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细胞核与染色体 (5)第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概述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器,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信息中心。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称为拟核。有无核膜是区分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标志。第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1781年Trontana发现于鱼类细胞。 1831年R.Brown发现于植物并首次命名(nucleus)。形状:通常呈球形,但也有长形、扁平和不规则的形态。大小:通常细胞核的体积约为细胞体积的5-10%。 位置:细胞中央 ,成熟植物细胞的边缘。概述第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数目:通常一个,成熟的筛管和红
2、细胞(0)、肝细胞、心肌细胞(1-2)、破骨细胞(650)、骨骼肌细胞(数百)、植物毡绒层细胞(24)。结构:核被膜、核仁、核基质、染色质、核纤层。功能:遗传、发育。 概述第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Nucleus structure第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一节. 核膜(Nuclear envelope) 第六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构成:外核膜(outer nuclear membrane)内核膜(inner nuclear membrane)核周隙(perinuclear space)核纤层(lamina)外核膜:内质网的一部分,
3、胞质面附有核糖体。内核膜:内核膜面向核基质,厚约7-8 nm,与外核膜平行排列,其表面无核糖体颗粒,存在核纤层蛋白B受体。核周隙:宽20-40nm,与内质网腔相通。核纤层:位于内核膜的内表面30160 nm的蛋白纤维网络,对核被膜起支撑作用,并与染色质及核骨架相连。一、核膜的结构第七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八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提供保护性屏障:核膜的出现,为细胞遗传信息的保存、复制、传递及发挥其对细胞代谢和发育的指导作用创造了特定的微环境。染色体的定位和酶分子的支架:染色质通过核纤层以及内核膜的膜内在蛋白同核膜相连。另外,核内的一些酶以膜蛋白的形式存在
4、,有利于核内生化反应的区域化,从而发挥高度的催化活性。调控核内外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核被膜的功能第九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 核孔(nuclear pore)数量随细胞种类、转录活性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哺乳类细胞:3,0004,000个非洲爪蟾卵母细胞:1000万个由内外两层膜局部融合贯穿形成核孔。第十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1. 核孔复合体的结构核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复杂结构,直径120-150 nm,由50多种蛋白构成,呈八面体对称形式分布,称为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第十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
5、NPC结构模型 胞质环(cytoplasmic ring),外环 核质环(nuclear ring),内环,末端形成核篮 辐(spoke)柱状亚单位(column subunit)腔内亚单位(luminal subunit)环带亚单位(annular subunit) 中央栓(central plug):transporter第十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核孔复合体(NPC)第十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2. 核孔复合体的运输特点 特殊的跨膜运输蛋白复合体,双功能、 双向性的亲水性核质交换通道 。 双功能 双向性通过核孔复合体的被动扩散通过核孔复合体的主动运
6、输亲核蛋白的核输入RNA、RNP的核输出第十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双向运输的路线图解RNA的运出核糖体亚单位的运出核蛋白的运进自由扩散第十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3. 核蛋白、核定位信号、核输出信号、输入蛋白、输出蛋白核蛋白(nuclear protein):是指在细胞质中合成,需要或能够进入细胞核内发挥功能的一类蛋白质。如组蛋白、DNA合成以及RNA转录和加工的酶类、各种蛋白调控因子和组装成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蛋白分子等。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核的一段信号序列。NLS对连接的蛋白
7、质无特殊要求,完成输入后不被切除。核输出信号(nuclear export signal, NES):为核内物质输出细胞核的信号,位于在核内合成后进入细胞质中工作的分子中。有些蛋白质常需要往返于核质和细胞质之间,这些穿梭蛋白既有NLS又有NES。第十六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输入蛋白(importin):是可溶性的细胞质基质蛋白,为NLS的受体,能够与核蛋白的核定位信号和核孔蛋白结合,穿过核孔复合体入核,在核内与核蛋白分离后再返回到细胞质中,是一种穿梭受体(shuttling receptor)。输出蛋白(exportin):存在于细胞核中、能够识别并结合输出信号和核孔蛋白,
8、引导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输出到细胞质,然后快速通过核孔回到细胞核中。 第十七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4. 核运输系统核蛋白的输入第十八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核蛋白的输出细胞核内的物质输出到细胞质也是信号介导的过程。细胞核内输出到细胞质的两类主要物质是核糖体亚基和各种RNA。核输出信号 (Nuclear Export Signal,NES) 在输出蛋白和Ran蛋白的帮助下通过核孔输出到胞质。RNA分子出核转运的机制细胞核中合成的RNA很快与蛋白质形成异质核糖核蛋白(heterogeneous ribonucleoprotein, hnRNP),经加工为成熟
