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1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2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3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4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第 页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 1、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掌控“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在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同学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同学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2、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

2、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说一说的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台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3、指导同学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讨论“成长中的我”和自己能拎多重的物体,让同学自由组合,在学校、家中、商店、或菜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

3、的认识,还有助于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我课后进行总结与反思,找同学进行个别访谈,了解同学参加讨论后的感受,为后阶段指导同学探究和实践提供阅历。 教学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知识需要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经受的过程,而不能由老师来代替。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知识 课前,让同学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二、在动手体

4、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聪慧从动手开始。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1角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一块月饼50克,一袋盐350克、两袋白糖、1000克。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同学将水果、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

5、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在这堂课中,同学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看似简约,其实难以把握,主要是虽然同学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眼睛观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阅历告知我,孩子接受知识需要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这个过程是需要的经受,而不能由老师

6、来代替。因此我在设计克和千克的教学时着重让同学多方位体验。针对这种状况,我教学设计的落点是“体验”数学。 把体验克和千克,在体验中建立详细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同学亲自操作,在掂一掂、估一估活动中,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整节课呈现出“掂一掂再依据阅历估一估”的教学思路,努力演绎了“知识在于建构”的理念。教学设计的落脚点定在“体验”。 不足之处,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以“体验”为学习形式贯穿始终。教学中同学的想法,同学的反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才是老师设计和引导的精髓。但是,在处理同学提出的问题时涌现了不明确,没能处理好,用语涌现了不精确。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4 质量与我们日常生活亲

7、密相关,但概念却有比较抽象,我在教学中引导同学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同学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质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质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同学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形成径直的感性认识。同时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动手技能和学习技能。克和千克对于二班级同学来说是全新的质量概念,依据学校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阅历,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移等活动方式,让同学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加,使同学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

8、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同学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肯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同学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同学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同学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须要性,并能进行简约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胜利的地方:首先将同学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阅历变成数学资源,让同学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同学进行相关的

9、收集工作,引导同学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同学详细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如:我设计了让同学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同学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同学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同学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6

10、同学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直观,不能靠眼睛观测得到。为了让同学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并学会初步的估测和实际应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同学到熟识的生活中,观测、收集信息,从中了解数学知识。 课前有意让同学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再到课堂上一起沟通。不仅使同学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而且使同学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了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和动力。 2、让同学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同学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

11、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同学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同学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量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同学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援助同学形成1克、500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 3、引导同学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老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重500克,提出“两袋盐一共有多重?”的数学问题。同学有的用算的方法算出5005001000克;有的用称的方法知道重1千克,从而得出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

12、系。这时老师并没有满意于克与千克这一进率关系的建立,又通过让同学来评1000个1克的2分硬币和1个1千克的铁块谁轻谁重,让同学在头脑中直观而又形象地形成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质量观念。 4、把猜一猜,估一估贯穿教学全过程,留意培育同学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除须要的精确的称量物品质量外,更多的状况下要用到估测。教学中当同学初步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老师都不失时机地给同学提出估测再实测的练习。如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7 开学的第一天,从同学们那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中,我能读出大家对新学期满满的信心,对新的知识

13、的新奇和期盼!在这样良好的学习愿景和对师生温馨、和谐关系的期盼和开始经营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学习了认识克和千克的学习。 今年很荣幸又一次任教三班级,虽然对于备教材这环节感觉简单了些,可面对全新的同学仍不容懈怠。由于这部分知识与同学生活机紧密联系,同学已经具备了肯定的生活阅历。因此,就在前一天的新生报到时,我就给大家布置了学前预备任务:每人预备少量花生米、黄豆粒,一枚2分硬币、一枚5分硬币,一粒纽扣等物品。并询问或回忆跟父母到超市购物时看到的称重的工具及购买物品有多重,记录有关克和千克的相关物品。 教学中同学在观测了信息窗,倾听了同学仔细读的四条信息后,思索很积极,提出了很多的问题:1、1克有多

14、重;1千克有多重;1吨有多重;2、150吨有多重;3、还有的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50千克、90千克有多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看得出同学们的发觉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技能还是比较强得! 我们先来解决提出了1克有多重的问题,在经受了摸一摸,掂一掂,估一估的同桌活动中同学们很快想到了一片口香糖,一枚1分、一枚2分、一枚5分硬币大约重1克,一枚纽扣大约重1克等;继而出示并认识天平的构造,演示天平称硬币的过程,同学见证了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1分硬币比1克轻一点;5分硬币比一克重一点;再次演示验证了一粒花生米约重1克;之后,让同学再次掂一掂2分硬币和一粒花生米有多重,感受进一步体验一克有多重;之

15、后演示称一些比一克重或轻的物品,增进同学的感悟,这一环节的同学也体验活动较为充分。在接下来引导同学:假如物品比较重,我们还用克做单位吗?由1000粒花生米约重1000克,让同学读出1000克,也可以写成1千克,引入千克,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语文课本、数学课本的质量约是1千克;还有的同同学想到了一袋洗衣粉,两袋食盐,两包白砂糖,4包200多克牛奶的质量,这些学习资源很有用,我首先确定了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两袋食盐重1千克;接下来,我选择了让同学用天平来称数学课本的质量,得出了数学课本约重245克,从而否定了一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的说法。于是,我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大约几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

