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3_第1页
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3_第2页
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3_第3页
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3_第4页
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汇编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 2009-2022历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A类)含答案2022-2023上岸必备(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一卷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某企业实行计件工资报酬,加工一件合格的得5元;不合格的不计报酬且每件扣除15元。某员工第一个月加工800件,合格率为97%;第二个月加工1000件,合格率为98%,该员工第二个月报酬比第一个月多多少元? A.980 B.1020 C.1080 D.1100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给出每月的产品数量及合格率,不合格的每件扣15元,相当于少挣了(515

2、)元,则每月的报酬加工件数5不合格件数(515)。分别求得这两个月的报酬,作差求解即可。每出现一件不合格的,该员工就少得到15520元的报酬。第一个月该员工不合格的有800(197%)24件,其报酬为580020243520元;第二个月不合格的有1000(198%)20件,其报酬为5100020204600元,比第一个月多460035201080元。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 第二步,第一个月不合格有800(197%)24(件),合格有80024776(件),则第一个月报酬为776524153520(元)。第三步,第二个月不合格有1000(198%)=20(件),合格

3、有100020980(件),则第二个月报酬为980520154600(元)。第四步,该员工第二个月报酬比第一个月多460035201080(元)。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个月的报酬为;第二个月的报酬为。则第二个月报酬比第一个月多。故正确答案为C。2.在将中国文学作品译介给国外读者时,中国媒体与公众往往因文化焦虑及传播压力,过于强调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熟悉知晓程度,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未能再现文学作品中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心存芥蒂。事实上,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具有某种审美的和人性的通约性,使得作家们能以各自的方式抵达文学的人性殿堂。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A.媒体和公众自身的文化焦虑会影

4、响到对译者资质的考量 B.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必然影响翻译质量 C.能否保留纯正中国元素是考量翻译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D.不同语言的文学作品之间具有通约性有助于跨语种翻译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理解与推断。抓住选项中提出的观点,快速查找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中国媒体与公众往往因文化焦虑及传播压力,过于强调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熟悉知晓程度”可推出,表述正确。 B项,由“事实上,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具有某种审美的和人性的通约性,使得作家们能以各自的方式抵达文学的人性殿堂”可知,虽然人们强调译者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熟悉程度,但实际上这一点并不必然影

5、响翻译质量,表述正确。 C项,由文段无法推出“关进因素”这一说法,表述有误。 D项,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以推出,表述正确。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对应“中国媒体与公众往往因文化焦虑及传播压力,过于强调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熟悉知晓程度”,符合原文。B项和D项对应“事实上,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具有某种审美的和人性的通约性,使得作家们能以各自的方式抵达文学的人性殿堂”,符合原文。C项“关键因素”为无中生有,文段并未强调保留纯正中国元素对文学作品翻译质量的影响。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A项:根据“中国媒体与公众往往因文化焦虑及传播压力

6、,过于强调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熟悉知晓程度”可知,表述符合文意,排除。 B项:对应文段“事实上”之后的句子,该句论述的是“不同语言的文学之间的通约性可使得译者以自己的方式将作品很好地翻译出来”可知,“译者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并不必然影响翻译质量”,表述符合文意,排除。C项:文段并未论述考量翻译作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该项无中生有,不符合文意,当选。D项:根据文段“事实上”之后的内容可知,该项表述符合文意,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中国当代文学英译中的“林译”现象3.如果把这篇文章分为三个层次,最恰当的一项是: A.-/-/- B.-/-/- C.-/-/- D.-/-/-

7、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层次的划分。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分析各段的内容,然后结合其内容,将内容相关的段落划分到一起,从而梳理文章的整体结构,由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提出了生物学家对传统癌症分类法的质疑,并提出传统的分类法应该被依据突变种类的分类法取代,是对的进一步解释。从开始关注对癌症的治疗,首先提出了常规化疗和放疗法对身体的伤害,接着提出借用艾滋病治疗的鸡尾酒疗法,故第二层次是。通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遗传学家们的发现提出对未来治疗癌症需作出的努力。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通读全文,分析各段落之间关系。文段为“分总分”结构,-为“提出问题”,这部分描述了生物学家对传统癌

8、症分类方法提出的质疑。-为“解决问题”,指出可以借用艾滋病治疗方法来治疗癌症。最后-指出为了使这种治疗方法得以实现,科学家们做出的努力。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要求。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提出了生物学家对传统癌症分类方法的质疑,并提出传统分类方法应该被依据突变种类的分类法所取代。从开始,文章主要探讨癌症的治疗,首先提出常规的化疗和放射疗法对身体的伤害,接着说借用艾滋病治疗的鸡尾酒疗法,可以看出都在说癌症治疗方法的变化。简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遗传学家对治疗癌症做出的努力,算是对行业状况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B。4.密码焦虑症:指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被银行卡