9、的信使RNP(messenger RNP, mRNP),RNP的蛋白具有输出信号,可被输出受体识别运输到胞质溶胶。第十九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核纤层位于内核膜的下方,是由核纤层蛋白单体组装起来的多聚体的纤维网络。核纤层蛋白质分为A、B两型。三、核纤层的结构与功能第二十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保持核的形态:核纤层纤维网络附着在内核膜上,成为膜骨架,极大地增强了核膜的机械强度,为细胞核的形态与功能提供了结构支持参与核膜重建以及染色质凝集:细胞分裂时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分裂晚前期核纤层发生磷酸化而解聚,核膜崩解为小泡,其中B型纤层蛋白与核膜小泡结合,A型则溶于胞
10、质中;分裂末期,核纤层蛋白去磷酸化重新组装,介导核膜重建。另外核纤层为染色质提供锚定位点,从而介导了染色体环的形成。核纤层结构有助于DNA复制:缺乏核纤层的细胞核不能进行DNA复制,间接反映了核纤层在DNA复制中的作用。核纤层的功能第二十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二节 染色质与染色体染色质(chromatin):是间期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是遗传物质在间期的存在形式。染色体(chromosome):是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是染色质的高级结构。染色体和染色质在化学本质上没有差异
11、,只是在构型上不同,是遗传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第二十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比例:1:1:0.6:0.1。第二十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DNA3种序列:单一序列;中度重复序列(1015);高度重复序列(105)。3种构像:B-DNA、Z-DNA、A-DNA。3种基本元素:自主复制序列(ARS),是DNA复制的起点。着丝粒序列(CEN) ,含卫星DNA。端粒序列(TEL)。酵母人工染色体(YAC ):含上述3种成分,用于转基因。第二十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
12、年6月Three key regions of a chromosome第二十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带正电荷,含Arg,Lys,属碱性蛋白,共5种,分为:核心组蛋白(core histone):H2A、H2B、H3、H4;连接组蛋白(linker histone):H1。结构:高度保守,尤其是H4。核心组蛋白由球形部和尾部构成,球形部借Arg与磷酸二脂骨架间的静电作用使DNA分子缠绕在组蛋白核心上,形成核小体,尾部含有大量Arg和Lys,为组蛋白转译后进行修饰的部位。H1多样性,具有属(genus)和组织特异性。(二)组蛋白第二十六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
13、月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特性:含有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属酸性蛋白质。常常是被磷酸化,带负电荷。具有组织特异性和发育阶段的特异性,且在活性染色质中的含量要比在非活性染色质中的含量高。整个细胞周期都进行合成,组蛋白只在S期合成。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借助于氢键和离子键与DNA大沟结合。功能:帮助DNA折叠;协助DNA复制;调节基因表达。(三)非组蛋白第二十七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根据间期染色质的形态特征和染色性质的不同,分为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和常染色质 (euchromatin)。常染色质:为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浅,
14、螺旋化程度较低,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丝,基因转录活跃。染色质的DNA成分主要由单一序列DNA和中度重复序列DNA构成,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间期细胞的活动。电镜下可见常染色质在核内均匀分布,多位于核中央,一部分以袢环形式伸入核仁内。常染色质上存在核酸酶敏感位点,易被核酸酶降解。常染色质多在S期的早、中期复制。第二十八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异染色质的特点:在间期核内碱性染料染色时着色较深,螺旋化程度高,结构致密,无转录活跃。电镜下可见异染色质位于核周近核膜处,部分与核仁结合。异染色质又被分为两类:结构性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结构性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
15、hromatin):又称组成性异染色质,是指所有类型细胞中及各个发育阶段均处于凝聚状态的染色质,即永久性的呈现异固缩的染色质。结构性异染色质既不转录也不编码蛋白,含有高度重复序列,参与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形成,分布于大多数染色体的着丝粒区、端粒和次溢痕处。与常染色质相比,其表现为晚复制,早聚集。当一个有活性的基因通过转座或转位,移动到组成性异染色质区,通常要失去活性,这种现象称为位置效应(position effect),因此认为组成性异染色质区含有抑制邻近基因表达的成分。第二十九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雌性细胞虽然有两条 X 染色体,但只有一条具有转录活性,另外一条 X 染色体
16、像异染色质一样保持凝缩壮态,称为巴氏小体(Barr body)。巴氏小体的形成保证了雄性和雌性都只有一条具有活性的 X 染色体,合成等量的 X 连锁基因编码的产物。barr body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指在一定的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呈现凝聚状态的异染色质。在一定时期的特种细胞的细胞核内,原来的常染色质可转变成兼性异染色质。第三十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从DNA到染色体(染色质的结构)人体的一个细胞核中有23对染色体,每条染色体的DNA双螺旋若伸展开,平均长为5cm,核内全部DNA连结起来约1.72.0m。nucleo
