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地理教案_第1页
初二地理教案_第2页
初二地理教案_第3页
初二地理教案_第4页
初二地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初二地理教案初二地理教案1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预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争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识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学问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

2、“中国地形”图,依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同学: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依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想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洁的方法表示出来。 同学: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洁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同学: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老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

3、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其次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同学: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争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同学:争论提纲, 第一组:对比“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

4、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其次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亮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淌过程中,你发觉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比“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同学: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潮湿气流向我国内陆推动,为我国广阔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其次组:用实物投影展现描

5、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隐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留意当地的生态环境爱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便利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洁的几何图形,同学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熬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

6、洁图形的力量,同学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熟悉,它并不是遥不行及的,我们平常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特别有利。通过小组争论的方法,使同学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气是很大的,培育同学的合作力量。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简单的内容简洁化,特别简单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初二地理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2。使同学熟识我国主要的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地。 3。使同学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4。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使同学熟悉到合理开发、

7、节省、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与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四部分,首先介绍了矿产资源总的分布特征,并且分析了分布相对集中带来的有利和不利方面;其次部分介绍了能源矿产,包括它们的分布、储量、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我国能源资源的短缺形势;第三部分介绍了金属矿产,这部分是分类介绍的。与铁矿相比,有色金属矿对于学校生来说,可能不太熟识,因此教材中举了很多实例,以使同学熟悉到有色金属的重要性。前面三部分都是以关于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和油气田的分布的四幅图为基础的,目的就是训练同学的读图分析力量。在最终一部分里,教材通过大量实例介绍了我国在矿产

8、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缘由,提出了对策。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法建议 关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建议指导同学读4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从宏观上分析煤矿、油田、铁矿和有色金属矿分布的特点是广泛且相对集中。关于矿点名称,老师要详细指导同学利用省区、江河、山脉等参照物,查找矿点与它们之间的方位上的联系,并通过读图、填表、图表对比、看图连线等方法巩固地名的记忆,进一步培育读图技能。教学中要用资料、数据说明能源矿产丰富,同时联系生产实际说明煤和石油的生产还不能完全满意需要。老师要结合实例说明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要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实际的解决方法。在这节内容的讲

9、授中,有三个点老师应当特殊留意:一个是金属矿产的作用,许多同学对于煤、石油、自然气和铁矿的作用特别熟识,但是简单忽视金属矿产,老师应当在教学中特殊强调,由于这会关心同学充分熟悉矿产资源与我国经济进展(尤其是工业)的亲密关系;其次是对新能源的开发,在谈到对矿产资源问题的对策时,同学往往简单把目光集中在问题的治理上,其实治理是一方面,同时还应当引导同学开阔思路,想方法找出更多的新能源,但是要使同学熟悉到,开发新能源是以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三,矿产资源与前面介绍的两种资源以及后面的海洋资源相比,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是非可再生的,在教学中,要对我国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以及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10、讲得适度,避开消失盲目的乐观和悲观心情,教育同学要以客观、实际的态度看待我国矿产资源问题。 关于“矿产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1 导入大家知道,土地资源是农业进展的基础,那么工业进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我国的矿产资源。 板书第四节矿产资源 活动读教材中四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同学争论、回答对不同矿产资源分别回答。 老师小结煤矿、石油、自然气、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分布都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其中,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南方居多。 提问这样的分布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同学争论、老师小结集

11、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是不同地区需要进行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对运输的负担。 转折结合“做一做”第一题,我们一起找一找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和石油基地。 补充矿产资源根据用途可以分为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煤、石油和自然气都属于能源矿产。我国虽然是一个能源大国,但是人均量比较少,随着经济进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能源已经慢慢不能满意需要了。 初二地理教案3 第几课时1 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多样的生物资源及其主要种类。 2、了解我国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的矿产资源。 3、了解我国巨量的化学资源以及如何爱护“蓝色国土”及其爱护的意义。 重点 难点我国海底资源的储量

