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_第1页
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_第2页
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_第3页
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希腊人在公元前五世纪时把罂粟的花和果榨成汁入药,用它来止泻、镇痛、安神,但这种药除了具有神奇的药性外还带有极大地毒性,这就是被人们俗称为大烟的鸦片。对于我们来说它并不生疏,因为它而酿成的两次战争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悲愤刻骨,而对于战争的另一方英国来说,鸦片也是一种重要的意象贯穿于19世纪英国文学之中。鸦片意象曾在英国的文学想象领域中产生过一样的隐喻含义:来自东方的威胁,工人阶级的麻醉品,想象灵感的源泉。本文即是从这三个角度对鸦片在英国文学中的隐喻形象进展分析的。一、东方性的威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国门被迫翻开了,中英之间的交往渐渐增多,两国之间不仅贸易上

2、的往来频繁,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文化交流,但是在促进经济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良影响,比方在伦敦的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中国式的鸦片烟馆。这使得中国的形象渐渐渗入到英国社会中,也渐渐在英国文学中滋长。?埃德温德鲁德之谜?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最后一部小说,直至他去世时这部作品也只完成了一半,而主人公埃德温是失踪了还是死亡了就成了一个文学之谜。贾斯柏埃德温的叔叔,外表上的他是教堂唱诗班的指挥,受到周围人的尊重和赏识,而背地里的他却是一个经常出没于伦敦陋巷烟馆里的瘾君子。在十九世纪,英国人对于鸦片的观念很复杂,即使是在知道其危害性的情况下,也还是会把偶然吸食鸦片的行为认为是上流社会

3、的一种休闲方式,甚至是无伤大雅的闲情逸致的行为。鸦片是小说的一个中心意象,通过对贾斯柏这一反面形象的描写,作者不仅为我们提醒了鸦片的宏大危害,而且也打破了社会上对于吸食鸦片是种流行行为的看法,引导读者认清这种鸦片流行的本质问题。但是小说中带有明显的局限性,认为鸦片和东方有着内在的联络,将东方视为豪华、享乐、堕落等邪恶因子的集中聚集之处。所以,在小说的开场,狄更斯就描写了一个华美、腐朽的充满诱惑的东方场景。而这一切又不过是贾斯柏吸食鸦片后的幻境罢了。贾斯柏虽然抵挡不了鸦片的诱惑,沉迷在其带来的感官刺激中无法自拔,但每当他意识清醒的时候,却又非常懊恼与中国佬、印度水手、下等女人为伍,常常对他们又打

4、又骂,以此来掩饰自己的过错,将自身的堕落归咎于这些东方人。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人们,并没有将上流社会吸食鸦片的作法视为罪过,而恶魔般的鸦片却是渐渐的将人们的心智摧毁。很多人都同小说中的贾斯柏一样,由吸食鸦片到被鸦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片吸食,他们的行为乃至灵魂都被鸦片所控制,从而做出一系列疯狂的行为,不顾尊严的像自己侄子的未婚妻求爱,并且丧心病狂的杀死了自己的侄子。这正是作者在暗示他身上理想主义的英国性在消逝,取而代之的那么是邪恶的东方性。因为吸食鸦片而形容枯槁的中国人形象已经在英国人的心中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以致于将鸦片与东方性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它们同样带有罪恶性。此外,狄更斯在?

5、埃德温德鲁德之谜?这部小说里也显现出了对于东方性侵入英国的担忧。由于中国人吸食鸦片的形象在西方社会的流传,西方社会已经认定东方人是和鸦片一样的愚昧僵化、堕落无救了,所以这样的东方性的入侵,会给西方世界带来极大的恐慌。当中国式的烟馆出如今伦敦时,他们害怕鸦片会像侵入中国那样,在英国外乡肆意。但是小说中,贾斯柏与中国人、印度人与底层女人吸食鸦片的场景,只是想象中对于中国人吸鸦片情景的再现,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有传教士在宣传鸦片对于英国的威胁时曾说:英国向中国贩运鸦片,如今中国人又将鸦片带回到英国,对英国来讲,这是自食其果,鸦片正像瘟疫一样在我们的社会中蔓延,损害我们的生命。我再三描绘中国人在伦敦吸食

6、鸦片时的可怕景象,是希望大家充分警觉,中国人正将邪恶带入到我们的社会。鸦片起于中国,但不一定终于中国,同他一样,狄更斯也无视了事实上鸦片并不是起源于中国,恰恰就是英国人强行将其贩卖给中国这一关键性的问题,而将锋芒直指中国和东方社会,这是不公平的。鸦片与东方的联络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西方社会把东方社会妖魔化的做法也很普遍,麦都思在?中国:现状与前景?里将中国描绘成是愚昧、黑暗、堕落的所在,东方的神秘便是感官享受、希望、恐惧、田园乐趣,这就像是吸食鸦片所带来的刺激一般,让人沉醉。之于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那么将这些所谓的东方性加以夸大放大,更加深了这种误解,使鸦片成为了东方威胁的缩