9、、手机、登录网站、进入小区等密码包围、困扰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 下列属于密码焦虑症的是: A.张先生酷爱上网,平日购物、看电影、看书及与朋友通信、聊天都通过网络来实现,好在他将所有的登录密码都设成了自己的生日,因而也就没有感到特别的不方便 B.王厂长为保障工厂安全,给厂门加装了密码锁,要求员工输密码进厂,但又担心员工将密码泄漏给外人,为此他经常提醒保安,要认识本厂所有员工,不要让外人进来 C.金女士从来不用网银,总担心网银虽有密码保障,但还是不安全,说不定哪天被网络黑客盗取了密码,自己的银行存款就可能不翼而飞,惹来一身的麻烦 D.从乡下来到儿子家养老的李大爷,几年来最闹心的事就是不敢外出。因

10、为小区大门、所住大楼单元门及自家大门都有不同的密码,生怕自己记不清,一出门就回不了家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被各种密码包围、困扰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密码焦虑症定义的关键信息:被密码包围、困扰。 A项,张先生将网上登录密码都设成了自己的生日,没感到不方便,并未体现被密码困扰,不符合定义。 B项,给厂门加装密码锁,提醒保安要认识所有员工,都是为了保障工厂安全,防止密码泄露而采取的措施,并未体现被密码包围、困扰,不符合定义。 C项,金女士不用网银,因此也没有被密码困扰,不符合定义。 D项,李大爷因为怕记不住不同的密码回不了家而不敢

11、外出,体现了被密码包围、困扰,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被银行卡、手机、登录网站、进入小区等密码包围、困扰;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张先生没有感到特别的不方便,并未体现出“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不符合定义;B项:只涉及到厂门密码一种密码,未体现“被银行卡、手机、登录网站、进入小区等密码包围、困扰”,不符合定义;C项:从来不用网银,未体现“被银行卡、手机、登录网站、进入小区等密码包围、困扰”,不符合定义;D项:李大爷“因为小区大门、所住的大楼单元门及自家大门都有不同的密码”,出现被密码包围,“生怕自己记不清,

12、一出门就回不了家”,引起了心理焦虑症状,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查找关键词。 定义的关键词信息为“银行卡、手机、登录网站、进入小区等密码”,被密码包围、困扰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张先生密码设置没有感到特别的不方便,未体现出心理焦虑症状,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未体现出“被密码包围、困扰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这里只涉及了一种密码,即厂门密码,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未体现出“被密码包围、困扰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也只涉及了一种密码,即网银密码,不符合定义,排除;D项:“小区大门、所住的大楼单元门及自家大门都有不同的密码”对应“被各种密码包围

13、”,几年来最烦心的事就是不敢外出,对应由密码而引起的“心理焦虑症状”,符合定义,当选。故正确答案为D。5.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A. B. C. D.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图形中的直线数都是6,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6.左边给定的是纸盒外表面的展开图,右边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请把它找出来。 A.A B.B C.C D.D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A项,可由左边图形折叠而成;B项,假设左侧面正确,右侧面空白的部分应在下方,两个带底纹的三角形有公共边,错误;C项,左侧面空白部分应在下方,右侧面空白部分应在上方,错误;D项,左侧面与右侧面的空白部分应在下方,错

14、误。故本题选A。7.牛奶:奶牛:牛圈 A.鸡肉:肉鸡:鸡场 B.虫害:害虫:农田 C.蛇毒:毒蛇:蛇穴 D.蜜蜂:蜂蜜:蜂巢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三个词项间的关系,分析发现题干是事物、产出品、居所的对应关系。分析选项选出与题干关系一致的一项。奶牛可以产出牛奶,牛圈是牛的居所。 A项,肉鸡可以作为鸡肉的来源,鸡场是养鸡的场所,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害虫多了会形成虫害,虫害一般可能会发生在农田,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毒蛇可以产出蛇毒,蛇穴是蛇的居所,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蜜蜂通过采蜜才能产出蜂蜜,蜂巢是蜜蜂的居所,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8.自拍:拍照 A.铁矿:金属

15、B.茶馆:场所 C.微信:博客 D.船舱:飞船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自拍是拍照的一种;茶馆是场所的一种。9.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和谐的精神设立,按时令顺序相继排列的,与大自然的节律相适应。“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它区隔出一年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一年生活中各个阶段的含义,有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中国传统节日的主导观念是天人合一 B.中国传统节日的“节”有多重含义 C.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对应人生不同阶段 D.中国传统节日犹如自然与人生的标记参考答案:D 解

