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1.gif)
![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2.gif)
![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3.gif)
![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4.gif)
![转载 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fe6e9c1480b92ef006144a635e58a69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安徽地方志中的武术资料第一节武术沿革安徽武术运动有着悠久历史。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在江淮大地上,人们习射、练剑相当普遍,至秦朝遭到挫伤,西汉年间得以复苏,东汉未五禽戏问世,南北朝出武功套路,唐朝开设武科后民间练武的人越来越多,明清两代广泛流传各门派拳种,涌现不少武艺高手。民国期间,安徽教育界人士纷纷提倡武术(当时称为“国术”),组建“精武体育会”、“国术馆”,参加武术国考、表演和比赛,但=并不真正重视武术运动,民间武馆、拳社各立门派,故弄玄虚,使武术曰趋保守落后。建国后,把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并列为体育运动的推广项目,有领导有步骤地开展了武术运动。1951年至1953年,安徽各地
2、举办武术学习班,组织武术锻炼小组,进行拳械项目练习,定期测验,评定成绩。当时,民间武师胡敬章、赵敬宣、马承智、俞化龙、吴世鳌、闫少臣、陈信煌等都积极传授技艺,培养了不少武术新苗。1953年11月,安徽选派代表参加了在天津举行的首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会,深受启发和鼓舞。在50年代中期,安徽对于武术运动所暴露出来的封建糟粕、门派偏见等进行了必要的整顿,同时清除了武术项目中不科学的内容和训练方法,使武术运动得到健康发展。1958年,在群众性练武活动的基础上,组建了安徽武术集训队,聘请王子平、蔡龙云、徐文忠、王放荣担任技术指导,有计划地训练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还有刀、枪、剑、棍等传统
3、拳械套路。与此同时,大胆地创编了自选拳械套路。当时,来自各地的武术运动员,虚心好学、刻苦习练基本功,对套路动作、组合动作的布局及其难度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1960年至1965年,安徽把武术运动作为重点项目。安徽武术集训队,经常到各地、市巡回表演,交流技艺。各地、市相继组建业余武术队,聘请武师,培养新苗。各县,特别是亳县比较普遍地成立业余武术锻练小组、小武术队,许多青少年拜师习武。此外,大、中、小学也开办了课余武术班,培养不少骨干。“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徽各地、市、县武术组织被解散,武师被批判,武术书籍、拳谱、图解被抄毁,武术器械用作“武斗”工具,在拳械技艺上不准谈“劲力”、“技击”和“攻防”
4、等术语,使武术运动的发展,遭到严重挫折。1972年,安徽武术集训队经调整充实后,恢复了一般训练。同年,在合肥举办一次有12个省、市、自治区参加的武术邀请赛。这次活动,锻炼了武术队伍,促进了武术运动的发展。后来,在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中,安徽运动员陈道云、杨承冰等都取得较好成绩。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安徽武术运动有了生机和活力。1978年以来,先后在马鞍山、合肥、固镇、安庆、蚌埠等地举行6次全省性武术比赛,每次参赛人数均在百人以上。通过比赛,反映出各地、市武功技艺各有所长,各有进步,涌现一批武术新秀。1982年,在合肥又次举办武术邀请赛,有10个省参赛,盛况空前。1983年至1985年,各地、市
5、、县重建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武术队、武术社、武术辅导站和武术学校,招收青少年,传授武功。全省有数以万计的学生、工人、农民、离退休干部、教师进行拳术、气功锻炼,以求健身和防治疾病以及活跃文化生活。特别是枞阳县周谭乡农民,一直习武成风,流传着一种“东乡拳”。定远县二龙乡农民,练武世代相传,1984年成立武术协会,并设4个拳场。80年代中期,亳州市开办了近百个武场,招收学员约1700人。随着武术活动的广泛开展,技艺水平也不断提高,武术国际间交往曰益增多。1960年至1983年,安徽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有67人次(其中男45人,女22人)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队成员,先后出访了24个国家和地区。此外,还
6、迎接了美国的两个武术团体前来安徽学习、考察和训练。第二节拳械概录安徽拳械种类及其套路繁多,拳械之术的门派亦众,其大体分布是:长江以南地区多为南派拳械,淮河以北地区多为北派拳械,江淮之间地区南拳北腿皆有,还有长江上游传入的武当、峨嵋等拳械内容,特别是在80年代从民间不断挖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种。据初步统计,多项拳种29种,单项拳种43种,拳械套路1397路。一、地方拳械在地方拳械中,多为安徽籍人士创编的,也有在安徽保留、沿袭、演变后己形成地方特色的传统拳械技艺。其主要种类如下:九华山拳九华山拳,又称九华岔拳,是九华山僧人何九天创编的。此拳,取武当之“雄”点苍之“险”,青城之“幽”峨嵋之“奇”
