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编码 : CR8O3Z9V3C4 HB6B10T7M8Y10 ZX5G6U8T4Z10第六单元运算律总第课时课题:乘法支配律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 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乘法支配律,懂得和把握乘法支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支配律;2. 进一步体验探究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抽象概括才能;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并把握乘法支配律的意义;教学难点 :正确表述乘法支配律,并能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
2、用字母怎么表示?乘法交换律: 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 c=a (b c)2. 揭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今日我们要 连续来探究乘法的运算律; (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62 页例题 5 情境图;同学观看情境图,收集信息;2. 解决问题;(1)同学独立摸索,解决问题;老师引导同学用多种方法解答;(2)小组争辩,沟通不同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老师参与个别小组沟通,明白同学的解题情形;3. 组织全班汇报沟通;指名同学汇报自己的解法,然后让同学说说解题思路;老师结合同学的汇 报情形进行板书;汇报推测:解法一:先算出四、五年级一共有
3、多少个班;(6+4) 24 =10 24 =240(根)解法二:先算出四、五年级各领多少根跳绳;6 24+4 24 =144+96 =240(根)4. 观看比较;(1)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 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板书:(6+4) 24=6 24+4 24运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2)比一比,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边引导同学发觉:等号左边先算 6 加 4 的和,再算 10 个 24 是多少;等号右先算 6 个 24 与 4 个 24 各是多少,再求和;5. 探究规律;(1)提出假设: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 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呢?(2
4、)举例验证;让同学独立举例验证,验证后把自己举的例子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一起分 享;全班沟通,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沟通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沟通 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总结规律;仔细观看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分?你发觉了什么规律?师生沟通后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 个数相乘,再相加,结果不变;老师指出这就是乘法支配律;6. 用字母表示;假如用字母 a、b、c 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支配律可以写成:(a+b) c=a c+b c 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63 页“ 练一练” 第 1 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支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精确把握乘法支配
5、律;其中 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同学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老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赐予适当的帮忙;2. 完成教材第 63 页“ 练一练” 第 2 题;这道题显现了同学初学乘法支配律时可能显现的错误,如 40 50+50 90 与 40 ( 50+90)让同学辨析,从而进一步明晰概念;仍选择了比较特殊的情 况,如 74 ( 20+1)与 74 20+74,有助于同学从本质上而不是形式上懂得乘 法支配律;3. 完成教材第 6566 页“ 练习十” 第 6、7 题;第 6 题,让同学通过运算和比较进一步感受乘法支配律的优越性;第 7 题,让同学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运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用乘法支
6、配 律沟通不同算法间的联系,既能加强对长方形周长的懂得,又能加强对乘法分 配律的懂得;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 运算律课题: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让同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觉并懂得乘法支配律,学会用乘法分 配律进行简便运算;2. 感受乘法支配律的价值,进展同学思维的灵敏性;3. 在沟通活动中,培养同学与他人合作、沟通的才能;教学重点 :把握乘法支配律的应用过程;教学难点 :灵敏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预备 :课件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在 里填上运算符号;27 6+27 4
7、=27 ( + )25 ( 2+4)= 2. 提问:你是依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看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运算简便仍是右边的算式运算简便?3. 揭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支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学问; (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63 页例题 6 情境图;提问:观看情境图,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引导同学从题目中收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已知条件:中国象棋一副32 元,围棋一副 58 元;所求问题:买 102 副中国象棋一共要付多少元?2. 解决问题;(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指名说说可以怎样列式,老师板书:32 102(2)
8、提问: 32 102 可以怎样进行运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沟通;同学独立摸索并运算,运算后在小组内进行沟通争辩;3. 组织全班汇报;请几个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沟通,老师结合同学的沟通情形适时板书;汇报推测:算法一:用竖式运算;32 102=3264 1 0 2 3 2 2 0 4 3 0 6 3 2 6 4 算法二:先算 100 乘 32,再算 2 乘 32,最终把它们的得数相加;老师引导同学重点观看算法二,强调:算法二中的每一步运算我们都可以通过口算得出,这就是用简便方法运算 32 102;32 102 =32 ( 100+2)=32 100+32 2 =320
