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15篇)_第1页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15篇)_第2页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15篇)_第3页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15篇)_第4页
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1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9页共39页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二、科学探究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三、科学态度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铅笔盒

2、、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二、探究与发现活动:观察物体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2、掌握方法比较的方法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3、观察比较。4、汇报交流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6、反思评价。三、

3、应用与拓展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2、比较其他物体。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液体的体积是可以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标准单位的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多少,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教学准备】给每组的材料:_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

4、_个玻璃杯、_个量筒、_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教学过程】一、比较哪个瓶子水最多1、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请学生猜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2、怎样才能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为什么这么想。(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3、交流讨论,比较不同的方法,选择操作最简单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4、生实践操作后汇报结果。(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二、比较水多多少1、师:现在我们已知_号瓶中的水最多,但它比其他瓶中的水多多少,知道吗?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2、学生讨论测量方

5、法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如果想知道得更精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3、自制刻度线测量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2)生实践:自制的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

6、?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三、认识并使用量筒1、师介绍量筒,并提示“测量要求”,问:量筒刻度上的一格代表多少?和我们自制的刻度比较,有哪些区别?为什么量筒要平放?为什么视线要与液面保持水平?2、请学生用量筒测量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量筒,或上课时间不够,可采用教师演示方式进行)3、师:你们知道这样一瓶矿泉水、一桶食用油有多少吗?(出示食物或照片)这个数值就表示了一瓶矿泉水或一桶食用油的体积了。4、师:_毫升水大概是多少呢?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植

7、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过程与方法: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教学重点】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教学准备】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教学过程】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

8、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陆生植物水生植物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二、了解植物一生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9、。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这样归纳总结一定要基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学生能总结几条算几条,不要强求,也不能死记硬背!)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10、方案小学教案(四)学情分析食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最爱吃什么最讨厌什么,谈起来滔滔不绝。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这是学生所困惑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则采用卡片来记录,摆卡片来研究,最终得出对人的食物的一般认识。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我们一天要吃很多种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食物名称记录卡片,拼摆食物记录卡片,对食物进行数量的统计和类别的划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始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有意识地关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难点:通过记录一天的食物,发现问题和规律。会给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进行分类。教学准

11、备进行食物记录的卡片纸(每人_张)、食物分类记录单(每组_份)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发放一天的食物调查记录表(附后),让学生在家里做好记录。学生记录的过程不单是为上课准备资料,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让学习在家里学习,实现了学习的空间的开放;让学生的学习从课上延伸到课前,实现了学习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向家长学习,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学生记录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开放的科学学习的过程。二、导入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研究食物。关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学习,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一问题正是为了了解学生对食物这一概念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12、。在此要引导学生对食品与食物这二个概念加以区别,以防止在书写卡片时两者相混淆。2、你最爱吃什么食物?3、你最讨厌什么食物?4、提出研究的问题:我们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研究来寻找答案吧。最喜欢吃的食物与最讨厌的食物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学生会发现同一种食物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讨厌。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吃什么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三、讨论研究方法1、交流研究方法。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开始我们的研究?2、启发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应注意选取样本。我们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为样本来研究。研究方法的确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环节的活动旨在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13、选取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并初步学习选取研究方法。四、记录与统计我们的研究其实从昨天已经开始,拿出我们昨天填写的一天的食物记录,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这一交流活动是对家庭学习的验收,也为下一步填写卡片做好了准备。1、下面我们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记录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语来指导填写卡片的方法)2、一张卡片只记录一种食物名称。重复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别记录。多种食物组成的食品要用多张卡片记录食物名。3、学生根据记录表填写卡片。4、初步统计。6、数一数共用了几张卡片?这说明了什么?把重复的食物卡片用钉书器钉在一起。重复最多的是那些食物?这又说明了什么?五、整理与研究

14、1、小组内将重复的卡片钉在一起。2、把卡片平摆在桌子上。这么多食物我们怎么研究呢?启发给它们分类。3、如何分类呢?讨论确定分类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与熟食的食物;主食与副食;动物类与植物类食物)给物体分类学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经验所限,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有些食物分类不清的情况。为此,组织全班同学首先将食物分成动物与植物类,分类中出现了诸如水、盐、食品填加剂等无法归属的问题。这时指导用“其他”来涵概。4、分组用不同的分类方法将食物分类。5、讨论交流分类方法。组织学生间的讨论,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也对人的食物的多样性有所认识六、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人一天

