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中化学教案(9篇)高中化学教案 篇1 第一单元 第3课时 氧化复原反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理解氧化复原反响。 2学会用“双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并推断反响中的氧化剂和复原剂。 3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 4辨析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之间的关系,并用韦恩图表示之,培育比拟、类比、归纳和演绎的力量。 5理解氧化反响和复原反响、得电子和失电子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氧化复原反响。 难点:氧化复原反响中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氧化剂、复原剂的推断。 三、设计思路 由复习氯气主要化学性质所涉及的化学反响引
2、入,结合专题1中的氧化复原反响和非氧化复原反响对这些反响进展推断,从而分析氧化复原反响和非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区分,并从电子转移等角度进展系统分析,再升华到构建氧化复原反响和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之间关系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由复习上节课氯气有关反响引入本节课的讨论主题。先由学生书写氯气与钠、铁、氢气和水,次氯酸分解、此氯酸钙和二氧化碳、水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学生自己书写方程式,并留待后面的学习连续使用。 过渡我们结合在第一章中学过的氧化复原反响的定义,来推断一下这些化学反响应属于氧化复原反响,还是非氧化复原反响。 媒体 2NaCl22NaCl 2Fe + 3Cl2 2FeCl3 H2
3、+ Cl2 2HCl Cl2H2O HClHClO Ca(ClO)2CO2H2OCaCl22HClO 2HClO O2+ 2HCl 练习学生自己进展推断,或可小组争论、分析。 表达现在请大家在氯气与钠反响的方程式上,标出化合价发生转变的元素,在反响前后的化合价。 思索与争论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元素的化合价是由什么打算的呢? 2元素的化合价在何种状况下会发生变化? 3在同一个化学反响中,元素化合价上升和降低的数目有何关系? 4在同一个化学反响中,元素得电子数和失电子数有何关系? 表达叙述如何用“双线桥”法表示上面所得到的信息。 板书 表达 氧化复原反响是有电子转移的反响。 氧化复原反响的方程式
4、的系数是与反响过程中得失电子的数目相关的。 在氧化复原反响中,失去电子的物质叫做复原剂,复原剂发生氧化反响,表现复原性。可以这样记忆:复原剂化合价上升、失电子、具有复原性,被氧化。 思索与争论辨析在2NaCl22NaCl的反响中,氧化剂和复原剂分别是什么? 怎样推断元素在氧化复原反响中是被氧化还是被复原呢? 板书 复原剂 氧化剂 有复原性 有氧化性 被氧化 被复原 思索与争论 1元素处于不同的化合价在氧化复原反响中可能表现哪些性质?并以氯元素的不同价态的代表物质进展分析。 2氧化复原反响与四种根本类型反响的关系如何呢?用图形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3分析一下前面的几个反响中电子的转移状况,找
5、出每个反响的氧化剂和复原剂。 高中化学教案 篇2 一、对教材的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离子键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构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构造的根底上对分子构造学问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对物质构造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熟悉,从而提醒化学反响的实质,也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化学奠定根底。 2、教材内容的分析 教材是通过复习初中学过的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起反响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对这段学问进展复习,同时予以拓宽加深,然后在此根底上提出离子键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 离子键; 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
6、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根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依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肯定的理性思维力量,但抽象思维力量较弱,还是易于承受感性熟悉。 三、教学目标确实立 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标准:熟悉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把握离子键的概念。 2.把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娴熟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对立统一规律熟悉问题; 2.学生能把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讨论问题的方法;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熟悉事物的科学方法。 情感、
7、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响的本质的奇怪心; 2、通过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学生可以获得疑心、求实、创新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依据学问本身的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我确定了一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 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依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试验演绎法,归纳总结法,提问引导法来实施教学。 我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争论总结,板书演绎,习题稳固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以到达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设计的程序 提出问题试验(钠和氯气的反响)进展表征性抽
8、象再进展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实质离子化合物的概念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展教学。 七、详细教学设计: 1、新课引入: 引入问题,请同学思索: 为什么物质的种类远远多于元素的种类? 分子、原子、离子是怎么构成物质的?这些微粒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作用?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2、新课教学: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响的试验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根底的自然学科,所以我会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的反响的试验,让学生观看试验现象并思索以下两个问题:这个反响的微观过程是怎么样的?产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