9、0+64 =3264 提问:回忆运算的过程,谁来说说,我们运算的步骤是什么?这样运算的 依据是什么?引导同学发觉这样运算运用了乘法支配律;4. 教学“ 试一试” ;(1)出示题目,让同学独立运算;呈现部分同学的答案,组织评议;(2)小组争辩;提问:什么样的算式能够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呢?老师结合同学的沟通情形进行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 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整十或整百数加(减)几的形式,再 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运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运算;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64 页“ 练一练” 第 1 题;这道
10、题是运用乘法支配律改写算式,让同学通过改写精确把握乘法支配 律;第一小题是顺向的改写,其次小题是逆向的改写;2. 完成教材第 64 页“ 练一练” 第 2 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有的是乘法支配律的顺向应用,有的是乘法支配律的逆向应用;让同学在运算过程中,先对各个算式进行观看 分析,从而加深对这些算式的特点的懂得;3. 完成教材第 66 页“ 练习十” 第 8、13 题;第 8 题,巩固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口算的方法;第 13 题,这道题和“ 练一练” 第 2 题类似;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 运算律课题:练习十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
11、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娴熟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 简便运算;2. 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敏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运算问题,培养同学良好的思维才能;3. 中意不同层次的同学对学问的需求,开拓同学的思维,培养同学良好的 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 :娴熟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 :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灵敏运用乘法运算 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问再现 1. 提问: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2. 揭题;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65 页
12、“ 练习十” 第 3 题;这道题是运用乘法结合律来进行简便运算,通过这样的练习,在巩固乘法 结合律的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数感;2. 完成教材第 65 页“ 练习十” 第 5 题;(1)课件出示练习题;(2)组织观看,收集题目中的信息;(3)同学独立解答;(4)沟通各自的运算方法;3. 完成教材第 66 页“ 练习十” 第 12 题;这道题是通过观看等式让同学对各种各种乘法运算律进行回忆;练习时,可以指名让同学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 这些运算律的;4. 完成教材第 67 页“ 练习十” 第 15 题;这道题是依据题目特点灵敏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老师在组织运算 时,只要同学
13、的运算方法是正确的,运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赐予确定;三、综合练习 1. 完成教材第 67 页“ 练习十” 第 16、17 题;这两题是乘法支配律的拓展;从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拓展到两个数的差 乘第三个数;第 16 题,先让同学算一算每组的两道算式是否相等;然后组织观看,交 流各自的发觉;最终总结得出: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减;第 17 题,这道题是利用第 16 题的规律来进行简便运算,35 98 这道题 要先把“98” 转化成“1002” ,然后再利用上面的规律进行简便运算;2. 完成教材第 67 页“ 练习十” 第 18 题;这道题是让同学在解决
14、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乘法支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练习时,可以让同学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沟通各自不同的算法,比一比 谁的算法更简便;3. 自主练习;让同学独立完成“ 练习十” 其余的练习;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六单元 运算律课题:相遇问题第 5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懂得“ 相遇问题” 的意义,探究发觉“ 相遇问题” 的数量关系,把握解 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2. 感受“ 相遇问题” 的解题方法和乘法支配律之间的联系;3. 培养同学的观看、分析、推理、判定才能,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懂得“ 相遇问题” 的意义
15、,把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教学难点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1)小明每分钟走 70 米,走了 4 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芳每分钟走 60 米,走了 4 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同学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老师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2. 导入新课;(1)课件出示教材第68 页例题 7 情境图;(2)懂得“ 相遇问题” 的意义;请两名同学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组织同学进行观看,并摸索:他们在动身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 点?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
16、同时动身,相向而行,最终两人在途中相 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争辩的“ 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 1. 收集信息;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看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 题分别是什么;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 米;小芳每分钟走60 米;经过 4 分钟两人相遇;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2. 整理信息;(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 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预备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2)同学自主进行信息整理;老师巡察,进行个别辅导;(3)组织全班沟通;同学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老师投影呈现同学的线段图或表 格,组
17、织进行评议和订正;画图整理: 70米 70米70 米 70 米 60 米 60 米 60 米 60 米小明家 小芳家?米 列表整理: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 70 米走了 4 分钟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 60 米走了 4 分钟3. 分析解题思路;提问:你能依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 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思路二:两人 4 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 的速度和,再把“ 速度和 相遇时间” 就等于总路程;4. 解决问题;同学依据以上两种解题思