7、形成独自风格。拳械套路主要有:九华山拳一至十套、岔拳十八式、抄手四十四式、混合技法以及刀、枪、剑、戈、三节棍、九节鞭等单练、对练,其中以岔拳、雄剑为本门绝技。何九天自幼从习武当门派,精得拳、剑秘诀。曾云游四海,后定居九华山。研究各大名派武艺20余载,独创九华自然门拳术。收徒2人,一是哑人(不详其名),二是江小鹤。康熙年间,江的父母被恶霸所害,江同师兄除掉此霸,后分别出走他乡。哑人到巢湖铁佛寺落发为僧,收何一凡(金寨人)为徒,这一支有徐矮子(隐士,不详其名)、杜心武、万籁声相继传袭。江小鹤到江苏扬州谋生,后收李凤伯为徒。这一支有杨斌(当涂人、盛志英、蔡德林(均凤台人)相继传袭。后来,盛志英传赵慎
8、武(凤台人)、赵慎武传李登科(霍邱人)。蔡德林虽得九华山拳之精髓,但从未收徒传艺,直至1983年才开门授拳,并着手整理九华山拳的技艺,留给后人。东乡拳东乡拳,因此拳流行于原桐城县东乡而得名,它具有浓厚乡土特色和顽强的生命力。此拳,熔化“南拳北腿”于一炉,形成既有南拳“拳打卧牛之地”的步伐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又有北派拳的跌打滚翻、以腿见长的风格。此外,特别注重功法。现有拳械套路:单、双狮门、五步、小五虎、虎拳、飞虎腿、梅拳、套拳、长拳、洪拳、提拳、腿拳、观音掌、地八仙、六路、三掌、三踏、三炮、双盖、重杨、武松夺岭、独立长城、险奔天山、矮子走路、小牛搓痒、走趟对打以及刀、枪、叉、耙、三节棍、霸王
9、棍、齐眉棍、九节鞭、梭标、菱角梭,板凳花、扁担花、手中花,另有擒拿、分筋、错骨、点穴等拳术精华。“东乡”,原为桐城县东乡陈瑶湖一带,今属枞阳县陈湖区境内。陈湖区周潭乡大山村(原名发洪山)章家代代习武练功,出过不少大小武官。到了明朝,章家与本乡周谭村的周家结成姻亲,因此,章家祖传的武艺传授给周家。后来,又传授到邓、陆、王、汪、傅、孙吴、钱家,各家交流技艺,共同提高技能,从而逐步形成人们习称的“东乡武术”。“东乡武术”在历史上曾被封建宗族利用,互争雄长。当时,有“理不胜力,力不胜艺”之说。因此,各宗族不惜钱财,纷纷访武友,请武师,办武堂,训武丁。他们主观上借以加强宗族力量,而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东乡武
10、术的发展。从此,东乡武术不仅有南拳,而且还有少林拳、武当拳以及北方拳术,内家、外家、南拳北腿,溶于一炉,形成东乡传统拳术套路及其风格、特点。“东乡拳”主要分布在陈湖区的周潭、青山、吴桥、水圩、施湾5个乡,其中周潭乡是发源之地。晰扬掌晰扬掌,以穆斯林教意而创立之拳术,长期在回族中秘传。此拳,强调柔、烈、凶、猛、威。步法有随、快、退、碾,“步走三角梅花式,恰似古兰经文图”。回环转折,曲线迂回。技法多种,灵活多变,总分三百六十五手,招招意明,势势相应,随意变势,意动势随,以掌贴身,柔其身,找其穴,击其要害。劲力刚而不僵,柔而不松,以内合为基础,以外合为根本,达到劲、力、体一致。拳械套路有:晰扬掌、狮
11、子头、八技、棋势功、四仕、四象、四兵、八炮、十掌、二十四势连环掌、游龙险爪、三手提手炮,单刀、双刀、剑、手梢、八叉、匕首、双戈、齐眉棍、九节鞭、晰扬鞭、大枪、春秋大刀,晰扬对练、枪进棍、匕首枪等。晰扬掌,“晰”则为“晰诸教异同之理,阐幽明生死之说,上穷造化,中尽修身,末言后世”(宗教大辞曲清真指南)。“扬”则为发扬光大之意。明三十二鞠躬,=叩首,一百七十八个抬克米尔和古兰经文二十八个字母形状演化而成。始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原称为“古兰健身术”。据“秘谱”记载,晰扬掌在亳州秘传已历十代。第十代传人褚金龙(原籍亳州,回族,现年78岁),从12岁起习练晰扬掌,深得其精髓。对晰扬掌有完整的理论
12、、功法和套路,形成独立流派。数十年来,他朝夕演练为乐,曰月传艺为业,为传播晰扬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晰扬掌,在安徽阜阳地区、滁县地区和蚌埠、安庆、合肥等市的查拳门派中流传,但皆以查拳为主,兼习晰扬掌法。叉拳叉拳,是流传于阜阳地区的主要拳种之一,约有200多年历史。此拳,熔少林拳、查拳、华拳于一炉,具有少林拳的刚健有力,刚中不柔,猛烈迅速,结构紧凑;又有查拳的姿势舒展,动迅定静,节奏分明,劲力顺力;还有华拳的形体工整,心动形随,意发神传,气势连贯的三个拳种的风格和特点。强调先练功,多练拳,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春秋不间断。外练手、眼、身,内练精、气、神,蓄力养气,健内壮外,特别讲究足、腿、膝、胯功法
13、。主要套路有:二路镦锤、三路飞脚、四趟叉拳、六路叉拳、活腿架子以及春秋刀、沥泉枪、九节阴手等。早在清朝,王之局(阜阳县回流集人)精通叉拳,传授给其子王道斋。父子武功精湛,技艺超群,在阜阳一带颇有名望。王道斋曾为尹家护过院,当过国术教官,后在家乡收徒传艺,在众徒中练而有成者,首推赵敬宣。如今,叉拳主要流传于利辛、界首、太和、阜南、临泉和颍上等县。=八法拳=八法拳,是中国古代著名道家、养生家陈希夷(名抟,字图南,号扶摇子)创编。此拳,以“=”为体,“八法”为用。讲究转、气、神、意。拳术动作有太极之轻沉柔发,有八卦之轻灵多变,有形意之刚劲浑雄。在技击上,定静守虚,以静制动;行气集神,制胜之本;园通策
