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试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摘要: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观系统之中,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等对当代中国科技伦理体系构建、促进科技开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文关键词:儒家;科技伦理;当代价值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群体智慧,是中国传统科技开展的主导因素,并且逐渐浸透在社会消费、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所蕴涵的对科技的伦理性认识为当代中国科技伦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一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技术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技术
2、史上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备受瞩目。在长期的研究和争论中,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可言,并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上。这一派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儒学的中心思想,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儒家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生活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由于重视人贵于物的价值,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问题,于是对物的问题有所无视这种贬低关于物的知识的态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儒学没有可以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理论根底,更没有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儒学各派都表现了这一严重欠缺。另一派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同样有自己的科技观,在大的儒家伦理框架下
3、形成了自己的科技伦理思想。他们认为我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于先秦时期,同时科技伦理范畴、科技伦理观念对后世科技伦理思想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只有一些并不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知识成果,然而中国古代有相当兴隆的经历层面的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主体是技术伦理,其根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即强调“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标准的驾驭和制约。笔者也持这种观点。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消费程度,正是先秦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等因素,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矗在众多研究科技伦理思想的学者中,他们的研究方向又各不一样。
4、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在关于自然和农业等诸多的科技思想之中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显示出了先进的伦理意识,注重人在科技开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学者更注重研究科学技术、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在科学领域要到达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和关爱自然。这些观点的伦理意义在于,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是居于自然万物之中、并与其和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但有自身完好的科技观,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宏大而深远的影响。二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开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5、一)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儒家讲究现实性,提倡经世致用,这也表达在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上。在对待科学技术开展和应用问题上,儒家格外重视和强调“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在儒家看来,“六府、“三事是经世致用的“正经技术,或者说正统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才是儒家鞭挞的所谓的“奇技淫巧,即那些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黎民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尚书?中说:“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显然,“玩物丧志、“贵异物的“物不是有用之物,而是“奇技淫巧之物。有人说,儒家学说鄙视、排
6、挤一切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统统称之为“奇技淫巧,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对“六府、“三事这样经世致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孟子日:“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由此观之,儒家伦理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原那么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从现实的角度提出要维护社会稳定,对百姓进展道德教化,必须使他们根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而物质生活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赖于消费技术的改进。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技术科学得到了较大的开展。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可以开展起来的科技都是为人效劳的,与人的生活
7、息息相关的。天文学、农学、医学等这些学科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开展,就是因为这些学科与社会稳定有关。总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现实的、形而下的问题的研究,注重人世,强调经世致用。(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儒家要求对待真必须严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认为:“知勇仁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在儒家看来,“知是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关的智力与智慧。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也就是说“仁存在于“知中。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知就是仁。对于真理性的认识,儒家强调要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并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儒家伦理这种求
8、知、求真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通过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学问的严谨和求真态度。朱熹所说的“格物,既包含人世伦常之事,又包含天地自然之物。朱熹认为,宇宙间统一的理分至各详细事物之中,所谓“理一分殊,只有在“物物上穷其致理以后,才能做到对宇宙问统一的理的豁然贯穿,亦即到达“致知的境界。因此,朱熹反复强调要在人世间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上穷理:“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那么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那么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那么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睬过。(?朱子全书?卷十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学派反对拘泥师说、照搬书本,主张擅长考虑
9、、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三)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中国古代科技伦理中关于以德化知、知德统一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以儒家尤为突出。儒家高度重视道德价值、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主张人们在寻求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恶,但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要遵循科技伦理规那么。否那么,如孔子言:“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滥用科学技术,也就违犯了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造福于人类。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当然是智慧的化身、科技的承担者,仁又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10、,“知者利仁,是指在仁的指导下,在仁的环境中知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者,科学技术才能安康开展。否那么,就会出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的后果,科技开展就会失去后劲。因此,道德的开展与科技的开展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人类在应用科技知识的时候需要以德化知。孔子重视学习,一生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奉行“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学术精神。孔子重视学习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知识对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知识、真理是德行的前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的品德
