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1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人体细胞生活的环境1、(1)体液:人体内的一液体 总称,分为细胞内液 和一细胞外液 。 TOC o 1-5 h z (2)内环境:指由细胞外液 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组织液一、 淋巴一、 血浆等。2、血细胞的内环境是 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一;组织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细胞内液,会组织液上一、血浆V.淋淋巴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细胞内液,会组织液上一、血浆V.淋淋巴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3、在右边的方框里用箭头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的关系:4、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1)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
2、,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一,而组 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2)凡细胞内、细胞膜上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管道、腺体(如消化道、呼吸道、尿道、汗腺、泪腺等)内的 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汗液、泪液等)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如血红蛋白一不属于 内环境成分,血浆蛋白 于内环境成分。5、内环境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 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 Cl-;(2)酸碱度:正常人体血浆中酸碱度范围:7.35-7.45,其大小与HCO、HPOj-等 缓冲物质有关。若 食物呈酸性,与Na2CO3发生中和反应;若食物呈
3、碱性,与_NaHCO3发生中和反应。(3)温度:正常的温度维持在_7。左右。6、内环境的作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7、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示意图内环境;血浆巧淋巴11废物,镇项一无 机盐、尿 素等 氏0、尿 素、无 机盐等7、内环境是组织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示意图内环境;血浆巧淋巴11废物,镇项一无 机盐、尿 素等 氏0、尿 素、无 机盐等d外界环境 命僦一。0疗11:0组织细胞工二、内环境的稳态1、定义: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作用,使一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一组成成分 和 理化性质 的相对稳定 状态。2、调节
4、机制:目前认为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是机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但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有 一定限度的。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若内环境遭到破坏,细胞代谢将会紊 乱。第二单元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一;反射弧由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组成。2、反射的类型: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反射) 一条件一反射:后天训练的,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
5、 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 活跃状态的过程。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形式:以 电信号一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神经冲动; (2)过程: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处的电位称之为静息一电位,表现为一外正内负,形成原因:K+夕外流受刺激时:产生 动作一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形成原因:Na+内流。局部电流的方向:膜内由一兴奋 区域向一未兴奋一区域,膜外由 未兴奋 区域向一兴奋 区域。 兴奋传导的方向与一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一致。(3)传导特点: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一双向(单向/双向)传导。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通过一突触相连。(2)突触:包括一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
6、分,突触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3)突触小泡:内含 神经递质。(4)神经递质:种类:可分为 兴奋性 递质(如:乙酰胆碱)、 抑制性 递质(如:甘氨酸) 释放的方式:胞吐,是否需要消耗能量需要一。特点:a、属于信号分子b、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c、一经作用后就被水解、灭活或回收(5)兴奋传递的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释放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通过突触间隙,与 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通透性发生改变,导致相应的离子进出,进而产生兴奋或 抑制。(6)传递的特点: 单向 (单向/双向)传递。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传递过程中整个突触处信
7、号变化: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神经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一部分,(2)神经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分布有水盐平衡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还与 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脑干有一呼吸中枢等,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小脑有维持一身体平 衡一的中枢;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也有排尿、排便中枢(低级中枢)。(3)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一低级 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一高级 中枢的调控。7、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3直记忆思维和 学习 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言语区:W区,损伤
8、后不能书写;S区,损伤后,不能讲话,可看懂听懂;-V-区,损伤后不能阅读;H-区,损伤后不能听懂别人的讲话。二、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2、常见激素化学本质生理功能2下 丘 脑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多肽类促进促甲状腺激素释放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促进一促性腺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垂 体促甲状腺激素蛋白质促进甲状腺 的生长发育及甲状腺激素一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及性激素的合成与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骨骼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甲状 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的 衍生物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促进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有 重
9、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胰岛胰岛A细胞:胰 高血糖素多肽类促进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使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胰 岛素蛋白质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性腺雄性激素类固醇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雌激素肾上 腺肾上腺素与机体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反应有关;增加血糖;增加代谢产热3、激素缺乏症:生长激素幼年缺乏:侏儒症 幼年过量:巨人症一成年过量:肢端肥大症甲状腺激素幼年不足:呆小症 饮食缺碘:大脖子病一过多:一甲亢4、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正常范围0.8g/L-1.2g/L(2)血糖平衡调节:过程:调节中枢: 下丘脑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
10、节 协同作用:如: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和 生长激素对生长 发育的作用。拮抗 作用:如: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对血糖浓度的调节作用相反。(3)血糖失衡的典例一一糖尿病病因:厂I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胰岛B细胞细胞受到破坏或免疫损伤导致的 胰岛素缺乏。平见治疗方式:注射 胰岛素5、激素的分级调节实例-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塞卜一;(1)过程: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一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i歪库 3 甲状前t.;甲状腺甲状腺激素靶器官、靶细胞(2)内分泌调节的枢纽:一下丘脑一。(3)当甲状腺激素增加到一定量的时,又反过来抑制 垂体和 下丘脑 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属于
