.专制统治 C.德治 D.无为而治【解析】选C。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中,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主张实行“施仁政于民”,二者都是强调统治者要施行德治,故选C。A、B是法家思想主张,D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排除A、B、D。课堂检测素养达标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提出的治理社会的【补偿训练】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
17、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A.天行有常B.礼法并施C.君民共治 D.施行德治【补偿训练】【解析】选D。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污浊则河流污浊,所以如果拥有社稷而不能爱人民,不能有利于人民,却要求人民把君主当做亲人一样敬爱,是不可能的。可见荀子主张施行德治,故选D。“天行有常”是荀子的观点,但在材料中未体现,A错误;材料未出现任何“法”的信息,B错误;材料未体现“君民共治”,C错误。【解析】选D。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
18、旨意在【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影响力,减少政府任官数及俸禄开支。(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可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3)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出的这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两税法行于天下,国家舍”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
19、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为了发挥官治的作用,那就需要治官,控制官吏的权力,防止权力滥用。君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大治。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社会道德(3)基层社会治理: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_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思考:据史料,概括韩非法治思想的主要观点。史料在孔子那里,“政”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教化的建设作用
20、,即学风与世风的关系。”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律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旨:由邻里之间相互劝诫、“礼俗相交”到宣讲圣谕,约束官员与士绅。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即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可从乡约的制订、管理、宗旨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变化。(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_。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皇权至上;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引文的意思为:君主,是人民的源头,源头清澈则河流清澈,源头最后,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试考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
21、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管仲认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为大治。”从今人的视角看,管仲的“法治”实际上是()A.“法治即为民治”B.强调“依法治国”C.“反对特权等级”D.“法治下的人治”【解析】选D。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强调法治的法来自于君主,其实质还是表现为人治,故选D。A与材料无关;B不是材料的实质;C与材料所述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约束。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补偿训练】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
22、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A.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C.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D.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补偿训练】【解析】选A。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众加强“法治”教育,以达到“一教则下听上”,即达到维护专制统治的目的,故选A。B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民本意识,排除C;商鞅强调民众守法,加强法治教育是为了加强统治,排除D。【解析】选A。商鞅强调“法令者为治之本也”,认为必须对民【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1)在
23、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2)在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3)在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拓展延伸】德治与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3.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1975年12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律置吏律效律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律内史杂律尉杂律属邦律等。这说明()A.秦朝经济法规十分欠缺B.秦朝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C.秦朝法制受罗马法影响D.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3.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1975年12月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解析】选B。从题干看出秦律十八种的种类很多,可以看出当
24、时秦朝的法律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从而体现了法制严密且领域广泛,故选B。材料中田律关市律徭律等都是经济法规,A错误;罗马与中国交往的史实最早开始于东汉时期,秦朝法制不会受罗马法影响,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秦朝君民矛盾异常尖锐,D错误。【解析】选B。从题干看出秦律十八种的种类很多,可以看出当4.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儒;元明清三代,统治者一般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这表明古代中国()A.在法学上没有建树B.以儒家经典取代法律C.当时缺乏法律人才D.法律具有儒家化特征【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由经学大儒注释律令,以及认为只要通经就能明法,说明法律与儒学密切相关,法律制
25、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表明古代中国法律具有儒家化特征,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对中国古代法学成就进行评判,排除A;B说法绝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儒学与法律的关系,排除;C从材料信息来看,这些经学大儒也是法律人才,排除。4.东汉时期,注释律令章句的叔孙宜、郑玄等人都是当时著名的经【深化点拨】中国古代法制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德主刑辅”“内法外儒”“儒法合流”“礼法结合”“以礼入律”等儒家德治思想精华,虽然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之上,但其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合理内核,与现代法治精神并非不可兼容互补。【深化点拨】中国古代法制史发展中出现的诸如“德主刑辅”“内法5.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26、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5.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解析】选B。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排除。【解析】选B。从材料中“德业
27、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6.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6.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解析】选A。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
28、全面深入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社会道德教化功能的加强,排除D。【解析】选A。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补偿训练】“乡绅”,即士大夫居乡者。道咸宦海见闻录载:“绅士居乡者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自然百事吉祥,年丰人寿矣。”这主要说明“乡绅”()A.主要由致仕官员组成B.在教化方面的作用C.在乡间拥有巨大威望D.有维系地方治安的重任【补偿训练】【解析】选B
29、。据材料中的“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行”,说明“乡绅”在农村的社会教化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反映乡绅的来源,排除A;C、D材料没有涉及,排除。【解析】选B。据材料中的“亦当感劝闾阎,果能家喻户晓,礼让风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吕大均制定的吕氏乡约,由士绅起草法则,其宗旨意在使邻里乡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清朝时,乡约由礼部管辖,单纯用来司教化,以宣讲圣谕为主。雍乾年间数次颁布命令,除宣讲圣谕、公事礼节之外,禁止官员与本地士绅的一切私相交往及馈送,非特殊情况,不许士绅介入里甲、乡地、保甲等各类乡役组织。 据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秦汉到隋唐,乡官属于县以下基层行政组织,此期间的乡官制,是与当时田制、户籍和赋役制度相依存的,是乡官长期存在的合理依据。中唐“干戈兴,赋税繁”,均田制、户籍和租庸调发生了很大变化。两税法行于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毛纺织加工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木材保护市场发展趋势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无线电遥测设备行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彩色网络摄像机市场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工业清洁设备行业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运行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二丙二醇行业运行动态及前景趋势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中转运输行业市场运行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与用户教育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评估与反馈
- 2023年Beck自杀意念评估量表
- GB/T 2573-200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老化性能试验方法
- GB/T 22560-2008钢铁件的气体氮碳共渗
- GB/T 1265-2003化学试剂溴化钠
- 统编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课件
- 医院评审工作临床科室资料盒目录(15个盒子)
- 压力性损伤指南解读
- 汤姆走丢了 详细版课件
- 大学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预案
-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 课件
- 铁路建设项目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办法(铁总建设〔2018〕124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