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_第1页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_第2页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_第3页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_第4页
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浅析论文关键词:五色观;儒家;道家;色彩审关意识论文摘要:“五色观是我国古代在色彩科学史上的一大创造,它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为我国古典色彩关学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矗原始时代的人类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创造了历史性色彩最纯粹的形式。最早发现的原始美术物是距今二万年前的洞窟岩画,标志着人类已经用色彩装饰自己的居住场所,其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用色鲜明浓烈,饱含着原始人类特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在我国黄河中游发现的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建造的浅穴中,由红、黄、褐等色泥土、草泥和木材建成,说明我们祖先对色彩的掌握和运用迈出了一大

2、步。至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开展,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进入启蒙阶段,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形成,并不断地推动着“目观为美简单朴素的低层次色彩美感认识向高层次色彩审美认识的开展。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色彩审美意识之中。色彩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记录着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中华民族二干多年形成的色彩体系就是世界独特的“五色体系。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五色观及其色彩文化内涵,有助于中华民族在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保持鲜明的民族色彩个性。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降临,传统的经典色彩已经面临数字

3、色彩的挑战,人类的色彩活动必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弘扬民族色彩文化,开拓丰富色彩表现语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一、“五色观的形成和开展中国传统民间色彩“五色观的形成是继承远古人类对单色崇拜,结合中国人自己的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并与构成世界的其它要素:季节、方位、五脏、五味、五气逐渐开展而来的。据史书?周礼?记载:“画绩之事杂五色,这是目前我国最早关于“五色观色彩理论的记载,由此也奠定了我国传统色彩的美学观念的形成。它比西方的“七色观,“三色观都要早上一千余年的时间。在我国洛阳二号殷人墓开掘四幅绘有红、黄、白、黑的四色画幔,就充分地证明了我国当时的帛画已初具“五色的丰富性。

4、在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色观的记载还有:?尚书?:“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老子?:“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庄子?:“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苟子劝学?:“目好之五矣。?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礼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何谓“五色?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刘熙也曾作详细解释,他在?释名?中谈及他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为晦,如同昏暗之色。西周时期,已经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间色是正色混

5、合的结果,正色即原色,它与间色和复色相对应,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青、黄、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古人从色彩理论中发现五原色是色彩最根本的元素,是最纯粹的颜色,必须从自然界中提取原料才能制作得来,其它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五色广泛流行,“五色体系确实立标志着古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色彩审美意识,已从原始观念的积淀中获得独立的审美意义。五色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古代色彩科学技术的开展和色彩艺术的繁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五原色的发现和色彩混合规律的掌握,大大丰富了色彩的色谱和艺术表现力。从此,人们从原始的自然单色概念中解放出来

6、,走向色彩艺术创造的多元化,使色彩的装饰应用更广泛地进人社会生活,并注人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化内涵,如商周时期奴隶制等级制度和宗教礼仪非常严格,色彩用作尊卑的标志,成为“明贵贱,辨等级的工具,以维护其统治阶级的利益。此外,在绘画和建筑活动中也都有所表达和划分。据?礼记?记载,“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即帝王的房屋柱子用红色,诸侯用黑色,一般官僚用青色,至于百姓只能用土黄色。除了统治阶级对“五色观的推动作用之外,更多的因素还源自于民间,烧陶与冶铜术的创造,使色彩得到广泛地应用。从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和开掘出土的墓室壁画、帛画、纺织染色以及陶俑、漆器、铜器上丰富的色彩,可以看出距今

7、二千年前我国的色彩科学技术与色彩装饰艺术的开展与繁荣。我国古代进人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以后,色彩艺术观更趋于成熟。?左传?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天有六色,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五疾。古人把“五色与“五行联络在一起。何谓“五行?尚书洪范?载:“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即水、火、木、金、土五种自然物质,被视为产生万事万物根源属性的五种元素,并提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五方、五材、五季、五音、五德、五官、五脏等包括“五色均配属其中。“五色是色彩根源之色,是一切色彩的根本元素。五行结合生百物,五色结合生百色,五色论完全符合五行论的理论。阴阳五行思

8、想,流行颇广,影响甚大。五行相生,五行相胜的理论浸透到社会、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领域,并指导人们的社会消费生活等一切活动,以后经过不断开展、推广,几千年的文明,一以贯之,铸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二、中国传统礼教对“五色观的影响儒家色彩观从“礼的标准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竭力维护周时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它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孔子斥责齐恒公“恶紫夺朱,实际意义是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犯了礼字标准。他认为“白当正白,黑当正黑。传统中国画据此开展形成了“计白

