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优秀课件)_第1页
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优秀课件)_第2页
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优秀课件)_第3页
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优秀课件)_第4页
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治通鉴人教版语文7下孙权劝学(40张ppt)(优秀课件)1.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点)2. 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重点、难点)3. 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1. 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重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字君实。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曾出任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为编年体通史,学术价值很高。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资

2、治通鉴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_体通史,记载了从_到_共_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编年战国1362司马光作品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是北宋_家、_家。政治史学五代资治通鉴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_体通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孙权(18225

3、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鲁肃(172217)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温馨提示:1、主谓之间可停顿。如:蒙/乃始就学2、谓宾之间可停

4、顿。如:隔/篁竹,闻/水声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可停顿。 如:奉命/于危难之间4、句首的语气词、连词、关联词、总结 性词后面可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 故/逐之划分文言文朗读节奏温馨提示:1、主谓之间可停顿。如:蒙/乃始 初,权/谓吕蒙(mng)曰:“卿/(qng)今/当(dng)涂(t)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但当/涉(sh)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更(gng)/刮目相待,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拜蒙母,结友/而别。一读:读准 字音(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读准节奏 初,权/谓吕蒙(mng)曰:“卿/(qng)今/翻译五字法温馨提示: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保留不翻译。2、调:调整倒装句的句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文词。4、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二读:读懂文意翻译五字法温馨提示: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调)。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留)!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替)。卿言多务,孰若孤?

6、(替)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补)。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做句末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说与相比怎样以(之)为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 大 惊曰:“卿今才略,非

7、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 何 见事 之晚乎!”肃 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开始和讨论事情非常(十分)惊奇现在就为什么无实义迟于是拜见表顺接读书人再,又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于是开始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刮目相待: 吴下,指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

8、书的吕蒙,后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两个成语: 吕蒙就学略鲁肃赞学侧面学理清思路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侧面学理清思路合作探究 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感受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合作探究 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孙权劝说的效果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课文思考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课文思考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邪”表反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

9、什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3.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 孙权劝学,先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吕蒙“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孙权劝学,先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吕蒙“当涂吕蒙和鲁肃对话时的神态心理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吕蒙的变化感到吃惊,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赞叹。这不是埋怨鲁肃,而是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自豪与自得。课文讨论吕蒙和鲁肃对话时的神态心理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不可不学孙权吕蒙鲁

10、肃非吴下阿蒙劝军中多务辞刮目相待豪启示?惊不可不学孙权吕蒙鲁肃非吴下阿蒙劝军中多务辞刮目相待豪启示?惊三读:读出语气(情味),体会人物形象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不悦、责备。 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鲁肃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称赞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深感自豪三读:读出语气(情味),体会人物形象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吕蒙 (坚决,关心)(自信,自得)(吃惊,赞叹)孙权鲁肃君臣同僚对话为主,言简意丰知识梳理吕蒙

11、(坚决,关心)(自信,自得)(吃惊,赞叹)孙权鲁肃君臣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1、资治通鉴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_体通史,记载了从_到_共_年的史事。 编年 战国1362司马光2、司马光是北宋_家、_家。政治史学 五代当堂训练1、资治通鉴是_主持编纂的一部_2、选出红色词的正确意思。 (1)权谓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A、告诉,对说 B、叫做,称为C、认为,以为 D、所谓 2、选出红色词的正确意思

12、。 (2)卿今当涂掌事A 沿途掌管做事B在安徽省当涂县做事C掌权管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A.告辞 B.推辞 C.辞谢(2)卿今当涂掌事A 沿途掌管做事(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过水去打猎B 粗略地阅读C干涉别人打猎(5)卿今者才略 A.谋略 B.略微 C.省略(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A过水去打猎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大兄弟为什么发现事情这么晚呢B长兄为什么了解这件事这么晚啊C兄长识别事实多么迟啊B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 涉

13、猎,见往事耳4、(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感悟反思: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参考: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感悟反思:参考: 开卷有益: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才干。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读书之法, 在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 朱 熹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劝学名言 百川东到海,何

14、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杜甫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孔子 劝学名言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劝学名言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 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 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 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选自宋史寇准传)(注释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严:敬重。具待:具,备办;待,接待。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 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 张咏在成

15、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后来寇准罢相,出知陕州,适逢张咏从此路过,受到寇准的盛情招待.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汉书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 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16、。”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词语解释:少孤:年少丧父。 书舍:书塾。 亲:父母。 愿:羡慕。中心:内心 恻:心中悲伤 苟:如果。 徒:白白地,即免费。资:学费。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

17、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炳烛:点烛。 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烛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