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课件_第1页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课件_第2页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课件_第3页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课件_第4页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统文化 与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礼, 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说文解字“夫礼者, 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道德礼义, 非礼不成。教训正俗, 非礼不备。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 礼记曲礼上第一 “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 易传 “贵贱

2、无序,何以为国。” 左传“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 诸侯五, 大夫三, 士一。”“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 诸侯七尺, 大夫五尺, 士 三尺。” 礼记礼器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殿宇的等级不同,走兽数目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按古建形制,一般多采用一、三、五、七、九奇数,最高为九个(不包括仙人),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殿宇降级,走兽数目随之减少,一般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为九个,皇后寝宫(坤宁宫)为七个,嫔妃居所(东西六宫)为五个,有的甚至是一个。减掉的走兽是减后不减前,而且要成奇数。 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

3、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彩画 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 和玺彩画是等级最高的彩画。其主要特点是:中间的画面由各种不同的龙或凤的图案组成,间补以花卉图案;画面两边用 框住,并且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十分壮丽。旋子彩画 等级次于和玺彩画。画面用简化形式的涡卷瓣旋花,有时也可画龙凤,两边用框起,可以贴金粉,也可以不贴金粉。一般用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苏式彩画 等级

4、低于前两种。画面为山水、人物故事、花鸟鱼虫等,两边用或()框起。“()”被建筑家们称作“包袱”,苏式彩画,便是从江南的包袱彩画演变而来的。 太和门彩画宁寿宫正殿屋角彩画仰视宁寿宫西庑门窗及彩画 悬山卷棚歇山攒尖硬山重檐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重檐庑殿顶的孔庙大成殿独乐寺山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庑殿顶山门 屋面是悬山顶与庑殿顶的组合,上三分之二为悬山顶,下三分之一是庑殿顶,因而形成四坡九脊的造型,九脊分别是一条正脊,上部四条垂脊,四角与垂脊间有四条戗脊。歇山顶单檐歇山顶的智化寺大殿妙应寺山门单檐歇

5、山顶乾清宫重檐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的天安门重檐歇山顶的台北国家音乐厅台北府城北门使用单檐歇山顶 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悬山顶颐和园苏州街上的卷棚式悬山顶建筑 硬山顶的沈阳故宫崇政殿硬山顶,摄于北京故宫奉先殿院落卷棚顶 即卷棚式屋顶,又称元宝顶,是中国古

6、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 卷棚顶是两坡出水,其特征在于前后两坡相接处没有明显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线曲面。根据左右山墙的悬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顶可分为悬山卷棚、硬山卷棚,另外,卷棚顶也可以是歇山式,因此可以看作是歇山、悬山、硬山的变形。 卷棚顶线条流畅、风格平缓,因此多用于园林建筑,在宫殿中也多用于太监、佣人等所居的边房。承德避暑山庄宫殿区建筑都采用了卷棚顶,以表现此为离宫,和正式宫廷相区分。履素堂一角颐和园苏州街的悬山式卷棚顶建筑盝顶 盝顶的特点是顶部是平的,有四条正脊围成平顶,下接庑殿顶。用于殿阁的顶部就是封顶的,但用于仓库的、井亭的就不用封顶,而是露天的。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的

7、建筑中很多房屋都是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就是盝顶,正定隆兴寺内的明代龙泉井亭也是盝顶。 故宫钦安殿清凉山公园重檐盝顶亭 还阳泉井亭 攒尖顶,即攒尖式屋顶,宋朝时称“撮尖”、“斗尖”,清朝时称“攒尖”,是中国、日本、朝鲜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日语称宝形造。其特点是屋顶为锥形,没有正脊,顶部集中于一点,即宝顶,该顶常用于亭、榭、阁塔等建筑。在日本则常用于茶室。攒尖顶中和殿四角攒尖顶,正中为鎏金宝顶六角攒尖攒尖顶的内部,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柱亭兰亭八柱亭内部 盔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之一,其特征是没有正脊,各垂脊交会于屋顶正中,即宝顶。在这一点上,盔顶和攒尖顶相同,

8、所不同的是,盔顶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内凹,断面如弓,呈头盔状。盔顶多用于碑、亭等礼仪性建筑。 南宋人所作的宫苑图(传为唐朝人所作)中就有盔顶建筑。现存最大的盔顶建筑是湖南的岳阳楼。盔顶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七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故宫里的狮子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 总的说以黄色

9、为尊, 其下依次为: 赤、绿、青、蓝、黑、灰。 木 火 金 水 土(东、青) (南、赤) (西、白) (北、黑) (中、黄)“君子黄中通里,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易经 故宫屋顶颜色天坛屋顶颜色故宫南三所恭亲王府屋顶颜色故宫文渊阁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顾名思义是由东、西、南、北京四面房子围起来的院落。北房一般为三间,两侧各有一间相对矮小的耳房,共计五间。如果院落较窄,也有在正房两侧各建半间耳房的,俗称“四破五”,这主要是因为有所谓“四六不成材”的规矩,即使地方不够,也不能只盖四间房,而要通过这种方式凑成五间,以保持左右对称的格局。院子内北房以外东、西两侧的房屋一般

10、也各是三间,但没有耳房。南房的情况与北房基本一致,只是相对北房要矮小一些,东南角的耳房就做成院门。这种小四合院一进门面对的往往是东房的南侧山墙,建筑师便在山墙上用砖做成影壁。影壁上精美的雕花与吉祥语美化了人们一进院门最初的视觉效果,烘托了住宅祥和的气氛。 一座四合院为一个家庭提供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和外界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正房、耳房、厢房之间高低错落,相互顾盼,形成了视觉上的变化,严谨而不呆板。院内住房的分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仪观念,尊卑长幼井然有序,却又相互照应,亲密而温馨。 两进以上四合院的二门通常作成华丽的垂花门,俗话说“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而言的。多进四合院正房

11、后面还有临街的后罩房,一般作为家中未出阁的女儿或女仆的生活用房。后罩房的西北角开有后门与后街相通。垂花门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黄帝工经 “ 室大则多阴多阴则撅”“ 台高则多阳多阳则屡” 吕氏春秋 “ 高台多阳, 广室多阴, 远天地之和也,故人弗为, 适中而已矣。” 秦秋繁露 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强调“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不是与自然对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广阔,富有生气的画面 。 中国古建筑这种崇尚自然的趋向,在中国古园林建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虽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本身之外。无论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自由多变的假山,还是点缀其间的亭、台、楼、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单纯摹仿,其中妙想连篇、天机灵运、随时而迁,融进了人的再创造,所构成的是一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 网师园留园 拙政园 个园 三、风水与建筑 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经,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阴阳) , 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 , 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这八卦再上下重叠组合, 便推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的任一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