12、及海洋资源的利用。 了解海洋开发和爱护的意义。 资源选择扫描中国近海资源分布图、中国海洋、剪辑郑和下西洋、人与自然、海洋学问等几个片段。 预习设计收集有关海洋学问 同学活动设计同学活动设计教学反思或修改看法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看书71页,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的学问。问: 1、我国海洋生物有多少种?鱼类有多少种?其中经济鱼类有多少种? 2、我国的四大海产是什么? 3、我国的最大渔场是什么? 4、舟山渔场有哪些条件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 5、我国海水养殖的产量为多少?主要的海水养殖品种有哪些?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看71页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海底石油、自然气的储量分别是多少? 2、我国海上油气资源

13、分布在哪里? 3、我国已发觉滨海砂矿多少种? 4、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海洋矿产有那几种? 5、我国发觉的各类砂矿床有多少个? 6、我国探明的砂矿储量为多少? 三、具量的化学资源 问:为什么日本对周边国家不断的进行挑衅?谈谈你的看法; 看书72页,找到我国两个代表性的盐场,谈谈你对海洋化学资源的熟悉。 四,爱护“蓝色国土” 我国每年排入海洋的污水有100亿吨,其中有毒物有几百万吨,我们该怎样防止海洋污染?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四大海产四大渔场 2,海水养殖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海上油气资源 2.海上砂矿资源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四、爱护“蓝色国土” 初二地理教案4 我

14、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这一标题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农业的进展成就、面临的挑战、进展对策以及农业建设方向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统计图、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和收集的资料直观了解农业的进展成就;运用收集到的图片,说明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运用地图、图片,探究我国农业进展的对策;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和因地制宜的原则,理解我国东中西部农业的建设方向。通过实行这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让同学获得有用的地理学问和终身受益的地理情感,形成农业可持续进展的观念。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了解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进展对策及进展方向;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技能,从地理图表上猎取信

15、息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方法;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等商品粮基地,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粮食生产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的观念,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及进展对策。 教学难点 理解农业进展对策: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展生态农业。 教学方法 争论法指导探究法 课前预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的图片。 同学:调查长辈小的时候食物的种类、供应量的状况。收集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因地制宜进展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必需。我国农业经过50多年的进

16、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结合P106活动1,说说我国农业的进展成就。 (培育同学将数据转化成统计图的力量,加深同学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农业快速进展的状况的熟悉。) 同学回答主要农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了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老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农业将怎样进展?朝什么方向进展?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板书其次节因地制宜进展农业 四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1.农业进展成就 老师承转我国农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哪些方面的挑战?请同学们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现收集到的资料。 (同学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

17、对本节学问有了初步了解,而且培育了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力量。) 出示课件补充资料展现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圈地运动);旱涝灾难;我国人口增长图;水污染对渔业的影响;酸雨的破坏;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耕还牧;国土资源部关于耕地削减的公告;超载放牧;滥垦滥伐等。 (培育同学猎取信息,说明地理问题的力量。) 出示板书2.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 挑战有人口增加、耕地削减、水土流失、自然灾难、环境污染等。 老师承转面对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进展对策是什么?为什么?你有更好的方法吗? 同学争论 出示板书3.对策 (1)建立商品粮基地 老师承转依据大屏幕展现的课件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你能说出我国

18、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名称吗?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 同学争论沟通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长江流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成都平原 珠江流域:珠江三角洲 (记忆方法形成。) 老师提问你能分析一下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而华北平原没有成为商品粮基地的缘由吗? 同学争论沟通三江平原、松嫩平原:人少地多;华北平原:人口稠密。 (培育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老师引申、师生争论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三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进展粮食生产的潜力巨大,为什么三江平原地区禁止开垦、鄱阳湖平原与洞庭湖平原地区实行退耕还湖,你如何解释呢?

