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4_第1页
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4_第2页
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4_第3页
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4_第4页
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汇编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住在富人区的她 2009-2022历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类)含答案带详解2022-2023上岸资料(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第壹套一.历年真题荟萃(共30题)1.中国人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机械时钟装置水运浑天仪,每刻击鼓,每辰撞钟,比国外的自鸣钟早出现600多年。然而,这套复杂的计时系统没过多久便被束之高阁。无视创新,让曾经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近乎停滞。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是很悠久的 B.推陈出新才是科技发展的原动力 C.不重视创新使中国科技趋于落后 D.中国的

2、自鸣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理解。文段为转折结构,重点关注“然而”后的内容。尾句的“无视创新”指出了中国科技发展近乎停滞的原因,答案应与此相关。文段首先指出中国人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时钟装置水运浑天仪,接着以“然而”转折指出浑天仪很快被搁置了,最后说明无视创新使曾经辉煌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近乎停滞。“然而”之后是文段重点,意在说明不重视创新使中国科技落后。C项表述正确。A、D两项是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B项未点明“中国科技”这一主体。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前文比较中国发明的时钟早于国外,通过转折关联词“然而”引出重点,即

3、出现的问题是这套系统被束之高阁,并分析原因为无视创新。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为主旨的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开篇通过列举水运浑天仪的例子说明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处于领先地位。接下来通过转折词“然而”强调了不重视创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就会停滞、落后,对应C项。 A项,“历史悠久”、B项,“自鸣钟”对应转折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未提及文段核心话题“中国”,偏离文段中心,且“原动力”指产生动力的力,引申为本因、根源,属于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开年闲话“时间观”2.快、中、慢三辆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公路追赶前面的一辆

4、骑车人。这三辆车分别用了6分钟、10分钟、12分钟追上骑车人,现在知道快车每小时行24千米,中速车每小时行20千米,问慢车每小时行: A.19千米 B.14千米 C.15千米 D.18千米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追及问题。核心公式为: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快、中、慢三辆车与骑车人均为追及过程,且三个追及过程的追及距离相等。现已知三个过程的追及时间,快车、中速车的速度,求慢车的速度,可以逐步计算各个追及过程或直接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方法一,快车6分钟行驶24 2.4千米,中速车10分钟行驶20 千米,所以骑车人1分钟行驶( 2.4)(10-6)千米,骑车人时速为( 2.4)(10-6)601

5、4千米时。快车与骑车人的速度差为10千米时。追及同样的距离慢车所用时间是快车的2倍,则慢车与骑车人速度差是快车与骑车人速度差的一半,为5千米时。慢车时速为14519千米时。故本题选A。 方法二,设慢车的速度为x千米时,骑车人的速度为y千米时,根据题意有(24-y) =(20-y) =(x-y) ,解得x=19,y=14。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 第二步,根据快车6分钟(即小时)、中车10分钟(即小时)追上骑车人列式:,解得。第三步,慢车12分钟(即小时)追上骑车人可得:,。因此,选择A选项。3.近年来,荒唐滑稽的文化闹剧时有所闻。有的地方,在举行某种群

6、众性的活动时,全体着所谓的“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在今天复活古代的服饰,就算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把弘扬传统文化理解成像古代人那样穿衣戴帽,就太浅薄了。有的地方,让一群少儿穿上他们想象出来的古代服装,一齐行跪拜礼,这就_让人哭笑不得,_令人欲哭无泪了。凡此种种,都是_的典型表现。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非但 反而 生搬硬套 B.不仅 而且 囫囵吞枣 C.不是 而是 食古不化 D.不是 就是 生吞活剥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关联词语和成语的使用和辨析。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分析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分析选项。根据句意,结合前文信息,可知此处应填入“不是而是”。

7、第三步,验证第三空即可。前两空,由前文“全体着所谓的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可知,后文的“有的地方,让一群少儿穿上他们想象出来的古代服装,一齐行跪拜礼”就不是让人“哭笑不得”而是令人“欲哭无泪”的事情了。A项表转折,B项表递进,D项表选择,填入与句意不符,均可排除。 验证第三空,“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东西不消化一样。此处用来形容把复活古代服饰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闹剧也恰当。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和第二空。根据“穿着汉服,就让人哭笑不得”到“一齐行跪拜礼”可知,“让人哭笑不得”和“令人欲哭无泪”相比,后者更严重。B项“不是就