17、somes (10 nm)condensed form (30 nm)第三十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三、从DNA到染色体核小体(nucleosome):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种串珠状结构,由核心颗粒和连结线DNA两部分组成,通过酶消化实验建立。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约200bp的DNA、一个组蛋白核心和一个H1;由H2A、H2B、H3、H4各两分子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DNA分子以左手螺旋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每圈80bp,共1.75圈,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的连接线DNA。 第三十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核小体(n
18、ucleosome)第三十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个核小体的直径是10 nm,DNA包装成核小体,大约压缩了7倍。核小体 螺线管 超螺线管 染色体 螺线管(solenoid)是在组蛋白H1存在的情况下,由核小体串珠结构盘旋而成的中空管状结构,又称为30nm染色质纤维。螺线管每圈含有6个核小体,螺距11nm,外径30nm,内径10nm。螺线管是染色体组装的二级结构,从核小体到螺线管压缩了6倍。30nm的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0.2-0.4um的圆筒状结构,称为超螺线管(supersolenoid) 。超螺线管是染色体包装的三级结构。DNA从螺线管到超螺线管又压缩了近4
19、0倍。超螺线管进一步螺旋化,形成直径为1-2m的中期染色体,从超螺线管到染色体大约压缩了5倍。由此推算,DNA经核小体到染色体,总共压缩了8400倍。第三十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三十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四、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染色体有种属特异性,不同物种间染色体在数量、大小和形态上存在着差异。 性细胞染色体为单倍体(haploid),用n表示;体细胞为2倍体(diploid)以2n表示,还有一些物种的染色体成倍增加成为4n、6n、8n等,称为多倍体。染色体的数目因物种而异,如人类2n=46,黑猩猩2n=48,果蝇2n=8,家蚕2n=56,小麦2n=4
20、2,水稻2n=24,洋葱2n=16.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 是由着丝粒相连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相同的遗传信息。除着丝粒外,染色体上还可见次缢痕、随体和端粒等结构。 第三十六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三十七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着丝粒(centromere):是染色体中连接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的结构。由于着丝粒处的染色质较细、内缢,又叫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 着丝粒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在有丝分裂前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在一起。为动粒装配提供结合位点。着丝粒由含有高度重复DNA序列的异染色质构成。1. 着丝粒和
21、动粒第三十八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根据着丝粒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4种类型 中着丝粒染色体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端着丝粒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第三十九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Satellite DNA(FISH image)第四十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动粒(kinetochore)是存在于主缢痕外侧的圆盘状结构,由蛋白质构成,内层与着丝粒结合,外层与动粒微管结合。每一个中期染色体着丝粒的两侧各含有一个动粒。第四十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 内板:与着丝粒中心结构域相联系 中间间隙:呈半透明区 动粒结构域 外板
22、:含有与微管正端结合的蛋白质 纤维冠:主要是马达蛋白,与纺锤丝连接促使染色体分离 中央结构域: 由串联重复的卫 星DNA组成 内部着丝粒蛋白 配对结构域 染色单体连接蛋白功能:确保染色体与纺锤丝的整合,发生有序的染色体分离 着丝粒-动粒区域 着丝粒动粒复合体第四十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2.次溢痕与随体 次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除主缢痕外,在染色体上其它的浅染缢缩部位称为次缢痕。它的数量、位置和大小是某些染色体的重要形态特征,故可用作染色体鉴别的标记。核仁组织区(nucleolar organizing region, NOR):特定染色体的
23、次缢痕处,含有rRNA的基因rDNA,与核仁的形成有关,故称为核仁组织区。NOR中的基因活动而形成的球体结构即为核仁。并非所有的次缢痕都是核仁组织区,人类的NOR位于13、14、15、21和22号5对染色体上。 随体(satellite):是常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或棒状结构,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相连,是识别染色体的主要特征之一。第四十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3. 端粒(telomere) 是由端粒序列和相关蛋白构成,染色体端部特征性的结构。 作用:保证了染色体的完全复制。在染色体的两端形成保护性的帽结构,使DNA免受核酸酶和其他不稳定因素的破坏和影响 。端粒的形成使染色体的末
24、端不会与其他染色体末端融合 。原位杂交显示位于人染色体末端的端粒 (以含有GGGTTA序列的DNA作为探针)第四十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多线染色体:多线染色体(polytene chromosome)存在于双翅目昆虫的幼虫组织内,如唾液腺。每条多线染色体由500-4000条解旋的子染色体通过同源染色体配对,平行排列,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多线化的细胞处于永久间期,在幼虫发育期间,这些细胞停止了分裂,但体积不断增大,DNA继续进行复制,以维持细胞的高分泌活性。 4.几类的特殊的染色体第四十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果蝇唾液腺细胞整套多线染色体 第四十六张,P