19、(关注地理热点,加强环境爱护,树立可持续进展的观念,充分体现我国对生态环境爱护的重视。) 老师承转图片:无土栽培、现代化养牛场 材料:加入WTO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刚才我们学习了建立商品粮基地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之一,从上述图片、材料可以看出,解决农业问题的途径是什么? 同学争论、板书 (2)调整农业结构,进展多种经营;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进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老师承转进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个例证,而基塘生产是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你能据图描述桑基鱼塘的生产过程吗?你能够画出流程图吗? 同学争论 变废为宝,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整个生产过程没有废物,对环境没有污染。 (培育同学

20、猎取信息、景观图转化成流程图的力量。) 老师承转请同学们阅读材料;P103活动3,说出我国东中西部农业建设的方向并思索(1)(2)两个问题。 同学争论(培育同学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加深对农业进展因地制宜的理解,加强前后学问的联系。)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感想。 (学问巩固,方法形成。) 板书设计 评价建议 注意评价同学在地理学问的学习中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的学习地理学问的方法。评价同学在收集我国农业面临的严峻问题的多少、深度,在表述这些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同学尝试提出面对挑战的对策。评价同学在学习九大商品粮基地的学问时关注三江

21、平原的湿地爱护,以及对洞庭湖、鄱阳湖平原地区的退耕还湖的熟悉和树立环境爱护的意识。 教学后记 记忆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基本现象,开发记忆力也是力量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记忆法是指通过归纳学问进行分类整理,把学问联系在一起,形成学问结构,并使学问具有系统性的方法。因地制宜进展农业一节内容较简单,头绪众多,恰如其分地运用整理记忆方法,能使同学记忆效率大大提高。本节四个标题的内容整理详见板书设计。 初二地理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能够分析自然环境差异的缘由。 3.训练同学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二.教学重、难点: 南、北方在自然环境方面的差异

22、 三.自学指导: 1.自然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南、北方的位置、范围。 3.列举南、北方主要地形区,并能在图中相应位置找到。 4.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气温柔降水量图,分析南、北方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5.结合课本P7图5.9二幅长江、黄河流量过程线图,从水量、汛期、结冰期等方面来分析南北方河流特点,并分析产生特点的缘由。 6.结合课本P7图5.9四幅景观图,分析南、北方的主要植被。 初二地理教案6 指导思想 “学问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转变地理学习方式,引导同学从现实生活的经受与体验动身,激发同学对地理问题的爱好,

23、培育同学的地理学习力量,鼓舞乐观探究,了解地理学问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同学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同学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同学熟识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同学从自己的生活经受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爱护的措施等,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学问,培育力量,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进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同学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缘由。 2.从生活、生产实例动身,使同学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

24、题。 3.使同学充分熟悉“土地是立国之本”,培育同学的资源爱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省用地、爱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峻后果,对同学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育同学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进展意识。 教学预备 同学: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似乎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同学:小组沟通,组

25、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老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老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同学:争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老师:我们是依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同学: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学问,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进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争论,老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

26、到一个小组内参加争论)。 老师:我国国土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进展农、林、牧、副、渔业供应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老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同学:读图争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留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老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冲突突出。 同学: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

27、源的危机感。 老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老师:指导同学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同学: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学问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老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同学完成“活动2”,熟悉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同学:读

28、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学问,明确: 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状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进展的重要因素。老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缘由,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亲密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缘由。 老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伤”、“小草的请

29、求”、“飞来的山峰”。 同学:争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伤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请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削减 老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同学: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爱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老师:参加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老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假如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逝。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爱护土地同学: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

30、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同学: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老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省用地、爱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峻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骄傲,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政府把“非常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爱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同学: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爱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扬主题,组织宣扬活动。 同学:角

31、色体验,小组争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加同学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夫: 房地产商: 老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爱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爱护土地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命线! 老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同学:争论探究,设计开发(鼓舞创新思维)。 老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绚烂的将来,美妙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制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爱护土地”的宣扬活