8、是”为选择关联词,表示两者选其一,不能强调后者,排除B项。C项“非但反而”表转折,而“哭笑不得”与“欲哭无泪”在意思上并不能构成转折关系,排除C项。A项“不是而是”为对照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肯定后者,可以侧重后者;D项“不仅而且”为递进关系,侧重后者。A项和D项均符合文意。 第二步,分析第三空。“凡此种种”指的是“穿着汉服”“行跪拜礼”等这些行为,也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片面,并未真正地理解消化传统文化的内涵。A项“食古不化”指学了古代的文化知识不善于理解和应用,“古”能够体现出“古代的文化知识”,非常符合语境。D项“囫囵吞枣”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不能

9、专门指对“古代文化知识”的不理解,不如“食古不化”符合语境,排除D项。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二空,文段首先指出文化闹剧经常出现,接着具体举例,最后强调如果把弘扬文化理解成古代服装和行跪拜礼,那就让人连哭也哭不出来了。关联词连接的“哭笑不得”和“欲哭无泪”,显然更强调后者。而B项“不是就是”为选择关联词,表达“两者选择其一”的意思,但并无着重强调哪个,排除。其余三项均可。 第三空,“凡此种种”对上文进行了概括,故横线处重在强调今天复活古代的服饰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真正的理解,一古一今准确对应A项“食古不化”,“食古不化”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语义最

10、为恰当,当选。C项“生搬硬套”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D项“囫囵吞枣”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C、D两项均不能体现出今天对于古代文化的不理解,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继承传统切忌食古不化4.“酷抠族”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人群。这类人擅长精打细算过日子,通过转移消费点,更好地配置“有数”的金钱。他们摒弃奢侈消费,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用最少的金钱获取最大的物质和心理满足感。他们以着装从简为荣,以盲目攀比为耻;以物尽其用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以心态阳光为荣,以纠结抑郁为耻这是一个崇尚节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 为“酷抠族”

11、定义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追求节约、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 B.是指崇尚节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 C.是指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中产阶级人群 D.是指精打细算、摒弃奢侈、以简为荣,主张物尽其用、心态阳光的中产阶级人群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由提问方式和选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段的中心,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文本为总分总结构,提出概念具体论述总结观点。文段首先指出“酷抠族”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接着具体说明其生活方式,最后对其生活方式做出总结,即这是一个崇尚节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故对“酷抠族”概括最准确、全面

12、的一项为A。 B、C两项都只是从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说明,不够全面。D项着重强调的是中产阶级,既不够全面也不够简练,排除。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酷抠族”出现在文段开篇。分析该词的下文语境。文段首先讲了“酷抠族”是较高学历、较高收入的人群,然后具体分析了“酷抠族”这类人具有“擅长精打细算”“摒弃奢侈消费”“以物尽其用为荣”“以心态阳光为荣”等特点,最后通过“这”做宏观指代,阐述“酷抠族”是崇尚节约,追求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首尾呼应。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对“酷抠族”的定义概括最全面。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第一句总述了“酷抠族”的概

13、念,第二、三、四句是对“酷抠族”具体特点的解释,最后一句用指代词“这”引导总句,首尾呼应,再一次重申了“酷抠族”的概念。所以,“酷抠族”定义需要对首尾句进行全面概括即“拥有较高学历、较高收入、追求节约、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的社会族群”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C项。 其他三项均只针对一个点进行了描述,没有全面地概括,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5.根据材料,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2012年该省的进口额净增长大于2015年该省的进口额净增长 B.2015年该省进口额的同比增长率为-30.66% C.20112015年,该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 D.2016年该省私营企业出口总值增速最

14、快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A项,根据条形图数据进行比较即可。 B项,条形图中给出了2015年和2014年该省进口额的相关数值,要求的是2015年的增长率,根据公式: 进行列式计算即可。 C项,20112015年该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体现在材料中即为条形图的高低,根据条形图的高低判断其变化趋势即可。 D项,表格中给出了2016年该省四类不同企业出口增速的具体数值,查找判断即可。A项,2012年该省进口额是同比增长的,2015年是同比下降的,正确。 B项,2015年进口额增长率为 ,正确。 C项,由条形图可直接观察出,正确。由此可直接选D。 验证D项,由表格可直接查找,增速为-5.1%,不是最快的,错

