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_第1页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_第2页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0附件一:江苏省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点位布设技术规定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中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布设。点位布设原则全面性原则调查点位要全面掩盖不同类型的土壤及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重点区域要全面掩盖调查区域内各种污染类型的场地,能代表调查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可行性原则点位布设应兼顾采样现场的实际状况,充分考虑交通、安全等方面可实施采样的环境保障。经济性原则保证样品代表性最大化,最大限度节约采样本钱、人力资源和试验室资源。连续性原则点位布设在满足本次调查的根底上,应兼顾“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背景点位状况,并考虑国家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需要。分级把握原则土

2、壤调查点位网格布设尺度按国家、省、市不同层次需求分级设定,确定的调查点位实行分级把握、分级治理。相对全都性原则同一采样区域网格内的土壤差异性应尽可能小,在性质上具有相对全都性。而不同采样区域网格内土壤差异性尽可能大。点位布设预备硬件设备点位布设关心设备全球定位系统GPS、数码照相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绘图仪、彩色打印机、扫描仪、用作 GIS 网格布点的 ArcGIS 软件全国统一布点软件。地理信息系统GIS点位布设底图原则上要求各省以 1:25 万电子地图作为点位布设底图各省依据需要可选用其它比例尺的电子地图作为布点底图。点位布设底图应包括行政区划全省、市界、市县城区、乡镇区域、水系地表

3、水如河流、湖库;地下水、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地貌、交通大路、植被等根本图。依据土壤调查的类型、面积和精度,可承受不同比例尺的点位布设底图。1针对土种或污染场地的土壤调查,推举承受 1:10000 1:50000;2针对土属或以地级市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举承受 1:10 万1:20 万;3针对亚类或省级或流域为单位开展的土壤调查,推举承受 1:25 万。资料收集与分析自然环境地理、地质和地形地貌特点地理位置经纬度及面积;地表风化层特征;海拔高度、地形特征即凹凸起伏状况,四周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状况。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类型冲积、洪积、坡积、积存、风积、海积、

4、沉积、淤积、残积等、分布及其与土壤类型发育的关系。区域气候与气象特征区域主要气候与气象特征,包括降水量、降水酸度、年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主要的灾难性天气如台风、梅雨、冰雹和寒潮。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地表水资源的分布、流量及利用状况,地表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化学性质等资料, 以及相应比例尺的水系图。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地下水的运动状态径流、排泄、补给等,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等。植被及生态系统状况地表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及掩盖状况;农、林、牧业栽植的树、草、农作物等资料。当地主要生态系统农田、城市生态、森林、草原

5、、湿地、水域等现状。社会环境人口与安康状况人口分布、密度,人均收入与寿命,地方性长期的或消灭的疾病、各类疾病的发病率等。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状况耕地面积,种植构造,作物产量,主要“菜篮子”种植区肥料化肥、有机肥、农药使用品种及施用水平,污水浇灌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及规划。工业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状况工业污染源类型、数量与分布并将污染源标注在工作底图上;污染场地类型、污染源及其历史状况,包括污染场地产权状况及使用者变更状况,工业过程企业产品、使用的化学品、原材料和中间产物的储存和运输,废物及废物处理场位置,废水、废气及其主要污染物向土地和水体的排污状况,污染事故发生状况,固体或液体的燃料动力含燃料储存

6、和灰分处理,场地的外来填充物,土壤污染事故发生区主要污染物的毒性、稳定性以及如何消退等资料。图件资料调查区域内土壤类型图、地形地貌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污染源分布图、土壤调查历史布点图、大比例尺电子地图电子和纸质 等资料,以及采样期内场景照片。布点编码全部点位必需统一编码。编码规章要求简洁,不易出错。编码要求样本编号要求能够准确地确定野外采样的空间位置及其样本的 特征属性,同时要求编号系统直观、有用,易于操作。通过样本编号和标签的颜色差异,样本保存人员可以快速地进展样本分类,试验室分析人员可以快速确定样本的行政位置和采样剖面层次。同时,此编码也便于与后期数据库建设的编码系统进展连接和转换。编

