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研究_第1页
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研究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研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精神文明与历史记忆的载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黄河流域孕育出内涵丰富的黄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爱国精神、斗争精神、创新精神、包容精神与奉献精神共同构成黄河精神体系。在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传播受众范围较广,时代赋予其新的内涵,对外更新、翻译并传承黄河精神成为中华儿女的

2、重要使命。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政府相关部门应突破国界限制,加大传播力度,推广多元传播模式,使黄河精神走向世界。文章通过追溯黄河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挖掘黄河精神的内涵、分析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路径,以期为黄河精神对外传播贡献力量,有助于国外友人进一步了解和学习黄河精神,同时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精神互鉴奠定基础。一、国内外研究黄河精神文献简述国内研究黄河精神多集中于育人角度和时政方面,大部分从黄河故事和黄河文化中总结黄河精神内涵,未单独阐述研究黄河精神,同时,将“跨文化”和“黄河精神”联系起来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在知网上输入“

3、跨文化黄河精神”,搜到的主题文献多是研究黄河精神,而将黄河精神向海外传播的文献研究较少,说明此领域对外传播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国外对黄河的客观介绍以及历史研究居多,将黄河视为中国的重要地标,但对黄河精神内涵知之甚少,将黄河这一实体与精神层面联系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就国外研究来看,大部分都将目光集中在黄河水利工程或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很少触及黄河精神。同时,目前并没有关于黄河精神的系统研究传播到国外,而且对黄河精神的具体研究屈指可数,相对于国内人们所熟知的黄河精神到了国外却鲜为人知。因此,相关学者更要加强对黄河精神的研究以及跨文化传播,推动黄河精神走向世界,以深化世界对黄河的认识。二、黄河精神的起源

4、和发展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决定了黄河精神起源的总体特征。早在远古时期,蓝田猿人、轩辕黄帝形成黄河精神的虚实内涵基础;仰韶文化遗址、殷墟、半坡遗址、大汶口遗址等成为追溯黄河精神的发端之地。为使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舍小家为大家,是黄河精神的重要体现。之后,黄河精神的发展深受孔孟思想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一,黄河精神在苦难中诞生。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发源,先后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最后注入渤海。泱泱大河世世代代滋润着中国大地,滋养着沿河而居的人们,但也给沿岸人民频繁带来水患。据统计,从先秦到新中国成立的250

5、0多年里,黄河下游共决溢1 500多次,改道26次,北达天津,南抵江淮。但厄运并没有击垮黄河流域人民的意志,人类一直在同黄河水害做斗争,在苦难中诞生了黄河精神。其二,黄河精神在实践中产生。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设有负责黄河治理工作的机构,但如果遭遇政治动荡,治理黄河的机构易成为滋生腐败的地方。黄河宁,天下平。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从三门峡大坝到小浪底水利枢纽,历朝历代都重视治理黄河,黄河精神在治黄实践中产生。三、黄河精神的内涵(一)爱国精神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中华文明发祥于此,中华民族发源于此。“三皇五帝

6、”在这里活动,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于此,夏商周鼎盛于此,秦汉隋唐北宋成就辉煌于此,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等古代都城在历史的尘埃中熠熠发光。在唐宋以前,黄河流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唐宋以后,尽管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一直处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地位,黄河成为汇聚中华儿女力量的文化图腾,培育了中华民族强烈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热情,形成了黄河精神的爱国精神。正是在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黄河流域涌现出众多仁人志士,有傲岸不屈的苏武,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有为抗日献身的吉鸿昌,更有无数不知名的普通百姓。爱国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成为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7、。(二)斗争精神九曲黄河自西向东蜿蜒而下,沿途经过雄伟的高原、险峻的峡谷和宽广平坦的平原。无论环境如何,千百年来,黄河呈现给世人的,都是一往无前的豪迈与百折不挠的执着。可以说,黄河流域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与黄河水患不屈不挠抗争的斗争史。大禹治水时留下的“中流砥柱”、开封“城摞城”奇观、三门峡水利枢纽等见证了黄河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中华儿女在与黄河水患的斗争中写下中华民族苦难又辉煌的历史新篇章,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的梦想。(三)创新精神在黄河流域,中国古代文字、音乐、陶瓷、养蚕、纺织、医药、建筑、天文、历法等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物都肇始于此,农耕文化、都城文化、

8、礼制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大多发端并完善于此,从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这些都离不开黄河流域人民的创新精神。在治理黄河方面,大禹改堵水为疏导、贾让的“治河三策”、潘季驯的“束水攻沙”、贾鲁的“疏塞并举”、现代“上拦下排、两岸分治”的防洪工程,都是黄河创新精神的应用。黄河精神蕴含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也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仍能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动力。(四)包容精神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就是文化交流、交融的核心区域,黄河文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一步步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力量,创造出纷繁且厚重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初秦始皇建立秦王朝,形成黄河兼容并包的精神格局,随后的封建社会也长期将黄河精神作为主流