18、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组织汇报沟通;解法一:70 4+60 4 =280+240 =520(千米)解法二:(70+60) 4 =130 4 =520(千米)5. 观看比较,感受联系;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引导同学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沟通:(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2)观看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乘法支配律)6. 回忆反思,沟通体会;提问: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沟通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忙我们懂得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忙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留意查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69 页“ 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 7
19、 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懂得为是“ 相背而行” ,“ 相背而行” 求总路程的方法和“ 相遇问题” 求总路程的方法 相同;2. 完成教材第 69 页“ 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 7 相像,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 相 遇问题” 的懂得;3. 完成教材第 70 页“ 练习十一” 第 2 题;这道题是“ 工程” 问题,也可以用“ 相遇问题” 的解题思路来摸索,“ 第 一队每天开凿 12 米” 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 其次队每天开凿 15 米” 就看作是其次队的速度,“ 经过 道长多少米” 看作是总路程;四、反思总结8 天正好凿通” 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 这条
20、隧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六单元 运算律课题:整理与练习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回忆与整理,使同学形成学问网络,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 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2. 培养同学依据实际情形选择算法的才能,能灵敏地解决生活中简洁 实 际问题;3. 培养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才能,培养同学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判的能 力;教学重点 :整理学问,灵敏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树立简便运算的意 识;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问系统整理 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学问?1. 梳理学问;(1)提问:
21、同桌相互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2. 沟通汇报;(1)老师结合同学的汇报完成下面的板书:运加加法交换律: a+b=b+a 法算 律 乘 法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 a b=b a 乘法结合律:(a b) c=a (b c)乘法支配律:(a+b) c=a c+b c(2)追问:运算律有什么价值?归纳:运用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可以用交换律验算加法和乘法;二、查漏补缺训练 2 题;1. 完成教材第 72 页“ 练习与运用” 第 出示题目后,可让同学先独立填写,再沟通;沟通时,让同学说一说各题
22、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2. 完成教材第 72 页“ 练习与运用” 第 3 题;出示题目后,先组织同学观看各个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同学独立进行简便 运算;组织沟通时,让同学说说各自的想法;3. 完成教材第 7374 页“ 练习与运用” 第5、9、11 题;这四道题都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第 5 题,是用连加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运算过程中可以运用乘法结合律 先算“54+46” 的和;第 9 题,是“ 相遇问题” ,“ 相遇问题” 的两种解题方法符合乘法支配律 的特点;第 11 题,五年级和六年级“ 每班人数” 相同,因此符合乘法支配律的特 点,运算时也可以运用乘法
23、支配律进行运算;4. 完成教材第 7273 页“ 练习与运用” 的其他习题;三、综合运用提升1. 完成教材第 74 页“ 探究与实践” 第 12 题;这道题要求“ 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 运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练习时,让同学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2. 完成教材第 74 页“ 探究与实践” 第 13 题;这是一道探究规律的练习,让同学先运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看比较,找出规律;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成?仍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熟识三角形第 1
2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看比较,熟识三角形的特点,懂得和把握三角形的定 义;2. 结合具体情境熟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懂得并把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3.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同学的空间思维才能,感受数学学问与生活的亲热联 系;教学重点 :熟识三角形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75 页例题 1 情境图;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熟识过三角形,仔细观看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 三角形吗?同学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同学在图上描出来;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沟通后说
