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 夕阳凝紫_第1页
中国古建筑 夕阳凝紫_第2页
中国古建筑 夕阳凝紫_第3页
中国古建筑 夕阳凝紫_第4页
中国古建筑 夕阳凝紫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是中国最后一座古代都城,历经元、明、清三代。元代,规划元大都时,没有效法宋代汴京模式,而是选择了更为古老的王都模式,即以儒家尊崇的周礼王城图为蓝本,也就是城市应呈方形,每边九里四边城墙上各设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与九条横街,街道之宽为车轨的九倍。以周礼*考工记的城市规划思想,进行修建规划的元大都,是中国封建社会历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礼之制的一座都城,奠定了近代北京城的雏形。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公里,面积约50平方公里,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采取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的传统形制。从宋代以来,南方的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北方的许多物质,包括粮食、纺织品、木料等,都要依靠南

2、方供应,南北大运河就成了南货北运的重要通道,元大都更离不开这条运河。元朝伊始,因为要将漕运的船只引向大都城的后市,水量需求大大增加,大都城内太液池的湖水,已不能满足城内五十万人的生活供给和商业贸易,必须寻找新的水源。为元大都寻找水源的人叫郭守敬,他遍访京郊各地、细察山脉水源,终于在大都以北的昌平一带,寻找到新的水源。经勘查地形,将城北之水引向城西北之瓮山泊,也就是今天的昆明湖,然后向东南经高粱河流至城内。又在城里开了一条河,与南来的运河相连。碧波荡漾的湖水和商贾云集的繁茂,让有着大国梦想的元世祖忽必烈兴奋不已,他将这条河命名为“通惠河”。元大都时代的建筑,遗留至今的并不多,其短暂的辉煌与华美,

3、只留在了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中。1368年,明王朝占领了元代的北京城,朱元璋建国称帝,并在南京修建了他的宫殿。公元1422年,经过一番精心策划和君臣间的明争暗斗,踌躇满志的永乐大帝朱棣,将开国皇帝的陵墓留在了南京,把明王朝的统治中心迁往北京。永乐时期,营建紫禁城与营建都城的工程,是相结合进行的,主要工程有:把皇城从元大都的位置南移一里,将元大都的南城墙往南迁移二里,即从长安街一线移到今天的前门一线,同时完成了北京城大城墙的修建。在修建都城的同时,朱棣还修建了用于镇压元代“王气”的镇山土堆建筑“万岁山”,也就是今天的景山。然而,让朱棣没有想到的是,明末,崇祯皇帝却戏剧性地吊死于万岁山。中国

4、封建王朝都城的选址和宫城的定位,必须严格恪守天子之礼制,即“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皇宫建造布局上,充分体现了帝王居天地之中,而一统天下的理念。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因古代以紫微星象征帝王居所,皇宫历来又属禁地,因此得名。紫禁城按前朝后寝的制度分外朝和内廷,外朝占据了紫禁城的大半面积,是皇帝和大臣们举行大典、朝贺、筵宴和行使权力的地方,也是最能体现皇权威严和紫禁城建筑艺术的部分。外朝,以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朝政和后妃、皇子们居住、游玩之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午门,是紫禁城的大门,午

5、门主体分为正楼、钟亭、鼓亭、东观、西观五部分,用廊庑连成“凹”字形平面,建在同形的墩台上,这种建筑形式在古代称为“阙门”,是大门的最高等级。皇帝发布诏令,战争后接受战俘,都在这里举行仪式。午门的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科举殿试考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从中门出宫。按清代规制,平时上朝,文武官员走东偏门,宗室王公走西偏门。太和门,是前朝三大殿的大门,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治进入紫禁城,就是在太和门里,举行下达第一项诏令仪式的。顺治时期,清朝效法明朝而创新政治制度,用以恢复封建经济,并以威猛之势严行剃发,来保护满族习俗和维护统治特权。帝王,自比为真龙,因此在中国建筑中,各种涉及到龙的造型都出现在皇家

6、建筑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殿共同坐落在“土”字形本局的汉白玉台基之上,每层皆作须弥座形式。四周装饰以汉白玉栏杆,每根栏杆的望柱头上都雕有精美的云龙和云凤纹饰。望柱下则伸出一枚称作“螭首”的兽头吐水口,每到雨天,螭首即呈现“千龙喷水”的壮丽奇景。中国古建筑的大小都是以房间了计数的,间数越多,房屋也越高。紫禁城中最高等级的建筑太和殿在紫禁城的中心,也是都城北京的中心。太和殿从地面到屋脊共高26.9米,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取“九五之尊”之意。作为紫禁城外朝三大殿的主殿,太和殿俗称“金銮宝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初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改名为“皇极殿”。明代时,被毁三次,也重建了三次

7、。清顺治二年五月修缮三大殿时,改名为太和殿。大殿内悬挂的“建极绥猷”的匾额,寓意有君临天下、承天建邦,以顺应大道之意。无论是明朝的“奉天”还是“皇极”,以及清朝的“太和”,这座世界独一无二的皇宫大殿,无不浸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在古代的传统思想中,“王”之所以“大”是因为“王”与“天”联系在一起,认为其权利是天授予的,其行为代表着天的意志,从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然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才能验证这种“天意”,于是中国古代皇帝逐渐用自然界的天、地、日、月代替了原始图腾。王,之所以祭天、地,是帝王应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

8、,祭天地乃尽为子之道。因此,祭祀不仅成为一种礼制,而且也成为皇帝每年的重要政治活动。在对天、地、日、月的祭祀中,“祭天”最为隆重。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完成。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上天,祈祷五谷丰登,以及在大旱之年祈雨的场所。天坛占地面积达4148亩,相当于紫禁城面积的四倍,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天坛建筑群都反应出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祈年殿,是天坛中体量最大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形制最为独特的建筑。祈年殿,在明代初建时,三重屋檐最上层用青色琉璃瓦、中檐用黄色琉璃瓦、下檐用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万物。清*乾隆16年,被改为三檐一律覆青色琉璃瓦,即今天所见的形象,较明代更为庄重、大气。圜丘,为三层汉白玉圆台,是祭天的祭坛,圜丘所营造的空间,无疑成为北京城最具神性的场所之一。它与之前描述的紫禁城太和殿的空间,共同构成建筑空间艺术的两大巅峰。相比之下,太和殿所象征的皇权颇具世俗色彩。而圜丘“天人对话”的巧妙构思,则更赋予东方文化意境。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建筑象征手法的杰出代表,其主要设计思想,是要在艺术上展现天的崇高、神圣,以及天子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样的设计思想,无不贯穿于整组建筑群的宏伟布局和各个微观之处,体现了古代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