14、应,反应迅速;隐藏现机,声东击西;往来返复,战术多变;顶悬虚空,先声夺人;化象模仿,志清神敏;骨劲内敛,刚柔制敌。“=”、“八法”,是心意为先导,形于外而安于内,故可外练筋、骨、皮,内壮精、气、神、曰久习之,则筋骨健壮,血气通畅,精神焕发,祛病延年。拳术套路有,六十六势。陈抟,安徽亳州人。唐咸通十三年壬辰生,宋端拱二年已丑卒(公元872年一989年)寿118岁。幼读经史,敏悟过人。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离家访道求“仙”。后半生曾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20年,后移居华山,相传常睡百曰不起。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及还丹之事,又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诗六百余首。相传有太极图、先
15、天图,今在道藏所见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此图名为“太极先天之图”。创编十二月坐功、二十四势及=八法拳。早年,继承=八法拳门徒有李东风、宋元通、潘致和,他们各有传人,分布在陕西、河南、四川、河北等省。虽流传于北方,但未公开传授,识者寥寥。光绪年间,吴翼翚(辽宁铁岭人,满族。曾任南京中央国术馆教务处长)先后拜闫国光、陈光第为师,精习=八法拳。吴恐此技失传,故于宁、沪等地公开传授。吴所传门徒,至今知名者有梁子鹏、陈亦人等。梁、陈在粤、港传授=八法拳,后来又传至广西。目前,亳州市正在推广=八法拳,人们都说:“祖创之拳回老家”。五童气功拳五童气功拳,是武艺与气功兼修、具有独特风格的稀有拳种。此拳,有吐纳、
16、导引、行运、发放四术。气功与拳术,强调八功、八极、八法和十六功纪,提倡功拳并习,以内功为主,以外功为辅,内外兼练。在技法上,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快慢结合,后发制人。在身法上,有猴身、猫步、鹰眼、螺旋手、双手齐发,手脚并用,动作连亘出击。在手法上,有太极螺旋掌、刚柔风大钩、快慢流星锤,均以近距离施放内功,攻击对手。五童拳术套路,一、对三术,是入门拳,属基础套路,有五类十八型,六节二十多式,一百二十多动作组成。二、醉猴拳,是发功拳,有三醉、三醒,有六节二十多式,一百三十多动作组成。三、金灵拳,是行运拳,分单式、双式,有二路四十势,二百五十多动作组成。五童气功拳源于大柱山。天柱山位于潜山、岳西两县境
17、内。佛、道兼具。梁武帝时,高僧宝志禅师至此开山建造“山谷寺”,后称“三祖寺”。在天柱山群峰之中有许多幽洞,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曲折千回,神秘莫测。相传是司命真主发祥地,名为道家十四洞天。据五童气功拳第四代传人方纯生的家谱记载,其曾祖父方良寅,在少年时寻拜天柱山姓吴(不详其名)的道人为师,精练五童气功拳20余载,得到真传,造诣很深,后为方家世代相传。祖嘱戒规,“传以真,教以严,学以苦,用以当,传家不传外,传子不传女。”故此拳,两百年来流传不广,至今鲜为人知。少林拳石头拳,属于少林门派“矮架子”,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此拳,以刚健有力,朴实无华而著称于众。出拳、发拳、震脚,皆忌导气,以气摧力
18、,内外结合。讲究手、腿、眼、身、步。手法:单拳、双拳、十字拳、魁星拳,单掌、双掌、十字掌、花手掌。腿法:单腿、起腿、飞腿、提腿。眼法:神速、准确,手到眼到,手眼相合。身法:进、退、闪、展。步法:马裆步、前弓后箭步、白鹤掠翅步等。拳械套路有:上石头、下石头、曦阳掌、六家式,单刀、戚门十三剑等。石头拳,源于三国魏文帝时期,盛于北朝宣武帝、孝明帝年间。此拳,风行于北方诸省,以山东、河南、河北较为普及。从唐肃宗时,开始由北向南流传。民国初期,由老武师唐殿卿将石头拳传入安徽。起初在合肥,后到三河镇收徒传艺,历时十载。众徒中有成就的有杨友成、周志海、吴重光、李世清、宋武、余应生、王品仙、刘敬明等人。此拳,
19、在合肥、芜湖、安庆等地流传至今。三皇太极拳三皇太极拳,属于外家拳术,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此拳,发力迅猛,多中途换式,可单练、双练,也可三人合练,即甲打外四门,为太极正四门;乙打内四门,为太极四偶门;丙打中心九宫及神仙鱼。甲练大红拳,乙练小红拳,丙练九龙摆尾,三人在习练中互相穿插,交替换位,逢进必闪,逢闪必进,头尾相连,稳而不乱。另有十人集体演练,以太极图布阵,内外结合,相互交错,车水马龙,前呼后应,外御强敌,内控外窜,围点打面,川流不息。拳械套路:大红拳、小红拳、弹腿、四门拳、大五虎拳、小五虎拳、白虎拳、二十四靠打、洪门八十小家,三皇连环腿,四门棍、四门单、双刀、三皇太极一、二、三路大
20、合枪、双钩、春秋大刀、滚堂刀和器械对打等。三皇太极拳,相传为少林寺十三代僧师普照所创编,后传乔秀三、甘风池等武林名人。甘传童清泉(曾在浦口缥局、龙凤漂局充当镖师,号称“铁飞天”)。禹成荣(全椒人),少时家境贫苦,出外谋生,在南京皮匠店学徒,拜童清泉为师,精习三皇太极拳十余载,又得师祖甘凤池指点。艺成后,曾在沿江一带活动,颇有名望。后来返回家乡,开办拳场,收徒传艺。拜禹为师学艺有成者有祝庆华、禹文德等。此拳分布在全椒、滁县以及马鞍山、淮北市。戗拳戗拳,是由明末曹登寅依据江中行舟之“折戗”而创编的一种拳术。此拳,具有敌进我避,敌退我进,敌绕我转,敌围我绕的击技和避敌锋芒,乘隙而入的特点,注重攻防意