15、误。6.某县法院在审理一起民事案件中,为查明案件事实,对一当事人的信件进行拆检,弄清了案情并作出了判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院对当事人所有的信件都无权拆检 B.法院为了查明案情可以对当事人的信件进行拆检 C.法院对当事人与案件无关的信件无权拆检 D.法院拆检当事人信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出公正的判决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运用法律知识解题。“法院拆检当事人的信件,弄清案情”,表面看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否合法呢?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词:“法院”是否有权拆检当事人的信件;“民事案件”是否适用通过拆检信件弄清案情;“当事人的信件”涉及公民通信秘密,什么情形下才能拆检当事人信件,并

16、且不违法。本题只要弄清这几个问题,答案就很好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本题中,当事人的信件属于公民的通信秘密,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才能依照法律规定对通信进行检查,故法院无权拆检当事人信件。故本题选A。7.法国大革命前,化学家拉瓦锡用巨大的凸透镜把阳光聚焦在钻石上,结果钻石飘逸地烧掉了,和石墨一样。拉瓦锡有一颗坚硬的心,

17、他的实验击穿了“_”这一美丽的谎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广告词是: A.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B.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C.爱她就给她最好的 D.爱可倾城,钻石永恒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填入广告语。首先分析文段,文段围绕钻石展开论述,主要介绍了拉瓦锡的实验:“钻石”被阳光带来的热量烧掉了,即他的实验“击穿”了钻石坚硬、永恒这一“谎言”。然后对比选项,锁定正确答案。文段中拉瓦锡的实验对象是钻石,由此可排除未提到这一论述主体的A、C。文段中的实验只是证明了钻石并非坚不可摧、永恒留传,未提到“爱”的话题,因此B项更恰当,排除D。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横线处的上

18、文语境。根据上文实验“结果钻石飘逸地烧掉了,和石墨一样”,可得出实验结论:钻石也会消失。因此美丽的谎言应与实验结论相反,即钻石不会消失。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符合上述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横线出现在文段尾句,需根据前文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前文拉瓦锡用凸透镜将钻石烧掉的实验可知,钻石是可以被毁灭的,即之前的谎言应是钻石不可毁灭、永远存在,对应D项“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留传”。 A项“爱她就给她最好的”强调好,C项“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强调曾经拥有,均与“钻石”无关,排除。B项“钻石永恒”虽然能体现“永远”的意思,但是“爱可倾城”无中生有,文段并未

19、提及,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科学家的玻璃心8.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阅读上面的文字,以下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居民健康这一社会问题已深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 B.居民健康战略是对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有效补充 C.实施居民健康战略可以规范居民生活行为,是推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发展战略 D.实施居民健康战略可以促进社

20、会资源的统筹配置和部门之间的责任协调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细节信息的理解。解答思路是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原文,然后对比判断。由“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可知,A项正确。 由居民健康战略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具有“互补性”可知,二者是同级关系,B项将居民健康战略作为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从属,错误。 由“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知,C项正确。 由“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可知,D项正确。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根据

21、材料中“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一句可知B项表述不准确,“互补性”并不等同于“有效补充”,偷换概念,故B项当选。 根据“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可知A项正确;C项分别对应文段“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和“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表述准确;D项对应文段“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表述准确。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符合文

22、意,排除A项。B项对应“充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把“互补性”偷换为“有效补充”,属于偷换概念,不符合文意。C项对应“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符合文意,排除C项。D项对应“统筹优先配置社会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责任与发展目标”,符合文意,排除D项。因此,选择B选项。9.移送管辖: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发现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因而将案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的制度。 下列属于移送管辖的是: A.基层法院立案后,发现本案涉案金额巨大,因而将案件移交中院审理 B.经上级法院同意,C区法

23、院将本由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给H区法院审理 C.上级法院决定将本由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给H区法院审理 D.法院在对原告的起诉状审查后,发现该案不属于自己的管辖权范围,因而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明确移送管辖的定义要点,选择符合定义要点的一项。 移送管辖的定义要点:受理案件后;发现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 A项,基层法院发现涉案金额巨大后将案件移交中院,符合定义要点,属于移送管辖。 B项,将本由自己管辖的案件交给其他区法院审理,不涉及是否具有管辖权,不符合定义。 C项,上级法院将自己管辖的案件移交给下辖法院审理,不符合要点。 D项,法院并未受理案件,不符合要点,不