15、中应该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过本问题的讨论旨在使学生明白,人是杂食性动物,因此,没有一种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纠正学生的偏食现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五)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池塘里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2、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3、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教学难点:对自然环境下生态系统的认识。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实物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都观察过我们校园里的荷花

16、池吧?里面有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二、探究过程1、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出示群落图片,老师向学生介绍,提醒学生关注下面问题:(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4)池塘里有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学生边观察边回答。2、设计建造生态瓶的方案。(1)小组讨论:?首先考虑我们的生态瓶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2)记录设计方案。3、做一个生态瓶。(1)准备相应的制作材料。(2)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

17、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4、小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六)【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如硬度、柔韧性、吸水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柔韧性是指物体在受力度形后,不易折断的性质。流程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使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学习重点】用简单测量方法比较材料的柔韧性。【学习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学习准备】学生(每小组):1.

18、一套宽度、厚度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尺(每种材料的一端打一个孔)2.一套宽度、厚度不一样的塑料、不锈钢、木头做成的物品。3.测量弯曲度的T字尺一把。_克钩码一个,回形针一个。老师:同样宽度、厚度的粗塑料条、木条各一根,两桶水。【学习流程】一、柔韧性的认识出示两根长度、厚度和宽度一样的塑料条和木条。师:请两位同学上来各取一根,分别去取同样重的两桶水,观察塑料条木条的变化情况。两名学生上来演示,其它同学观察,然后汇报观察到的情况(木条断,料条没有断;塑料变了,没有断,木条先是弯了,最后断了)老师指出:我们把像刚才这样塑料条受力变形后,不易折断的特点叫做柔韧性。二、比较_种不同材料的柔韧性1.提供

19、三种物体,找一找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塑料、不锈钢)2.用自己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柔韧性,并把比较的结果排一排序(提示学生材料不要弄断)3.学生汇报比较结果,当各组意见分歧时,引导学生发现:比较的材料由于宽度、厚度、用力大小不同,这样比较它们的柔韧性是不公平的。4.教师出示宽度、厚度相同的木条、塑料条、不锈钢条,问:可以怎样研究它们的柔韧性?5.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引导,最后边小结边演示操作步骤:把木条、金属条、塑料条放在桌面上,一端用手压住,另一端伸出桌面1厘米,用回形针挂上钩码,观察它们的前端弯下去了多少。测量材料前端弯下的距离时,眼睛要平视。分别测量木条、金属条、塑料条伸出

20、桌面5厘米、10厘米和15厘米后前端弯下的距离,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6.学生分组实验后汇报实验情况。三、认识塑料1.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有哪些塑料制品?2.出示各种塑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观察后思考:这些塑料制品分别是利用了塑料的什么特性,并把观察和思考的结果记录在气泡图上。四、讨论了解塑料的循环使用1.阅读教科书,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2.出示可回收标志,认识可回收标志。3.讨论:我们以后在使用塑料制品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七)教学目标:了解植物对我们人类有哪些用途。教学重点:植物的用途教学难点:植物的用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的许多食物来自植物。2、新课教学1、哪些

21、食物来自植物?这些植物长什么样?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2、植物还有哪些用途?穿的、用的、住的、行的、治病的、玩的等等。3、植物对我们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珍惜和保护植物?学生思考作答,教师认真小结归纳。三、拓展与应用:神奇的植物黄花蒿。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八)【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3、影子

22、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过程与方法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教学重难点】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教学思路】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器材准

23、备】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二、探究影子的秘密1、影子产生的条件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

24、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小组活动。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影子的特点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

25、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活动一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活动二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活动三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总结:(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

26、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三、巩固运用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九)教学目的: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

27、,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教学重点:掌握蔷薇花丛的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教学难点:理解食物网所反映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引入师:谁能说说蔷薇花丛里的小动物们吃些什么?二、探究过程1、讨论:它们谁吃谁?(1)动植物之间有着怎样的食物关系?(2)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树叶蚯蚓鸟(3)分析这条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28、。(4)找出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的其他食物链,写在活动手册上。2、水田里的食物网。(1)看看水田里有哪些生物,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2)阅读竹林村的同学们写的观察报告。(3)对照报告,看看他们记录的食物链。(4)有没有他们没观察记录到的食物链?请补充记录在图中。(5)回过头整体看一看水田里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们有什么发现?(6)认识食物网。像这种错综复杂成网状的食物链就组成了一个食物网。3、扩展与思考。(1)出示一组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态系统,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让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群落,画出一个食物网。4、小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教学目的:1

