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路径_第1页
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路径_第2页
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路径_第3页
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路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孟子与荀子殊途同归的向善途径摘要: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四端之性内具于人。他认为进步人的道德修养,需进展自我内省,让人的善的萌芽自内而发,进而通过一系列的尽心、养性、思诚的功夫,反求诸己,终成善人。荀子主性恶,否认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主张通过教化,化性起伪,积伪成善,以到达进步道德修养的目的。孟荀在向善的方法和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论人性的目的,都是想通过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成就理想人格。关键词:人性;向善;内省;外求;扩大;教化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3-0006-02人性问题是传统儒家人学思想的核心和理论根底,是贯穿于整个中国哲学史最为重要的

2、内容之一。自孔子言性以来,各家对人性的诠释众说纷纭,争论不休。自来论性,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1。中国哲学向来注重人在宇宙时空中的地位和价值,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一直是永久的主题。为了从逻辑上论证人性提升的可能性,寻找进步人之思想道德修养方法,历代学者锲而不舍,都企图从人性的起源和本质上寻找支撑自己思想的理论根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和荀子。孟子、荀子都是围绕人性本质的善恶来讨论人性。两位先哲论性的目的都是主张加强后天的道德教育,以不断进步内在修养,完善人的自身,只是在人性善恶的界定和实现向善的途径和方法上,二者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一、性善与性恶人生向善的

3、人性根底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孟子认为人性中有仁义礼智四端,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在性中已具其端,乃性所固有,不是后天勉强练成的。孟子又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他明确地指出,其所谓的性是专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性善是指人生来即有为善的可能。孟子认为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人都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善端是人固有的天赋道德意识,善的完成需要主体将善端加以发挥和扩大,这就需要主体从心的内部修善存心、养性、寡欲。这个道德修养的过程

4、是以人的善性作为根底的,目的在于为了扩善除恶。荀子主张性恶。荀子所谓的性是生之所以然者,是生而完成的性质或行为,认为人的先天之性是好利多欲的,因此,人的先天之性必定是恶的,生而完成者谓之性,生而后经过练习者都是伪。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3。认为善是伪的结果。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那么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3。荀子认为,顺乎人性自然开展就必然发生争夺、残贼等混乱的行为,本性没有辞让、礼仪的存在。荀子认为人性恶是可以改变的,善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最高境界。通过师法教化,通过自身的化性起伪,用礼去标准行为,可以进步人的道德修养,最终到达善。

5、可见,荀子和孟子都试图从讨论人性的性质着手,为培养理想的人格提供理论根据,二者论性的目的一样,立论的人性本质相对。二、内省与外求人性向善的修养功夫各异孟子主张人性善,他以良心本心言性善,直接决定了其道德内求的路向:良心本心是内在的,修养工夫亦必然是自内而发的。他弱化了孔子修己之道中约之以礼的他律要求,弱化了外在礼仪对人的奉劝约束,而强化了为仁由己的自律要求。他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使自己成为圣人君子的内在潜力,因此人只要觉察本心,反求诸己,修身养志,不必外求亦可以成为君子仁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根据是来自于人所固有的德性,这是人性向善的根据。孟子认为仁义是具内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认为圣人

6、于我同类,只是圣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作为同类,我与圣人同具一样的潜力,同样有区分是非善恶的才能,这也便是类的特征,是人性。外在的那些不可抗力,不能为人自身所主宰,但由自己所主动意求的礼仪之欲,是命,不是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难免受外界环境物欲的影响,孟子认为要提升内在的道德品质,开掘人之四端,提升这四种品格,须通过一系列尽心、养性、思诚先立乎其大的修养功夫,也便是反求诸己,使得内心得以澄澈,善性得以彰显的内省工夫。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能使人回归良知、良能,清明无碍,使意志坚毅果敢。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4。天道至诚,人道在于认识天之诚。这种认识是通过内心自省,从而反

7、省自我,把握天道。他主张先立乎其大,如此那么其小者不能夺也。外部的欲望不能侵袭本心,那么能保仁慈心,成人成圣。孟子的修养都在于体认本心,澄澈本心,发挥善性。反躬于自我的良心本心,得到自我良心本心之后,忠诚按它去做,完成由知到行,这样便可以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5。以内在的扩大和反省实现道德理性自觉。相较于孟子,荀子那么不然。他从人的本能欲望出发,明确提出孟子将道德修养的进步寄托于内心自觉上的不现实。他从性恶论出发,否认人的自律,坚持约之以礼,认为善者伪也,亦即人为,应该积伪而成。要改变这人性之恶,必须诉诸外求,即主要依靠礼仪法度对人进展外在的矫治,只有这样,人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才能

8、实现成人成圣的理想。不同于孟子强调人的类的性质,荀子更看重人的群的性质。人力不假设牛,走不假设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6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能群,按人欲顺发那么易于产生争夺,危及群的存在。要在群中消除互相之间的争夺,就必需要有一种标准力约束,以礼义约之,防止性与群的矛盾,从而产生了礼义。这说明了人性恶的一面,但这并不意味性就与群是对立的。人终归是向善的,外在的礼义的存在使人能最终向善,并能以善的性质使群存在和开展。和孟子相似,荀子也认为圣凡之性一样,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3。但为何又有圣凡之别呢?荀子认为,圣人、君子可以化性起伪,通过这种功夫,以外在的善,代

9、替本性中会引发的恶。圣人化性起伪,伪起而生礼义3。圣人制法度礼仪教化矫人之性,化引恶之性以为善。可见,礼仪法度的存在是人类群体存在的重要因素。孟子以善性为根据主张养性;荀子那么以性恶为根源主张化性。和孟子的内省道路不同,荀子以外在的礼仪,勉励人化性去恶,使得途之人可以为禹。前面已经讲到,孟子主张性之本善、仁义具内,荀子认为仁义皆外、化性起伪,人性向善,不管是通过内省还是外求的修养方法,但在最终的修养目的和归宿上都是一致的,即善是人开展的最终指向。三、扩大善端与化性起伪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相别孟子和荀子在人性理想上都崇尚善,到达人人向善的目的。如何能使人向善,成就理想人格,他们都主张通过教育。但孟子认为应扩大善端,强化进展自我教育,荀子提倡化性起伪,强化外在教化,两人在善的形成与发扬过程上存在着不同。孟子主张性善,认为人生而有善端,但是人的耳目口舌感官之欲却会蒙蔽人的善性,使人不能发挥善性而为恶。因此,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