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讲义-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卷第 =page 6 6页,共 =sectionpages 6 6页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一学科核心素养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掌握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百家争鸣”是大变革的思想反映。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大发展。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革时期,充分体现了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变革。

2、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二学习重难点重点: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难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之间的内在关系。三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1、背景: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 “ 天下共主 ” 的地位丧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表现 :“春秋五霸”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霸权,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戎狄蛮夷等族逐渐融入,华夏族更加

3、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1. 农业:(1) 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引发社会变革的风潮(生产力进步的标志 ) (2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四川)、郑国渠、芍陂。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繁荣。2、手工业和商业:战国时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秦半两、 楚蚁鼻, 卢金、 魏卢金)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齐国-临淄)三、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目的:富国强兵。结果: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2.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公元前35

4、0年主要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在民间实行什五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社会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1. “百家争鸣 ”的背景(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私有经济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社会基础: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各国政策: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

5、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1)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后期鲁国人,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思想主张仁(核心):关爱他人;主张统治者要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礼: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应有一定的改良教育成就主张有教无类,倡导私学,打破贵族阶层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文化贡献相传整理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文献,对夏、商、西周的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后期楚国人,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一书中。思想核心道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哲学思想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

6、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主张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战国时期派别代表主张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认识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4)影响实质: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7、活水,影响十分深远。四自我提升1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主张。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反映出()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B传统华夷观念已被突破C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渐强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2如表为孔子的一些经济思想。由此可见,这些思想的基本要义是()治民观赋税观节俭观生态观诚信观货值观居敬行简敛从其薄宁简毋奢取物有节无信不立待贾而沽A天下为公B以民为本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3“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周文化人本色

8、彩逐渐加强B神权政治色彩淡化C神权遭到王权冲击D中华文化具有一定民主色彩4据古籍记载,夏、商、周三朝不断有接待“四夷”的活动,如“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少康即位三年,方夷来宾”。周朝还专门设立“象胥”这一职官,负责接待四方使节和诸侯宾客,“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上述现象表明()A中央王朝严密控制了边疆地区B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完善C中原王朝注重与周边民族交流D各民族之间实现了和谐融洽5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公田变为私田B铁犁牛耕的出现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6有学者指出,现

9、有关于商鞅变法中将土地私有化的依据仅仅是汉书.食货志中董仲舒的言论,除此再无别的资料可以证明当时秦国土地政策是私有制,反倒是云梦秦简和青川秦牍中的记录可以佐证,在商鞅变法时,秦国土地政策是国有制,这可以看出()A史学观点随时代发展B历史很难被准确认知C亲历者的记录更客观D历史史实有不确定性7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诸多知名学者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各国地方官学兴盛B士人流动推动文化繁荣C新兴地主阶级崛起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8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井局面更加剧烈C成为礼别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床河明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9法家认为:运用强民(即“礼、乐、诗、书、善、修、孝、悌、廉、辩”等儒家思想教化)的办法来惩处不服从法令的民众,君主的统治会被削弱;运用对待奸诈之人的方法来治理善良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