24、属于移送管辖。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以后;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将案件移交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管辖。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告知原告向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并非法院“移交”,不符合定义;B项:M区法院对案件具有管辖权,不属于“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不符合定义;C项:基层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涉案金额巨大隐含“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从而“移交”给有管辖权的中院,符合定义;D项:上级法院对案件具有管辖权,不属于“本院对案件没有管辖权”,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10.文饰,是指无意识地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

25、理由来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文饰的是: A.将个人高考的失败,完全归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B.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是甜的 C.对于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说它一定是不好的 D.把自己恋爱的成功,简单归因于自己长得帅气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文饰的一项。分析发现,其定义的关键点为用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辩护,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文饰定义的关键信息:用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 A项,用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一理由来为自己的高考失败辩护,符合定义。 B项,用柠檬

26、是甜的这一明显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得不到葡萄辩护,符合定义。 C项,用得不到的东西一定是不好的这一理由来为自己得不到东西辩护,符合定义。 D项,恋爱成功属于已经得到,不符合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这个条件,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无意识地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使其可以接受。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想要的东西却得不到,属于让人“难以接受”,说它一定是不好的,属于“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从而达到“使其可以接受”的结果,符合定义;B项:得不到葡萄而只

27、能得到柠檬,属于让人“难以接受”,说柠檬是甜的来掩饰自己只能得到柠檬的行为,属于“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从而达到“使其可以接受”的结果,符合定义;C项:高考的失败,属于让人“难以接受”,将其完全归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属于“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从而达到“使其可以接受”的结果,符合定义;D项:恋爱的成功,不属于“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无意识地通过似乎有理而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得不到就说它

28、一定是不好的,是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进行辩护,理由站不住脚,同时也是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进行辩护,与定义关键词相符,符合定义,排除;B项:得不到葡萄说柠檬是甜的,是为自己得不到葡萄而只得到柠檬进行辩护,理由站不住脚,同时也是为自己难以接受的行为进行辩护,与定义关键词相符,符合定义,排除;C项:高考失利完全归于家庭环境的影响,理由站不住脚,同时也是为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与定义关键词相符,符合定义,排除;D项:自己恋爱的成功并不是自己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与定义关键词不符,不符合定义,当选。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11.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9、是中国共产党人留给中华儿女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在兴起的红色旅游正是三者的完美结合,“旅游”是_,“文化”是_,“红色”是_。大众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光辉历史,激发心底的爱国热情。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平台 基因 传统 B.媒介 本质 特色 C.载体 血液 内涵 D.介质 灵魂 标志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含义。第二步,第一空利用词义排除B、D。第三步,第二空从词义入手难以排除,直接考虑第三空,从语境及词义入手排除A。第四步,验证第二空。第一空,此处意为“旅游”是承载红色文化的一种形式。“平台”“载体”

30、均可表达这层意思。“媒介”指介绍或导致双方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B。“介质”指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明显与句意不符,排除D。 第三空,红色文化是红色旅游区别于一般旅游的核心特色,“传统”体现不出这一点,排除A。 第二空,句子利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文化”的基础作用。“血液”是人体必不可少的基础物质,填入符合句意。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三空。根据“红色旅游正是三者的完美结合”可知,三个空格需要填入的是在“红色旅游”中各自起到什么作用。根据“大众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光辉历史激发心底的

31、爱国热情”可知,“旅游”是“红色旅游”的具体方式,之中承载着“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播贯穿于红色旅游之中,而“红色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传播“红色”,“红色”是“旅游”和“文化”的精华。A项“传统”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精神、风俗等,不能表达“红色”在“红色旅游”中的作用,排除A项。B项“特色”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是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方面;D项“标志”指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二者都是相比其他事物而言的,原文中第三空要填入的是“红色”与“旅游”“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内部因素之间的比较,并不是把“红色旅游”和其他事物相比较,故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和D项。C项“内涵”指在