16、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查找与推断。抓住选项中的观点,根据文段中对应内容,对这些观点进行判断。A项,由“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和谐的精神设立”可推出。 B项,由“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可推出。 C项,由“它区隔出一年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一年生活中各个阶段的含义,有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推出。 D项,文段说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强调的是自然节律与人类时间的一种有机结合,并非节日像“自然与人生的标记”,D项说法不正确。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

17、A项对应“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和谐的精神设立”,符合文意,正确。B项对应“展现出一年生活中各个阶段的涵义”,符合文意,正确。C项“中国传统节日可以对应人生不同阶段”与原文“犹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说法不符,“犹如”不等同“对应”,与文意不符,错误。D项对应“犹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符合文意,正确。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A项:根据“中国传统节日基本上是按天人和谐的精神设立”可知,“天人合一”符合文意,排除。 B项:根据“节是天地时气的交合之处,是天地日月的节奏,那么也应当是人的节奏”可知,“节”有多重含义,符合文意,排除。C项:根据“它

18、区隔出一年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展现出一年生活中各个阶段的含义,犹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可知,“节日”代表的是区隔一年生活不同阶段的节点,因而选项中“节日可以对应人生不同阶段”的表述不符合文意,当选。D项:根据“犹如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连通自然节律与人生节律的节点”可知,符合文意,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10.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遭受挫折后有时会找理由自我安慰,以降低挫折感,恢复心理平衡,这是心理防御机制中心的“合理化”方法,下列不属于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心理防御的是: A.小朱上班途中发现包裹被盗,笑着说破财免灾 B.小邢的请求被同事拒绝,认为同事肯定有自己的难处

19、C.小范竞争上岗未能如愿,心想这个辛苦的岗位不干也罢 D.小马因工作失误受到批评,感觉领导在利用职权公报私仇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可通过题干关键词解题。根据题干中的“挫折感”“心理平衡”等字眼来判断,四个选项中,A、C、D三项均是当事人受到了挫折,寻找心理安慰。但B项中请求被同事拒绝,小邢并没有表现出挫折感,也没有心理不平衡的意思。A项不选。小宋丢了东西安慰自己破财免灾,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异曲同工,这是典型的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用来美化被满足的动机。 B项当选。小邢对同事提出要求被同事拒绝,认为是同事有自己的难处,这是对同事的体谅和理解,不属于心

20、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 C项不选。小范未能竞争到想要的岗位,就说岗位太辛苦不做也罢,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属于典型的“得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符合题干中找理由自我安慰,降低挫折感等表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 D项不选。小马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受到批评,却认为是领导公报私仇,这是将自己受到批评这件事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是典型的推诿,即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心理学效应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合理化”是指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

21、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B项小邢的请求被同事拒绝,认为同事肯定有自己的难处,是对同事的体谅,不属于心理防御。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是指个体无意识地用似乎合理的解释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以求得心理平衡。“合理化”有三种表现: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和推诿。 A项:小朱上班途中发现包裹被盗安慰自己破财免灾,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异曲同工,这是典型的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用来美化被满足的动机,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小邢对同事提出请求被同

22、事拒绝,认为是同事有自己的难处,这是对同事的体谅和理解,不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符合题意,当选。C项:小范未能竞争到想要的岗位,就说岗位太辛苦不干也罢,即把得不到的东西说成是不好的,属于典型的“得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酸葡萄心理,符合题干中“找理由自我安慰,以降低挫折感”等表述,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小马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受到批评,却认为是领导利用职权公报私仇。这是将自己受到批评这件事的责任推给其他人,是典型的推诿,即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待其过错,以降低挫败感,恢复心理平衡,属于心理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不符合题意,排除。本题为选

23、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11.安全性思维指经过观察后,对当前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并做好防备。 下列属于安全性思维的是: A.小李从小体质虚弱,三天两头感冒。坚持了10年冬泳后,现在已经很少生病了 B.公司经营越来越难,小陈觉得肯定会裁员,悄悄到人才市场去投了几份简历 C.公共汽车上来了一个驼背老人,小王怕他跌倒受伤,便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人 D.这两天气温骤降,老张要到北方出差,妻子特意往他的行李箱里塞了几件厚衣服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其关键点为“对当前事物或事件的发展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并做好防备”,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安全性思维的定

