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措施_第1页
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措施_第2页
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措施_第3页
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措施_第4页
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多重耐药菌管理及防控办法感染管理科.6第1页一、多重耐药菌基本概念-7-182第2页1928年,弗莱明-7-183第3页青霉素发展历程-7-184第4页 伴随青霉素发觉,更多抗菌素也相继被生产出来。医学界进入一个抗菌素时代。不过伴随抗生素滥用,新问题出现了,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抗生素药效越来越有限。-7-185第5页-7-186第6页 因为反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超级细菌”。一旦抗生素失效,我们生活中就将充满危险轻微擦伤都有可能带来死亡,轻微耳部感染可能就会引发耳聋。 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困扰世界各国一个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一份汇报称,到2050年,因为

2、细菌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每年会造成1000万人丧生,相当于每3秒钟就有1人失去生命,危害将超出癌症。-7-187第7页-7-188第8页 多重耐药(MDR):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 抗菌药品同时展现耐药细菌。 全耐药(PDR):对 抗菌药品都耐药细菌。 广泛耐药(XDR): 除 抗菌药(主要指多粘菌素和替加环素)外,几乎对全部类别抗菌药品不敏感。三类或三类以上几乎全部多重耐药菌定义12类MDRXDRPDR-7-189第9页-7-1810第10页二、多重耐药菌防控办法-7-1811第11页传输路径呈各种形式,其中接触(包含媒介)传输是MRO医院内传输最常见最主要路径-7-1812第12页卫生部办公厅

3、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通知(.1.17)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二)加强重点步骤管理(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二、强化预防与控制办法(一)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二)严格实施隔离办法(三)恪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四)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三、合理使用抗菌药品四、建立和完善对多重耐药菌监测(一)加强多重耐药菌监测工作(二)提升临床微生物试验室检测能力-7-1813第13页 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牵头,国内多家医院教授共同参加完成国内首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教授共识正式发刊。 共识包含概述、多重耐药菌(MDRO)监测、MD

4、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抗菌药品合理应用与管理、质量评价及连续改进共5个方面内容。我国首部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国教授共识-7-1814第14页 临床科室: 接诊可疑或明确有感染者后,应送检对应病原学标本,并追踪检验结果,及时发觉、早期诊疗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和定植患者。 -7-1815第15页 检验科 : 微生物试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判定、药敏后,对多重耐药菌包含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生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细菌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应在检验汇报上标注,并登记多重耐药菌监测汇报表天天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7-1816第1

5、6页医院感染管理科 : 院感专职人员天天了解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 并对科室指导接触隔离工作。-7-1817第17页3 MDR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1 手卫生管理2 隔离预防办法实施3 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落实4 抗菌药品合理应用与管理-7-1818第18页1 手卫生管理 内、外、夹、弓、大、立、腕 手上有显著污染时,应该洗手;无显著污染时,能够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做好手卫生是切断接触传输路径最有效方法之一-7-1819第19页 医务人员按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实施手卫生5个时刻进行手卫生。-7-1820第20页2 隔离预防办法实施 实施接触隔离预防办法能有效阻断MDRO传输。医疗机构

6、应按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做好接触隔离。 -7-1821第21页2.1 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有隔离标识,并有注意事项提醒主动筛查发觉MDRO定植患者也应采取有效隔离办法不应将MDRO感染/定植患者与留置各种管道、有开放伤口或免疫功效低下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无单间时,可将相同MDRO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应尽可能单间安置MDRO感染/定植患者-7-1822第22页2.2隔离预防办法专员专用隔离房间诊疗用具标准预防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 标准预防-7-1823第23页(1)一视同仁: 全部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视为有传染性。 (2)双向防护:医

7、护工作者和病患(3)三种隔离:依据传输路径建立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管理办法。标准预防三个基本概念-7-1824第24页1、手卫生(最经济,也最有效)2、使用个人防护用具(正确使用手套、口罩、面罩、帽子、隔离衣等) 3、安全注射预防锐器伤(正确处置锐器、使用安全针具、加强培训等) 4、清洁消毒环境5、使用仪器设备保持清洁无菌6、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节标准预防办法-7-1825第25页-7-1826第26页3 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落实3.1 环境和设备清洁消毒标准 1.医疗机构应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加强MDRO感染/定植患者诊疗环境清洁、消毒工作,尤其是高频接触物体表面。2.遵照先清洁,

8、再消毒标准;当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3.感染/定植MDRO患者使用低度危险医疗器械尽可能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7-1827第27页4.轮椅、车床、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员专用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须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5.擦拭布巾、拖把、地巾宜集中处理;不能集中处置,也应天天进行清洗消毒,干燥保留。6. MDRO感染/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医疗废物,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相关要求进行处置;患者出院或转往其它科室后,应执行终末消毒。7.环境表面检出MDRO时,应增加清洁和消毒频率。-7-1828第28页3.2 惯用环境和设备消毒方法有效氯乙醇紫外线灯消毒湿

9、巾200500mg/L 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min70%80%(体积比)擦拭物体表面两遍, 作用3min消毒物体表面,作用30min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应参考产品使用说明书-7-1829第29页4.1 抗菌药品合理应用标准1.严格掌握应用指征2.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3.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4.结合药品PK/PD特点选择适当抗菌药品5.规范预防用药-7-1830第30页4.1 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有指征应用无指征应用有指征应用依据患者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试验室检验结果,初步诊疗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学检验,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10、、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证据,诊疗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7-1831第31页4.2 尽早实施目标性治疗 尽可能在抗菌治疗前及时留取对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检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 -7-1832第32页4.3 正确解读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 对于细菌培养结果,须综合标本采集部位和采集方法、菌种及其耐药性,以及抗菌治疗反应等判别感染菌和定植菌。 -7-1833第33页4.4 结合药品PK/PD特点选择适当抗菌药品依据抗菌谱、抗菌活性、药品经济学以及药品PK/PD特点等,合理选择抗菌药品品种、剂量、给药间隔、给药路径以及疗程。适当抗菌药

11、品优先选择窄谱、高效、价廉抗菌药品,防止无指征联适用药和局部用药,尽可能降低无须要静脉输注抗菌药品。-7-1834第34页4.5 规范预防用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品指征严格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品指征-7-1835第35页多重耐药菌防控口诀接触隔离三处标,一人一用及时消两前三后和手消,液体喷溅口眼罩诊疗操作排最末,污物密闭放置好转科转院有交接,合理应用抗菌药两次阴性方出院,患者家眷都知晓-7-1836第36页接触隔离三处标:病历、床位一览表、病人床头或者病室门口。一人一用及时消:全部诊疗物品应专员专用,如:血压计、体温表、输液架。室内物表每班消毒,公共用具如:轮椅、转运车等及时消毒。两前三后和手消:严格执行两前三后手卫生指征,并戴手套。液体喷溅口眼罩:接触血体液操作时做好个人防护,发生喷溅可能时,应戴口罩、手套、防护眼镜,必要时穿防水隔离衣。诊疗操作排最末:诊疗操作应排在最终一个进行。-7-1837第37页污物密闭放置好:医疗废物与复用性物品应密闭放置与转运。转科转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