32、概念中反映出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最终所追求的目标,也可以说是本质属性,故该词符合文意。答案锁定C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和第二空。“载体”泛指一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旅游”是承载“文化”和“红色”的事物,符合文意;“血液”比喻主要的成分或力量。“文化”传播贯穿于红色旅游之中,是“旅游”和“红色”的“主要成分”,是“红色旅游”的力量,也符合文意。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横线处表达旅游是弘扬红色文化的一种途径,A项“载体”、B项“介质”、C项“平台”、D项“媒介”均符合文意,不易区分,保留。 第二空,表达文化是红色旅游中我们需要了解的对象,A

33、项“血液”,比喻主要的成分或力量,符合文意,保留。B“灵魂”指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C项“基因”是生命体中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的物质,D项“本质”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均强调的是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这里文化并不是红色旅游中最核心的部分,程度过重,排除。第三空,表达“红色”是红色旅游中包含的内容,A项“内涵”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红色经典的新演绎12.投射,是指主观地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现象属于投射的是: A.一个学生考试作弊被抓,他认为别的同学也都作弊,比自己

34、有过之而无不及 B.一个男生对勤奋用功的女同学产生好感却不敢表达,暗地里开始比她更用功 C.丈夫把自己多日来累积的对上司的愤怒和不满情绪,在家中对亲人发泄出来 D.一位丈夫在外玩得太晚,就专门为妻子带回来一件贵重的礼物来抵消愧疚之情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分析题干定义,发现投射的关键点为将自己的不良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他人或他物从而得到解脱,在解题时应严格依据定义的关键点分析选项。投射定义的关键信息:主观地将属于自己的不良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他人,推卸责任、归咎于他人而得到解脱。 A项,该同学的认为是主观的,将自己作弊的行为归咎于他人,认为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而得到解脱,符合定义。 B项,

35、不敢表达情感暗自努力,并没有将自己的不良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他人,不符合定义。 C项,直接对他人发泄不满情绪,并不是主观地将不良情绪赋予他人,也未体现推卸责任而得到解脱,不符合定义。 D项,带礼物抵消愧疚之情,并没有主观地将不良情绪、动机或情感赋予他人,不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丈夫虽将自身不良情绪赋予到亲人身上,但只是宣泄不满,而不是“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B项:男生对女同学的好

36、感,不属于“不良的思绪、动机或情感”,暗地里更用功,也不是“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C项:考试作弊是“不良动机”,认为别的同学也都作弊,属于“将其赋予到他人身上”,该同学的潜台词是“大家都作弊了,我作弊也很正常”,属于“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符合定义;D项:丈夫晚归愧疚而为妻子带礼物,不属于“将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到他人身上”,也不属于“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到定义关键词。 关键词为“将属于自身的一些不良的思绪、动机或情感,赋予到他人或他物身上,推卸责任”或“把自己的过错归咎

37、于他人”。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选项中丈夫在家中对亲人发泄来自上司的愤怒和不满情绪,不属于推卸责任或者将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B项:男生暗地里开始比女生更加用功,没有体现推卸责任或者将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C项:该学生作弊被抓,认为别的同学也都作弊,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将自己的不良动机赋予到别的同学身上,与定义关键词相符,符合定义,当选;D项:带礼物抵消愧疚之情不属于推卸责任或者将过错归咎于他人,不符合定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13.核电站利用核能进行发电,其所使用的核燃料是: A.镭 B.氢 C.氦 D.铀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新能源。关于“核能

38、”,常以核燃料、核能分类、核能应用等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有针对性的进行整理和记忆。A项错误。镭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放射性的元素,是居里夫人发现的新元素,常用来治疗癌症等。 B项错误。氢是一种化学元素,氢通常的单质形态是氢气,医学上常用氢气来治疗疾病。 C项错误。氦,是最不活泼的元素。氦的应用主要是作为保护气体、气冷式核反应堆的工作流体和超低温冷冻剂。 D项正确。目前的核电站是用铀235作核燃料,通过裂变获得核能。 故本题选D。14.李某大学毕业之后应聘到一家民营企业做研发工作,经过一年努力,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软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当年李某的工资却没有增加。这时,另一家大型企业有意向聘