21、识,强调实战运用。其动作结构简洁,朴实无华,精炼实用,融少林拳技为一体,风格独特。曹登寅曾在贵池等地收徒传艺,后流传武林之中。近代在皖南山区仍有人习练此拳。五音八卦拳五音八卦拳,是在“伏羲八卦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拳术。此拳,内容丰富,套路灵活,技法全面,功法独特,风格别致,没有“花架子”,且注重实践,其排打功精巧,形式多样,既练气又练力,内外兼修。五音八卦拳,是由民国初期阜南县方集围村方瑞臣传袭下来的,后分布在安徽西北部的阜南、阜阳、临泉、亳州等地。阜南县的马具森、李玉明为此拳第六代传人。岳王拳岳王拳,亦称岳王锤,是一套简练、实用、击技性很强的拳法,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此拳,刚柔
22、相济,形神兼备。对打实战,招式多变,一势一个特点,一招一个用法。它有盖打、压打、截打、过打、封把打、搂勾快把、五肘六扛、七打八靠。讲究眼疾手准,目明手快,拳掌并用。演练多以2人或4人对抗形式出现。拳术套路共十路,另有功力拳。岳王拳,相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为抗击金兵南侵,普及“简练实用武术”所创编。岳飞被秦桧所害,随之禁习此拳,后来,流落于山东。山东纹上县伊寨人房英龙,自幼随祖父习武,又拜姬庆余为师习练岳王拳。房从军多年,于1946年定居蚌埠,以传艺为生,从学岳王拳者有张成武、房瑞侠、李凤鸣等。此拳,现流传于蚌埠、亳州等地。峨嵋坤门拳峨嵋坤门拳,属于峨嵋拳的分支,是流传在安徽的著名拳种之一。此拳
23、,以动物格斗形态为拳的招势,动作精巧多变,优美稳健。博采内外两家之长,以内为主,内外兼修。取太极之柔,武当之狠,少林之猛,柔多于刚,刚柔相济。击法有抓、扑、掀、绵、缩、缠、挂且以掌为主,掌法奇异。步法讲究“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步坚,气静心稳”。演练套路,以九宫八卦方位作路线,迂回转折,东西南北,四正四隅,八方应敌,富于应变。拳术套路:峨嵋拳、龙形拳、峨嵋掌、子母鸳鸯点穴凿、侠拳、熊形拳、西侠一至四路拳、靠山象形拳等。峨嵋坤门拳,是峨嵋山千佛寺玄空禅师李明久传入的。玄空禅师李明久,原籍亳州人,自幼落发于千佛寺为僧,对峨嵋坤门拳颇有造诣,特别是精于掌上功夫。艺成后,离寺下山,云游四海,于1
24、928年来到安徽,时已60余岁。在蚌埠,收下韩子尧为徒,传授技艺。1937年,师徒告别南下,李明久从无音信。韩子尧,怀远人,现年74岁。12岁在蚌埠华盛街杂货店学徒,拜玄空禅师李明久为师,得其真传。60年来,苦练善思,终成一家,现传艺于蚌埠。除上列外,还有昆仑十二形、昆仑罗汉拳、梅花转掌、李氏炮捶、唐拳、赵堡架太极、直拱拳、四合连、阴阳掌、拾青拳、马良剑、奇门十三剑、凌云剑、四季枪、神仙棍等单项拳械,分别在淮南、寿县、合肥、泾县、南陵以及亳州等地传习。二、流行拳械由于安徽地处江淮要冲,南来北往、出走回乡的武林高手,也纷纷在安徽各地传播了各自的技艺,留下了拳械精华。至今在安徽沿袭下来的全国流行拳
25、械,种类繁杂,门派众多。其主要的拳种、传袭人及分布情况如下:石头拳少林拳,是中国拳术中最有影响的流派。它源于嵩山少林寺,早年传入安徽。仅从清末以来,先后有黄树生(霍邱人)、汪光旭(怀宁人)、童秉文(芜湖人)、吴余兴(和县人)、胡敬章(砀山人)、张凤益(山东籍,定居淮南)等传授少林拳。此拳,分布在合肥、芜湖、淮南、淮北、蚌埠、铜陵、马鞍山市和阜阳、六安、安庆、宿县、滁县、巢湖地区。洪拳洪拳,流行于中国西部,支系繁多。传入安徽的洪拳,主要来自河南、山东两支,一是胡德山(河南籍,定居蚌埠),二是贾荣恩及其子贾福忍(山东籍,定居合肥),还有张传政(江苏籍,定居合肥)等传授洪拳。此拳分布在合肥、安庆、芜
26、湖、蚌埠、淮南、淮北、马鞍山市和徽州、宣城、六安、阜阳、宿县、滁县地区。查拳查拳,相传明末查密(回族)所创编。民国初期,查拳在安徽广泛流传,形成有影响的拳种。主要传播人有李好学(河南籍,定居安庆)、马忠歧(河南籍,定居蚌埠),还有蔡金禅(河北籍)、马景山(山东籍)等。此拳分布在安庆、芜湖、合肥、铜陵、淮南、淮北、蚌埠、马鞍山市和安庆、徽州、巢湖、六安、宿县、阜阳、滁县地区。梅花拳梅花拳,是民间传统拳术,据说已传十七代,在河北、山东和河南等省较为盛行。在安徽传播梅花拳的主要有任凤昌(芜湖人)、张震东(怀宁人)、俞代龙(合肥人)、倪宏斌(山东籍,定居铜陵)、李忠信(山东籍,定居蚌埠)等。此拳,分布
27、在蚌埠、淮南、淮北、合肥、马鞍山、铜陵市和安庆、宿县、滁县、阜阳地区。=拳=拳,是少林拳系的分支之一,流行在北方各省。先后有吴良功(河北籍)、俞化龙(合肥人)、郭醒亚(蒙城人)、闫少臣(山东籍,定居安庆)、唐璜(上海籍,定居合肥)分别传入安徽。此拳,分布在合肥、铜陵、安庆、淮北、马鞍山市和宣城、宿县、滁县地区。罗汉拳罗汉拳,是南拳流派之一,流行于福建各地。在安徽传授此拳的主要有张金成(涡阳人)、彭寿鸿(河北籍,定居淮北)、杨荣耀(广东籍,定居合肥)等。此拳,分布在淮北、蚌埠、合肥、芜湖市和安庆、宿县、阜阳地区。螳螂拳螳螂拳,分南北两派。安徽流传的属于北派螳螂拳,其源于山东。由孙寿山(山东籍、)
28、徐明远(泗县人)、刘崇禧(山东籍,定居合肥)、李锦堂(上海籍,定居肥东)等先后传入安徽。此拳,分布在淮北、蚌埠、合肥,铜陵、芜湖、淮南市和六安、宿县、滁县地区。秘宗拳秘宗拳,又称燕青拳,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两省,上海也较普及。在安徽传授秘宗拳的,先后有祝庆华(全椒人)、夏兴华(安庆人)、武道光(肖县人)、卢俊江(上海籍,定居合肥)、平宝根(上海籍,定居淮南)等。此拳,分布在淮北、蚌埠、淮南、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市和滁县、六安、徽州地区。八极拳八极拳,广为流传,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著名拳种。清末,河北沧县一带习练八极拳的人最多,民国初期传入安徽。主要传播人有马承智(霍邱人)、李道轩(山东籍,定居
