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1_第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1_第2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1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导学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4、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一、阅读课文,排除障碍(1)注音:峰峦( ) 一霎( )间 点缀( ) 绫纱( ) 弥漫( )晕( )头转向 月晕( ) 崩塌( )(2)释义:峰峦: 一霎间: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崩塌:(3)写下你自己的重点字词。二、朗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

2、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并在课本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4)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5)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课堂自测:1、看云识天气,作者_ ,是一篇_,文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的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_,主要运用了_和_的说明方法。2、搜集课

3、外的有关天气的谚语,写下5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云和云彩与天气的关系。2、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重点难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一、引入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二、探究学习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2、 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

4、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思考:(1)为什么看云可以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2)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3)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4)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5)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确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

5、,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造句:(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三、课后拓展案沙尘暴又敲环保警钟 (1)3月22日,今年第一场沙尘暴席卷塞北,并向东向南蔓延。呼啸的大风中,沙尘遮天蔽日。据悉,沙尘蔓延速度最高可达每秒22米。 连日来,不仅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风卷黄沙,北方的沙尘还随冷空气一路南下,导致上海、江苏等南方许多地区也出现了沙尘泥雨天气。资料显示,1993年,甘肃、新疆一带发生了特大沙尘暴;1998年,

6、西北地区发生特大沙尘暴。两次沙尘暴淹田断路,造成大量人畜伤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亿元。我国为什么会接连发生沙尘暴灾害?专家认为,这与我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面积日趋增多直接相关。据统计,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面积已达162万平方公里。荒沙化和沙漠化蔓延到如此严重程度,根源在于我们长期滥垦滥用草地资源,不重视保护林木。内蒙古阿拉善及周边地区是今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发源地,素有“胡杨故乡”的美称。但是,这些年来,胡杨林正以每年13600亩的速度减少。到去年年底,这个地区的胡杨林仅剩下了34万亩,导致周围3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不断扩大地盘,成为每年沙尘暴天气的“罪魁祸首”。 据调查统计,近20年来,仅内蒙古、新疆、青海和黑龙江等10省区乱垦草地就达680万公顷,其中大多是水草丰美的放牧场和割草地。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苏大学说,人类盲目垦草为田和长期超负荷放牧造成了对草地的破坏性使用。今天的沙尘暴正是人类为破坏环境付出的一种代价。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一味地抱怨天气。有关专家就此提醒说,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