39、请他去工作,并承诺工资可以提高五倍。李某认为自己和企业签订的协议还没有到期,就没有去。 李某的做法,反映了他: A.不懂得自身的真正价值 B.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 C.不懂得维护自身利益 D.有着团结合作精神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难度不大,采用排除法或正确分析题干即可得出答案。根据题干材料,结合社会主义价值观,A、C两项显然错误,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团结合作的方面,排除。“李某认为自己和企业签订的协议还没有到期,就没有去”,从中可以看出,李某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 故本题选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人文常识。 第二步,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协议约束着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自

40、协议签订日到协议到期日这段时间,劳动者有责任有义务为企业贡献自己的价值。李某认为自己和企业签订的协议没有到期,因此在优厚的待遇面前没有动摇,反映出他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B项正确: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李某并没有因为高薪就跳槽到别家公司,而是遵守着与公司的协议,体现出他较强的职业责任感。 A、C项错误:李某开发出新软件,并且有其他公司高薪聘请他,李某实现了自身价值,之所以没有跳槽到别家公司是因为李某有较强的职业道德,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签订的协议未到期的情况下不跳槽,说明其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不受到金钱的

41、诱惑。D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李某的团结合作精神,只是表述了他为了遵循与公司的协议而没有跳槽到别家公司,体现出他的职业责任感较强。故正确答案为B。15.某校在长白山举行地理夏令营活动。在野外,老师要求同学们除了文字记录外,还要把看到的典型地貌和地质结构描绘出来。同学们应采用的绘画技法是: A.写意 B.工笔 C.速写 D.留白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可采用猜测法解题。既然是在野外进行绘画,要把看到的典型地貌和地质结构描绘出来,而且是配合文字使用,所以应该要求速度,尽可能快的描绘出来,不可能精益求精。A项不选。写意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苛求工细,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B项

42、不选。工笔画亦称“细笔画”,与“写意画”对称,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画法,此两种画法都不适宜绘画地貌和地质结构。 C项当选。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方法,属于素描的一种,适宜快速绘出地貌和地质结构。 D项不选。留白是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绘画技法。 第二步,速写是一种快速的写生技法,是在较短时间内较快地画出物体外貌特征的绘画手法,适于在户外快速作画。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A项正确,速写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将对象描绘下来的一种绘画形式。它具有收集绘画素材、训练造型能力两大方面的功能。典型地貌和

43、地质结构描绘应采用速写。 B项错误,工笔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C项错误,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讲究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是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表现手法。D项错误,留白是中国艺术作品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极具中国美学特征。留白一词指书画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故正确答案为A。16.科学家们之所以对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有强烈的兴趣,是因为根据此前在地球上对它的分析,再结合乔托航空飞行器发回的报告,发现这颗彗星

44、很可能有大量的冰块,并且含有碳、氢、氧、氮等元素。在这颗彗星的表面很可能有复杂的有机分子,而这很可能就是构成早期生命的基础。这颗彗星形成的时间也有可能比地球形成的时间还要早。因此,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启发人们猜测地球生命是否来自彗星 B.帮助人们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C.有助于人们最终发现太阳系的形成原因 D.可以推动先进飞行器在彗星研究中的应用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由“因此”可知,此处所填语句是对上文进行的总结。上文主要表达彗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指出这些共性条件是构成生命的基础,故研究彗星其实也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地球生命的基础。首先排除未提到“地

45、球生命”的C、D项。本题干扰项为A,空缺处前的内容是“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所以空缺处所填的内容应是“对于该彗星的详尽研究”的目的,“启发人们猜测”不会是研究的目的,故可排除。因此本题答案为B项。17.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位于小篆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 A.金文 B.隶书 C.大篆 D.草书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需了解我国汉字演变的历史知识。人文历史知识是常考内容之一,且内容涉及广泛,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识记相关内容,扩大知识面。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故本题选B。18.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

46、等方面的恶化,这种污染是属于: A.生理性污染 B.物理性污染 C.化学性污染 D.生物性污染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水污染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熟悉水污染的四种类型的定义,没有什么解题技巧,重在识记。A项正确。生理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天然水体后引起的嗅觉、味觉、外观、透明度等方面的恶化。 B项错误。物理性污染,指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物理特性。如热,放射性物质,油、泡沫等污染。 C项错误。化学性污染,指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改变了水的化学特征。如酸碱盐,有毒物质,农药等造成的污染。 D项错误。生物性污染,指病原微生物排入水体,直接或间接地传染各种疾病。 故本题选A。19.父母和一个已婚