9、?通过试验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接着由我来引导学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学问解释NaCl的形成,并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相互作用等。 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拟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能很好地帮忙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 3、组织争论 从产物NaCl和其他常见的离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组织学生进展分组争论构成离子键的物质。之后,由小组派代表发表小组争论的结果,最终由我来评价总结。通过小组争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不仅能相互沟通、增进友情、沟通观点、合作性学习,而且其归纳总结力量也将得以熬炼。同时也可以活泼课堂气氛。 4、过渡并设问引出电子
10、式: 在了解完离子键的概念之后,我将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如何用较为形象直观的方法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来引出电子式并激发学生连续深入探究问题的奇怪心。 讲解电子式的概念并带着学生了解原子,阴、阳离子的表示方法。尽量用较为形象的记忆方法进展讲解。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是师生沟通过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点拔的重要途径,所以我会设置思索题推断电子式的正确性,实行提问的方法让学生订正,稳固新学的学问点。从错误中归纳总结出书写原子和阴阳离子的要点,同时,由于电子似的书写,尤其是阴离子的书写学生较简单犯错,故以习题稳固归纳其要点加深学生印象。 5
11、、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书写及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这是本节的课重难点,在学习中,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熟悉,课堂上我会先用电子式表示出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说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依据出写出一些常见的三种类型的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之后再指出错误所在,得出书写时的留意事项。这样,学生听起课来非常用心,印象也深。 八、课堂小结: 我会带着学生一起回忆这节课所讲的内容,列出本节课的学问框架,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较为系统的熟悉。并留给学生的思索问题:这节课我们了解了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属单质及化合物之间存在
12、什么作用?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高中化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分。 力量目标: 1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更突出的是要培育学生在试验根底上的分析力量和思维力量。 2利用试验和数据的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的分析讨论,培育学生沿着“问题试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拟熟识,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熟悉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
13、却很少思索。教材一开头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留意力一下子带到要争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试验试验72、试验73和试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忙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试验72,学生应当了解: (1)要推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需确定“肯定温度”和“肯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确实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熟悉之后,就能比拟简单理解:当溶质溶解到达它的限度时(假如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别
14、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推断是否到达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连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看到的宏观现象作为推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推断溶液已达饱和,又肯定要以“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试验73和试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转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表达必需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
15、即上升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绽开争论。 2为了消退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特地表达。 通过试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推断方法,来辨别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分,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争论时肯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肯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到达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
16、”无关。 教学建议 (1)边试验、边分析、过争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试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育学生分析思维力量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分。 难点: 利用试验和数据结合,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展更深一步的讨论,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试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参加食盐和硝酸钾
17、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试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转变?水的量是否转变?这个试验说明白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看试验供应了肯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试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试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参加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参加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看试验并答复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肯定温度下,在肯定量的溶剂里,能连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肯定要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