24、义要点:对自己不利的预测;做好防备。 A项,小李从小体质虚弱,坚持10年冬泳后现在很少生病,并未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也没有体现出做好防备,不符合要点。 B项,小陈觉得公司肯定会裁员,是对自己不利的预测,符合要点;投简历体现出做好防备,符合要点。该项符合定义。 C项,小王怕老人跌倒受伤,并不是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不符合要点。 D项,妻子在老张的行李箱里装厚衣服,并不是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不符合要点。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对当前事物或事件的发展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做好防备。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三天两头感冒是现实发生的情况,并不是小李

25、的预测,未体现对“当前事物或事件的发展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不符合定义;B项:公司经营越来越难,小陈觉得肯定会裁员,属于“对当前事件的发展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投递简历,属于“做好防备”,符合定义;C项:小王怕老人跌倒是出于爱心,不属于“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不符合定义;D项:妻子往他的行李箱里塞衣服是担心丈夫生病,不属于“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原因:“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结果:“做好防备”。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小李并没有对当前事物的发展作出对自己不利的预测,因此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公司经营困难,小陈觉

26、得会裁员是对事件发展作出了不利于自己的预测,悄悄到人才市场投简历是一种做好防备的行为,因此符合定义,当选;C项:小王是怕驼背老人跌倒,不是对自己作不利的预测,因此不符合定义,排除;D项:老张的妻子特意在他的行李箱里塞几件厚衣服,并不是对自己作出不利的预测,因此不符合定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12.国家审计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决定了审计质量水平和审计结果的公正程度,也决定了审计能否在国家治理活动中发挥其“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决定审计反腐的使命能否顺利完成。 下列说法与画线部分表述的意义最为相似的是: A.国家审计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与否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可能性 B.国

27、家充分保障审计独立性与否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 C.国家审计独立性能否得到充分保障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 D.国家能否充分保障审计独立性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可能性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横线部分的表述为“国家审计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论述主体为“国家审计独立性”,B、D两项论述的是“审计独立性”,论述主体错误,排除。A项“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可能性”与画线部分“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两者论述不一致,排除。C项表述与画线部分的表述意义最为相似。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画线部分出现在文段的开头。这句话的意思是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有赖于国家审计独立性能

28、否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与画线部分表述的意思最为相似。A项和D项把“实现程度”偷换为“实现可能性”,错误。B项前半句主体错误,B项说的是国家能否保障审计独立性,而文段的主体是国家审计独立性能否得到保障,也就是国家审计独立性是一个整体,意思不一致,错误。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定位画横线句子“国家审计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决定了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根据句子可知,画线部分强调“审计独立性得到充分保障”是“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的基础,对应C项,当选。 A项,偷换概念,文段表述的是审计法治的实现程度,不是实现的可能性,排除。B项,表述错误,“与否”不能决定“实现程度”,“否”的情况

29、下可能无法实现“审计法治”。并且主语错误,文段并没有表述“审计独立性”是国家保障的,排除。D项,主语错误,文段并没有表述“审计独立性”是国家保障的,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13.读了大量的唐代诗人传记之后,发现中唐以前的诗人大多为狂傲之士,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杜甫应该是一个温厚谨重的人,但自夸起来一点也不含糊:“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白的“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大家耳熟能详。“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虽然出自杜甫笔下,却与李白的个性可谓

30、合榫合卯,堪称知音。 根据文意,作者对李杜诗中表现出的狂傲之气: A.并不意外 B.十分欣赏 C.略有微词 D.有褒有贬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由首句“读了大量的唐代诗人传记之后,发现中唐以前的诗人大多为狂傲之士,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知,作者认为李杜诗中有狂傲之气并不意外,A项正确。文段只是介绍了中唐之前诗人狂傲之气的现象,并没有批判,没有贬义,据此可排除C、D。而B项的十分欣赏之意文段也没有明显体现。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的关键信息。根据文段首句“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可知,作者对李杜诗中表现出的狂傲之气并不意外。

31、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符合作者态度。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指出中唐以前诗人大多是狂傲之士,指出他们的自炫、自夸、自矜、自傲是稀松平常的这一观点,后面接着列举杜甫和李白的相关作品作为例子进行解释说明,论证前文的观点,故文段为观点+解释说明的结构,首句“稀松平常”即代表作者的态度,说明作者并不意外,对应A项,当选。B项“十分欣赏”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强调作者对他们夸奖称赞,排除;C项“略有微词”指有一点的不满,排除;D项“有褒有贬”指有肯定也有否定,文中没有不满否定之意,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狂傲背面是卑微14.根据文意,下列有关“随机取样”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2、市场调查中常常采用这种方法 B.学术研究有些需用该方法有些则不需 C.媒体常常使用此方法因而误导了大众 D.人体生物学研究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根据选项中的关键信息,定位其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一一对照,从而判断正误。同时需要注意,本题问的是“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由文章第四段“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市场调查中)”可知,A说法正确。由文章第二段“并非学术研究都需要使用随机样本”可知,B说法正确。由文章第一段“人体生物学研究因为很少使用随机的被试样本”可知,D说法正