25、一说;2. 导入新课;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 来深化探究三角形的相关学问; (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一)熟识三角形的定义 1. 画三角形;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方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同学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2. 观看三角形的特点;(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看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 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沟通;(2)组织全班沟通;通过沟通,引导同学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三角形有 3 条边, 3 个角;三角形的 3 条边都是线段;这 3 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3. 熟识三角形的定义;老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
26、叫作三角形;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同学观看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 个顶点、 3 条边和 3 个角;老师结合同学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 顶点” “ 角” “ 边” ;4. 完成教材第 75 页“ 试一试” ;(1)出示题目,同学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懂得;(2)同学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老师呈现同学的画法;(3)观看比较;提问:观看图形,你有什么发觉?引导同学发觉: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二)熟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76 页例题 2 人字梁图;同学独立观看图;师提问: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吗?同学动
27、手在教材上的人字梁图上量一量;2. 组织沟通;提问:你量的是哪条线段?它有什么特点?指名同学结合投影图说一说;明确:人字梁的高度是上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距离;量的线段与人字梁的 2 厘米;底边相互垂直;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 3. 介绍三角形的高和底;老师结合图进行介绍: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 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强调: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在黑板上先画一个三角形,老师边示范边说:以这条边为底,现在要找它 的高;老师用三角板的直角边和它重合,(不断移动)说说它的垂线有多少条?(许多条)其中只有一条很特殊,你能说说是哪一条吗?(从对面的顶点画下 来的这条垂线)用虚
28、线画一画;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76 页“ 试一试” ;先让同学在教材的三角形上画出底边上的高,然后和同学沟通画法;提问:三角形一共有几条高?引导同学得出:底和高是一对一对显现的,三角形有三条底,也就有三条高;2. 完成教材第 76 页“ 练一练” 第 1 题;这道题是加深同学对三角形特点的熟识;先让同学独立判定,再说说判定的理由;3. 课件出示: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底底 强调:第一个图形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是底,另一条直 角边就是这条底上的高;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 2
29、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直观操作活动和运算观看,让同学探究并发觉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 的和大于第三边;2. 引导同学参与探究和发觉活动,经受操作、发觉、验证的探究过程,培 养同学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才能;3. 培养同学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 :把握“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的关系;教学难点 :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2. 复习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提问:我们已经初步熟识了三角形,关于三角形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同学回忆三角形的特点:有 3. 导入新课;3 条边
30、、 3 个角、 3 个顶点、 3 条高 三角形仍有什么特点呢?今日这节课我们来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关 系;(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1. 课件出示教材第77 页例题3:任意选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2. 操作沟通;(1)同学从自己预备的四根小棒中选出三根小棒来围一围,看看能不能 围成三角形;老师巡察,明白同学的操作情形;(2)小组沟通;布置同学将各自的操作情形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沟通;(3)全班沟通,指名回答:你选择的是哪三根小棒,是否能围成一个三 角形?同学回答预设:选择 8cm、5cm、4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选择 5cm、4cm、2cm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选择 8cm、4cm
31、、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选择 8cm、5cm、2cm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追问:第种情形和第种情形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同学熟识到:第种情形中,4cm、2cm 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第种情形中,5cm、 2cm 这两根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 能首尾相接;老师小结:由于 4cm+2cm8cm,5cm+2cm8、4+85、5+84;第种情形: 4+25、4+52、5+24;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确定大于第三根小棒;4. 验证规律;提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确定大于第三边吗?(1)画一画:用三角尺画一个三角形;(2)量一量:量出三角形的各边长度; (单位:毫
32、米)(3)算一算:算出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长度的关系;(4)总结规律;提问:通过验证,你发觉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哪些关系?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追问:对于“ 任意两边” 这四个字,你是怎么懂得的? 5.议一议:假如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8 厘米、 5 厘米和 3 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引导同学得出: 5 厘米长的小棒和3 厘米长的小棒长度相加等于8 厘米,并没有大于 8 厘米,所以这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78 页“ 练一练” 第 1 题;先让同学独立进行判定,再组织沟通汇报;沟通时让同学说说判定的依据,老师可以介绍用两短边的和