7、码方法样本编号承受 12 位码。具体编码方法和各位编码的含义如下:第一至第六位码:为我国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其中第一、其次两位码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码表示市地区、自治州、盟或直辖市所属市辖区县、县级市汇总码、省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单位汇总码;第五、六位表示县自治县、县级市、自治旗、市辖区、林区。编码方案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代码GB/T 2260-2022和国家统计局于 2022 年 1 月公布的最的县及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疆建设兵团的行政编码参照国家行政编码系统方案编制。其中前两位为 90,代表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便与其他省市、自治区 编码分开;中间两位代表同一兵团下属的师部编号

8、;后两位为师下属的团场农场、牧场编号。为了便于样品采集责任人查询编码,全部的行政编码统一印发给各单位。第七至第九位码:为以县自治县、县级市、自治旗、市辖区、林区为空间计算单元的采样点总数。例如,第 50 号采样点的编码号为 050。第十至第十一位码:土壤采样剖面的深度下限值单位为厘米,例如,取样深度下限为25 厘米时,编码为025;取样深度下限为 185 厘米时,编码为 185。现场踏勘依据重点区域调查的要求,需要在布点前对重点区域进展调查、现场踏勘和确定布点方法,重点调查土壤污染类型、污染程度、分布范围或点源污染影响状况、污染物种类、来源等,了解重点区域现场及四周环境,调查区域土壤污染代表性

9、。调查区域类型划分以市、县域为根底调查单位,对区域内土壤类型、成土母质、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类型、浇灌水源等进展调查,据此划分土壤调查区域。普查区域普查区域重点指耕地、林地原始林除外、草地、未利用土地等区域,把握普查区域的分布范围、面积等,建立所布设的普查点位与其代表性区域内的土壤、环境间的关联关系,以利于实现普查点与其所代表区域间点、线、面之间的结合。重点区域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共定义了 10 种污染类型的场地作为重点调查区域,各省应以省辖市为单位,通过调查将区域内全部符合各污染类型的场地作为重点调查区域,重点区域的选取应符合全面性原则。10 种污染类型的重点区域定义如下:重污染行业企业

10、及周边地区。重污染行业企业主要指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 13 种重点行业企业。依据各市主要行业特点、企业规模、污染物排放量、直接或间接对土壤造成污染及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程度综合确定,特别留意粗放型土法生产企业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重点指近 20 年内遗留或遗弃的工业企业场地包括已经转变用途的遗留或遗弃的工业企业场地 和城市已废弃的加油站。工业

11、园区及周边地区。按国家级、省级及市级工业园区的优先选择挨次,重点选取建成时间较长的化工、电子、生物制药等污染较重的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燃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其周边地区。重点指使用时间在 5 年以上包括已经转变用途的填埋、堆放、燃烧处理处置场地。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指依据油田、矿区规模、开采历史、周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及环境敏感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的场地。污水浇灌区。指污灌历史较长、有污染反映或疑心受到严峻污染的浇灌区域。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周边。主要蔬菜基地指种植面积在 100 亩以上规模较大的城郊主要蔬菜基地。畜禽养殖场指常年存栏量在 500 头以上的猪、3 万羽以上的鸡和100

12、 头以上的牛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到达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周边。大型交通干线两侧。选择使用时间较长的国、省道高速大路两侧确定范围内土壤南方地区约为 150 米,北方地区约为1000 米范围,包含所选交通干线上的收费站、效劳区加油站所在地,各省可选择 2 条以上大路。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结合省、市地方政府需要,选择土壤污染引起的疾病高发区、土壤污染纠纷多发区和重大污染事故场地及其影响区等政府高度关注的热点地区。其它地区。指废旧电器、汽车等拆解场地、灭钉螺区、灭蚁区或规模较大的木材防腐处理场地及其影响区。混合区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同一土壤类型、耕作状况根本一样的相邻区域;也包括同

13、一网格内土壤类型交差分布的区域。点位布设土壤调查点位分为普查区域调查点位、重点区域调查点位、背景调查点位剖面点。普查区域调查点位布设普查区域承受网格法均匀布点,由省级环保部门利用 1:25 万或其它比例尺,各省依据实际实状况而定电子地图进展网格布点,各市、县按省级环保部门供给的点位经纬坐标进呈现场勘查、定点,最终形成普查区域内土壤调查监测点位库。以省为单位利用 Arc GIS 软件在 1:25 万或其它比例尺电子地图上统一划分网格,按国家要求的耕地 8km8km、林地原始林除外和草地 16km16km、未利用土地 40km40km 尺度划分网格表 1。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与耕地相结合的区域重

