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接受模型_第1页
技术接受模型_第2页
技术接受模型_第3页
技术接受模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背景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由于能够提供比3G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更高的传输速率,尤其是更为丰富多彩的移动数据业务,其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世界大多数4G运营商亏损严重,获利前景并不乐观,3G业务市场需求不足。因此,如何甄别影响消费者接受4G服务的关键因素,尽快大规模启动客户需求就成为一个极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于4G业务使用过程和4G终端的相对复杂性,消费者接受4G数据业务与消费者接受信息技术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技术接受模型己经获得了有关信息技术和移动数据业务层面相关 研究的支持,本文将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展开研究。1 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

2、ceptance ModeTAM)简介技术接受模型(Tech no logy Accepta nee Model ,TAM)是在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Reasoned Action)的基础上,由Davis于1989年提出,用信念态度-意图-行为这一因果链关系来解释和预测个人接受新信息技术的理论。TAM认为个人使用信息系统是由行为意图决定的,而行为意图又是由感知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能够提高他或她的工作效率的程度)和感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rise,PEOU,即个人相信使用某系统的容易程度)所决定的,如图1

3、所示。mi技术接受螺型TccfuKili.jp KcrpC.mF ttwdcl2、技术接受模型特点TAM将社会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意图的影响排除在外。两个信念因素一一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决定了对行为意图的态度。感知有用性和态度直接影响行为意图。许多外部因素,如信息系统设计的特点、用途特点、促进性的支持和培训等可通过两个信念因 素影响行为意图。TAM建立以来被广泛地用来研究使用者接受各种信息技术和系统的行为,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领域:通讯系统:电子邮件、声音邮件、传真、拨号码系统等。常规目标系统:如视窗、个人电脑或微电脑、工作站、电脑信息中心。办公系统:如文字处理和表格、资料库等。专业商务系

4、统:如案例工具、DSS GSS GDSS MR PII及专家支持系统和网上购物。二、研究的意义与目的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和普及,我们越来越感觉地球范围之小,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 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给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4G也因为其拥有的超高数据传输速度,被中国物联网校企联盟誉为机器之间当之无愧的“高速对话”作为最新的移动通信技术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快速传输数据、高质量、音频、 视频和图像等。4G能够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家用宽带 ADSL快25倍,并

5、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 4G作为一种刚进入市场的新兴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定价来说,4G以其昂贵的收费标准,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所以本文以技术接受模型研究4G网络的定价,希望在价格和消费者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使4G的定价策略更为合理,从而推广4G的使用。三、研究的思路框架1、模型构建回顾过去的近20年,在各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行为预测和接受研究中,TAM都展示了其有效性,因而信息界认为TAM是简洁而解释力强大的理论。在所有的预测和分析信息技术使用者采

6、 纳行为的理论中,该理论影响最大,使用最普遍。技术接受模型已被证明对消费者态度有显著影 响,量表设计的信度和效度也已得到了大量验证,故本文决定采用技术接受模型来进行分析。同时,从以往文献来看,虽然技术接受模型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但是该模型过于简 单,技术接受模型忽略了特定情境下的其它控制变量,从而降低了模型的解释能力。技术接受模型 需要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他影响因子,不断进行验证。而创新扩散理论是解释创新产品或技 术如何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并扩散的,可以弥补其它接受模型在研究消费者接受创新技术方面的不足。本文的研究对象4G网络是一种新型的通信技术,它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而

7、 出现的。虽然它诞生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快捷、高效、智能等优点,发展前景看好,也日益受到消 费者的青睐。故本文综合文献研究,主要探讨消费者对于4G网络技术的使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技术接受模型为基础,结合创新扩散和感知风险等研究,引入其它变量丰富模型,以期获得更好的 解释效果。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具体的研究假设将会在下文中进行详 细阐述。C?理风比图2本文的研究模型2、变量定义2.1态度与意愿态度是一种对特定个体、事物、行为和思想的认知评价。Kotler (1994)认为态度是个人是否喜欢的主观认知,是一种心理情绪及行为倾向。刘永安(2002)认为消费态度是购买

8、过程中,消费者表现出的对商品或服务的心理倾向。而行为意愿是指个人从事某些行为的主观几率或可能性,它是连接消费者自身与未来行为的一种陈述(Peter和Olson, 1996 ),消费者的使用意愿即消费者对于产品或企业所可能采取的特定行为或倾向(Engel等,1995)。综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对态度的定义:消费者对4G网络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评价。本文对意愿的定义:消费者愿意使用或继续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可能性。 2. 2感知有用性根据Davis (1989)的定义,感知有用性是指个体相信或预期感知使用某特定应用系统,而带来的 提高其业绩的程度,当消费者认为某一创新技术能够提高效率时,则其更倾向于接

9、受这种创新,例如节省了任务完成的时间,提高完成的效果等。4G网络与传统通信技术相比,由于其快捷、智能性等特征,可以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对消 费者的生活、效率等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故参考Davis的定义,本文中的感知有用性定义为相对于传统的通信技术,消费者相信4G网络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及更好的使用体验,如使用更方便、节省时间、个性化等。 2.3感知易用性在技术接受模型中,感知易用性指的是个体相信或感知到的使用某系统或新技术的容易 程度。本 文将感知易用性定位为:用户感知到的学习和掌握使用4G网络的难易程度。2.4兼容性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如果一个新技术或新系统与消费者自身的价值观、过去的经历和

10、现在的需求越符合,则其被使用和传播的可能性越大。本文参考最先提出创新扩散理论的学者Rogers (1983)的定义,对兼容性的定义为:消费者认为使用4G网络与其个人价值观、以往经验和使 用需求相符合的程度。2.5感知风险感知风险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已被用于经济和管理的各个领域。本文将感知风险定义为:用户主观认为使用4G网络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及带来负面后果的危险程度。同时,在感知变量分析维度的因子选择上,由于移动互联网环境与传统网络 环境类 似,对消费者造成身体风险的可能性不高,而交易安全及隐私泄露的风险要比传统网络高,故本文 会主要参考网络领域的感知风险研究。本文将从隐私风险、财务风险、功能风险

11、、时间风险、心理风险五维度来分解感知风险。 其中隐私风险是指消费者使用4G网络而导致个人或交易信息被盗取、泄露、不当使用的可能性;财务风险是指消费者使用4G网络而导致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功能风险是指消费者使用4G网络得的产品或服务没有达到预期的可能性;时间风险是指消费者使用4G网络而导致时间损失的可能性;心理风险是指消费者使用4G网络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的可能性。四、先进性与创新点本文的研究对象4G网络是刚刚投入市场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它才与市场接轨,前还存在许 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现在对4G网络的市场研究还很少,我们才决定进行 这方面的调研,带来第一手资料,以4G的定价策略

12、为契合点,希望能解决4G进入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为4G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本文创造性的以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研究理论,以4G的定价这一独特的视角作为契合点,用新颖的模式来研究4G网络进入市场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与机遇。参考文献:章勤俭.用户接受移动商务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黄宇寰,刘忠阳.用科技接受模型对行动上网服务使用者行为之研究C.铭传大学“数位媒体的 发展与再造学术研讨会” ,2005.段文婷、江光荣.计划行为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 (2): 315-320.Ajze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