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技术规定_第1页
海绵城市技术规定_第2页
海绵城市技术规定_第3页
海绵城市技术规定_第4页
海绵城市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附件温州市海绵城市设计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一般规定为推进温州市海绵城市设计工作, 积极贯彻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低影响开 发的理念,加强城市雨水径流源头控制,特制定本规定。海绵城市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 规划先行,示范引领,以点带面的建设方 针。工程设计应因地制宜,应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工程措 施,以达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雨水控制目标。试点工程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建筑与小区:新建不低于 80%,改建不低于 70%。 道路用地:新建不低于 75%,改建不低于 60%。 绿地及广场用地:新建不低于 90%,改建不低于 85%。鼓励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

2、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 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 / 渠、 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工程措施。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宜根据水分条件、 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 宜选 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乡土植物。本规定适用于温州市区建设项目的工程设计,其它区域可参照本规定执建筑与小区应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优先采用小型的、 分散 的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有雨水调蓄功能的绿地或水体,减少外排雨水量。设置在小区道路、 广场及建筑物周边的绿地宜优先采用下沉式做法, 并采 取措施将雨水引至绿地。建筑与小区内的景观水

3、体、草坪绿地与低洼地宜具有雨水储存或调节功 能,景观水体可建成集雨水调蓄、 水体净化和生物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水体。应合理衔接和引导屋面雨水、 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 外落水雨水立 管底部宜采用间接排水。新建排水管网宜采用以下标准: 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用 5 年一遇,重要 公共建筑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10 年一遇;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采 用 3 年一遇,重要地区地面雨水设计重现期应采用不小于 5 年一遇。既有建筑与小区改造,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应低于20%;新建建筑与小区下沉绿地占总绿地面积比值不应低于 30%。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不宜低于 50%。鼓励采用

4、屋顶绿化,新建建筑屋顶绿地面积不宜低于屋顶可绿化面积的 50%。 24米以下有公共出入口的屋顶绿地可按以下规定计入建筑与小区绿地率: 屋顶覆土厚度 30-50cm,按 20%计入绿地率;屋顶覆土厚度 50cm以上,按 25%计 入绿地率。规划用地面积 20000m2以上的新建公共建筑, 宜按照每 10000m2建设用地 面积不小于 100m3的标准配套建设综合蓄水设施。建筑与小区的径流总量控制无法满足要求时,应设置雨水调蓄设施。当 建筑场地内或附近有河流、湖泊、水塘、湿地、低洼地时,可利用其作为雨水调 蓄设施,不必再设人工池体进行调蓄。建筑与小区的停车场应设计为生态停车场,宜通过设置下沉式的停

5、车位 分隔绿带等形式调蓄、净化停车场径流雨水,停车场铺装宜具备透水功能。下沉式绿地、人工湿地等附近应有相应的警示标识。景观水体、调蓄池 等水体深度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一般不应大于 0.5m,当水体深度大于 0.5m 时 必须设置防护措施。在紫线范围内的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合理确定低影响开 发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流下渗型设施。城市道路城市道路设施的选择应以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为原则,在满 足城市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道路红线内的中央分隔带或机非分隔带宜建设为植草沟和生物滞留设 施。道路周边绿地宜建设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和人工湿地。道路竖向设

6、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 径流雨水宜通过有组 织的汇流与转输, 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 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设施进行处理。新建道路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宜采用以下标准:非中心城区采用 3 年, 中心城区的一般地区应采用 5 年,中心城区的重要地区采用 10年,中心城区地 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采用 30 年。城市道路立交宜结合立交绿地及桥下空间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 并通过 雨水收集系统将立交范围内的路面雨水汇集后引入相关设施。城市高架路下宜根据建设条件和水质监测情况设置雨水弃流、调蓄、利 用设施,如雨水桶、滞蓄池等。下凹桥区的排水形式应采用泵站排

7、水与调蓄相结合的方式, 雨水调蓄设 施宜结合雨水泵站的前池进行建设。既有道路改造时,条件许可时,应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海绵体改造。新建道路横断面设计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 优先选用含 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设计车行道、人行道横坡宜坡向绿地、绿化带。道路侧石形状及外露高度应利于路面径流汇入道路下沉式绿地等低影 响开发设施中。人行道及专用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性铺装,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 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低影响开发设施应设置溢流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 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

8、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 对道路路面及路基造成损坏,并满足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 ( CJJ194)中相 关要求。行道树树池宜采用生态集水型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可引入树池内。 新建、改扩建道路人行道宽度大于等于 3m时,应采用绿化带代替树池。人行道 宽度小于等于 3m时,树池内应设护树板方便行人通行,且树池边框应不高于人 行道铺装,且不低于树池内绿化填土。绿地与广场城市绿地与广场应在满足自身功能条件下, 充分利用大面积的绿地与景 观水体,设置雨水渗滞、调蓄、净化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 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城市绿地与广场内湿塘、雨水湿地等雨水调蓄设施

9、应采取水质控制措 施,利用雨水湿地、 生态堤岸等设施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有条件的可设计人工 土壤渗滤等辅助设施对水体进行循环净化。城市绿地与广场内湿塘、 雨水湿地等大型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在进水口设 置有效的防冲刷、预处理设施。城市绿地与广场周边区域雨水径流进入城市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 雨 水湿地前,应利用沉淀池、 前置塘、植草沟和植被过滤带等设施对雨水径流进行 预处理。城市广场与停车场设计时应配套布局绿化用地,形成适当的分隔,以便 于将雨水引入绿地进行综合处置。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成下沉式,以消 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径流。城市广场和地面公共停车场的硬

10、化地面应选用透水铺装, 并配建蓄水模 块等蓄水设施, 对经过分隔绿带和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过滤、 净化后的雨 水进行收集,并用于洗车、广场冲洗和绿地浇洒。城市湿地公园、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等宜具有雨水调蓄功能,通过雨 水湿地、湿塘等集中调蓄设施, 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 构建多功能调 蓄水体/ 湿地公园,并通过调蓄设施的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 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附件 1: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的确定, 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 的。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资料数据, 选取 至少近

11、30 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 资料,扣除小于等于 2 mm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 进行排序, 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 (小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 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 两者累计总和) 在总降 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 降雨量。温州市降雨量统计分析采用 19852014年共 30 年的降雨资料,多年平均径 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管线如附图 1 所示。附图 1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关系曲线附件 2:雨量径流系数和流量径流系数汇水面种类雨量径流系数 流量径流系数 绿化屋面(绿色屋顶,基质层厚度 300 mm)0.30-0.400.40硬屋面、未铺石子的平屋面、沥青屋面0.80-0.900.85-0.95铺石子的平屋面0.60-0.700.80混凝土或沥青路面及广场0.80-0.900.85-0.95大块石等铺砌路面及广场0.50-0.600.55-0.65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及广场0.45-0.550.55-0.65级配碎石路面及广场0.400.4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