32、动。 初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重点: 1.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 教学难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地形判读 教学预备: 中国地图、地形剖面模型、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等 课时支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章第四节地图第一课时 导入: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凹凸起伏差别很大,这些不同的地形对我们生产、生活有着不同的影响。那么,如何将凹凸起伏的地表特征比较精确、形象地在平面的地图上反映出来呢? 同学回答老师讲解,我们

33、要通过地形图来反映这些内容。 板书:一、地形图的判读 过渡: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由于观测的基准面不同,测得的高度就不同) 同学读图:读课本P126图B“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 导读:看图,以海平面为基准面,B点的高度为500米,A点的高度1500米,以B点为基准面则A点高度只有1000米,1500米为A点的肯定高度,也叫海拔;1000米为A点与B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板书:海拔(肯定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讲解:在地图上,必需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用米。从图上

34、我们可以看到。 板书: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甲地海拔乙地海拔 讲解:地面经过地形测量,测出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注在图上,然后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线,这就是等高线。 补充:我们假如用一个水平面去横截地形,这个水平面与地面的交线就是一条等高线。用不同的海拔的水平面去截地形,就得到不同层次等高线,再将它们转绘到平面图上(实质是垂直投影到平面图上)。 补充:强调一下,必需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起来,用平滑的曲线来连接。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这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地面的凹凸状况。 看图:地图册“坡度陡缓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 提问:坡度陡的地方与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状况有什么不同?

35、板书: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过渡:同理,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从等深线上所标注的深度上可以看出海洋的深浅。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等高线和等深线,那么由于地表的形态是各有不同,有山脊,山谷,鞍部,悬崖等,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现也不一样。 板图:不同的地形等高线表示图,边板图,边讲解。 板书: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悬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做练习巩固: 写出地形名称: 读图:读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比较一下这幅地图与我们所讲的等高线地形图有什么不同

36、? 讲解:这幅地图有等高线,但没有海拔高度的注记,它是用不同颜色来反映地势凹凸的,这种地图叫做分层设色地形图。 讲解:分层设色地形图立体感强,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地面的凹凸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看图:课本第29页“分层设色地形图”,陆地部分,海拔多少?用什么颜色?表示什么地形? 200m以下用绿色,表示平原 200500用浅绿色,表示盆地 5001000用浅黄色,表示丘陵 20 xx3000用深黄色,表示高原 30005000用棕黄色,表示山地 讲解: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37、新|课|标第|一|网 过渡: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凹凸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凹凸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同学观看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讲解: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凹凸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提问: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不一样。) 讲解: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始终线,如P30图I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

38、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P30图I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 课堂小结: 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沟通,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画出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课外作业: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一、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高度的确定: 海拔(肯定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等高线与等高线地形图 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坡度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不同地形的等高线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凹入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较低部分 悬崖:几条等高线重叠的地

39、方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初二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能够在地图上确认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精确位置,并能描述其各自的地形特点。 力量目标 通过读图、填图的训练,使同学能够从中国地形图上读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界线,及其所在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从而在山脉的基础上,建立起各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观念;通过阅读地表形态景观图、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使同学学会从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地表物质组成等方面去表述地形区的地形特点。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云贵高原的“坝子”、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等学问,使同学知道这是人类依据自

40、然条件,对其进行利用和改造的产物,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由引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五部分组成。引言部分简要说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在地形构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次至第五部分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分别叙述了各地形区的位置和特点,其中高原和平原详讲,盆地和丘陵略讲,而每一部分又都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即每一个地形区的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法建议 建议以读图叙述法、分析对比法和指导学习法相结合进行教学。引言部分可通过复习旧学问导入,也可直接读图得出结论。 各地形区的分布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各地形区的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又是教学难点。因此,关于各地形区的位置这个层面的教学,

41、肯定要抓住读图环节,老师提出详细明确的要求后,让同学充分活动,从读图中去发觉和把握学问。 各大地形区的地形特点也是本节教学重点之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读图相结合,通过分析、比较得出每一个地形区各自的典型特点。 塔里木盆地中的绿洲的分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教材中“想一想”的两个问题特殊提出,这是人类长期以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地协调、良性进展的极好例证,这有助于关心同学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位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四大高原、四大盆地空间分布观念的形成。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形分布示意图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