33、确。文章中提到媒体特别关注随机取样、样本性等概念导致人们误解,并非媒体经常使用此方法导致人们误解,C说法错误,当选。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文章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第三段第二行“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市场调查中)”,已成为市场调研必要条件,可见市场调查非常依赖、常常使用这种方法,A项符合原文。B项对应第三段第一行“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符合文意。C项对应第一段内容,误导大众的是媒体的关注,而非媒体对随机取样的使用,偷换概念,C错误。D项对应第二段第一句“化学家从没尝试过抽取化合物的随机样本,生物学家也不曾用细胞或组织的随机样本进行实验”,符合原文

34、。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A项,根据文段“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但当它成为必要条件时(例如在市场调查中),我们则需要用一种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可知,市场调查非常依赖,常常使用这种方法,符合文意,排除。 B项,根据文段“并不是所有研究都要求随机取样”可知,可知并非所有学术研究都需要随机取样这一方法,即学术研究有些需用该方法有些则不需,符合文意,排除。C项,根据文段“现在媒体对随机取样、样本代表性等概念备加关注。这种关注导致许多人错误地认为,随机取样和代表性是所有学科做调查研究的必要条件”可知,误导大众的是媒体的关注,而非对方法的使用,表述错误,当选。D项,根据文段“化学家从没

35、尝试过抽取化合物的随机样本,生物学家也不曾用细胞或组织的随机样本进行实验”可知,D项表述正确,排除。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15.大数据以量取胜,孤立的单个数据几乎没有商品价值,故而多数被记录主体容易_自己的数据产权。但是一个个数据_,便是宝藏。而大型数据集的处理使用,须借助复杂的分析算式与大功率计算机,普通人和小公司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忽视 集腋成裘 难以问津 B.忽略 积少成多 难以为继 C.遗忘 日积月累 望而却步 D.遗弃 接踵而至 望洋兴叹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由“故而”可知,第一空词语与前文构成因果关系,由此判断词语使用是否恰当。

36、第二步,根据文意判断第二空词语的含义,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辨析第三空词语的侧重点,选择与文意最相符的一项。第一空,由“故而”可知,因为孤立的单个数据几乎没有商品价值,所以记录主体从主观上就不重视这些数据。“遗忘”不是主观要忘记,排除C。 第二空,从“一个个数据”到“大数据”,有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集腋成裘”“积少成多”填入恰当。“接踵而至”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不符合文意,排除D。 第三空,“难以问津”指难于探求和尝试;“难以为继”指难于继续下去。句中说的是大型数据集的处理使用需要借助复杂的分析算式与大功率计算机,普通人和小公司没有能力涉足这一领域。“难以问津”填入恰当。 故本题选A

37、。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孤立的单个数据几乎没有商品价值”“但是便是宝藏”可知,第二空应体现“聚少成多”的含义。A项“集腋成裘”指狐狸腋下的皮虽很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B项“积少成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C项“日积月累”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三项均符合语境。D项“接踵而至”指一个个到来,不符合文意,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根据“大数据处理须借助复杂”可知,普通人和小公司无法去尝试。A项“难以问津”侧重很难去探求途径或尝试,符合文意。B项“难以为继”侧重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难以继续下去,文段没有“继续”之意,排

38、除B项。C项“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直后退,不敢前行。文段并没有“害怕”的意思,且成语用法有误,应是“让普通人和小公司望而却步”,排除C项。答案锁定A项。第三步,验证第一空。代入“忽视”验证,孤立的单个数据几乎没有商品价值,主体容易忽视自己的数据产权,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以量取胜”“孤立的单个数据几乎没有商品价值”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应该表示记录主体不重视、不关注数据产权。C项“遗忘”表示忘记,文段并未强调主动忘记数据产权,排除;D项“遗弃”表示抛弃,强调主观上的放弃,文段未体现主动放弃数据产权,排除。 第二空,A项“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B项“积少成