29、蚌埠)、蒋浩泉(江苏籍,定居合肥)、李俊卿(河北籍,定居铜陵)等。此拳,分布在合肥、淮北、淮南、蚌埠、马鞍山市和六安、阜阳、滁县地区。八卦掌八卦掌,属内家拳术之一,是中国流行拳种。民国初期,传入安徽。昂朝玉(肥东人,)于1922年拜梁子斌为师,习练八卦掌。还有夏永祥(山东籍,定居合肥)、司岚云(河南籍,定居淮北)、韩子尧(怀远人)、陈信煌(芜湖人)等,分别传授八卦掌。此拳,分布在淮北、蚌埠、阜阳、合肥、铜陵、芜湖、安庆市和宿县、滁县、徽州地区。通臂拳通臂拳,相传于清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传人不断,好手辈出。安徽通臂拳主要是由武林名人沙国政传授,传陈信煌、张秀珍(芜湖人)等。此拳,现分布在芜湖、合肥
30、、淮南、蚌埠市和六安、安庆地区。劈挂拳劈挂拳,属于长拳类型。清末民初,劈挂拳曾列为通臂拳系中的一派。劈挂拳传入安徽,主要是由靳子勤(河北籍,定居合肥)、马承智(霍邱人)等。此拳,分布在合肥、淮南、马鞍山市。心意=拳心意=拳,属内家拳术之一,是中国流行拳种。此拳,传入安徽主要有宋国宾(河南籍)及其弟宋回喜(定居蚌埠)、尚学礼(河南籍)及其子孙尚卿奎(定居蚌埠)、尚锡恩(定居寿县),还有卢蒿高(河南籍,定居上海)传张培元、徐淑贞(定居合肥)等。心意=拳分布在蚌埠、合肥、淮北、马鞍山市和六安、宿县、滁县地区。形意拳形意拳,最早称心意=拳,始于明末清初,是姬隆凤(祖籍山西)所创,后分山西、河北、河南三
31、支、传遍各地,形成全国著名拳种。此拳传入安徽主要有张占魁、李成义、宋世荣、姜容樵以及马登云之徒谭续林。谭(亳州人)收徒达千人以上,在安徽普及形意拳作出贡献。还有马承智、沙国政、汪光旭、张传起(宣城人)、胡敬章、董文焕、耿继义等。形意拳分布在阜阳、宿县、宣城、安庆、六安地区和蚌埠、合肥、芜湖市。太极拳太极拳,亦属内家拳术,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拳种。在安徽,陈氏、杨氏、吴氏、孙氏太极拳皆有流传,其中杨氏太极拳为最广,习练人数也多。杨氏太极拳传人有吴道成、胡敬章、耿继义、沈金林、陈信煌、崔毅士、于家岚、刘玉龙等。陈氏太极拳传人有刘玉龙、佟军、张汉杰、张修铮等。吴氏太极拳传人有马安普、吴道成等。孙氏太极拳
32、传人有马承智、张昌元等。此外,还有陈荣林、沈金林、张家居、戴叶涛、朱习之、刘福田等也做出贡献。此拳,分布在全省各地市。/一、/.、化.X武当拳武当拳,源于武当山,是中国武苑中一支有影响的流派。武当派拳术,学少林,取精髓,变十八式为十八字,变五拳形式为十段锦之长拳,统纳五拳十八式及十八字精义于十段锦之中。就近代有姚金锋(阜阳人),传武当“太乙门”拳术已历经六代。其曾重孙姚子英,于1984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演练了武当派拳术中的“太乙八卦图六路”,嗣后,连续多次播放报导。此外,还有胡敬章、蒋浩泉传入武当刀术、剑术。此拳械分布在阜阳、宿县地区和蚌埠、合肥市。除上列拳术外,还有番子拳、鹰爪拳、
33、太祖拳、华拳、南拳、潭腿、戳脚等等,在安徽少数地、市也有习练。第三节表演比赛一、沿革自古以来,武术不仅有健身、防卫的作用,而且向竞技方面发展。据古籍记载和民间传说,射御、角抵、手搏和剑术以竞技形式的比赛和表演活动不仅在宫廷、官府相当盛行,而且在民间也广泛流传。东晋时,在安徽长江两岸一带,人民深爱相朴(又名角力)活动,时常“班宜相会,累欲作乐”(晋书)。南北朝时,在淮北平原有过射术“求访”相角(晋书)。隋唐期间,安徽民间形成农历正月十五为比武集会,多为角抵、手搏比赛,并摆场表演刀、枪、剑、棍等术。围观众多,非常热闹。此外,出现槊(枪、矛)术对抗性表演赛。比赛双方,有的空手“夺槊”、“避槊”,有的
34、“被毡甲,操竹槊,布阵大呼交战,击刺流血,以为娱乐”(资治通鉴)。两宋时,安徽城镇人口增多,商业兴盛,有了“瓦市”(后世称庙会、集会)比试角抵、手搏、使拳、使刀枪以及“打套子”(对练),设有“露台”。“争交”者多为民间卖艺为生的“路岐人”,各显技艺,以见高低。明、清之时,沿袭了两宋形成的“打擂台”。这种比武,有徒手的,也有器械的对打,其胜败在于“绝技”。胜者可得牛、马和绸缎,披红、戴花,骑马游街。民国时期,武术活动曾蓬勃一时。安徽先后参加全国“国术国考”和“全国国术运动大会”以及第五、六届全运会的国术比赛。此外,还参加过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国术游艺会。比赛项目,多为散手、长短器械、摔跤、国际拳击,
35、另有套路表演。时有以性别分组,时有以体重分级,有规则和评分标准。历次拳术、器械比赛都十分激烈。显示了民间武师绝技,破除了“祖传秘诀”、“神授仙机”、“金罩铁衫”等神秘传说。建国后,安徽除举办武术学习班、辅导站,组建武术集训队,充分发挥老武师献技献艺,培养武术新苗的积极作用外,并以表演、比赛形式推动武术运动向前发展。在50年代,一方面研究武术发展项目,另一方面组织表演和比赛。从60年代以来,在群众性练武活动的基础上,侧重抓了武术训练与提高。在全国武术表演、比赛中,无论拳术,还是器械单练、对练项目,都取得过好成绩。这个时期的安徽武术运动员曾多次出国访问表演,还迎接了外国的武术知名人士来访,互相交流
36、,学习技艺。二、国考民国时期,“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办两届全国“国术国考”,参加者均为各级国术馆的教习、学生。先试刀、枪、剑、棍、拳,及格者才能参加散手,包括长短器械击打和比试摔跤。在1928年10月第一届国考中,安徽马承智取得拳术最优15名之一。在1933年第二届国考中,安徽汪光旭获得拳术第三名、剑术第五名。在拳术套路比赛中,因规则不明确,评判员凭印象打分,又因受门户之见及其背景的影响,造成混乱。三、表演举办全省表演民国时期,在安庆举行的第三届省运会上,把国术列为表演项目,参加表演的选手有十余人,多属省国术馆师资班的师生。1941年秋,汪伪省府在蚌埠举行过一次褚民谊创编的“太极操”表演会,有