47、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属于: A.直系家庭 B.复合家庭 C.双亲家庭 D.核心家庭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家庭结构。解答本题需要熟悉“直系家庭”“复合家庭”“双亲家庭”“核心家庭”四种家庭结构的定义。A项正确。直系家庭也称为主干家庭,即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B项错误。复合家庭,是指父母和两个或多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后代所组成的家庭。在这种家庭中除纵向的直系亲属关系外,还包括横向的旁系亲属关系(这一分类不涉及未成年的兄弟姐妹)。 C项错误。双亲家庭,是指孩子能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 D项

48、错误。核心家庭,是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所组成的家庭。 故本题选A。20.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 A.剪纸:窗花:灯花 B.春装:秋装:男装 C.法国:英国:德国 D.森林:树木:桦树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涉及三个词项间的关系,分析发现,交通费、住宿费、误工费都是费用的一种,三者是并列关系。结合选项选出与题干关系一致的一项。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费都属于费用,三者是并列关系。 A项,窗花是剪纸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灯花是灯芯燃烧时结成的花状物或爆发出的火花。三者并不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B项,春装和秋装都属于服装,二者是并列关系;男装与春装、秋装是交叉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C项

49、,法国、英国和德国都属于国家,三者是并列关系。与题干关系一致。 D项,树木是森林的一部分,二者是组成关系;桦树是树木的一种,二者是种属关系。与题干关系不一致。 故本题选C。21.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心,眼界开阔,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中择取社会“热点”,用手机、数码相机或数码摄像机等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用来表达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的理解与思考,然后以发送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他们被称作“拍客”。成为“拍客”,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妇孺皆可。 属于成为“拍客”必要条件的一项是: A.对百姓生活和人文历史有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思考 B.有社会责

50、任感和爱心,善于择取社会“热点”的妇女儿童 C.有高超的摄影技术,用数码设备拍下图像或视频 D.互联网时代,能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观察提问方式和选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名词的理解与应用。首先根据原文理解拍客的定义,然后对照选项,辨析不符合定义的内容,排除错误选项。成为“拍客”的必要条件是必须具备能够将作品上传到网络的条件,否则即使拍摄出的东西再美好,也不能进行分享,就不能称之为“拍客”。D项与定义相符,当选。 A项“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思考”与文中的“理解与思考”不符,B项“妇女儿童”与文中的“妇孺皆可”不符,C项“有高超的摄影技术”与文中的“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不

51、符。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定位原文,整个文段都与“拍客”必要条件有关。将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对应“用发送彩信或电子邮件的方式,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属于成为“拍客”必要条件,正确。B项的“妇女儿童”对应文段最后一句“妇孺皆可”可知,原文“妇孺皆可”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不仅局限于“妇女儿童”,B项属于曲解文意,错误。C项对应“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可知“高超的摄影技术”不是成为“拍客”必要条件。D项“深刻的”“独特的”文段没有要求,不属于必要条件。因此,选择A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文段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尾句内容可知,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分享、传

52、播的才能称之为“拍客”,故“将作品上传到网络分享、传播”是成为“拍客”的必要条件,对应A项。根据尾句提到“妇孺皆可”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并未限定对象为“妇女儿童”,B项错误,排除。根据尾句“不需要高超的摄影技术”可知,C项错误,排除。D项“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思考”无中生有,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22.人类对自然无节制地索求,在城市开发时忽略生态平衡保护,这是对候鸟一场无声无息的猎杀,这种“猎杀”比起猎杀、毒杀候鸟罪,负面效应其实毫不逊色。更大的问题是,那些猎杀、毒杀候鸟的犯罪,是被我们所警惕并谴责的,而另一种“猎杀”由于是看不见、静悄悄的,导致我们浑然不觉。而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场“

53、猎杀”的旁观者、参与者。 这段文字主要告诉我们: A.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应该有所节制 B.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猎杀了候鸟 C.城市开发时要重视生态平衡的保护 D.警惕人类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答本题需要梳理文段行文思路。本文为递进结构,“更大的问题是”后为文段论述的重点。“更大的问题是”后面的内容是文段的重点,即一般的候鸟猎杀是被我们所警惕和谴责的,但另一种“猎杀”是看不见、静悄悄的,甚至我们可能已在无知无觉中参与其中了。可见文段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要警惕这种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D项为正确答案。 A、C两项分别是这种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的表

