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教学设计(新版)北师大版【精品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教学内容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学情,本节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提炼归纳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其性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推理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为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这一数学领域而打下坚实的基础;激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现实,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初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交流、表达的基础上逐步达成有关情感与态度目标。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二、学情分析学生的

2、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空间,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动手操作,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图形认识能力和借助图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方法和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和实践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

3、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四、教学重点理解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余角补交的定义及性质,会利用对顶角、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五、教学难点利用对顶角、同角、等角的余角或者补交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六、教学媒体资源:展台、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让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图片总结概

4、念(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种,分别是和。(2)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3)相交线: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线。2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平行线?3.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吗?活动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通过亲身经历提炼有关数学信息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

5、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课堂效率。(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1画出两条直线AB和CD,交于点0,再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观察图形,Z1和Z2的位置有什么A/关系?(对顶角:Z1与Z2有公共顶点0,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问题2:请同学们用量角器测量一下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改变对顶角大小测量三次)结论:对顶角相等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活动素材,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对顶角的概念

6、及其性质,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2巩固练习(1)选择题:下列各图中,Z1和Z2是对顶角的是()(2)判断对错TOC o 1-5 h z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的两个角是对顶角()(3)解答题:如图所示,有一个破损的扇形零件,利用图中的量角器可以量出这个扇形零件的圆心角的度数吗?你能说出所量角是多少度吗?为什么?C活动目的:巩固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C(三)补角和余角的概念如图Z1与Z3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补角定义: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余角定义:如果两个角

7、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注:互余与互补是指两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活动目的:引出补角和余角概念2巩固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填序号)已知ZA=40,则ZA的余角=50若Z1+Z2=90,则Z1和Z2互为余角。若Z1+Z2+Z3=180,则Z1、Z2和Z3互为补角。若ZA=4026z,则ZA的补角=13934一个角的补角必为钝角。活动目的: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检查学生掌握程度.3.创设情景,探索新知打台球时,选择适当的方向,用白球击打红球,反弹后的红球会直接入袋,此时Z1=Z2,将图2-1抽象成图2-2,0N与DC交于点0,ZD0N=ZC0N=900,Z1=Z2小

8、组合作交流,解决下列问题:在图2-2中问题1:哪些角互为补角?哪些角互为余角?问题2:Z3与Z4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问题3:ZA0C与ZBOD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还能得到哪些结论?性质:1.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活动目的:概括归纳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补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余角相等。”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简单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几何图形进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体的原则,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熟悉的背景知识出发

9、,通过创设情境串问题串,极大的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舞台,以达到人人都能学好数学的目标!随堂练习1填空TOC o 1-5 h z因为Z1+Z2=90,Z2+Z3=90,所以Z1=,理由是。因为Z1+Z2=180,Z2+Z3=180,所以Z1=,理由是。如图23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0,ZE0D=900,回答下列问题:(1)ZA0E的余角是;补角是。(2)ZA0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3学以致用:如图24:小颖想测量一堵拐角高墙在底面上所成的角ZA0B度数,人不能进入围墙内,你能帮小颖想出简单的测量方法吗?请简述你的方24活动目的:巩固本节课的

10、知识点,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五)小结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学到了哪些方法?活动目的:本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会从系统的角度把握知识方法,努力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引导学生时刻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体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独自梳理知识,归纳学习方法及解题方法的能力。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六)布置作业基础题:1.书P42页习题2.1第1,2,3,4,5题提高题:2下图由两块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ZFDE=ZA0B=900,点0在FD上,DE在直线AB上,请找出相等的角、互余的角、互补的角。X活动目的:作业应该

11、体现出课堂学习的延续性,因此本节课我也精心设计了一道探究性的题目,实现了同一图形经过不同变化可以产生不同问题,与课堂的问题相呼应;作业分层,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的收获。教学设计反思:开放课堂激发潜能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本课时我遵循“开放”的原则,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本节课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课堂开放,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的能力!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几何直觉是增进数学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气,提高修养。”通过动手画图,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也是促使学生认真审题的重要方法。学生的画法千变万化,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发现自己的问题,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的效果,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新知识。3巧设问题串打造高效课堂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重组教材,恰当地创设情境,以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独立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