18、学生动手做试验73。试验74,并思索以上问题。 目的:培育学生通过试验解决问题的力量。 学生活动分析争论并总结该试验。 教师活动参加争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肯定温度”和“肯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经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试验75:在各盛有1
19、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参加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看现象。 学生活动观看试验及所列数据,试推断正误。 目的:培育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拟力量和分析思维力量。 (投影)供应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 碳酸钙:0.0013克 食盐:36克 氢氧化钙:0.17克 推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定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肯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
20、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肯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推断: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在肯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假如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肯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肯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转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肯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肯定不能连续溶解硝酸钾。 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旧是饱和溶液。 高中化学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物理学问方面的要求: (1)知道并记住什么是布朗运动,知道影响布朗运动剧烈程度的因
21、素,知道布朗运动产生的缘由。 (2)知道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章运动的反映。 (3)知道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2通过对布朗运动的观看,发觉其特征,分析概括出布朗运动的缘由;培育学生概括、分析力量和推理推断力量。 从对悬浮颗粒无规章运动的缘由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大事的必定结果。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学生对布朗运动的观看,引导学生思索、分析出布朗运动不是外界影响产生的,是液体分子撞击微粒不平衡性产生的。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这一连串结论的得出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 2学生观看到的布朗
22、运动不是分子运动,但它又间接反映液体分子无规章运动的特点。这是课堂上的难点。这个难点要从开头分析显微镜下看不到分子运动这个问题渐渐分散解疑。 三、教具 1气体和液体的集中试验:分别装有H氧化氮和空气的玻璃储气瓶、玻璃片;250毫升水杯内盛有净水、红墨水。 2制备好的有藤黄悬浮颗粒的水、显微镜用载物片、显微摄像头、大屏幕投影电视。 四、主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看两个演示试验: 1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净水中,滴入一二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渐渐扩绽开来。 提问:上述两个试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
23、?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上述试验是气体、液体的集中现象,集中现象是一种热现象。它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无规章运动。而且集中现象的快慢直接与温度有关,温度高,集中现象加快。这些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已经学习过了。 (二)新课教学过程 1介绍布朗运动现象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看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觉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做无规章运动,后来把颗粒的这种无规章运动叫做布朗运动。不只是花粉,其他的物质加藤黄、墨汁中的炭粒,这些小微粒悬浮在水中都有布朗运动存在。 介绍显微镜下如何观看布朗运动。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藤黄的水滴,将盖玻璃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
24、通过显微镜观看,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很多颗粒,认真观看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觉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然后让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看,最好教师用教鞭指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点,让学生看这颗微粒以后的一些时间内对点运动状况。 让学生看教科书上图,图上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指出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看到的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章,绝不是直线运动。 2介绍布朗运动的几个特点 (1)连续观看布朗运动,发觉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
25、干枯,就看不到这种运动停下来。这种布朗运动不分白天和黑夜,不分夏天和冬天(只要悬浮液不冰冻),永久在运动着。所以说,这种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 (2)换不同种类悬浮颗粒,如花粉、藤黄、墨汁中的炭粒等都存在布朗运动,说明布朗运动不取决于颗粒本身。更换不同种类液体,都不存在布朗运动。 (3)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大了,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看不到运动。 (4)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愈加剧烈。 3分析、解释布朗运动的缘由 (互)布朗运动不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所谓外界因素的影响,是指存在温度差、压强差、液体振动等等。 分层次地提问学生:若液体两端有温度差,液体是怎样传递热量的?液体