39、多”指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二者均符合文意,保留。第三空,根据“须借助复杂的分析算式与大功率计算机”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强调普通人和小公司没有条件去处理大数据。A项“难以问津”表示很难去探求途径或尝试,符合文意,锁定A项。B项“难以为继”指之前一直在做的事情难以继续下去,文段中小公司和普通人根本没有开始做,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成语积累】望洋兴叹:字面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而却步:指远远望见了就吓得后退,不敢前行。【文段出处】澎湃新闻大数据卖的就是隐私16.下列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生活中我们一般不会看

40、到高度白酒凝固,是因为酒精的凝固温度低 B.天然气灶台火焰的外焰温度比内焰温度高,是因为外焰的燃烧更充分 C.水滴入滚热的油锅会立刻爆炸,是因为高温下水与油发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 D.打开冰箱门并不能给室内降温,是因为冰箱在制冷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生活常识类试题。可以从熟悉选项入手,B项“外焰”接触空气多,燃烧更充分,说法正确,排除。C项解题的关键是“化学反应”,我们知道水和油不相容,发生化学变化的可能性极低,当选。A项正确。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酒精的冰点相当低,纯乙醇为-117。酒可以看做主要是水和乙醇的混合液,具体要视乙醇的比例而定,乙醇比例越高则冰点越低。

41、 B项正确。内焰明显无法直接接触氧气,燃烧不完全,温度不是最高的。外焰由于氧气充足而完全燃烧,因燃烧放热,所以温度最高。 C项错误。当水进入烧开的食用油时,水的温度迅速升高而变成气态,发生类似爆炸的声音,这应属于物理现象。 D项正确。打开冰箱门,室内温度不但不会降低反而会升高。因为冰箱里的温度受室内温度的影响也升高了,这时,冰箱就会不停地工作,同时在制冷的过程中排出更多的热量。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水的密度比油大,当水滴入油中时会迅速沉向油的底部。同时由于水的沸点比油的沸点低得多,水滴在高温作用下会急剧汽化而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热油中不断膨胀上

42、升。由于气泡内部的压力比较大,从而导致气泡在热油表面爆裂开来,溅起油花,并会发出爆裂的声音。此过程是物理变化,并不是化学反应。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活常识。 A项正确,水的凝固点是0摄氏度,食用酒精的凝固点是-117摄氏度。酒精与水混合物的凝固点介于-1170之间,酒精含量越高,凝固点越低,因此生活中一般看不到高度白酒凝固。B项正确,火焰通常从外到内分为三层,即外焰、内焰和焰心。外焰与内焰相比,可燃气体与空气接触、混合、充分燃烧,温度最高,而内焰温度要低于外焰。C项错误,物理变化,指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而化学变化则是有新物质的产生

43、。当水滴入油锅爆炸是因为油温沸点一般在100摄氏度以上,而水在100摄氏度就汽化。当水滴进入滚烫的油里面,在进入的过程中瞬间变成水蒸汽,对周围的油产生了压力,油被很快推向空中,并发出“啪啪啪”的爆炸声。这个现象并没有新物质的产生,只是物理变化,并不涉及化学反应。D项正确,冰箱仅在封闭的小环境里可以制冷,同时冰箱的压缩机还要向周围环境放热。如果打开冰箱门,冰箱内部的温度就会上升,压缩机就会不停的工作,向室内放热。所以打开冰箱门并不能降低室内温度。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17.胡同大多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胡同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北京城建立了一种天然的联系,胡同也就_地成为北京城的标志。一条条

44、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胡同不仅仅是老北京城市的命脉,同时也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场所,蕴含了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与这座城市_的胡同文化。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理所当然 交相辉映 B.顺理成章 水乳交融 C.顺其自然 唇齿相依 D.名正言顺 天人合一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句意,第一空较难入手排除,可选择从第二空入手辨析。第二空,结合四个成语的含义及此处句意,选择与句意最相符的一项即可。然后验证第一空。本题从第二空入手,“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由句意可知其不能说明胡同与北京城的关系,排除A。“唇齿相依”常指两个独立事物之间相互依存,胡同是存在北京城里的,是北京城

45、的一部分,“唇齿相依”用在此处不恰当,排除C。“天人合一”专指天和人合为一体,不符合题意,排除D。“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与句意相符,且“顺理成章”代入题干也恰当。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所填成语需与“胡同”搭配,而D项“名正言顺”搭配的对象为人,不搭配“胡同”,排除D项。 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胡同不仅仅是老北京城市的命脉历史文化”可知,应体现城市与胡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A项“交相辉映”多指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多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象,不能形容城市与胡同的关系,排除A项。B项“水乳交融”侧重关系非常密切,符合语境。C项“唇齿相依”侧重相互依存,