33、与第三边比较;2. 完成教材第 78 页“ 练一练” 第 2 题;这道题是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求第三条边的长度范畴;题目供应 了四个答案让同学进行选择,降低了思维难度,同学在练习时可以进行尝试;在同学完成后,老师也可以引导同学探究三角形的第三条边的长度范畴,即“ 两边之差 第三边 两边之和”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第 3 课时 总第 课时教学目标:1. 组织同学通过量、剪、拼等实践活动,发觉、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并能运用这一学问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实际问题;2. 让同学经受探究三角形的内角
34、和的过程,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探究精 神和实践才能,渗透“ 转化” 的数学思想;3. 使同学体验成功的欢快,激发同学主动学习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 :探究并发觉“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 ;教学难点 :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1. 复习用量角器量角的学问;我们已经学过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谁能说说用量角器测量时要留意什么?指名同学口答;2. 熟识三角尺上的三个角;提问: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内角分别是多少度?引导同学说出 90 、60 、30 ;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同学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 、45 、45 ;追问:你知道每个三角尺 同学运算后指名回答;90 +60
35、+30 =18090 +45 +45 =1803. 导入新课;3 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吗?每个三角尺 3 个内角的和都是180 ;其他三角形3 个内角的和也是180吗?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二、沟通共享 1. 量一量,算一算;(板书问题)(1)从教材第 113 页剪下 3 个三角形,小组合作,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 角形 3 个内角的度数;同学操作,老师巡察,并提示同学使用剪刀时要留意安全;剪下三角形后,提示同学进行小组分工合作,两个同学负责用量角器量每 个角的度数,另外两个同学负责记录和运算,并填写下表;三角形3 个内角的度数3 个内角名称度数的和 (2)汇报沟通;由于同学
36、的操作会有误差,因此有的同学运算出的内角的和可能不是180 ,但确定会接近 180 ;(3)回忆沟通;提问:通过刚才的汇报沟通,我们发觉有些同学运算出三角形的 3 个内角的和是 180 ,有些同学运算出的三角形的 3 个内角的和不是 180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同学明白在测量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确定的误差;引导摸索:看来用测量的方法仍不能确定三角形的内角和到底是不是180 ;那仍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呢?2. 拼一拼,看一看;启示:我们用三角尺可以拼出许多度数不同的角来,那这样的三角形纸片 上的三个角是否也可以拼在一起呢?可以拼成什么角呢?(1)让同学想方法把每个三角形的3 个内角拼在一
37、起;同学拼完后,老师呈现同学的各种拼法;(2)组织观看;提问:观看这几种拼法,不管怎么拼,它们最终都拼成了一个什么角?角;引导同学观看得出:每个三角形的 3 个内角拼在一起,都拼成了一个平追问:通过这个操作过程,你发觉了什么?汇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3. 动手操作、验证发觉;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拼一拼发觉三角形3 个内角的和是180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个发觉到底对不对;(1)同学任意画一个三角形;(2)将三角形剪下来,拼一拼;(3)量一量拼成了什么角;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79 页“ 练一练” ;出示题目后,要求同学先运算,再汇报结果;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出3的度数
38、的?让同学说说运算的方法;小结:我们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就可以依据这个规律,用180 减去三角形的两个内角,求出第三个未知角的度数;2. 完成教材第 81 页“ 练习十二” 第 10 题;这道题也是依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特点来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前两小题和“ 练一练” 的思路相同,第3 小题是直角三角形,可以用“90 减一个锐角” 的方法来求另一个锐角;3. 自学教材第 79 页“ 你知道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练习十二第 4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
39、特点,能够娴熟运用这 些学问解决实际问题;2. 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敏运用学问解决问题,培养同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的才能;3. 中意不同层次的同学对学问的需求,拓展同学的思维,培养同学良好的 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 :加深对三角形定义和特点的熟识与懂得;教学难点 :灵敏运用三角形的特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问再现 1. 提问:怎样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有几 条?三角形有哪些特点?2. 揭题:今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三角形的这些学问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 8081 页“ 练习十二”组织同学完成教材第 1. 第 1 题;画高是每
40、个同学都必需把握的技能;这道题中第三小题是一个直角三角 形,直角边上的高不用重新画,只要在另一条直角边上标出就可以了;2. 第 2 题;这是一道开放题,由于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可以画许多多个,因此这道题的 答案不唯独;3. 第 6 题;这道题是练习用“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的学问来解决问 题;(1)先量出两根小棒的长度;(2)再小组沟通探究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范畴;第三根小棒的长度要大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差,小于前两根小棒长度的 和;三、综合练习 1. 第 7 题;这道题也是有关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练习,已知三边之和,确定三条边的长 度;2. 第 11 题;同学在完成这道题时,经常会误以为用两
41、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那么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就是原先三角形内角和的两倍;为了防止显现这样的错误,练习时老师可以让同桌交换一个三角尺,使每 个同学都有两个相同的三角尺,再拼一拼,最终观看得出拼成的三角形内角和仍是 180 ;3. 第 12 题;这道题是通过同学动手操作来形象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让同学边折 边观看;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三角形的分类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经受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熟识并辨别锐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明白各种三角形的特点;2.