26、中的悬浮颗粒将做定向移动,还是无规章运动?温度差这样的外界因素能产生布朗运动吗? 归纳学生答复,液体存在着温度差时,液体依靠对流传递热量,这样是浮颗粒将随液体有定向移动。但布朗运动对不同颗粒运动状况不一样,因此液体的温度差不行能产生布朗运动。又如液体的压强差或振动等都只能使液体具有走向运动,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定向移动不是布朗运动。因此,推理得出外界因素的影响不是产生布朗运动的缘由,只能是液体内部造成的。 (2)布朗运动是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受到液体各个方向液体分子撞击作用不平衡造成的。 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固体的微小悬浮颗粒,液体分子是看不到的,由于液体分子太小。但液体中许很多多做无规章运动
27、的分子不断地撞击微小悬浮颗粒,当微小颗粒足够小时,它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如教科书上的插图所示。 在某一瞬间,微小颗粒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任一时刻微小颗粒所受的撞击在某一方向上占优势只能是偶然的,这样就引起了微粒的无规章的布朗运动。 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越小,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数越小。布朗运动微粒大小在10m数量级,液体分子大小在 10“m数量级,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明显,因此,布朗运动越明显。悬浮在液体中的微粒越大,在某一瞬间跟它相撞击的分子越多,撞击作
28、用的不平衡性就表现得越不明显,以至可以认为撞击作用相互平衡,因此布朗运动不明显,甚至观看不到。 高中化学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把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构造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构造打算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稳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力量,带动了学生学习素养的提高。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养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9、 把握乙醇的构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力量目标: 培育学生科学的思维力量。 培育学生试验观看力量和对试验现象的分析力量。 (3)德育目标: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物,因而乙醇的构造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的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 乙醇构造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现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加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把握乙醇构造的同时,也学会规律推理的严密性; 通过试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熟悉和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 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30、,必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进展,依据这一根本原理我采纳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微妙。 2试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看分析试验现象,把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帮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把握乙醇化学反响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规律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构造。 三、教学帮助手段 1、说试验: 乙醇与钠反响,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响的比照试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全都,外表积相差不大。 乙醇氧化
31、,铜丝一端卷成螺旋状,以增大催化剂的外表积,使反响速度加快。 2、说现代化教学手段: 乙醇主要化学性质可用以下两个方程式作代表: (1)2Na + 2CH3CH2OH 2CH3CH2ONa + H2 (2)2CH3CH2OH + O2 2CH3CHO +2H2O 以上二个反响的过程可用电脑动画模拟,以便让学生深刻了解、把握各反响的本质及断键的部位,让微观反响宏观化。(四)教学程序引入课题: 富有感情的朗读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叙述:从杜牧的诗句中可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已经把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
32、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化学性质? 通过诗歌引入可以使学生感受诗境美,了解乙醇的化学进展史,激发爱国主义热忱。 1乙醇的分子构造的探究: 投影一道简洁的试题:某有机物4.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克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一样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通过试题引出乙醇的分子组成C2H6O,(意在培育学生综合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同时为醇的同分异构体教学做铺垫)。连续引导学生将乙烷(C2H6)与乙醇进展比拟,依据碳四价,氧两价引导学生探究出以下两种可能的构造式: 通过观看争论让学生推断出(A)式中有1个氢原子与其它5个氢原子不一样,而(
33、B)式中的6个氢完全一样。 连续探究,投影练习:已知乙醇跟钠反响放出氢气,现有1mol无水乙醇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响可得到0.5molH2,依据这个试验数据,你可以得出结论了吗?1mol乙醇可得到0.5molH2,即1molH,得出乙醇中肯定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5个氢原子不同,进而让学生推断出乙醇的构造式为(A)式。展现乙醇的球棍模型。小结得出乙醇分子是乙基CH3CH2-结合着羟基-OH。羟基是官能团,打算乙醇的化学性质。(以上是对 学生的书写,概括、观看等各项力量进展训练,到达把握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力量的目的。) 2分析乙醇的物理性质: 首先取出一瓶无水乙醇,请学生观看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然
34、而让学生归纳出一局部物理性质。最终通过演示:乙醇与水,乙醇与碘单质,乙醇与苯的溶解试验,总结出乙醇的溶解性。其中穿插茅苔酒有意碎瓶获国际金奖的故事及山西朔州假酒案,帮忙同学理解性地记忆乙醇的易挥发性和水溶性。(以上是通过对试验的操作、观看、分析,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育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3分析乙醇的化学性质: 构造打算着化学性质,首先可以从构造上来熟悉乙醇的化学性质。讲解:在乙醇分子中,由于O原子的吸引电子力量比C、H强,使得C-O键,O-H键均具有极性,在化学反响中均有可能断裂。 (1)与活泼金属Na反响: 首先,做无水乙醇与钠反响和水与钠反响的比