42、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的主要山脉,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山脉之间相对低下的区域则形成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在第三节我们学习有关上述地形的学问。观看中国地形图,考虑上述四种地形的分布是交叉在一起,还是有明显的集中分布区?(同学读图回答)可见我国地形构成的东西差异很大,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我们先从西部地区开头。 (板书) 主要地形区 一、四大高原 (叙述)四大高原的分布,我们很简单在中国地形图中找到,但这不够详细,现在要求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精确指出它们的位置,并用语言叙述出来。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读图。 (板书) 地形区名称全国的位置分界线所在阶梯

43、所在省区 青藏高原 (叙述并演示关于青藏高原的计算机课件)以青藏高原为例,青藏高原(点击青藏高原的位置,消失文字注记并变底色),位于我国的西南部,精确的范围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的地区(边讲边点击上述山脉,使其注记消失)。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上,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占全国面积1/4。主要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西部。 初二地理教案9 教学要求 1.使同学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缘由。 2.从生活、生产实例动身,使同学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

44、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同学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省用地、爱护耕地的资源观,培育资源爱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学问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同学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支配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同学的学习爱好,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呈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意感官体验的教学非常符合同学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同学留意观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冲突 教

45、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同学,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学问,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宽阔,地形简单多样,气候简单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峻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白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白“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同学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同

46、学关注人口与耕地的冲突: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担当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原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削减;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原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消失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同学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绽开。建议老师指导同学先结合课文供应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学问,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化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

47、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冲突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假如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协作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老师可以引导同学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学问间的相互联系,对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和学问迁移力量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同学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同学面前,突出“水与土”的冲

48、突: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进展浇灌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同学从水土资源的匹配状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同学的相关学问,培育同学分析地理问题的力量,也旨在加深同学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爱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殊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假如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假如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丢失其生产力量,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患病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老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

49、掘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同学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沟通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患病破坏并造成严峻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初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方案地收听收看电视台播放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通过“学做天气预报员”的训练,使同学熟识常见的天气符号,会看简易的天气预报图。 2.把握判读卫星云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卫星云图对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并初步了解卫星云图是如何制作形成的。 3.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同学熟悉到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

50、生产的亲密关系,并且感受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培育同学对科学技术的爱好。 教学建议 学问结构 本节从同学比较熟识的天气预报谈起,并且根据平常电视节目中播放的挨次,依次介绍了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简易的天气预报图,着重强调对这些图的推断、解读。由于这些内容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肯定的趣味性,所以可以激发同学的爱好,吸引他们连续进行后几节的深化学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题目是中国的天气和气候,所以需要在进行本节学习之前首先关心同学回忆在初一学过的关于天气和气候的区分的有关内容,这是进行后面学习的基础。 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

51、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难点: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法建议 本节教学以识图、辨图为主要目标,因此可以以同学为主体,实行敏捷多样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支配同学自己画天气符号,并且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举天气符号,另一位同学模拟天气预报播报员,反复练习,然后交换。另外,为了训练同学读卫星云图的力量,老师可以另外找一幅图,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气预报,分析天气趋势。此外在培育同学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同时,让同学留意总结规律,并摸索预报短期天气。在简洁地看与听的同时,主动的去参加实践。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日这节课我们开头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

52、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的学问,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分(复习已有的学问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大气的详细状况,包括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例如,今日的上午温柔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下降。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启发引导)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天气和气候哪个更为关注?(天气)为什么? (同学回答)由于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非

53、常亲密,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 (进一步提问)既然如此,人们如何了解天气的变化?(通过天气预报) (总结)所以,每当我们其次天要出门的时候,总会听一听天气预报。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便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的精确率越来越高了,于是人们就更加关注天气预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天气预报都预报哪些内容,他们是怎样做出这些预报的,最终我们学会判读天气预报图。 (板书)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启发引导)同学们是不是每天都收听或收看天气预报,什么新闻媒体刊登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内容有哪些?请