46、谁也离不开谁,形容城市和胡同文化语义过重,排除C项。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空,“理所当然”指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顺理成章”比喻某种情况合乎情理,自然产生某种结果,A、B两项均符合语境。“顺其自然”指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重在不人为地去干涉;“名正言顺”指名义正当,道理上也讲得通,文段与名义正当无关。故C、D两项与文意不符,排除。 第二空,“交相辉映”多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用在此处欠妥,排除A项;“水乳交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符合语境。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现当代散文中的北京胡同文化18.左边给定的是纸盒外表面的展开图,右边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 A.A

47、B.B C.C D.D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正四面体折纸盒问题,可以使用小图形特征判定法和特征面定位法来验证选项。利用面中阴影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快速判断选项是否正确。本题考查的是左边图形中左下角与右下角这两个面的位置关系。两个面的交线为左图中最下侧的水平线,阴影不与此线相交,排除B、C。两个面阴影的顶点不相交,排除D。故本题选A。19.若戊第2个完成,则己第几个完成? A.3 B.4 C.5 D.6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材料给出2个条件,包括6项工作,要将工作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以题干涉及的戊的工作顺序作为突破口,寻找相关解题条件。戊排在第2个,根据条件(2)可知,丙不能位于第3个,否则乙

48、位于第6个,只剩下第1、第4和第5个位置,和条件(1)矛盾,所以丙只能位于第1个。由此可得顺序为(1)丙、(2)戊、(3)丁、(4)乙、(5)甲、(6)己,则己为第6个。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6个工作:甲乙丙丁戊己丁在甲之前,间隔一个丙在乙之前,间隔两个戊排第2已知戊排第2,结合条件、则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如下图):情况一:如果丁为1,那么甲为3,而丙和乙需要间隔两个的要求不能满足。情况二:丙为1,则丁第3,不会与题干出现冲突,且己排第6。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若戊第2个完成,结合条件(2)可知,丙

49、和乙有两种可能: 如下图所示,如果丙是第一个完成,乙是第四个完成,再结合条件(1)可知,丁是第三个完成,甲是第五个完成,如下图所示,故己是第六个完成。如下图所示,如果丙是第三个完成,乙是第六个完成,再结合条件(1)可知,丁与甲隔着1项工作,无法满足,故此种可能排除。综上所述,己是第六个完成。故正确答案为D。20.生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是: A.如今已经进入基因时代 B.癌症发生跟身体的器官无关 C.解剖学无法定义癌症的分类 D.癌症发生与分子机制突变相关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章细节信息的理解和把握。解答这类题目需要首先根据题干内容定位其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原文

50、内容进行一一对照,从而判断正误。通过阅读,定位题干内容所对应的原文,即文章第、段,根据选项与原文最相符的一项即可。指出生物学家对根据肿瘤出现在身体中的位置来分类癌症的传统方法的质疑,指出了形成肿瘤的真正原因与突变有关,传统的分类法应该被依据突变种类的分类法所取代。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生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出现在和中。根据句可知,生物学家开始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是因为“这些信息”,即“生物学家们收集分子层次上的癌症成因信息”,根据句的解释可知,分子层面的癌症成因信息是指在分子层次上,突变使得细胞以不受控制的形式生长而形成肿瘤。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说法是生

51、物学家质疑传统的癌症分类法的原因。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的细节判断。 质疑传统癌症分类的原因应该定位到文章和。前一句指出生物学家对根据肿瘤出现的位置来给癌症分类有质疑,后一句说明肿瘤的真正原因与突变有关,传统分类方法应该被以突变为依据的新方法取代。这个原因与选项D完全符合。故正确答案为D。21.有甲、乙两项工程,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6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30天,李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需18天,单独完成乙工程需24天,若合作两项工程,最少需要的天数为: A.16天 B.15天 C.12天 D.10天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工程问题中常用公式为“工作总量工作效率时间”,但本

52、题中张师傅完成甲工程用时较短,李师傅完成乙工程用时较短,则两人在不同工程的效率不同,需要考虑工程分配问题。分配时应分配各自效率高的工程,即张师傅先做甲工程,李师傅先做乙工程。李师傅先做乙工程,张师傅先用6天完成甲工程,之后与李师傅一块完成乙工程,所需的天数最少。李师傅6天完成乙工程6 ,余下的张师傅与李师傅一起合作需要(1 )( )10天,即完成两项工程最少需要61016天。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已知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对于甲工程:根据张师傅6天完成,李师傅18天完成可得张师傅比李师傅效率高;同理对于乙工程:赋值工程总量为120(30与2