25、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灯刷染色体(lampbrush chromosome)是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卵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停留在双线期的染色体。由于染色体主轴两侧有侧环,状如灯刷,故名灯刷染色体。染色体轴由染色粒(chromomere,是指染色质紧密螺旋化而成的颗粒)轴丝构成,每条染色体轴长400 um,从染色粒向两侧伸出两个相类似的侧环,是RNA活跃转录的区域。双线期是卵黄合成的旺盛期,灯刷染色体的形态与卵子发生过程中营养物储备是密切相关的。灯刷染色体第四十七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核型(karyotype)又叫染色体组型,是指一个物种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数目、
26、大小和每条染色体所特有的形态特征的总和,是有丝分裂中期的表型。在对染色体进行测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排队、配对,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叫核型分析。五、核型与染色体带型第四十八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染色体分带 染色体分带(chromosome banding)技术是经物理、化学因素处理后,再用染料对染色体进行染色,使其呈现特定的深浅(或明暗)不同带型(banding pattern)的方法。该技术既可用于鉴别单个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甚至某一易位片段,也可用于核型进化及可能的进化机制研究。分带技术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生的染色带分布在整过染色体的长轴上如:G、Q和R带,另一类是
27、局部性的显带,它只能使少数特定的区域显带,如C、T和N带。 第四十九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五十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五十一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第三节 核仁核仁(nucleolus)见于间期的细胞核内,呈圆球形,一般1-2个,有时多达3-5个。主要功能是转录rRNA和组装核糖体单位。光镜下核仁是细胞核中一个匀质的、海绵状的球体,由纤维中心、致密纤维成分和颗粒成分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核糖体RNA的合成。核仁的大小、形状和数目随生物的种类、细胞类型及细胞代谢状态而不同。 蛋白质合成旺盛、代谢活跃的细胞,如分泌细胞、卵母细胞的核仁体积较
28、大。核仁在细胞中的位置通常不固定,但在生长旺盛的细胞中,趋向核的边缘,靠近核膜,即发生“核仁趋边”现象,这种分布可能有利于核内外物质的交换。 核仁在分裂前期消失,分裂末期又重新出现。第五十二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一、核仁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 纤维中心(fibrillar centers,FC):是被致密纤维包围的一个或几个低电子密度的圆形结构,主要成分为RNA聚合酶和rDNA,这些rDNA是裸露的分子。rDNA袢环上rRNA基因串联排列高速转录,产生rRNA,组织形成核仁。人类的rRNA基因位于5对染色体上,即13、14、15、21、22条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共同构成核仁组
29、织区。 核仁的化学成分为DNA、RNA、蛋白质和酶类。核仁呈圆或卵圆形,无界膜包被,是由多种组分形成的一种网状结构。在电镜下可以看到,核仁包括3个不完全分隔的特征性区域 :第五十三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致密纤维组分(dense fibrillar component,DFC):在电镜下观察,DFC是核仁内电子密度最高的区域,呈环形或半月形包围FC,由致密的纤维构成,直径一般为5-10 nm,主要含有正在转录的RNA分子。此外发现DFC还有特异性结合蛋白,如核仁素和Ag-NOR蛋白等。颗粒区 (granular component,GC):呈致密的颗粒,由直径为15-20 nm的核糖核蛋白颗粒构成。这些颗粒是正在加工、成熟的核糖体亚单位前体颗粒。颗粒组分的数量决定了核仁的大小。 第五十四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Nucleolus第五十五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2022年6月二、核仁的功能rRNA基因的转录第五十六张,PPT共六十二页,创作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理解团队优化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考评试题及答案
- 2025太阳能热水器销售合同
- 2024年农业植保员考试辅导材料试题及答案
- 模具行业的发展趋势探讨试题及答案
- 拓宽视野足球裁判员试题及答案
- 2025网络平台建设合同书模板
- 行政管理师考试备考心得的交流与分享试题及答案
- 建设良好备考环境2024年体育经纪人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备考技巧分享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种子繁育员考试相关的社会发展试题及答案
- 物理跨学科实践:制作微型密度计+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 2024四川泸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北京市海淀区2024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中考试试卷(附答案)
- 成品出货检验报告模板
- 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及对策
- NY∕T 309-1996 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 浓缩机的选择与计算
- 沪教版六年级下册单词表
- 地基基础软弱下卧层验算计算表格
- 最新投标书密封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