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诊疗常规_第1页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_第2页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_第3页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_第4页
小儿推拿诊疗常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小儿推拿诊疗常规第一章概说一、推拿的起源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 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 肠胃不适, 即用手揉摩患处, 或腹部而感到舒适 , 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 , 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

2、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三、推拿学派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第二章推拿手法一、什么是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 清

3、(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医者在操作时, 必须手法稳定, 穴位准确,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二、穴位分型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1、点型: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2、线型: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3、面型: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如八卦、板门等穴。三、推拿手法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

4、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某2.清法(泻法) 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2 拿法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 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 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3 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 中指罗纹面, 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

5、,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例如:分阴阳穴。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 适应

6、于肢体瘫痪等症。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附:提捏手法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 次左右。一次治疗, 每个穴位需要2000 3000次,大约需要10 分钟到15 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五、注意事项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

7、等)要洗手,修短指甲。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 , 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 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推拿医生, 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 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 才能得心应手。第三章常用穴位一、脾穴1部位:拇指外侧

8、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操作方2法: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 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二、肝穴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

9、虚泄泻等。三、心穴1部位 :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四、肺穴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五、肾穴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

10、之。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六、胃穴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七、大肠穴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八、小肠穴1部位:

11、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清小肠离心性推之。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4主治 :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附:利小便穴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九、八卦穴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 顺运八卦一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

12、有升清降浊之功。4主治 :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十、运水入土穴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3作用:润燥通滞。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十一、运土入水穴1 部位 :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3作用:止泻。4主治:腹泻。十二、板门穴1 部位 :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3 作用 :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4 主治 :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十三、小天心穴1 部位 :掌

13、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3 作用 :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4 主治 :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以屈指关节背面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眼球下翻向上捣。眼球左翻向右捣。眼球右翻向左捣。十四、四横纹1 部位 :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2 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3 作用 :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4 主治 :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十五、小横纹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