29、、通过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了解认识生活在植物丛中的动植物。2、经历对植物丛的考察活动过程,学习考察的方法,通过活动记录反映考察的成果。3、希望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植物丛,能在一定时期内坚持进行观察。教学重点:观察植物丛中的动物,记录它们的食性。教学难点:对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进行记录。教学准备:教师课前要考察植物丛,确定还大致区域提供学生选择进行考察活动。分组材料:学生活动记录本、放大镜、小铁铲等考察工具。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校园的蔷薇花丛在哪里?你留心观察过花丛中的动植物吗?以前我们曾多次到校园里进行观察活动,如对一棵树的观察,今天将再次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活动,二、探究过程1

30、、观察蔷薇花丛里的生物。(1)说说考察的准备工作。(2)说说考察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自然环境。(3)说说怎样考察,准备考察些什么?让学生看看教材,了解考察时需要观察的内容。如花丛中有哪些植物?花丛中生活着哪些动物?哪些动物“住”在这里?哪些动物来这里“玩”?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什么?(4)学生分小组进行考察。2、整理完善考察记录。(1)了解认识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杂食动物。(2)对蔷薇花丛里的动物按食性进行统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一)【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理性质可以用来描述材料,比如硬度、柔韧性和在水中的沉浮能力。2.材料的硬度越大,就越能防止别的物体破坏它的表面。流程

31、与方法:1.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检验材料的物理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材料的不同物理特性。2.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展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兴趣。2.认同物理性质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观点。3.增强材料循环利用、节约资源的环境保护意识。【学习重点】比较材料软硬的方法。【学习难点】选择适当的词语定性描述金属的特征【学习准备】学生(每小组):木头、纸、金属和塑料各两根,铁、铜、铝等金属片各一条,砂纸、玻璃杯、热水。教师准备:电路检测器、榔头【学习流程】一、比较硬度1.比较纸和木头的软硬,出示纸和木头,说说它们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纸一折就变形,而木头不容易折)2.比较纸、木

32、头、金属的软硬,再出示金属一条,这三材料谁更硬一些你是怎样观察到的?学生说说自己的原先观察结果,可能会出现方面,那金属条和木块谁更硬一些(用压、捏、折的方法都不易区分它们的软硬)提出:判断一种材料是否比另一种更坚硬,可以用刻划的方法,若能在另一种材料表面划出痕迹,就表示它比较硬,反之则可能硬度相同或较小。学生尝试用木头在金属上刻划或金属在木头上刻划,看怎样做能划出痕迹。3.比较木头、金属、塑料的软硬如果再给你一种材料:塑料,它们的软硬又会是怎样的?(学生猜测)可以怎样检测它们的软硬?怎样做到有序地观察?(出示书P48的记录表)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再适当补充,出示活动题方

33、)活动提示:依次选择其中一种材料,分别去刻划另两种材料的平面处。用力适度,并尽量保持在每一次刻划时用力大小相同。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不能划出刻痕的,在记录表格内打_。要求每个人都操作一次,并且注意不要划伤手指。根据我们观察到的结果,将木头、纸、金属和塑料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哪种材料最硬?二、认识金属说说周围的物品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金属?为什么用金属不用其它材料(根据学生的举例,出示材料开展实验)1.易传热将大小相同的木条、塑料和金属条同时放入热水中,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哪一种材料最热?2.能导电教师演示,将木条、塑料、金属条分别接入电路检测器,观察电灯泡是否发亮3.延展性试着用

34、榔头轻轻敲打铜丝,观察铜丝发生了什么变化?4.有金属用砂纸磨擦铁钉、磨擦部位发生了什么变化?三、饮料罐的故事_组织学生阅读第50页,了解一个饮料罐的生产流程2.讨论铝片之所可以做成饮料罐,主要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在易拉罐的制作流程中,要消耗哪些资源,会产生哪些问题?我们怎样合理使用消费金属材料?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二)【学习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的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2.我们周围的常见材料有木头、纸、金属、塑料、玻璃、纤维等。流程与方法:1.调查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观察和辨认不同的材料。3.用词语描述常见材料。情感、态度、价值观