54、同学们看录像后回答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有什么、什么叫天气预报? (录像)某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 同学看过录像,争论、回答问题。 (启发提问)从录像中看到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天气预报时,最先消失在屏幕上的是一张什么图?你们知道这幅图是如何获得的吗?你认为从上面能获得什么信息? (展现图片)展现卫星云图的挂图、照片,或录像机中的卫星云图镜头,也可以让同学看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 同学争论、回答。 (板书)二、卫星云图 (老师总结)卫星云图计算在卫星上拍摄的图片,是由气象卫星给地球大气拍摄的图像。从图4.1可以看到气象卫星把摄取的图像信号放射到地面,通过地面接收系统接收显示出图片,得到一张卫星云图

55、。 在卫星云图上,有蓝色、绿色和白色三种不同颜色表示的区域。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而且白色愈浓,表示云层愈厚,云层下面往往下雨就愈大。因此,卫星云图可以真实地显示出云雨区的位置、分布,尤其是能直观看到台风、寒潮、暴雨等灾难性天气的位置、强度及其变化状况,从而精确地做出天气预报。 (板书)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同学读图判别回答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封底的卫星云图照片,判别下列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 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是什么天气?(晴天)北京四周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天) 2、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多云或阴有雨) 3、范围较大的降水云区消失在什么地方?(江南和华南

56、) 转折过渡电视台播放天气预报节目时,卫星云图以后,紧接着电视屏幕上消失的是什么图? 同学争论、回答。 归纳总结电视屏幕上消失的是天气形势图和天气预报图。 板书三、天气预报图 指图叙述(P36城市天气预报图)在天气预报图上,用各种各样天气符号表示各地不同的天气状况。而要想看懂这种简易的天气预报图,就需要熟悉一些天气符号。这样就能自己来推断某一城市的天气状况了。 板书1、天气符号 展现板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指导同学读图请同学们按下列挨次识别各种常见的天气符号: (1)晴天、多云、阴天的符号; (2)小到中雨、大雨暴雨、雷雨、阵雨、冰雪、雨转晴的符号; (3)小雪、中雪、大雪、雨夹雪的

57、符号; (4)雾、霜冻符号; (5)冷峰、暖峰、台风的符号; (6)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叙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老师边画图边讲解),用符号表示就是:风杆上的小横道叫风尾,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即指示风向,标在风杆的左侧。风级的表示方法是:一道风尾,风力2级,二道风尾是4级风,一个风旗表示8级风。 同学练习风向、风力的表示方法。 活动老师支配同学自己提前制作一套天气符号,并且在课上给出2分钟,请同学快速记忆。以每两个人为一个小组,一个人出示符号,另外一个人说出其意义,然后再交换。 转折过渡在识别天气符号的基础上,同学们才能正确判读城市天气预报图。 板书2、城市天气预报图 读图阅读城市天气预

58、报图(课本图4.3)。由老师和同学合作,当天气预报节目播音员;老师报完城市地名后,由同学回答当地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有两个重点学问,一是如何阅读卫星云图,二是熟悉常用的天气符号和简易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复习巩固 布置作业要求同学收听收看当地气象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并把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内容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侯 第一节收听天气预报 一、天气预报的重要性 二、卫星云图 蓝色海洋,绿色陆地,白色云雨区 三、天气预报图 1、天气符号 2、探究活动 记录天气预报 活动目的: 关心同学熟识各种天气符号;培育同学关

59、注天气的意识;通过连续记录天气这样一件事情,培育同学的急躁和科学精神。 活动详细支配: 连续一周收听每日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并用符号将结果记录在下表中,包括天气状况及风向、风力等。最终小组内进行核查,看谁记得精确。 日期 天气状况(阴、晴、多云等) 风向 风力 初二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洁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分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同学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学问,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

60、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加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加对大气环境的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洁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看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同学们留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