35、照试验,请同学们通过试验现象的剖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思维得出乙醇羟基上的氢原子没有水中的氢原子活泼的结论。然后用电脑模拟出乙醇与钠反响的本质,最终请同学们写出反响方程式,争论其反响类型并推广到乙醇与其它活泼金属K、Mg、A1等与乙醇的反响。 (2)氧化反响: 首先,拿起一个点燃的酒精灯,请学生写出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教师接着讲解,乙醇除可被O2直接完全氧化生成CO2和H2O外。分子中的-CH2OH在催化剂(如Cu、Ag)作用下也可被氧化成-CHO,同时生成水。教师演示试验,并引导学生观看铜丝外表颜色的变化来推断反响是否已经发生。接着用电脑显示,乙醇的断键部位和已形成的乙醛的构造式,让学生
36、把握反响的本质是与醇羟基相连的碳原子有氢才能被局部氧化形成碳氧双键。最终让学生推断以下几种醇能否被局部氧化CH3CH2CH2OH、(CH3)2CHOH。让学生真正把握并稳固醇被局部氧化的本质。从而到达以点带面的目的,减轻的学生的负担。 归纳小结 乙醇化学性质主要与官能团-OH有关。从构造上看:都涉及到-OH。 从反响类型看:取代反响、氧化反响、消化反响。从反响条件看:不同条件、产物不同。 高中化学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讨论物质组成、构造、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需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查找到缘由。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
37、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构造,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构造,进而深入熟悉物质的组成和构造,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究物质的神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根底。 二、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熟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力量目标: 提高同学们区分概念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构造的讨论,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究自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
38、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熟悉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构造的学问,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拟简单承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学问。 五、教学方法:学案导学 六、课前预备: 学生学习预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预备:投影设备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怀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现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现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构造亲密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一样。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
39、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构造: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打算。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全部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
40、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用途。 把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规律及性质的不同点。 力量目标 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把握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许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根底上,主要介绍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的反响,及与二氧化碳的
41、反响。同时,还简洁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其中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响是本节的难点。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重点介绍它们与盐酸的反响,以及它们的热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它们的热稳定性不同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教材与第一节教材相类似,本节教材也很重视试验教学。例如,教材中对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介绍,都是先通过试验给学生以感性学问,然后再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这样编写方式有利于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教材最终的家庭小试验,具有探究和设计试验的性质,有利于激发学
42、生的学习兴趣和培育力量。 在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响及它们的热稳定性时,采纳了比照的方法,这样编写,可使学生在比拟中学习,对所学学问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理解、记忆学问,也有利于他们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材也重视学问在实际中的运用及化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一些简洁的化学问题。对学生进展化学史方面的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教法建议 1.加强试验教学。可将一些演示试验做适当的改良,如试验2-5可改为边讲边做试验。可补充Na2O2与CO2反响的试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看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响及其应用。 还可以补充Na2O2漂白织物的
43、试验,以说明Na2O2的强氧化性。 Na2O2的性质也可运用滴水着火这一引人入胜的试验来引入。 2.运用比照的方法。对于Na2CO3和NaHCO3的性质,可在学生观看和试验的根底上,让学生填写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在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自学力量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 3.严密联系实际。 教学要尽可能地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对NaHCO3的一些用途所依据的化学原理(如制玻璃、制皂),可向学生说明在后面的课程里将会学到。 4.阅读材料“侯氏制碱法”是进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或参考有关我国纯碱工业进展的史料,宣扬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可指导学生查阅相
