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_第1页
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_第2页
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_第3页
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析环境规划与管理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处理这些环境 问题需要大 量的人力财力,已经成为制 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 颈。因此,完善我国 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文章主 要从环境规划与管理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说明,了解环境管理相关 概念,分析环境规划 特点,提出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文章主旨 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方向。关键词: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生态规律; 问题;建议1、环境管理相关概念197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联合召开“资 源利 用

2、、环境与发展战略方针”专题讨论会,提出协调环境与发展目标的方法就是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的概念也首次被正式提出。环境管理定义为,依据国家的环境政策、法规和 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各种管理手段,调控人们的各种行为,限制 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 续发展的行为总体。我国学者叶文虎认为:环境管理是通过对人们自身思想观念和行为 进行调整,以求达到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现阶段,环境管理主要是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学 技术手段,协调社会 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 题的相

3、互关 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 同时,防治环境污染 和维护生态平衡。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环境计划的管理、环境质量的管理和环境技术的管理,涉及到多种环境要素和多个部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2、环境规划特点由于环境规划的相对独立性,因而具有鲜明的特点:2.1、综合性环境规划集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三大系统于一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环 境规划又是生态经济学、人类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工程、环境经济、 环境法学以及系统工程等多种学科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综合运用,因而其学科综合性 亦强。2.2、整体性和地域性环境规划既体现国家或地域环境生态的整体性,又体现环境与经济

4、、社会的整体 性,同时具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性,即体现地域 的自然、地理、经 济、社会 等特殊性, 因而是整体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结合。2.3、目的性和目标性目标选择是规划的核心。规划的目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预见性和长期性,即着 眼于未来、长远,根据未来作安排;宏观指导性,即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相对稳定性, 即在规划期间不致大起大落;全面性,体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 益的协调以及各种利害关系的平衡;可分解性,即可分解实施。2.4可操作性这是规划生命力的主要标志。可操作性具体体现在首先目标可行,即符合经济和 技术支撑 能力,经过努力可以达到且环境规划目标能被分解成任务,并且均能分解给 具体

5、的承担者,而承担者亦有完成任务的能力;其次是方案具体而有弹性,即方案建 立在可行性基础上,便于实施并且留有余地;措施落实,最重要的是资金和工程配套 措施的落实,并与其他建设规划相匹配,与现 行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相结合,能够运 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保证和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特别是能运用目前行之 有效的三项政策和五项制度对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促进其落实与实施;再者应充分估 计科技进步带来的环境效益,保证目标的先进性;同时环境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 划紧密结合,以便于纳入国民经济计划中。3、我国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环境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变 得更为复

6、杂、严峻。在处理这些更复杂的环境问题,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3.1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健全、完善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地域空间整体性,不受行政区界线的限制,如酸雨、流域水污 染、沙尘暴 等均为跨 行政区域的,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管理还停 留在地方各自为政, 缺乏统一管理的阶段。由于地方政府作为“经济人”往往表现为把本行政区的环境成 本外部化的机会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使地方政府在处理跨行政区域的环境问题时容易 陷入囚徒困境。因此,建立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管理机构已经刻不容缓。虽然环保部成 立了华南、华东、东北、西南、西北和华北六大环保督察中心,负责承办跨省域和流域的重大

7、环境纠纷的协调处理工作,但是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立法支持和财政支持。而对 各大水系,只有水利部成立了黄河水利 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跨省的水资源调 配和工程建设,环保部则没有专门的环保机构对黄河、长江等水系的污染事件就行管理 和防治。3.2环境管理成本高、资金不足目前,我国环境管理实行的是政府直控型政策,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环境管理政策实 施成本高,而环保部门无力来承担。环境管理成本主要包括组建机构、增加人员、购买装备、上下联络、左右协调、开展监测、法律诉讼等,这些成本大部分都落在承担环境政策职能的 环保部门身上,由于各级环 保部门规 模和经费是十分有 限的,所以面对大量 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企

8、业或对象,环保部门无法长期有效监管,由于这个特征,我国环 境政策需要耗费较多的财政资源,这与十分有限的财政支持能力形成突出矛盾。以有限 的政府力量监督数量庞大的污染行为,必然力不从心。3.3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包括自然资源归属、环境污染预防、环境资源利用规划、环 境影响评价以及跨区域环境纠纷管辖及解决等内容,体现了预防、管理、监督、救济的法律控制思维,但却散见于不同的环境 法律法规之中,且在具体控 制制度方面存在诸多 缺陷,导致实施效果欠佳。同时,我国现行环境法律 体系只粗略规 定了地方 政府对当地 环境负责,而具体到如何负责、负责到何种程度、失职后承担何种责任则没有明文规定。

9、 这种情况极易造成地方政府环保工作的缺位与机会主义行为。4、一一 一 ,%、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建议通过分析我国环境管理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根据我国国情,提出几点建议。4.1健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高规格、高权威的环境管理机构并配置高规格、高权威的专门性协调和咨询 机构,明确协调的范围、具体内容和工作程序等。设置独立的政府环保部门,健全环保部门的内设机构,要与环保部的设置对口 ,以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界定环 境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责、职能与职权,从而使环境管理协调、统一、高效。实行环境保护部门垂直管理,克服中央环境政策和目标在地方政府实

10、行时的扭曲。另外,建立跨区域环境管理机构,负责跨省区和流域的环境事物 ,同时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4.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确认各级各类环境管理机构的管辖分工、职权范围和活动规范,尤其要明确区域环境保护督察机构与环保部和各职能机构及各省级环保部门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区域环境保护督察机构的执法权,以使其工作能合法有效地开展。针对目前环保执 法不严,违法不究,行政干预环保执法的现象,要加强执法监督和监察工作,可实行环境 稽查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对原有的环境管理制度之间,需加以改革和完 善。4.3完善现行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官员政绩考核指标对地方官员行为具有极强的导向作

11、用,通过完善官员考核体系,可以改变地方官员的效用函数,进而影响地方官员行为。目前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过于依赖GDP增长,而GDP增长只是一个数量概念,无法代表经济增长的质量,盲目追求 GDP增长会引发不及资源环境成本的破坏式经济发展。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综合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建立一套考核地方政府的环境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考核地方官员政 绩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此方面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国务院批准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将减排指标跟地方官员的政绩直接挂钩。4.4建立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我国环境政策的发展方向应是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逻辑,把政府直控型环境政策转变为社会参与型环境政策。需

12、要大量政府力量以外的社会实体从事环境监督和制约 工作,这些实体可以是盈利性企业、非盈利组织和公民个人。我国的环境政策特别是环 境法律,要在强调公民应该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同时,扩大他们享有的环境权益,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知情权、监督权、索赔权、议事权等,通过责权利的规定来激励公众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此鼓励群众关心环保、参与环保,使公众参与成为环 境保护的一种基本力量。5结语近十几年来,环境管理的观念与模式不断地得到发展与创新,污染预防、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的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但是多年来形成 的以末端治 理为主的管理方式,仍然是我国环境管理的主要方式,其种种弊端仍然不可 避免,这也是我国生态环 境和环境保护 工作面对 巨大压力的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尽快 地转变传统 的环境管理思想和模式,找出适应我国的有效的环境保 护与管理模式,是一 项迫切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工作。参考文献1叶文虎.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徐长久,万 玉山,冯俊生,李定龙。我国环境规划现状及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