16、大家很快思索得出了4本数学课本的质量是1千克。于是,我要求4人学习小组中把数学课本罗在一起,轮番掂一掂看4本数学课本有多重,再通过如出示演示称过的200g的牛奶,几包牛奶大约重1千克等问题,从而引导进一步体验了1千克有多重。 在千克和克的名数换算练习环节中,我主要调查了同学的体重,借助了这项资源进行巩固练习。第二个调查的是王义轩同学:我的体重是62公斤,同学们竟然多还没有反应,应当立即大笑起来才对,看来他们还没反应这是错误的,于是,说:看来,王义轩同学需要大家的援助?于是,不出意料的回答对了,王义轩的体重是62斤,31公斤就是31千克。接着又叫了几个同学说了体重,大家从自己体重的数据中明确了千

17、克与公斤、斤与克的换算关系;然后,我引导同学思索1千克又叫1公斤,那么,1千克= 斤。同学顺理得出了1千克等于2斤,1斤=500克。 在本课克和千克的教学中,我也努力尝试了借助同学的思索与沟通的生成资源作为新知探究的载体,在同学更积极主动的参加数学实践活动、再次沟通思维碰撞中不断反思学习从而获得并内化知识。感觉尚不抱负之处是有的环节如调查体重,给同学时间用天平称物品的质量时,放的时间较多,从而拖延了探究时间,使达标练习时间焦灼了,未能按时完成。因此在今后,提升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方面,需更加努力! 同时令人值得兴奋地实践是课前活化心脑操的练习及指动游戏的运用让同学们得上课心情得

18、以更高涨,对于新课的期盼更显剧烈,表现专注而轻松。课中对于同学进行了较实时、恰当的评价让可以说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思维的积极性和沟通更大胆而激烈了,表达在同学们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合作提出解决问题或是相互提问概念等都很投入。比如在10-15秒的小概念记忆如:计量较轻的物体质量用“克”作单位,用符号“g”表示等句子。就涌现出了许多的记忆小能手如:王义轩、王伟杰、张栋梁、赵传瑞、李新阳等, 欣喜地发觉赵传瑞同学在发觉约3粒玉米重1克时,最先发觉了3000粒约重1000克,掌声四起!有不少同学发觉老师体重约50千克,约有20个老师体重1吨;4个小伙伴体重约100千克,40个小伙伴体重约1吨。今年还有一个

19、巧合我教了我的小外甥,平常很害羞得他也特别的踊跃,1千克-300克=700克,答案很正确,但在给大家讲解时有些焦灼与激昂,说成了1千克=10000克,都有些不好意思了。还有可喜得是有的同学新发觉了词语,我说得左邻右舍,被另一同学订正了是左邻后舍,那时那刻是那么准确,很有才啊! 在本节课中对于用心励志语的运用很少,我想假如用的适时些,全体的参加度可能会更高些!由于教学融合专注力的时间较长,因此检测评价,聪慧提升环节仓促,习题设计及运用方面尚不够合理充分,这也是在今后的实践中值得继续探究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在生活情景中发觉知识 为了让同学能比较好地掌控“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

20、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同学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通过实践,同学了解了许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同学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同学回忆熟识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聪慧从动手开始。” 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同学在生活中

21、都径直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靠观测得到。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同学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知识的发生,进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同学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同学亲自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详细物品。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让同学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概念。 三、在

22、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同学将自己熟识的书包、数学书、铅笔盒,先估一估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同学通过这些操作,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并慢慢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最末还布置他们课外到超市了解各种物品的质量。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同学在实践中进

23、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概念。 在这堂课中,同学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同学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9 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阅历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同学时常会涌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常常打交道的。因此在教学中我着重从同学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

24、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留意观测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相互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沟通汇报中去经受、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

25、反思10 低班级学校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详细,不能只靠观测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同学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沟通。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同学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育了学校生社会实践技能。瑞士一个出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聪慧从动开始”,同学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同学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转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运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同学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参加学习过程,

26、以“动”促“思”,使同学享受到了学习的欢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同学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兴奋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同学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使每个同学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识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同学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同学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觉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掂质量”让同学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同学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

27、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同学体验胜利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它形象地说明白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学校数学教学,更要着重动手操作。同学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受探究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坚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克和千克是同学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同学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着重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同学已有

28、的生活阅历为基础,提供同学熟识的生活常识,援助同学理解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留意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同学的参加意识,引导同学参加学习过程,使同学在主动探究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育创新意识,熬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技能。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进展规律和同学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主动性。教学中同学积极参加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进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同学对知识的新奇心,引发他们剧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进展。 2、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老师讲的。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

29、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尽可能地给同学提供多的感性材料,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在老师指导下,让同学学会运用观测、比较的方法,发觉和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猜想、尝试和验证,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推理、论证的基础上,使同学获得新知,从而具备肯定的探究技能;而在课堂中设计“开放型”的教学能更好地发挥同学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加制造了条件;同时也能更好地满意每个同学的学习心理需求,启迪思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和创

30、新技能得到更好的培育。 3、指导同学回顾学习历程,发觉一些规律或讨论成果,同时,课外延伸,回家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让同学和父母一起到超市或市场,学会估量物体重量或看标注,把讨论成果以学习日记形式进行沟通,这样加深对克、千克的认识,还有助于同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数学课程规范指出:同学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同学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阅历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

31、机 教材涌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老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发现性地运用教材,创设同学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同学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同学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同学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同学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心。 二、为同学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保守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老师讲的。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同学的操作与思维,同学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足地给同学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同学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同学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足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同学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同学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老师教的,而是小伙伴们自身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同学体验的自由空间 同学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