11、负反馈调 节。6、激素调节的特点:(1) 微量而高效一(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原因:靶器官(细胞)上有激素作用的特异性受体 (结构名称)。(4)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一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一,只是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一种一信号一分子。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
12、节的实例(1)体温平衡的调节体温恒定的意义:恒定的体温有利与酶活性的稳定体温恒定的机制:产热 等于散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遍嬲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螺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遍嬲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螺沁剌檄冷觉感理迤下丘髓体温鲤簟寒令 受器.调节口枢阐经一体液调节)保甲状膜激素释放檄素肾上断分泌肾上腺素 噌加,代谢增科,产热阐经一体液调节)保甲状膜激素释放檄素肾上断分泌肾上腺素 噌加,代谢增科,产热鼻甲状垂体里磐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一ft激增强皮的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炎热国鹭塾蟀蠲萨嘤轩魄分泌轩震加,立毛肌(神经调节)(2)水盐平衡的调节抗利尿激素由 下丘胸合成,一垂体 释放,促进肾小管和集
13、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 (减少/增加)尿量。饮水不足,体内失水 过务或吃的食物过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他胞外液海遴压下降十*下丘胭渗透玉感受器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以水补充水分他胞外液海遴压下降十*下丘胭渗透玉感受器一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以水补充水分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li-l尿疑第三单元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一的场所。2、免疫细胞包括 淋巴细胞和 吞噬细胞,其中前者是由骨髓中 造血干细胞 分化而来,直接在骨髓中 成熟的是一8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的是一T细胞。3、免疫活性物质是由一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有
14、抗体、淋巴因子、溶菌 酶等。二、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三、人体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由上肤黏膜一(含黏膜上的杀菌物质如胃液、唾液)组成。2、第二道防线由吞噬细胞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组成;3、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 组成,4、前两道防线称为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称为一特异性免疫。四、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一体液免疫)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反应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 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有移植器官。2、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免疫球蛋白。由浆细胞 产生。3
15、、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抗原一吞噬 细胞 _抗原一吞噬 细胞 _k _J细胞 一1t -B细胞4、细胞免疫过程:(抗原进入细胞)增殖分化记忆细胞 TJ浆细胞一抗体一抗体与抗原结合记忆T细胞抗原遥噬细胞L细胞抗原遥噬细胞L细胞1效应T细胞一与靶细胞结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5、二次免疫的特点:抗原直接刺激 记忆细胞,作用更3,速度更一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6、免疫系统疾病:(1)免疫过强 f自身免疫病:把自身正常的细胞、组织当做抗原攻击。实例: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一过敏反应:一已免疫的机体再次一接受一相同一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免疫过弱
16、:免疫缺陷病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 RNA;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人体丧失大部分的体液一免疫及全部的细胞免疫,逐渐使人体的免 疫系统几乎瘫痪;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传播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7、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的发明和应用:疫苗本质上是减毒或无毒的抗原,多次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产生更多 相应的抗体和 记忆细胞一(主要是得到 记忆细胞一),用来预防疾病。(2)临床检测和科学研究: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的特性,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应用免疫抑制剂减弱
17、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增大移植成功率。(4)免疫治疗:利用含抗体的血清等制品治疗被抗原侵入所引起的疾病。专题2植物激素调节第四单元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的向光性:在 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植物的向光性的原因是:由于单侧光刺激尖端,引起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向光侧生长素 减少,背光侧生长 素 增多,导致两侧生长速度不同,进而向光弯曲生长。3、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味乙酸一4、生长素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一发育中的种子。在这些部位,色氨酸一经过一些 TOC o 1-5 h z 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生长素在植物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一生长旺盛的部位。
18、5、植物激素:由 植物体内产生,能从 产生部位运送到一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一微量有机物。6、运输方式有 极性运输、 横向运输、非极性运输(1)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一上端向形态学 下端一运输,是一种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2)横向运输:在单侧光或一重力、离心力 作用下还可以引起生长素在茎、根等处的横向运输。上图中A、B为 极性运输,C、D为重力作用下的横向 运输;a为单侧光 下引起的横向 运输。(3)非极性运输:可通过 韧皮部一进行的运输。二、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理作用特点是:具有 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 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
19、也能 疏花疏果一)2、一般情况下,即在较低范围内促进植物器官生长,较高 则抑制植物器官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3、敏感程度:不同细胞:幼嫩细胞衰老细胞;不同器官:才艮芽茎;不同植物: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顶芽 侧芽生长云诙度(四 剧J促进生长抑制生长生长生长云诙度(四 剧J促进生长抑制生长生长素浓度4、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分析 顶端优势现象和一根的向地性 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现象是由于 侧芽 生长素多,生长受到抑制,而 顶芽 生长素少,促进生长。解除方法:去掉顶 芽5、生长素类似物:由.AX合成的,具有与一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三、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比较植物激素
20、合成部位主要生理作用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促进细胞伸长,解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乙烯植物体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脱落酸根冠、萎焉的叶片抑制细胞分裂,抑制种子萌发,促进叶片/果实脱落2、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过程中各种激素并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 节 。比如:赤霉素_进种子萌发,月脱落酸则加制一种子萌发。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_基因 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的结果。3、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具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专题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1、第五单元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概念: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 集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4、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数量园社年人体软皿成年个体教幼年人体猊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1)在种群的四个基本数量特征中, 种群密度一是最基本的特征,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大小。(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一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 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