11、都是应该爱好并加以修养的,但是,假如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达变地把握其本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换言之,道德缺乏知识、真理的根底,行为就会走向反面。反之,任何知识的运用都需要道德价值进展约束,没有了这个屏障,其目的性也不再单纯地是为了造福于民,很可能成为工具的滥用。(四)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儒家强调“至善,儒家所说的善不仅表如今人性本善,因此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蔼,还包括自然生命的本善,更深层次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蔼。人来自于自然,正是自然宇宙的本善赋予了人类,人类才有了“性本善,自然与人类在生命的起源过程和目的上具有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共性,在共同的善本性的蕴涵中,到达了真正的合
12、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人在天人关系的运作中负有“至诚、“尽性的道德使命。?礼记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赞天地之化育在理论中那么表现为兼爱万物。?孟子尽心上?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要求人们从爱亲人到爱百姓然后将爱扩展至万物。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特有的。尽管孔子、孟子、苟子的思想各有差异,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一样的科技伦理观念。孔子对于科技的直接阐述相对较少,但是他创
13、始了“知必需要“仁的思想,成为孟子、苟子的思想来源根据,孔子、孟子、苟子三家最为一致的观点即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秉承的理念特别是被朱熹发扬光大,影响至今。运用科学知识的前提需要道德标准的界定,脱离了这一点也就无法将知识转化成实用信息。科学技术开展到今天,人类终于领悟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与用科学技术保护环境是一致的,共同统一于“善德之中。假如科学技术的开展不顾生态环境,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天人合一的“天理。儒家先贤们对人的福祉的宏大关心,决定了其科技思想必定是以“仁等伦理主张为指向的,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的,也留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三综观儒家思想,我们发现儒家科技
14、伦理思想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的宏观系统中,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关于技艺的一些阐述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儒家科技伦理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等语录,都说明他对技艺有独到的见解,为后世儒家学者的研究提供了素材。全面研究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认识科学技术、标准科技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这种现实价值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把握科学技术开展和应用的方向儒家认为技艺之学不过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科技的价值表达在人的详细应用上,它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选择
15、,此种生存、生活方式的认知标准在儒家看来就是“善。儒家科技伦理观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整体认识之上,人的开展不能脱离自然,必须尊重并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与遵循规律的目的在于使人得到全面开展。儒家认为,开展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完善人的心灵,在于把握人在大地自然中的地位、作用,最终掌握自身的命运。这是一种深层次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技术从一开场就是为人所用的,科学至上、唯科学主义不是人类认识并掌握科学技术的根本原那么,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理念更加重视人的主导性地位。今天,树立并弘扬这种科技伦理观,有助于人们在科技化时代把握人与科技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开展并利用科学技术,把握科学
16、技术开展和应用的方向。(二)坚持“以道驭术原那么,约束科技行为,促进道德与科技的和谐开展从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在科学技术开展和应用上就必须“以道驭术。没有伦理道德的约束,其后果必然会破坏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序化。这种“以道驭术的理念早在先秦儒家的思想中就已存在。不过,先秦儒家的“以道驭术的理念是直接针对技术应用的社会效果而言的,目的是力求限制和消除不适当的技术应用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道驭术的理念影响之深远,甚至成为后世认识和处理技术与道德关系的根本范式。孔子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道德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思想根底,科学技术必须受伦理道德标准的驾驭和制约。在
17、儒家看来,真理、知识是德行的前提,德行又能约束人们掌握并使用真理、知识的行为,这是儒家科技伦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智,所以知此也;仁,所以体此也;勇,所以强此也。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n诚而已矣。达道虽人所共由,然无是三德,那么无以行之;达德虽人所同得,然一有不诚,那么人欲间之,而德非其德也。(?礼记中庸?)因此,知是德的根底,没有知的存在,德也是不完好的。总之,科学技术的伦理状态从总体上看是目的与过程的统一,即统一于儒家的善。善首先是人的一种德行。科学技术最终发生效用要靠人来完成,因此科技行为或科学工作者的行为是科技目的与过程能否统一于善的关键。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德行优先,这是道德
18、与科学技术和谐开展的前提,道德与科技和谐开展那么科技行为必然指向善的目的。(三)弘扬“天人合一思想,关心生态价值,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宏大系统儒家科技伦理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人类自身开展的维度出发去关心自然,是最有现实意义的自然原那么。而西方文化中长期盛行的科学理性主义、工具理性主义等思潮,包含着深入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即对人类理性力量的过分自负和对大自然主宰的强烈欲望,要把主体的形式强加于自然,要为自然立法,最终却导致大自然对人类严厉的惩罚。英国科学家培根曾声称:“自然科学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更加稳固地建立和扩大人对自然万物的统治权。随着这种思潮的开展,人们一度被其束缚,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此付出了宏大代价。科学技术的开展也使人们干预自然的才能愈来愈强,人与自然的对立日益锋利。人类不仅破坏了自然界的自我调节机制和动态平衡,同时也使自身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面对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课间十分钟》教案(5篇)
- 2025年重庆市安全员知识题库及答案
- 莆田学院《数据结构(Jav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商务数据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潍坊学院《土地测量与评价》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邯郸科技职业学院《风电机组设计与制造》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预算管理模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江西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
- 2025年湖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通风空调A》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XX森林康养度假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御应对讲座培训课件ppt
- 小学奥数七大模块思维导图课件
- 火力发电厂OVATION 与西门子控制系统之间通讯实现
- 2022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 我长大以后【经典绘本】
- 2023学年完整公开课版闸阀
-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电网数字化项目工作量度量规范应用指南(2020版)
- 电子商务文案写作教学ppt课件(完整版)
- JJF 1445-2014落锤式冲击试验机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