54、现方式,B项过于绝对,且也不是文段想告诉我们的内容。 故本题选D。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第一句引出“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这一话题。第二句解释说明“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会造成负面效应。第三句与“猎杀、毒杀候鸟的犯罪”作对比,通过转折关联词“而”强调这种因看不见、静悄悄而浑然不觉的“猎杀”,即前文所提到的“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更要引起警惕。第四句通过“而实际上”强调我们在“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中可能是旁观者、参与者,其实最后一句依然在强调“警惕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故此为文段主旨。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D选项。 解题思路:文段首先引出一种无声无息的猎

55、杀,指出其负面效应很大,然后通过程度词“更大”强调一般的候鸟猎杀是被我们所警惕和谴责的,但另一种“猎杀”是看不见、静悄悄的,我们可能已在无知无觉中参与其中了,故文段重在强调这种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对应D项。 A、C两项没有提到“候鸟猎杀”,脱离文段核心,且表述片面,排除;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警惕另一场无声无息的“候鸟猎杀”23.“移风易俗”的口号喊了很多年,然而好的“新民俗”能诞生,不但需要有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懂得民俗心理的“新创意”。这种创意,既衔接传统文化,又紧搭时代脉搏。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让这种“新民俗”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沿成

56、俗 B.蔚然成风 C.久盛不衰 D.约定俗成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阅读文段,分析语境。第二步,分析选项成语的含义,选择符合句意的一项。由句意可知,所填词语需要承接上文表示“新民俗能顺利诞生并能够发展下去”之意。“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从而形成风气,填入符合句意。 “相沿成俗”是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由题干可知,“新民俗”是“新创意”,并非传承下来的,排除A。“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题干中并未体现“久盛”之意,排除C。“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其与题干句意无关,排除D。故本题选B

57、。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语境。空格搭配“新民俗”。且“让这种新民俗_”与前文“好的新民俗能否诞生”相呼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D项“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两词均指沿袭旧习惯,与前文的“新创意”不符,与原文“新民俗”搭配不当,排除A项和D项。B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符合语境。C项“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与原文“诞生”这一目标不符,原文只追求“诞生”,不需要“一直不衰退”之意,排除C项。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根据文意

58、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形容“新民俗”能顺利诞生,并能够流行开来。D项“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置于此处形容“新民俗”的流行,符合文意,当选。 A项“久盛不衰”形容事物盛行的时间很长,一直不衰退,根据“好的新民俗能否诞生”可知,“久盛”无从体现,排除;B项“约定俗成”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确定而形成的,根据“不但需要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新创意”可知,约定俗成表述错误,排除;C项“相沿成俗”指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新民俗”是“新创意”,并非因袭下来的做法,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文段出处】上海书法名家为何助推“有温度的婚书”?

59、24.一位年轻人曾问乔布斯:你的智慧从哪里来?乔布斯回答:来自精确的判断力。年轻人又问:精确的判断力从哪来?乔布斯回答:来自经验的积累。年轻人再问:那你的经验又从哪里来?乔布斯真诚地回答:来自无数错误的判断。 与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最不相符的是: A.胜败乃兵家常事 B.失败是成功之母 C.实践里面出真知 D.吃一堑,长一智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的是故事带给我们的道理,即故事的寓意。解答这类题目需要我们阅读文段中的故事,找到其中揭示道理的句子,即“来自无数错误的判断”,然后结合选项进行排除,选择。同时注意,本题问的是“道理不相符的是”。由年轻人和乔布斯的问答可知,乔布斯的成功源于无数次

60、失败的经验,即表明经历了失败和实践才能获得提高。B、C、D三项均符合。A项“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含失败后有所提高之意。故本题选A。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这是一则故事,主要讲述了年轻人和乔布斯之间的对话。从乔布斯的回答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道理:“智慧来自于精确的判断力”“精确的判断力来于自经验的积累”“经验的积累来自于无数错误的判断”。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胜败乃兵家常事”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与故事揭示的道理不相符。B项“失败是成功之母”指人唯有善于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获得成功;D项“吃一堑,长一智”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二者可以对应“经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