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_第1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_第2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_第3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_第4页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范文 初中九班级语文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化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成功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议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议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成功的例子,沟通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这首小诗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成功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长的阅历,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议论文的三要素 四

2、人小组讨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说明成功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成功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历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嬉戏玩乐。行为道德的成功

3、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随便不假思索。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第二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初中九班级语文教案范文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育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

4、言路的进步主张,初步领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要求学生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指导学生朗

5、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急的形势下,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第二,采纳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请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沟通,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

6、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解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老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穷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老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老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老师

7、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老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学生学生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

8、容;了解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张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学生结合解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考:第3、

9、4两段写什么?第5段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别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阅历教训,其目的都是希望后主能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诚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之所以采纳这种委婉

10、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容易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第二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激,平时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一直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老师补充几下解释,学生思考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希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历(根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4.独立思考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11、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历,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激的原因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充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走的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讨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化不毛”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从忠君的同时看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

12、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育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齐读8、9段,要求读出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学生先独立翻译,老师给予指点,后集体讨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定 第2句是

13、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激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嘱咐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4.讨论:如果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注意层次性,采纳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熟练背诵全文 初中九班级语文教案范文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察,抓住景物

14、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具体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顺序 4、感受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很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

15、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灵活多样,文字优美,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顺序,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璞(p) 潋(lin)滟(yn)蜿(wn)蜒(yn) 琤(chng) 袂(mi)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始,简要交代了游湖的原因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才能尽拨繁冗,深化精微)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了“六月并不

16、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怎么会发现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笼罩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该仔细观赏领略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通过“仔细领略观赏”,发现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原因: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

17、内在美。 4、分析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讨论沟通,形成板书)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似乎“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 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势。 地点 景物 特点 初中九班级语文教案范文篇4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

18、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根据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根据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1、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2、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

19、“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出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宁静美妙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方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

20、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妙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

21、“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高兴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4、(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化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

22、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化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初中九班级语文教案范文篇5 教材分析: 说明文是以客观的传播科学知识为目的,因此说明语言往往是简洁准确,平易朴实的,但是读了李渔的芙蕖以后,一缕清新的空气就会扑面而来。因为本文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介绍说明了芙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同时又将说明文的格局与散文的抒情交融,形成典型的生动说明的风格。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要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从写作目的的角度比较探究,从而区别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之处。 重点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教学设想: 区别说明文与记叙文的不同,提高学生阅读

23、说明文的能力,领悟本文别具一格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同时也要学习这篇说明文结构的严谨,祥略得当等写作特色。另外,作为文言文阅读,本课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文言现象,需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把握其规律,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了两篇关于莲花的文章,要因势利导去品味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的审美意义,联系诗歌名句,加强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对比解释准确地翻译课文,流畅地朗读课文。 2、比较探究说明文与散文(记叙文)的不同。 3、把握本文严谨的结构,学习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4、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多种修辞手法,形成清新生动的说明语言的特色。 5、学会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探究芙蕖与爱莲说的异同,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 2、联系现代汉语学习理解文言文。 3、合作与沟通,找出各段的中心句,体会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