9、当黑的绘画理论。?礼记玉藻?记载:“衣正色,裳间色。郑玄注:“谓冕服玄上缫下。孔颖达疏:“玄是天色,故为正。臻是地色,赤黄之杂,故为间色。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中说:“度爵而制服,量禄而用才,饮食有量,衣服有制,宫室有度虽有贤才美体,无其爵不敢服其服。?后汉书服制?也载:“尊工贵工,不得相逾,所以为礼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转贴于论文联盟.ll.孔子竭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雍也?,“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大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表达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孔子在?论语雍也?中云:

10、“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文质彬彬,“文即文采,外部装饰的形式美,“质即本质,内部精神的内容美,“彬彬即配适宜宜。孔子认为文胜质不美,质胜文也不美,过分的外部装饰那么哗众取宠,名不符实,缺少装饰那么平淡乏味无兴趣。“文质彬彬最初是孔子对君子人品提出的要求,但进而被解释为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表达在色彩上必须符合“配适宜宜的审美价值标准。“比德是儒家色彩美学思想的另一主要特色,即用色彩暗示人的美德,这一象征性的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儒家虽然没有色彩“比德的直接描绘,但可以从儒家审美的“比德观念中得到启示。苟子的以玉比德说:“子贡问于孔子日:君子之

11、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孔子日: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运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珉之雕雕,不假设玉之章章。诗日: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一。(?苟子法行?)在孔子之前管子也有论水玉之美:“视之黑而自,精也鲜而不垢,洁也茂华光泽,并同而不相陵,容也。在玉质与道德的互相比照中,玉负载了超越自身自然品质的道德意义,成为美和蔼的表征,理想人格的化身。从此,“以玉比德成为后世广泛认同的社会观念,艺术被儒家赋予了人格意韵。乃以自然事物比较人的道德,是自然特性的人格化、道

12、德化,从儒家色彩的观念看来,色彩之所以美,是因为色彩的装饰暗示人的美德,从色彩的装饰中可以发现人的高尚人格,儒家的这种类比思维方式对中国色彩艺术形成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我国戏剧脸谱色彩斑斓,不同色彩化装赋予特定的寓意,暗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品德,如: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比德思想直接影响民族色彩观念。如:中华民族崇尚红色,是因为红色象征喜庆、桔祥、庄严的品格。人逢喜庆,都要用红色来装饰;新娘穿红色礼服,新郎佩带红花。人走运了,称为“红运;受上级重用者为“红人;古代称美丽女子为“红颜;相传神农氏为炎帝,炎者红也

13、;刘邦兴汉,自称“赤帝之子,正是因为“红色的类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和美的象征意义。儒家色彩美学思想把色彩美与“仁、“德、“善交融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开展。中国的色彩观受道家的影响要更多一些。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对于艺术的态度,不同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儒家肯定艺术的社会功能,将艺术与礼乐结合,而道家与墨子为代表的“墨家“非乐的观点相接近,否认艺术。如老子把社会的争乱归罪于五音、五色、五味等艺术活动与享受,他认为艺术带来了五官功能的退化和人的自然本性的毁坏给社会造成灾难。庄子反对艺术的态度比老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认为“文灭质,博溺心“文带来了感觉的退化和情欲的增加

14、,“博那么破坏了心地的纯洁,带来了争名夺利和虚伪奸诈,竭力鼓吹“无为无欲“无知,只有抛弃音乐乐器,毁掉文章彩绘,才能恢复耳目聪明,实现盛世理想。老庄一方面否认艺术美但另一方面又肯定自然美,应该肯定道家对自然美的认识,比起儒家将自然的审美束缚于伦理礼义之下的见解,显然有了一大进步。由于道家主张淡泊无为的思想,所以道家的色彩主张“无色而五色成焉,“澹然夫极而众美从之(?刻忌?),表达在艺术上追求无色之美,以无色之感为最美,所谓“至音不叫,“至言不文,“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大巧假设拙(?天地?)。道家崇尚自然,反对雕琢,反对五彩。道家的“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追求自然色彩的平淡素净之美的

15、色彩观对中国绘画色彩观,特别是对文人画家的色彩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淮南子原道训?载:“色者,自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这里的“自为“无色,无形。它与“无色中的青、黄、赤、自、黑中的“自是不同的哲学概念。前者为虚无,后者为色彩的视觉形象道家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而无是最根本的,无就是“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有无相生,虚实相宜。按照道家的这一观点解释,自(无色)和五色应该是统一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但是无色是本质,“五色生于无色。五色与自(无色)相生、相和。道家选择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是高居于其他一切色之上的色。老子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天之色一玄(黑)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将黑列为众色之首,并选择黑色作为道的象征之色。道家的建筑以及服色多用黑色。阴阳高于万物,黑自高于五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不施丹青、光荣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强调神韵;用墨“写胸中逸气,追求以墨造型到达舍形而悦影舍质而趋灵的高度的艺术境界。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