35、:发展进一步研究材料的兴趣和愿望。【学习重点】观察和辨认身边不同的材料【学习难点】用适当的词语描述木材的特性【学习准备】_种用最常见的材料做成的物品【学习流程】一、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1.这个单元我们将开始学习材料,板书材料。你知道哪些材料的名称?什么物品是用这种材料做的?教师将学生说到的材料一一板书出来。2.看看自己和小组里的同学,身上穿的、佩戴的和携带的物品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试着把它们写在书中的表格中。3.交流记录的情况,看看有没有出错。4.这些材料在我们身边应用很广,书包里的物品、教室里的物品,它们又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调查表,对于难以判断是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请作出

36、标记。5.调查结束后,在小组内讨论以下问题:调查了多少物品?使用了多少种材料?哪些物品是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哪些物品是由多种材料制成的。哪种材料使用得最多?6.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哪些材料在我们身边被广泛使用着,为什么大量使用它们呢?二、观察描述几种常见材料的主要特点1.我们周围的物品,往往都是由各种材料组成的,比如一扇门,就使用了木头、玻璃、金属等材料,不同的部位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材料?举例说说你的想法。2.四人小组选择两种材料讨论它们分别有什么主要特点和用途,并记录下来。3.交流各组的记录情况,有不同意见的及时补充,若认同其他组的观点,及时将它补充在自己的记录单上。4.请保管好记录单,

37、下次还要再使用。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三)环境问题课时安排:_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资料的分析活动,第二课时完成调查讨论活动。本课的学习活动与下两课时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本课的教学应与下面两课时统筹设计,进行单元备课。活动目标1.能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2.能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结论。活动过程:1.教材首先用四幅图展示了人类的四个发展阶段:古人类阶段、农业文明阶段(_明)、工业文明阶段(黑色文明)和现代文明阶段(电子文明),向学生展示了不同阶段中

38、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及环境变化的情况。教学中教师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绘制成动画多媒体电脑课件向学生展示。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应用中引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教学过程可分成四层进行:(1)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2)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分析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4)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2.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引起环境问题的资料,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分析出各种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变化间的相互作用,

39、学生才能确定科学进步是其他变化的根本。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产生了环境问题。这一基本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过程,也是学生的基本思维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地抓住每二教学过程的目标任务,启发学生独立环境与保护活动,让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有关变化和事物间相互作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其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分析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组织。在组织学生整理人类社会发展变化进程的资料的教学时,可采用教师介绍资料、个人思考整理记录表、小组汇总的方法进行。在个人活动开展前,教师可利用课件或教材插图向学生绍人类社会发展的四大阶段。主要包括:(1)科学发展的进程。火的使用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和电

40、脑的问世。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适当补充过多,只要学生能明确几大阶段即可。(2)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些内容。但注意不要材料的使用:原始的天然材料加工的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合成材料。生产工具的使用:石器青铜器、铁器蒸汽机的使用电器和电脑的使用。生产方式的改变:集体狩猎个体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工厂生产电气化生产。(3)人们生活质量的变化: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解决了吃饭的问题工业产品的出现方便了人的生活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的生活现代化。(4)环境污染的现象:基本没有污染开荒种地破坏植被(_代)工业烟尘污染空气(黑色时代)各种污染现象同时出现。教师在介绍以上资料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图片,用学生可接受的

41、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对以上现象有所了解即可,教学中不要求学生记、背生疏的术语。个人思考和记录整理:教学中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把以上内容梳理成自己的概念体系,以便整理在记录表内。记录表内的用语,不要强求规范统一,只要学生能用理解后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就应给予肯定。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记录进行补充以求完整,因此不要占很长时间组织重复内容的发言。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将内容整理得清楚、准确的记录展示给全班,以供分析讨论时使用。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了解科学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在此教环境与保护学环节中,建议教师设计如下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的分析思维活动得以完整、连贯:人类发展

42、的进程中,人的生产活动是怎样变化的?与生产工具有什么关系?与人所使用的材料有什么关系?人的生活质量是怎样变化的?与人的生产活动有什么关系?以上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讨论后可板书:科学进步技术进步社会进步人的生活品质大提高。分析认识生产技术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作用。本环节教学主要是组织学生讨论: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给人类造成了哪些环境问题?本内容教师应尽力启发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中希望学生能提出:空气的污染:生产中的烟尘、交通工具的尾气。水体的污染:生产、生活中的废水(有毒、有害)。土壤的污染:农药、化肥的施用。环境的破坏:植被减少、水土流失、臭氧层的破坏、土地荒漠化、