37、2000多人参加演练。建国后,为挖掘和整理武术遗产,推动武术运动发展,安徽各地纷纷举办武术表演会。据统计,全省每年参加表演的有200多人,其中有七八十岁高龄的老武师,也有六七岁的武术幼苗。表演的项目,多属地方流传的一般拳械套路。1957年5月,在合肥举行一次全省武术表演会,有70多个单项,50多名代表。阜阳张跃堂的“十八刀”、吴佩贤的“罗汉拳”、安庆夏兴华、阎少华的“燕青对打”、芜湖张匀之的“=枪”、蚌埠胡敬章的“猴拳”、龚传仁的“七趟查拳”、淮南赵兴旺的“奇门十三剑”、张素珍的单刀等,都作了精彩表演,受到热烈称赞。1959年第一届省运会和1960年第二届省运会,武术均作为表演项目。这两届省运
38、会参加武术表演的单位有合肥、芜湖、淮南3个市和蚌埠、安庆、六安、宿县、阜阳4个地区。参加表演者有武术新苗,也有民间老拳师。合肥市、蚌埠地区分别获得第一、二届省运会武术表演团体第一名。此外,有武术集训队,经常到基层作巡回表演,交流技艺,促进各地开展武术活动。特别是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结束后)安徽武术代表队全体运动员,赴各地、市汇报表演,深得各地欢迎和赞扬。参加全国表演1923年,民国=在上海举行一次“全国国术运动大会”,安徽武林名手刘百川参加了表演。1965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运动会,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安徽代表陈道云的拳术,动作协调、优美,获得优秀表演奖。1972年,安徽
39、参加了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武术表演大会”。杨承冰表演自选枪术,陈道云表演自选剑术,另有曹琼瑜表演自选拳,他们都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套路和动作达到了新的水平,获得大会优秀表演奖。1979年至1984年,全国举行5次“传统武术观摩表演会”,安徽每次从各地、市选拔代表组队参加,学习、交流了传统武术技艺,并有不少代表获得表演奖,特别是阜阳地区的赵敬宣(当时78岁),在1984年兰州举行的全国传统武术观摩表演会上表演的猴拳、流星、七星剑术,动作敏捷,刚柔相济,赢得数千观众的阵阵掌声。七星剑术荣获表演一等奖。参加出国表演1960年至1983年,安徽龚传仁、郭省聚、杨承冰、刘学志、陈道云、白彦侠、朱多娟、许斌
40、、贾平等26名运动员、教练员作为中国武术代表团、队的成员,出访12次67人次,先后到美国、墨西哥、秘鲁、智利、曰本、澳大利亚、土耳其、埃及、阿尔及利亚、阿曼、缅甸、香港等2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拳术和器械(刀、剑、枪、棍术)单练、对练表演,获得出访国家和地区的赞赏。四、比赛举办全省比赛经查考,安徽在民国时期未曾有过全省性的国术比赛活动。建国后,全省性的武术运动列为正式比赛项目,是从1974年的第三届省运会开始的,初步摸索了一些经验。第三届省运会的武术比赛由合肥市承办。参赛的有六安、阜阳、宿县、巢湖四个地区和马鞍山、铜陵、芜湖、合肥、淮南、蚌埠6个市,共98名男、女运动员。省武术集训队,作为测验
41、,不计名次。此次比赛,按照1959年国家体委颁发的武术竞赛规则实施的。采取以大会规定的难度动作自编套路进行演练,每个参赛者须完成一套长拳、一套器械(自选刀、剑、枪、棍术)、一套传统项目。比赛结果,合肥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芜湖、淮南、蚌埠分别取得第二、三、四名。1979年第四届省运会武术比赛,由宣城县承办。参赛单位有阜阳、六安、滁县、徽州、宿县五个地区和淮北、芜湖、马鞍山、合肥、蚌埠、淮南6个市。男、女运动员146名。比赛设有长拳、自选长器械、自选短器械、单项传统、对练五个项目。使用1977年的武术竞赛规则。套路演练时间的规定:自选拳械不少于1分10秒,单项传统不少于1分,对练不少于40秒。比赛
42、结果,合肥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芜湖、徽州、蚌埠、淮北、淮南分别取得第二至六名。合肥市郭丰平、刘成慧获得男女全能第一名。1982年第五届省运会武术比赛,由固镇县承办。参加这届武术比赛的单位有合肥、蚌埠、芜湖、淮南、淮北、安庆市和宿县、六安地区,男、女运动员96名。此外,固镇县武术集训队作为测验。省武术集训队运动员,各回原单位参加比赛。比赛项目和拳械套路演练时间的规定,与上届省运会相同。比赛规则,按照1979年武术竞赛规则和1980年、1981年的“补充规则”实施的。这届比赛,分设成年男、女组,少年男、女组。比赛结果,合肥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芜湖、蚌埠、宿县地区、淮北、淮南分别取得第二至六名。成年
43、男组:芜湖唐守凯获得全能第一名。成年女组:蚌埠韩志敏获得全能第一名。少年男组:芜湖李贤跃获得全能第一名。少年女组:合肥周伟获得全能第一名。最后,老拳师、教练、裁判以及优秀运动员进行了拳械套路表演,有胡敬章的武当剑、张海生的少林短拳、刘福田的形意拳、唐璜的气功和王楠、贾平、张祚川的三人对打拳,韩志敏、周侠、张洪霞的盾牌刀进三节棍等,深得大会称誉。国家体委派出武术调研组,一行3人,专程参观、考察了安徽此届省运会武术比赛。比赛期间,还召开了座谈会。1978年至1984年,先后在马鞍山、合肥、安庆、蚌埠、淮南举办五次全省青少年、儿童武术比赛。每次参赛人数都在百人上下。通过比赛,反映了各地技艺明显增长和