22、据。5、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随机取样一;常用的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适用范围:一般用于植物_。(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_、_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计算方法:种群数量=(初捕标记数x再捕数)/再捕标记数,算出总数再求出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1、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 增长、波动、一稳定、下降。2、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一一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3、种群增长曲线: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种群数量种群数量Q,时间 时间“厂型增长曲线却”型增长曲线 (1)“J”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形式。建立模
23、型:若种群初始数量为N0年增长率为入,则t年之后种群数量为:Nt=NO.入t条件.理想条件(空间不限 食物充足 气候适宜 没有天敌)(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K值:也叫环境容纳量。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此时出生率三_ _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K值的应用:保护野生动物-减小环境阻力,增大K值。防治有害生物-增大环境阻力,减小K值。K/2的应用:此时增长速率最大。渔业捕捞剩余量维持在K/2,有利于持续性获得最大捕捞量;害虫防治应在此点到来之前开始,效果最好,成本最低。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指在同一
24、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所有种群(生物)的集合。2、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物种组成衡量指标: 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3、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等4、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垂直结构:特点是有明显的分层一现象,植物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群落的分层主要 与食物 和 栖息空间 有关。(2)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是镶嵌分布一。(3)意义:提高生物群落对环境资源(如光照)的利用。四、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一被另一个群落一代替的过程。2、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一: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25、的演替。例如在火山岩沙丘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一: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一原有土壤 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者 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一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 农 田上进行的演替。3、演替的大致阶段初生演替(以裸岩上的演替为例)裸岩 阶段一地衣阶段一苔葬阶段一草本植物阶段一灌木阶段一_ 森林阶段次生演替(以弃耕农田为例):弃耕农田一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 森林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一速度和方向进行。第六单元生态系及其稳定性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一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26、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的结构:由 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_构成;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二、生态系统的成分1、各成分的比较项目成分作用营养方式地位联系非生物的 物质和能 量能量:光能一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是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必备成分生产者和分解 者-是联系生物 群落和无机环境的 两大“桥梁”,生 产者和各级消费者 以捕食关系建 立的食物链和食物 网是 物质循环 和能量流动 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一, 也包括自养型微生物 (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蓝藻等将无机物 有机物; 光能一有机物化学能;为消费者提供食物 和栖息场所自养 型主要成分 (基石
27、)消费者各种动物和营寄生 生活的各种生物(如菟丝子等)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 环;有利于植物的传粉 和种子的传播异 养型最活跃的成 分渠道分解者大多数的微生物及腐食 性的动物(如蚯蚓、蜣 螂、秃鹰等)将生物遗体残骸中的 有机 物一分解为无机物,供生 产者重新利用异养型物质循环的 关键成分2、判断对错消费者都是动物( 错);动物都是消费者( 错);细菌都是分解者( 错);分解者都是细菌);生产者都是自养型生物(对);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错 )三、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1、食物链次级(1)分析: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生产者一定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营养级, 消费者为第营养级,三级消费者为
28、第四-营养级次级2、食物网:分析:在食物网中,同一生物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以既是 捕食 关系,又是 竞争 关系。四、能量流动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_、传递_、转化 和 散失 的过程。输入: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 光合作用一;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传递: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光能有机物中 化学能一热能*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形式: 热能2、过程:呼吸作用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一呼吸作用3、分析: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3、分析:流经某营养级的能量输入和输出4、特点: 单向流动 、
29、逐级递减105、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一,大大提高能量利用率; 帮助人们合理地一调整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五、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0、N、P、S等元素在 生物群落一与 无机环境 间不断的循环的过程。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一;3、实例一碳循环地下的集才值物的费的0排出晌(1)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主要是通过光合一作用实现的;碳回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呼吸 作用 和 分解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实现;(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3)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C02浓度增高,是温室效应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锰矿场股权转让与矿业权转让协议
- 2025年度网络安全审计与合规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工程BIM建模与咨询服务合同示范文本
- 2025版企业财务出纳职务抵押责任合同
- 2025版彩钢瓦房屋租赁合同附带租赁房屋租赁期满资产折旧赔偿协议
- 2025版高品质办公场地租赁合同范本(含停车位条款)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用品采购合同示范文本
- 二零二五年度药品FDA注册委托代理与临床试验服务协议
- 二零二五版互联网金融服务场买卖合同范本及反欺诈条款
- 2025版创新车间承包建筑服务协议
- 医院选拔任用管理办法
- 2025年安徽皖信人力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南通】2025年江苏省通州区西亭镇招聘民政协理员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
- 四川省成都市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
- 燃气工程规范化管理课件
- 2025年商务英语(BEC)中级考试真题卷:商务英语模拟面试与应对策略试题
- 光伏电站安全管理课件
- 编辑校对员笔试试题及答案
- 广西玉林职业技术学院招聘教职人员考试真题2024
- 耳鼻喉护理教学查房
- 2025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风华中学英语八下期末监测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