53、4的公倍数),则张师傅、李师傅效率分别为4、5,李师傅比张师傅效率高。要使花费的时间最少,优先安排张师傅做甲工程、李师傅做乙工程。第三步,张师傅做甲工程6天可完成,此时李师傅做乙工程5630,还剩1203090,然后张师傅、李师傅合作,还需90(45)10(天),因此最少需要61016(天)。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甲工程中,张师傅效率高于李师傅;乙工程中,李师傅效率高于张师傅。因此由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程,同时李师傅进行乙工程。在张师傅完成甲工程同时,即6天后,乙工程已完成。假设乙的工程量为24与30的公倍数120,则张师傅干乙工程的效率为,李师傅干乙工程的效率为,剩余工程量为,完成乙剩

54、余工程量所需天数为天。所以两人合作完成这两项工程最少需要天。故正确答案为A。22.定义: 自我知觉: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即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发生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内部状态。 人际知觉:指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包括对人的外部特征、个性特点的了解,对人行为的判断和理解。 知觉定势: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即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 典型例证: (1)三人行必有我师。 (2)习惯成自然。 (3)吾日三省吾身。 对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的关系判断正确的是: A.例证(1)(2)分别与定义相符 B.例证(3)(2)分别与定义相符 C.例证(

55、2)(1)分别与定义相符 D.例证(2)(3)分别与定义相符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三个定义和三个典型例证,要求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需对题干的三个定义都理解到位,并据此分析例证。自我知觉定义的关键信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 人际知觉定义的关键信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知觉定势定义的关键信息: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一般由早先的经验造成。 例证(1),是对三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属于人际知觉,与定义相符。 例证(2),是由于先前有过多次经验而产生的自然结果,属于知觉定势,与定义相符。 例证(3),是对自己的认识,属于自我知觉,与定义相符。 根据上述判断,可知B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B。

56、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自我知觉: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人际知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知觉定势: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第三步,辨析典型例证。例证(1),指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体现出“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符合定义;例证(2),指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体现出“人们当前的活动常倾向于带有前面活动的特点”,符合定义;例证(3),指我每天多次反省和检讨自己,体现出“个体对自己的认识”,符合定义。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自我知觉”中的关键词包括

57、“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人际知觉”中的关键词包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知觉定势”中的关键词包括“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为几个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我要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完全符合关键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因此(1)属于人际知觉,即例证(1)与定义相符。“习惯成自然”意思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做事的方法习惯了,就很难改变,也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完全符合关键词“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准备状态”,因此(2)属于知觉定势,即例证(2)与定义相符。“吾日三省吾身”意

58、思为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完全符合关键词“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因此(3)属于自我知觉,即例证(3)与定义相符。综上,例证(1)与定义相符,例证(2)与定义相符,例证(3)与定义相符,通过分析选项,只有B项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23.左边给定的是正方体的外表面展开图,下面哪一项能由它折叠而成? A.A B.B C.C D.D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折纸盒”问题可以先判断相邻面和相对面来排除选项,再使用特征定位法来验证正确选项。A项,含圆和正方形的面是相对面,不可能相邻,错误。 B项可由左图折成。 C项,含黑色小圆和黑色小正方形的面是相对面,不可能相邻,错误。 D项

59、,两个含直线的面是相对面,不可能相邻,错误。 故本题选B。24.一项工程,甲、乙合作8天完成,乙、丙合作5天完成,丙、丁合作8天完成,如果甲、丁合作,则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天数是: A.16 B.20 C.24 D.26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工作总量效率时间,本题中已知条件仅涉及时间这一个量,故可对工作总量赋值,依次求出甲、乙合作,乙、丙合作,丙、丁合作的效率,通过加减关系求得甲、丁的合作效率,进而求得其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 设四队工作效率分别为甲、乙、丙、丁,根据题干数字可设工作总量为40,则甲乙4085,乙丙4058,丙丁4085,甲丁(甲乙)(丙丁)(乙丙)5582,所求时间为40220天。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工程问题,属于时间类。 第二步,赋值工作总量为36(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则甲、乙效率和为36123,乙、丙效率和为3694,丙、丁效率和为36123,故甲、丁效率和为3342。第三步,甲、丁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为36218(天)。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题干只给合作所需时间,可以给工程总量赋值,设工程总量为 12 与 9 的最小公倍数 36,则合作效率分别为:甲乙36123,乙丙3694,丙丁36123。所以甲丁(甲乙)(丙丁)(乙丙)2,甲、丁合作的天数为36218天。 故正确答案为B。25.2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