44、培养新苗的良好状况。参加全国比赛1929年,在杭州举行“全国国术游艺会”(擂台赛)。由浙江省府承办的。邀请19个省国术选手400多人参加。安徽刘百川、陈明徵分别应聘为副评判长、监察委员。安徽选手李好学表演了五路关东拳、查拳和扇子双钩;嵇家钰表演了三路查拳、捣月刀与三路刀。此外,有马承智(当时,在江苏省国术馆任教习)加入表演,获拳术第六名,另有濮玉、濮伟(当时,在上海武当太极拳社学习)分别表演了太极拳、太极剑,还有邓少波、范益成、濮秋成表演了少林拳、武当拳、太极拳。安徽国术馆副馆长王成美,在国术游艺会期间,为会刊撰写了安徽省国术最近趋势一文。1933年、1935年安徽先后参加了第五、六届全运会的
45、国术比赛。在五届全运会上,孙虎臣、胡文藻、郭雨田,刘启武等人都取得较好名次。邾子荣演练形意拳,评判员有意降低评分,当场发生争吵。在六届全运会上,安徽有8名国术选手参加,只有汪光旭获剑术第四名。此外,1930年安徽有25名国术选手参加了在安庆举行的第四届华中运动会国术比赛,汪光旭获剑术、射箭两项第一名。1936年在长沙举行的第六届华中运动会,安徽参加国术比赛,结果榜上无名。建国后,全国性的武术比赛频繁,安徽参加比赛的主要有:1959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青少年武术运动会”,安徽徐淑贞获剑术第一名,刘桂兰获刀术第二名。同年9月,安徽参加第一届全运会武术比赛,获得团体总分第八名。1963年,在上
46、海举行的“15单位武术锦标赛”,安徽陈道云获女子全能冠军,郭省聚获棍术冠军。1964年在济南举行的“19单位武术锦标赛”,安徽徐淑贞,不仅单项成绩突出,全能项目也取得优异成绩。武术界评论安徽女队进步突出,动作准确,稳定性强,在挖掘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套路内容的结构更加丰富多彩。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武术列为比赛项目。有318名武术运动员参加角逐。安徽获得武术团体总分第二名,陈道云一举取得武术女子全能和女子自选枪术、剑术三项第一名,杨承冰获得自选枪术第一名。1978年,在第四届全运会武术比赛中,安徽陈龙获枪术第二名,朱多娟获棍术第二名。1983年,在第五届全运会预赛中,安徽唐守凯获双刀第一名;
47、在决赛中,贾平获剑术第一名。1984年,安徽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贾平、方坚分别获得男子剑术和女子枪术第一名,周徵、姜虹等取得女子团体总分第五名。1985年在银川举行的全国武术比赛,安徽贾平取得剑术第一名、枪术第二名,方坚取得枪术第二名。邀请各省比赛1972年,在合肥首次举办武术邀请赛,有12个省、市参加,国家体委派人指导,还有不少武术界知名人士观览。这次邀请赛,交流了技艺,磋商了武术训练与提高,对恢复和发展全国武术运动起到了促进作用。1982年,在合肥举办第二次武术邀请赛,参加单位有10个省,另有美国武术协会。男女运动员142人。主要项目有:传统拳术,分四类:一是形意、八卦、八极:
48、二是通臂、劈挂、翻子;三是地趟、象形;四是其他拳术(自选一项)和自选拳术(包括太极拳、南拳)。传统器械(自选刀、剑),长械(自选枪、棍)。安徽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四名。唐守凯获长拳、刀术、双刀三项第一名,王楠获枪术、醉拳两项第一名,姜虹获地趟拳第一名。陈龙获枪术、通臂拳两项第二名,周伟获翻子拳第二名,韩志敏获长拳第二名,王楠、张祚川和贾平获三人对打拳第二名。此外,1985年安徽参加在西安举行的国际武术邀请赛,贾平夺得剑术第一名。第四节武术社团一、沿革据查考,安徽民间武术社团,最早出现在两宋时期。当时,淮北地区广大农民为防身抗暴,自愿结社习武,有“角抵社”“弓箭社”以及练刀、枪、
49、佥I、棍的“武技社”宋史兵志)。此外,民间武艺出众的自相结伙,谋求生路,形成卖艺团体。他们流落城镇,摆场演武,还有的常年在城镇街头巷尾演武卖药的。元朝,禁止民间造藏器械和习武,更严禁结社活动。因此,各武术社团被迫转入地下,暗中传授武艺。到了元末,随着农民起义,民间结社、习武开始复活,赴往各地寻师访友,求教技艺。后来,在明朝所发展起来的习武活动,又被清朝严予禁止。在嘉庆年间,为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民间秘密结社。当时,安徽淮北地区就有顺刀会、拽刀会、虎尾鞭、义和拳(后称义和团)、八卦教,特别是“捻子”活动非常活跃。这些社团组织,起到促进民间习练武艺的作用,使武术得到交流和发展。清末,安徽由徐锡麟、
50、陈独秀和柏文蔚等,以反清为目的,分别在安庆、芜湖组织“英武会”和“岳王会”,聚集有志青年习武练功,准备起义。后来,起义虽遭失败,但促进了“尚武精神”。民国初期,安徽不少市、县出现私人承办的、规模大小不等的、传技各有不同的“拳社”(也称拳场),还建立“精武体育会”、“国术促进会”、“国术研究会”。自1929年起,先后成立省、县两级国术馆。省国术馆曾活跃一时,至1946年解散。建国后,安徽各地纷纷举办武术学习锻炼小组、武术班、武术辅导站,建立武术集训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武术新秀。特别是进入80年代,出现了不少民办武术社、武术学校,为开展群众性武术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1983年成立省武术协会,各地武
