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随笔:怎样看待学生“已会了”_第1页
教学随笔:怎样看待学生“已会了”_第2页
教学随笔:怎样看待学生“已会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教学随笔:怎样看待学生“已会了” 天津市大港区老师进修学校王德鹏 随着现代信息媒体的广泛运用,再加之家长对同学的期望越来越高,同学在学习前大部分都已经阅读了教材内容,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了肯定的了解。为此,许多老师产生了新的困惑:同学已经会了,课该怎样上呢?当我们走进课堂,常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师:“4+1等于几呢?”同学都不讲话,老师继续说:“想不想知道怎样算?”生:“想。”师:“那好,下面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加法。”我们试想:莫非同学真的不知道吗?同学是在协作老师,他们明明知道的,但由于老师需要,所以就不说。有许多老师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在同学未知的基础上,使同学产生特别想知道

2、的心理需求,才是最好的情境。但我们是否考虑到站在同学的角度上设计呢?同学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能抓住知识与思维的核心点设计教学,才能真正抓住同学的思维,促进同学的主动参加。案例:拼组与面积内容:五班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材中安排的是组织同学进行拼组活动: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操作、观测、分析,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许多老师都安排同学进行拼组活动,把重点放在了得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上来,而在组织同学争论三角形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发觉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却显得有些轻描淡写了。这样就涌现一个

3、问题:同学在四班级时已经通过拼组活动认识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里再占用大量时间组织拼组活动是不是在做重复劳动呢?在下面案例中,老师把拼组活动当成思维的铺垫,引导同学产生深入讨论的心理需求。老师引导同学观测:课件演示: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角切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师:“认真观测,把平行四边形沿对角切开,得到两个三角形。大胆的猜猜看,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生:“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老师利用课件演示,接着提问:“假如反过来思索,这两个三角形肯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对吧?”同学点头表示同意。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呢?你自己在小组的学

4、具袋中选取两个试一试。拼完后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同学选取材料进行操作,老师随机找同学到黑板上拼组。师:“这几名同学都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请他们介绍一下。”同学逐一汇报:用两个什么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发觉,任意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一结论我们在四班级时就验证过,今日让大家再次进行试验,目的是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一个新的问题。”同学在刚才操作的思维中集中到老师要提出的新问题中来。师:“我们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那我们能不能在今日拼组的基础上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小组同学一起争论,并完成下面问题。”老师出示题目: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