43、淡水缺乏、能源短缺等。此教学内容教师应尽量启发学生将以前所接触的环境问题,归纳为几大方面的问题,不再列举具体事实。以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在前几册的学习中都应有所接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教材内容。总结:学生经前几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墓本有了正确的认识,在此教师町将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升华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系统。学生应形成的概念系统为:科学的发展科技术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带来厂环境问题。调查寻找身边的环境问题。此教学环节町分为课上调查和课后凋查两步进行。课上调查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教室环境、校园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和查。为后面专题研究做一定的准备。调查后要及时组织学生整理记录,并分析校园及周

44、边环境中最主要的环境问题。课上调查的内容、过程、方法的确定和设计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学生课后调查做一个示范,因此,教学的设计应尽可能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示范以指导学生的课后调查活动。课后的调查应提示学生:(1)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考察、调查(2)做好调查记录或资料卡片的制作。查阅资料等。(3)外出调查时一定要由家长陪伴,并注意安全。(4)调查后整理调查记录或资料,准备下一课学习前的汇报。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四)教学目的:1、通过观察大树的年轮知道自然界中的一些事情能够记录时间的长短。2、经历一次运用各种方法寻找时间留下的各种痕迹的活动过程。3、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随着时间

45、的推移,周围的事物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教学重点:会寻找时间的痕迹,知道时间的可贵。教学难点: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事物所发生的变化。教学准备:自己以前的照片、作品、旧衣物等,搜集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植物与动物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师:我们都知道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不以我们人的意愿而停留,在这个世界里,是否存在一些事物能够记录自己所经历的时间呢?揭示课题:寻找时间的痕迹二、探究过程1、能够记录自己生长过程的生物。(1)请学生介绍记录时间的事物。(2)师:刚才有同学讲到大树的年轮能够记录自己生活时间的长短。观察书本上P40页的大树年轮,你能说出这棵大树生长几年了?2、寻找时间的痕迹。(1)

46、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你能不能从你周围的事物中寻找时间留下的痕迹?(2)小组讨论时间在哪些地方留下了痕迹,利用学生带来的物品,全班汇报。(3)参观学校(或教室)并记录时间在学校(或教室)留下的痕迹。(4)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3、小结。三、板书设计小学科学教案设计方案小学教案(十五)教学目标: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知识目标:知道土壤的构成成分。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活动探究,知

47、道土壤的主要成分。实验器材:分组:酒精灯、易拉罐、盛有一半水的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放大镜_组-_组砂土、_组-_组粘土、_组-_组黑土、湿抹布、小盘演示:滴管、装有土壤溶液的锥形瓶、玻璃片、试管夹教学过程:【课前活动】1.谈话:【出示泥塑图片】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手工作品,你知道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其实制作泥塑的土叫做粘土,你知道粘土有什么特点吗?2.学生随问题依次交流:3.教师小结:由于粘所以可塑性强,除此之外粘土还具有颗粒细、耐火度高等特点。所以人们经常利用它来制作泥塑。【教学过程、评价设计】一、导入1.谈话: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些老师

48、从不同的环境中取来的土壤,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面前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判断一下这些土壤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开始吧!2.学生汇报:哪个同学来说说你面前的土壤是老师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3.教师小结:究竟这些土是从哪种环境中取来的?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_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花坛里取来的;_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学校的种植园取来的;_组面前的土是老师从树底下取来的;这节课我们来共同研究这些土壤里都有什么。(板书:土壤里有什么?)二、学习新课(一)用眼睛观察土壤1.谈话:你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的方法,观察你面前的土壤里有什么?看不清的话,可以用老师给你准备的放大镜来观察,观察过程中要可

49、别忘记填写记录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发记录单1)2.学生观察:3.学生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你们发现了土壤中有什么?4.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沙;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黏土;还有的小组发现了土壤里有腐殖质。(二)实验探究土壤的成分【猜想】1.谈话:现在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土壤中还会有其他的物质成分吗?2.学生猜测:你认为土壤里还有什么?说说你的理由。【随学生回答板书】3.谈话:这些仅仅是我们的猜测!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4.学生交流:生1:查电脑【网络可以帮助我们验证这些猜想,但课堂上老师没给大家准备,我们怎么验证这些猜想?】生2:做实验。5.教师小结:因为有时我们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判断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要想获得正确科学的结论需要采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认识实验材料】1.谈话:为了便于观察和实验,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土壤和实验材料,看一下,认识它们吗?【生:认识】谁来介绍一下?2.学生交流。【设计实验方案】1.谈话:利用这些实验材料,你想怎样验证这些猜想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或者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注意,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不要动手去操作,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