51、术协会也陆续建立起来。二、拳社民国初年,拳社(也称拳场)遍及安徽各地。“芜湖南洋烟草公司”有一位雇员(姓名不详),熟通十二路谭腿。1915年在芜湖长街原青年会馆内开设拳社,收徒授拳,后来又从上海聘请武师,招引很多青年拜师求教。贵池江振先,精通猴拳、七星拳、小洪拳、大刀、双刀、齐眉棍、九节鞭。1917年前后在贵池各乡镇以及安庆、青阳等地自办拳场,收徒传艺,颇有影响。北宋名将杨继业的后代杨云,移居庐江盛桥高家竹园村。于1932年开场招徒,传授武艺,其拳种套路有:四巴四钩十字拳、四门拳、穆桂英长拳、三跌=、英雄短打、五行五打和小擎拳、八极拳、五虎下山、八卦=以及宋太祖长拳、梅花掌、八卦连环掌、杨家十
52、八手、大小四门、李三保落地连环腿、九路十三滚。软硬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霸王棍、八仙花枪棍、单刀、双刀、杨家枪、杨家剑、板凳花、九节鞭。后来有些拳械套路传至巢县、泾县、贵池和芜湖等地。界首马忠启、马忠立(回族)均擅长查拳、醉拳及刀、枪、剑、戟还有徐凤权精通长拳。=战争期间,他们分别在界首县地摆场收徒,传授武功技艺。在上述同期,寿县西菜园北过驿巷的刘少海、南乡的孙家敞也都办起拳场。刘少海聘武师魏仿石及其子魏俊卿、魏勉成传授少林拳和枪、刀、剑、棍、九节鞭。孙少海传授红拳和三节棍、九节鞭。当时,城乡习武练功者数以百计,造就不少高徒,至今,在上海担任武术教练的孙北辰,就是其中之一。建国后,在厂矿、农
53、村、学校中多属有领导的,本着业余、自愿的原则组织武术锻炼小组、小武术队,练拳健身。私人承办武术社团少见。进入80年代,阜阳、宿县地区出现民办“武术社”,灵壁城关建筑队的时勇,热爱武术,他最先自办一个“武术社”,招收15名学生,利用每天晚上和星期曰练武,主要拳术有小龙拳、洪拳、形意劈挂掌、形意=把、形意八式等。灵壁韦集区郑良成也自办武术社,招生传授武艺。他们都在群众中产生很好影响。1984年以来,贵池城关、里山、梅山三个区乡也有了民办“武术班”,参加练武人数合计800多名,使沉寂多年的武术活动又萌发出新的生机。三、精武体育会1921年,安庆、芜湖先后建立“精武体育会”。此会由王成美、罗伯章、鲁大
54、夫发起举办,自筹经费、场地、器械,聘请武师孙虎臣。他们每期招收30名学生,传授武艺。两地精武体育会坚持到1929年,后并入国术馆。四、国术促进会、国术研究社1926年和1927年,由叶汉庭等人发起,先后建立“国术促进会”、“国术研究社”。地址均设在芜湖。各招收学生20余人,武师孙虎臣、韩德兴传授技艺。国术促进会、国术研究社问世之后,有些市、县也相继建立起类似民办组织。五、国术馆安徽省国术馆,是在1928年开始筹备的。当时,王成美受中央国术馆委托,数经周旋,精力殆尽,幸获皖人张治中、冯玉祥等出面支持,方有着落。1929年,安徽省国术馆宣告正式成立,董事会11人组成,邵华为董事长。董事会推举程天放
55、为馆长,王成美为副馆长。经费来源,每月从省教育经费中拨出800元,不足部分由馆筹措。馆址设在安庆原议会大厦。安徽省国术馆,先后聘请武师4人(其中武师孙虎臣担任教务主任、另有副馆长王成美)。王成美从幼热爱武术。在中学读书时,一直坚持习练少林拳、少林棍。就业后利用假期赴宁、沪拜师求教武艺。他最擅长地趟拳、九节鞭,其套路、动作都有所创新,具有独特之处。1930年,王成美编排一套配乐太极拳在安庆举行的第四届华中运动会上安徽选手作了集体表演,获得大会称赞。体育界知名人士吴蕴瑞(系此届华中运动会的总裁判长)说:“国术创新有必要,很有价值。”1930年至1936年,安徽省国术馆师资班共招收三期学生,每期20
56、余人,多数是初中文化程度,少数是高中文化程度。教学分为文、术两科,文科有语文、生理和国术概论;术科有拳术(少林、武当、太极)、器械(刀、剑、枪、棍)、对抗(击技、摔跤、刺枪、劈刀)。每曰授课六小时。第一期毕业生24人,其余回到原籍国术馆。第二、三期毕业生总共50人,仅有肖毓苏留馆任教,其他均回到原籍国术馆。研究班,是为机关职员开设,随个人所好,任选门类。练习班,是为群众练武所设,凡有志习武者即可来馆训练。参加研究、练习两班活动的人数,约计2000余人。1937年以后,安徽省国术馆一直处于名存实亡。至1946年,曾力求恢复国术馆活动,但因经费无着,不得不自行解散。1929年前后,安庆、芜湖、蚌埠、合肥、阜阳、亳县、蒙城、寿县、霍邱、嘉山、凤阳、来安、当涂、宣城、青阳、泾县、贵池、太湖等市、县,相继成立国术馆,开展了练武活动。譬如,阜阳县国术馆,19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航空运输合同集锦
- 人工智能算法开发与应用合同
- 幼儿园植树节策划方案2021【五篇】
- 桉树造林工程承包合同书
- 新企业之间借款合同范本
- 采购法务与合同管理1
- 咨询培训服务合同模板
- 校车租赁合同书
- 2025-2030年中国清真食品行业运行状况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生物学试卷(含答案)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全文
- 2025年河南洛阳市孟津区引进研究生学历人才5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临床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1h集束化措施落实率PDCA品管圈
- 汽车车身密封条设计指南
- 2024建安杯信息通信建设行业安全竞赛题库(试题含答案)
- JBT 14727-2023 滚动轴承 零件黑色氧化处理 技术规范 (正式版)
- 术后谵妄及护理
- 医药行业的市场营销与渠道拓展
- 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