44、关资料,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进展侯氏制碱法讲座。 教学设计例如 课题:钠的化合物 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响 教学过程 提问钠与非金属反响,如Cl2、S、O2等分别生成什么物质?而引入新课 1.钠的氧化物 (1)展现Na2O、Na2O2样品,让学生观看后总结出二者的物理性质。 (2)演示课本第32页试验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体的两只试管中,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气体(图2-6)。 演示试验2-6用棉花包住约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棉花上滴加几滴水(图2-7)。观看发生的现象。让学生通过观看现象分析出钠的氧
45、化物的化学性质。 Na2O、Na2O2与水反响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气)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气) Na2O2、Na2O与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气)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气) 争论 Na2O2是否是碱性氧化物 Na2O2是否是强氧化剂 学生依据所学学问可得出结论: Na2O2与水作用除生成NaOH还有氧气生成,与二氧化碳反响除生成Na2CO3外也还有氧气,所以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由于与某些物质作用产生氧气,所以是强氧化剂。 补充试验Na2O2溶于水后 作有色织物的漂白试验,有色织物
46、褪色。 将酚酞试液滴入该溶液,酚酞开头变红,又很快褪色。 结论过氧化钠有漂白作用,本质是发生了氧化复原反响。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课过程中始终要求比照的”形式进展比拟氧化物的联系与区分 2.钠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展现Na2CO3、NaHCO3样品,做溶解性试验。 演示试验第32页试验2-7试验2-8 a.Na2CO3、NaHCO3与盐酸反响,比拟反响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热稳定性试验 通过观看到的现象,将二者的性质总结列表。 让学生回忆将过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的反响现象及有关化学方程式: CO2+CaCO3+H2O=Ca(
47、HCO3)2 提问: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外因条件变化时,二者可否相互转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像的性质: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氢钠也具有Ca(HCO3)2相像的性质: “侯氏制碱法”及碳酸钠、碳酸氢钠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得出。 总结、扩展: (1)总结 通过列表比照学习:钠的氧化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以及连线法表示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可使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元素、化合物学问,及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握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2)扩展 依据Na2O2的性质可知Na2O2与CO2、H2O反响,则可增加可燃烧气体(如CH
48、4、H2、CO)与Na2O2共存于密闭容器,电火花点燃时反响以及酸式碳酸盐与Na2O2共热时的反响,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力量。 依据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转化,不仅可把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一般规律,同时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态时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在固态时,可用加热法,在溶液中则需选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决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业: 1.补充作业 (1)向饱和Na2CO3溶液中通过量的CO2的现象及缘由是什么? (2)有一局部被氧化的钠块(氧化局部生成Na2O和Na2O2)5g,与水完全反响,生成气体1.12L
49、(标准状况),将这些气体引燃后冷却到标准状况,剩余气体为0.0336L,求钠块中单质钠、氧化钠、过氧化钠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与NaHCO3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埚中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变时,将残留固体用足量的盐酸溶解可产生标准状况的气体3.36L;若将28.2g原混合物与盐酸反响则放出标准状况下气体4.48L,由此计算:残留固体质量,n值,NaHCO3质量 (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盐的质量为13.7g时,通入多少克CO2? (5)200时,11.6gCO2和H2O的混合气体与足量Na2O2充分反响后,固体质量增加3.6g,求混合气体的平均
50、分子量。 高中化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使学生把握蔗糖的分子组成、性质及鉴别方法,了解蔗糖的用途;初步学习蔗糖水解反响的试验方法及根本操作;理解低聚糖、二糖的定义,了解麦芽糖的性质。 力量培育: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试验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对学生进展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 科学思想: 让学生自己动手试验,对试验现象进展比拟、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并引导学生总牢固验成败的关键,培育学生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熟悉及仔细细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 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协作进展试验、共同分析、争论试验结果,从而学习新学问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
51、的科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 通过对砂糖、冰糖等蔗糖水溶液的复原性试验的现象进展比照与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外表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学习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设计试验方案,进展蔗糖的水解反响及对水解产物的复原性进展检验,对学生进展初步的科学试验方法的训练。 重点、难点 蔗糖的非复原性;蔗糖的水解反响;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培育;试验方法及试验力量的培育。 高中化学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必修模块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根底上,能进一步从构造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熟悉。选取的代表物都与生活联系亲密,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的、听到的和摸到的,使学生感到熟识、亲切,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与热忱。必修模块的有机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