42、 通过观看、比较、归类等活动,培养同学的观看才能和思维才能;3.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合作学习的才能;教学重点 :熟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 特点;教学难点 :懂得并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提问:我们学过哪几种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钝角?依据同学汇报,师归纳:锐角:大于 角:大于 90 且小于 180 ;2. 课件出示下面三个角;0 且小于 90 ;直角:等于 90 ;钝提问:怎样把这三个角转化成三个三角形?同学回答:只要将角两边分别添上一个端点,再将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 转化成三角形了;3. 导
43、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角的分类,那么三角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角形分类的学问;(板书课题)二、沟通共享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82 页例题 5;2. 组织同学观看课件中的6 个三角形,指名说出每个三角形的3 个角分别是什么角;同学观看后得出:(1)号和号这两个三角形的 3 个角都是锐角;(2)号和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3)号和号这两个三角形中都有 3. 小组合作沟通,尝试分类;1 个直角, 2 个锐角;1 个钝角, 2 个锐角;提问:你能依据角的特点把这些三角形分类吗?同学在四人小组内沟通争辩,完成分类;小组内再相互分别说说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
44、三角形;老师巡察,参与同学小组争辩,明白同学的沟通情形;4. 组织全班沟通;(1)通过同学沟通得出:3 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有1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2)启示摸索;1 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提问:一个三角形中可能有 2 个直角或 2 个钝角吗?为什么?引导沟通得出:一个三角形中不行能有 3 个内角的和等于 180 ;2 个直角或 2 个钝角,由于三角形追问:一个三角形最多有几个锐角?最少有几个锐角?引导同学沟通得出:一个三角形最多有 5. 熟识三类三角形的关系;3 个锐角,最少有 2 个锐角;老师介绍:把全部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
45、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83 页“ 练一练” 第 1 题;通过这道题让同学经受“ 画三角形量角判定三角形的类型” 的过 程,加深同学对每种三角形熟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同学的探究才能;2. 完成教材第 83 页“ 练一练” 第 2 题;先让同学独立进行判定,当判定有确定困难时,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或 量角器帮忙判定;3. 完成教材第 83 页“ 练一练” 第 3 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围一围,然后相互评判;老师用投影呈现个别同学围出的三角形,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判;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
46、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第 2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让同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熟识并把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 本特点;2. 在探究图形特点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3.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同学对数学的古怪心,提高动手才能,培养 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熟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点;教学难点 :发觉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83 页例题 6 中的 3 个三角形;提问:它们都是什么三角形?依据同学汇报,师
47、归纳:按角的特点来分,三角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2.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角的方面对三角形进行争辩,这节课,我们将从边的角度来 考察三角形;二、沟通共享(一)熟识等腰三角形 1. 量一量;引导:我们要观看三角形的边,光用眼睛看仍不够,仍可以用尺子量一 量;同学动手测量教材例题6 中的三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在小组内沟通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老师强调:测量时用毫米作单位,取整毫米数;同学各自测量图形的边长,老师巡察,并且在黑板上画出一个等腰三角 形;2. 汇报沟通;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你们看一下每个三角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同桌可 以相互沟通一下;小结:每个三角形中
48、都有两条边的长度是相等的;3. 熟识等腰三角形;(1)老师指出: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板书)在刚才画的三角形上标出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边介绍边标注:相等 的两条边叫作腰,剩下的一条边叫作底,两腰与底的夹角叫作底角,另外一个 角叫作顶角;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腰,两个底角;(2)认一认:指出上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分别在哪里;指名同学上台指认;4. 探究等腰三角形的特点;(1)剪一剪;老师介绍:刚刚我们熟识了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腰三角 形;老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角线,然后沿对角线剪,开放就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课件演示过程)同学动手剪等腰三角形,老