7、影。二、工人阶级的麻醉品19世纪中期的英国,一些下层的工人为了逃避贫困和病痛的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开场吸食鸦片,企图用一时的感官刺激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这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吸食鸦片的人数的增多,犯罪率也开场提升,社会秩序混乱。为吸食鸦片去抢劫、服鸦片过量中毒、吞鸦片自杀等事件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婴儿因母亲吸食鸦片而导致中毒身亡,这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于是许多作家将这一现象写入小说,希望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作家艾略特在?织工马南?里就塑造了一个悲剧的鸦片吸食者的形象莫莉,她在遭到丈夫遗弃后,没有才能去抚养自己的女儿,面对痛苦的现实生活,她并没有去抗争,而是选择了逃避,用鸦片来麻

8、木和愉悦自己,最后于冰天雪地中惨死。作者对于女主人公的遭遇是同情的,并没有对她多加指责,也没有将鸦片同工人阶级的劣根性等同。同样,对鸦片的阶级偏见提出质疑的小说家还有盖斯凯尔夫人,在她的小说?玛丽巴顿?里,对于工人阶级吸食鸦片的现象以及上流社会对鸦片的阶级偏见进展了更深入的分析。脾气暴躁的约翰巴顿本来是一个性情温和、乐于助人的人,但在他吸食鸦片后,竟然性情大变,变得极具攻击性,经常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危险人物。作者客观的描绘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当你严厉指责这种对鸦片的使用之前,试想一种无望的生活,每天都被对食物的渴望包围着;想象你的周围弥漫着绝望情绪,看看你周围人们的眼神和

9、境况,就知道他们是怎样挣扎在贫困和绝望的宏大压力之下。难道你就不会为了暂时忘掉这一切而快乐吗?鸦片会带给你片刻的遗忘。,对于工人为逃避生活的重压而吸食鸦片的做法充满着同情与理解,对于社会阶层的不公进展了鞭笞。三、想象灵感的源泉19世纪早期,英国的群众并没有深入意识到鸦片的宏大危害,不知道吸食过度会危害人的身心安康,也并不把服用鸦片同个人道德联络在一起,反而认为鸦片能让人获得非凡的体验,还一度将一些上流社会吸食鸦片的人作为典范,将吸食鸦片看做是一种流行。甚至一些名人都曾有吸食鸦片的经历,如司各特、拜伦、雪莱、托马斯德昆西和柯勒律治等,他们为了寻求感官的刺激和获得不一样的文学灵感而服用鸦片酊。托马

10、斯德昆西和柯勒律治二人更是由于服用大量鸦片而无法自拔,最终成为终生吸食者。不仅如此,他们的一些经典作品也往往与鸦片有关,东方既是鸦片的原产地,又是其重要的消费地,所以在西方人意识里已经把鸦片看作是东方的一个代名词,这于德昆西来说更是如此,他在?瘾君子自白?中构建了这样一个东方梦境,东方梦幻中,这些鬼魅出没、令人毛骨悚然的场景,让我着迷、陶醉,有时还会感到吃惊,有时甚至感到自己被一种宏大的莫名惊诧吞没了,其中还夹杂着我对自己经历的景象的恐惧、仇恨与厌恶。并在其中经历了让人惊心的恐惧之旅,就像是吸食鸦片后的感觉一样。在作品里面他将自己看作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无限激情的诗人,一个不畏艰险、极具探

11、究精神的孤独英雄,一个借助鸦片进入了人类未知领域去探究奇妙世界的探究者。他曾这样写道,温馨的、令一切为之倾倒的鸦片,并将鸦片喻为是从黑暗中心,想象世界的深处绽放的神圣花朵,从中我们看到的是托马斯德昆西对鸦片的推崇。可以说德昆西笔下的鸦片带给人们的是神秘、怪诞、恐惧和迷醉,于恐惧感中有说不出的愉悦感,而这正是19世纪的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世界的想象的表达。柯勒律治这个英国浪漫主义的诗人,曾更为直白的声称他的?忽必烈汗?就是在自己服用鸦片酊后的迷醉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诗中描绘的并不是真实的忽必烈汗的经历,而是通过对一些充满神秘奇幻色彩的认识的叙写,来展现诗人自己的幻境。诗人自己认为是鸦片带给了他无尽的灵感,使他创作出了这样优美的诗歌,鸦片就是他浪漫和灵感的源泉,在给他超凡的感官体验的同时,也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这更使得他甘愿忍受吸食鸦片所带来的痛苦。由于这些文学家的影响,在普通民众的眼中,已将鸦片看作是他们文学创作的源泉,从?忽必烈汗?到?瘾君子自白?,?织工马南?,?月亮宝石?,?玛丽巴顿?,再到?埃德温德鲁德之谜?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