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_第1页
叶片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_第2页
叶片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_第3页
叶片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_第4页
叶片泵工作原理以及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叶片泵工作原理及应用第1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一、单作用叶片泵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泵的结构包括:转子、定子、叶片、配油盘和端盖等。定子的内表面是圆柱形孔。转子和定子之间存在偏心。第2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叶片在转子的槽内可以灵活滑动,在转子转动时的离心力以及通入叶片根部压力油的作用下,叶片顶部贴紧在定子内表面上,相邻叶

2、片、配油盘、定子和转子间形成一个个密闭的工作腔。第3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当转子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图示中泵右侧的叶片会向外伸出,密封工作腔容积逐渐增大,产生真空,于是通过吸油口5和配油盘上的窗口将油吸入。第4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在图示泵的左侧,叶片往内收缩,密封腔的容积逐渐缩小,密封腔中的油液经配油盘的另一窗口和压油口1被压出

3、而送入系统中。第5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单作用泵的结构特点:(1)转子和定子间存在偏心(2)泵在转子转一转的过程中,吸压油各一次(3)转子受到径向液压不平衡作用力,故又称非平衡式泵第6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1.单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1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 1压油口 2转子 3定子 4-叶片 5吸油口 单作用泵的结构特点:(4)改变转子和定子间的偏心距,可以改变泵的排量。故单作用叶片泵都是变量泵。第7页,共26页,2022年,

4、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2.排量与流量计算 单作用叶片泵的排量Vp近似等于两相邻叶片间密封容积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乘以叶片数,如计算简图示,则有式中,B-叶片宽度 D-定子内径 e-偏心距单作用叶片泵排量计算简图第8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2.排量与流量计算由上式可以得到单作用叶片泵的实际输出流量为式中,n-泵的转速 V-泵的容积效率第9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2.排量与流量计算 单作用叶片泵的瞬时流量是脉动的,泵内叶片数越多,流量脉动率越小。此外,奇数叶片泵的脉动率比偶数叶片泵的脉动率小,所以单作用叶片泵的叶片数一般为13

5、片或15片。第10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3.外反馈限压式变量泵及其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为一种单作用叶片泵典型结构-外反馈式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第11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3.外反馈限压式变量泵及其工作原理图3.3.2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工作原理1-变量活塞 2-调节弹簧 3-压力调节螺钉 4-流量调节螺钉 在定子的右侧作用有一调节弹簧(弹性系数为k,预压缩量为X0);在定子的左侧有一控制活塞(有效作用面积为A),控制活塞油室通泵的出口压力为P。作用在控制活塞上的液压力F=pA,弹簧弹力为Ft=kX0.第12页,共26页,202

6、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3.外反馈限压式变量泵及其工作原理图3.3.2 外反馈限压式变量叶片泵工作原理1-变量活塞 2-调节弹簧 3-压力调节螺钉 4-流量调节螺钉 当FFt,定子处于左极限位置,偏心距最大,泵输出流量最大。当泵的出口压力p增大,定子将向着使偏心减小的右方向移动。设位移为x,则弹簧弹力增加到Ft=k(x+x0).当弹簧弹力与液压力平衡时,定子和转子的偏心量e=emax-x,泵输出流量最小。第13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3.外反馈限压式变量泵及其工作原理 图3.3.3为压力流量特性曲线。途中B点为拐点,对应压力pB=kx0/A;在AB段

7、,作用在控制活塞上的液压力小于弹簧的预压紧力,定子的偏心量最大,泵的输出流量最大。 随着输出压力增大,泵的泄漏量增加,泵的实际输出量较小,因此AB段下倾。第14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3.外反馈限压式变量泵及其工作原理 BC段是泵的变量段,泵的实际输出流量随工作压力额增加而迅速减小。 调节限压式变量叶片泵的流量调节螺钉,可改变其最大偏心距,从而改变泵的最大输出流量;调节泵的压力调节螺钉,可以改变pB的大小,使曲线BC段左右移动;改变弹簧的刚度,可以改变BC段的斜率:刚度越大,曲线越平缓;越小,曲线越陡。第15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

8、四二、双作用叶片泵(一)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3.3.4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 作用原理跟单作用叶片泵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定子表面由两段长半径圆弧、两段短半径圆弧和四段过渡曲线等八个部分组成,且定子和转子式同心的。第16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一)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3.3.4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 当转子转动时,叶片在离心力和底部压力油作用下,在叶片槽内作径向运动并压向定子内表面。由叶片、定子内表面、转子外表面和两侧配油盘组成若干密封空间。第17页,共26页,20

9、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一)双作用叶片泵的工作原理图3.3.4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 当转子按图示方向转动时,密封工作腔的容积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处逐渐增大,为吸油区,在左下角和右上角逐渐减小,为压油区;吸油区与压油区间由一段封油区把它们隔开。第18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二)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特点图3.3.4 双作用叶片泵工作原理1定子 2压油口 3转子 4-叶片 5-吸油口(1)定子和转子是同心的(2)转子每转一周,每个密封工作腔完成吸油和压油动作各两次,所以称为双作用叶片泵(3)泵的两个吸油区和两

10、个压油区径向对称,作用在转子上的液压力径向平衡,所以又称作平衡式叶片泵第19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三).排量与流量计算 双作用叶片泵的排量为式中,R,r-分别为定子圆弧部分的长短半径 -叶片的倾角 S-叶片的厚度第20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三).排量与流量计算 双作用叶片泵的实际流量为第21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四)叶片与流量脉动关系 叶片泵流量脉动率与叶片数、叶片厚度及叶片在槽内运动的加、减速度成正比。从转子强度与降低流量脉动两方面考虑,叶片数应该越少越好。但叶片数必须同过渡曲线形状匹

11、配,且满足密封容腔的分隔要求,一般取8-18,以12、16为最佳。 叶片厚度越薄,对降低流量脉动率越好。但应满足强度和刚度要求,一般取1.8-2.5mm。第22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三、提高叶片泵工作压力的方法 为了保证叶片与定子内表面可靠接触,形成密封容积,使泵正常工作,叶片根部一般通以压力油。 当叶片处于排油区时,其顶部受高压作用,叶片靠离心力被甩出贴向定子内表面;当处于吸油区时,顶部为吸油压力,根部为排油压力,这一压差使叶片以很大的压力压向定子内表面。随着运行,这一压差增大,加速了定子内表面吸油区的磨损。第23页,共26页,2022年,5月20日,3点32分,星期四 因此,为减小定子内表面的磨损及提高工作压力,采用以下措施:1 双级叶片泵在一个泵体内,一根转动轴上连接两组定子和转子,形成两个叶片泵。两个叶片泵为串联形式,即一级泵的排油口也是二级泵的吸油口,从而提高整个泵出油口的压力。两泵之间装有面积比为2:1的定比压力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