49、师巡察,对有困难的同学可以适当指导;(2)折一折,议一议;将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折一折,观看并说说:等腰三角形仍有哪些特点?把 你的发觉在四人小组内进行沟通;(3)全班沟通;通过沟通,引导同学发觉: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 图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在它的对称轴上;小结: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二)熟识等边三角形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84 页例题 7 的三角形;测量这个三角形每条边的长度,你有什么发觉?2. 熟识等边三角形;(1)沟通发觉;同学发觉这个三角形的 3 条边长度相等;(2)老师介绍: 3 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3. 探究等边三角形的特
50、点;(1)剪一剪;老师介绍:刚才我们剪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接下来我们就来剪一个等边三 角形;老师边介绍边示范:先将正方形纸对折,打开斜折并画上点,画线并剪开 就得到一个等边三角形;(2)折一折,议一议;将剪出的等边三角形折一折,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有哪些发觉;(3)全班沟通;引导同学发觉:等边三角形的 边三角形有 3 条对称轴;3 个角相等;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等追问:你是怎么发觉等边三角形 3 个角相等的?同学可能有以下方法:将 3 个角对折重合;用量角器量;将 3 个角剪下来比较;师小结: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4)提问:等边三角形确定是锐角三角形吗?为什么?形;同学通过沟通得
51、出:等边三角形 3 个角都是 60 ,所以它确定是锐角三角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85 页“ 练一练” 第 1 题;出示题目,指名回答;结合同学认为警示牌也是等腰三角形的熟识,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 腰三角形;2. 完成教材第 85 页“ 练一练” 第 2 题;练习时,老师引导同学结合正方形的特点来懂得;老师说明:这样的三角形叫作等腰直角三角形;3. 完成教材第 85 页“ 练一练” 第 3 题;同桌合作拼一拼,全班汇报沟通;四、反思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练习十三第 3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
5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特点,把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特点;2. 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敏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问题,培养同学的动手操作 才能和规律分析才能;3. 在练习过程中,中意不同层次同学对学问的需求,拓展同学的思维,培 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教学重点 :加深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特点的熟识与懂得;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三角形的相关学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问再现 1. 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分类这部分学问,你学会了什么?老师引导同学对三角形的分类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复习 和整理;老师结合同学的沟通情形完成下面的板
53、书:锐角三角形: 3 个角都是锐角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1 个角是直角(按角分)钝角三角形: 1 个角是钝角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角都是 60 ;2. 揭题;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运用三角形的学问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二、基本练习组织同学完成教材第 1. 第 3 题;8687 页“ 练习十三” ;先让同学独立练习,再组织沟通;同学可能有以下两种解法:解法一: 180 90 45 =45解法二: 90 45 =45老师引导同学对两种解法进行比较和优化,最终仍可以引导同学摸索这个 三角形是不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 第 5 题;这道题旨在让同学熟识到等
54、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懂得等腰三角形底边 上的高在对称轴上,并把握对称轴的画法;先让同学独立操作,沟通时老师强调对称轴的画法;3. 第 8 题;课件出示习题中被遮住一部分的三个三角形;先让同学量一量露在外面的三个角各是什么角;提问:你能依据露在外面的角判定它是什么三角形吗?小组沟通争辩;组织汇报沟通得出:第一个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其次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第三个三角形有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 形;三、综合练习 1. 第 9 题;这道题是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操作和沟通找出规律,分成的两个三角形有两种情形:一是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二是分成一个锐角 三角形
55、和一个钝角三角形;2. 第 11 题;这道题是感受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四边形的内角和;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三角形时,内角和是 180 ,当两个三角尺拼成一个四边形时,内角和是360 ;3. 第 13 题;由于题目中没有指出等腰三角形的腰具体有多长,因此需要依据“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来判定,得出只能用 因此菜园的三条边长就是:10 米、20 米、 20 米;20 米作为三角形的腰;练习时,先让同学独立摸索,然后在小组内沟通各自的想法,最终进行解 答;4. 第 14 题;(1)让同学取出小棒摆一摆;(2)在小组内沟通各自的摆法;(3)全班沟通;师提示同学留意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要大