9、精神。与此同时,黄河汲取其他优秀精神的精华,并结合时代要求,革故鼎新。可以说,黄河文明始终以阔大的胸襟,包容天下,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让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五)奉献精神黄河自身的水量并不充沛,但却以有限的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与此同时,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典籍。大禹治水、太行精神、红旗渠精神、中流砥柱精神等都是奉献精神的重要体现。黄河流经的地方,天府之国的张思德、甘肃铁人王进喜,还有齐鲁大地的焦裕禄、张海迪、孔繁森一串串闪光的名字散发着奉献的光芒,映照着中华儿女的无畏和无私奉献

10、,他们都是黄河水孕育滋养出的榜样。四、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黄河精神的深远意义已得到国人认可,但在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一)对外传播受众群体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和阶层的受众具有相异的经济背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对信息的接受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传播内容和形式、受众人群面窄也是主要障碍。因此,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细分传播主体,可按照重要性或者相似度进行细分。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缺乏考虑受众群体的价值观和接受度,从而无法使受众产生共鸣,使得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二)缺乏特色突出的创新推广模式黄河精神对外传播需要

11、完善机制、统筹兼顾,才能真正提升精神传播的效率与质量。目前调查发现,黄河精神对外传播的相关配套机制亟待完善,基本仍然以传统媒体传播为主,在运营方式上,缺乏有效资源来创新传播方式,内生动力不足,在精神传播上,仍存在一定误区。文化传播的矛盾集中体现在黄河精神的具体性和抽象性。黄河精神传播是兼容并包的整体进程,应保持传播理念和内在资源和谐一致,从跨文化角度进行对外传播,推广多重形式。(三)缺乏素质全面的跨文化传播人才在大数据智慧时代,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模式应推陈出新,探索新方法。一方面,黄河精神传播者要透彻了解黄河精神的历史发展,具备娴熟的外语转换能力、良好的表达技巧和较强的翻译传播能力。然而,黄

12、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人才较为短缺,黄河沿线的各省髙校及科研机构对于培养此类创新人才尚存不足,对黄河精神深而广的传播造成一定阻碍,亟待统一部署。(四)缺乏整体认知和精神内涵深入挖掘在黄河精神对外传播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缺乏对黄河精神的深入挖掘和理性看待,造成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使精神传播的整体方向与目标存在明显偏差。随着国家大力倡导文化多元化发展,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精神,从而渗透精神传播,更能被读者接受和认可。但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西方文化冲击的影响下,人们对黄河精神的解读存在不足,国内外部分民众对黄河精神文化产生错误认知,对以黄河文化为代表的民族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受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使

13、黄河精神传播效果差强人意。五、跨文化视域下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路径(一)受众差异化精准传播路径文化一致性原则是文化传播应坚持的原则,即受众更易接受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语言、风俗等。因此,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应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多元性。基于各类受众群体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不同特征,黄河精神跨文化传播应以受众为导向,有效区分传播主体,从而实现精准化传播。此外,精神传播应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充分调查国外受众的偏好,贯彻落实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理念,消除文化隔阂的思维方式,以互动问答的传播模式实现黄河精神的跨文化对外传播,确保精神跨文化传播的稳定性,增进精神传递过程中的感召力。(二)多元主体联动推

14、广路径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应充分调动和联合各方传播主体,包括政府、媒体、公众号、企业、社会团体,尤其是高校与研究机构,二者是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其一,政府应出台黄河精神跨文化传播相关政策予以支持,培养具有雄厚实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并全力扶持黄河民族特色企业上市。在此基础上,打造弘扬黄河精神的知名品牌,以此参与全球产品市场竞争,利用其特色优势拓展产业,从而提升跨文化黄河精神的对外传播影响力度。其二,高校与科研机构是黄河精神传播的调查研究主体,负责承担研究黄河精神蕴藏的丰富内涵和形成发展历史,将其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收集整理。其三,媒体推动黄河精神跨文化传播的对外宣传和公关功能。在传播方式上,媒体

15、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补优势,开创和拓宽多元传播渠道,创新和引领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综上所述,政府机构和官媒发挥领航者的掌舵作用,海外传播公司和市场化文化企业发挥辅助作用,高校与研究机构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三者通力协调,将黄河精神的对外跨文化传播推向世界舞台。红旗渠通水(三)开展网络和实体双渠道传播路径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应综合考虑多种有效方式。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资源的裂变式扩张为其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强时效性的新媒体在传播效率方面优于传统媒体,同时,传统媒体为黄河精神跨文化传播的记录和保存提供了深远的载体。总而言之,黄河精神的跨文化传播应借助网络和图书两种渠道进行线上线下互动推介,从而加强跨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四)全方位统筹黄河精神传播保障路径黄河精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