56、于第三边,所以“3、3、8” 这种情形不能摆成三角形;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成?仍有哪些疑问?五、课堂作业补第七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题:熟识平行四边形第 1 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1. 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熟识平行四边形,发觉平行四边 形的基本特点;2. 熟识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能测量和画出平行四边 形的高;3.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存熟识图形的学习体会,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行四边 形,能正确判定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教学重点 :熟识平行四边形,把握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 :能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明确底与高的对应关系;教学预备
57、 :课件,三角尺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 课件出示教材第 88 页例题 8 图;(1)提问:你能在图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吗?同学观看图片,说说图中哪里有平行四边形;(2)追问:生活中仍有哪些地方能见到平行四边形?老师课件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如活动衣架、风筝、楼梯栏杆等;2. 揭题;同学们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确定的明白,今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究平行四边形,信任通过探究,大家将有新的收成;二、沟通共享 1. 画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刚才同学们已经能找产生活中的一些平行四边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在教材第88 页的方格纸上画一个平行四边形;(1)同学在教
58、材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老师巡察,明白同学的画图情形,订正同学的错误操作;(2)呈现同学画好的品德四边形;老师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图;2. 观看、沟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1)同学独立观看平行四边形,再在小组内说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 点;(2)全班沟通;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比较多,老师要抓住主要特点进行沟通,其他特点依据 同学的情形进行沟通;依据同学的汇报沟通,师归纳:平行四边形的主要特点: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其他特点:180 ;4 条边, 4 个角;对角相等;邻角的和是3. 概括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过度:刚才同学们通过观看、沟通,找出了平行四边形的许多特点,现在 你能说
59、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吗?老师结合同学的汇报,结合平行四边形图,指出:像这样两组对边分别平 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 (板书)4. 熟识平行四边形的高、底;(1)动手操作,尝试画高;布置任务:你能在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任意取一点,画出这一点到它对 边的垂线吗?同学在教材的平行四边形图上进行操作;老师巡察,进行个别辅导;(2)沟通争辩,突破难点;课件出示同学的不同画法:画法一:画法二:同学经过观看得出并沟通两种画法的联系与区分;联系:都是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区分:一条垂线连接上下两条边;另一条垂线连接左右两条边;老师出示平行四边形边上画出的两条垂直线段;(3)熟识平行四边
60、形的高;老师介绍: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 边形的高,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老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标出的“ 底” 和“ 高” ;高高底底 摸索:平行四边形的高有多少条?引导同学摸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高有许多条;三、反馈完善 1. 完成教材第 89 页“ 练一练” ;让同学在不同的底上画高,再次感受底和高的相对性;2. 完成教材第 91 页“ 练习十四” 第 1 题;让同学拼一拼,再次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 完成教材第 92 页“ 练习十四” 第 10 题;通过测量,让同学发觉平行四边形对角度数相等,邻角度数的和是180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稻育种课程设计
- led倒计时课程设计
- 精细动作串珠课程设计
- 美学修养课程设计
- 交易者管理培训课程设计
- 盖帽注射模课程设计
- 换热站课程设计中计算书
- 汽车运行课程设计
- 数字温度计设计课程设计
- 人才招聘委托协议书范本
- 横河UT35A-32A-操作手册
- 计算机网络(第三版)课件(完整版)
- 《红楼梦》指导第二课 命名
- 关于建立企业干部职工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的实施方案
- 水利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解读讲解课件
- 3DMine软件自学教程
- TCECA-G 0171-2022 零碳工厂评价规范
- 第十三章多相流计量技术
-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的塑造
-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PPT)
- 岩石力学基本教程 教学PPT 第6章 地应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