14、点指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的边缘区域,按耕地布点要求结合到耕地与林地、草地、未利用土地交差的网格中进展布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依据实际状况适当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如城市用地,并对点位密度进展适当调整,对根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主产区开展加密布点调查。选用 1:25 万比例尺以外电子地图进展布点的,上报国家的点位图需统一标注在 1:25 万电子底图上。表 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布点根本网格要求土地利用类型耕 地林地原始林除外、草地根本网格密度8km8km16km16km备选网格密度及要求4km4km、5km5km、10km10km、12km12km、16km16km10km10km、20km20km。超大

15、面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林地、草地可扩大到 50km50km 或更大,或在四周距边界 5 km 区域各布设 1 个代表点。区域面积缺乏一个网格的在距边界 5 km 区域任意地布 1 个点未利用土地可利用的不行利用的40km40km-50km50km。区域面积缺乏一个网格的在距边界 5 km区域任意地布 1 个点在四周距边界 5 km 区域各布设 1 个代表点 完成电子地图网格划分后,利用 GIS 软件在电子地图上制作网格中心点网格划分为正方形,网格及中心点位见图 1,网格中心点即为土壤调查点位。将中心点经纬度信息转换为数据文件格式,按全国统一编码要求由省级环保部门进展全省统一编码。现场勘查时

16、需要通过 GPS 准确定位初始调查点位。 图 1网格布点及中心点位示意图重点区域加密点位布设各省依据实际状况通过调查确定需要进展加密监测的重点区域, 在重点区域外四周一样土壤类型地设置 1 个背景点,作为该重点区域土壤调查比照点。重点区域调查点位布设,由市、县监测部门按指定方法进呈现场布点,并测定点位的经纬度坐标,报省级环保部门进展电子地图定点,按全国统一编码要求由省级进展全省统一编码,以确定重点区域内土壤调查监测点位。重点区域所布设的监测点位应满足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需要。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周边地区废气污染企业及其四周土壤,点位以污染源为中心的四个方向放射状布设,每个方向依据废气污染影响范围确定

17、布点数,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适当增加监测点;废水污染企业及其四周土壤,沿企业废水排放水道带状布点,监测点按水流方向自纳污口起由密渐疏,布点数量依据废水排放水道的长度确定;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布点综合承受放射状、均匀、带状布点法。具体网格要求如下:表 2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地区布点根本要求企业类型企业规模及污染影响范围1、国家级特大型以上规模企业、根本布点要求加密布点要求废气通过确定高度烟囱排放;2、废气污染严峻或排放有害气体 放射状布点,每个方向至少个点以上四个方向、烟囱影响范围内主导风向下风向增加 2布设 5 个点废气污染源的污染源省级大型以上规模企业、废气通 放射状布点,每个方向至少主导风向下风向

18、增加 2四个方向、烟囱影响范围内过确定高度烟囱排放布设 3 个点个点以上其它四个方向 1000m 范围内,每主导风向下风向增加 1个方向至少布设 2 个点个点以上1、国家级特大型以上规模企业;至少布设 8 个点,沿单独排按水流方向自纳污口2、废水及污染物污染严峻的污染 水渠或直接排入的河流沿源河渠布点起由密渐疏废水污染源省级大型以上规模企业至少布设 5 个点,沿单独排按水流方向自纳污口水渠或直接排入的河流沿河渠布点起由密渐疏其它至少布设 3 个点,沿单独排按水流方向自纳污口水渠或直接排入的河流沿河渠布点起由密渐疏注:大型企业原则上要求在企业内采集土壤样品。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按场地大小进展网

19、格布点,布点网格根本要求为 50m50m网格面积约 4 亩 1 个点,可依据场地大小调整网格尺度。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首先按园区大小进展网格布点,网格尺度依据园区级别、面积而定,国家级工业(园)区不大于 500m500m, 省级工业(园)区不大于300m300m, 市县级工业(园)区不大于 200m200m;其次,园区内的重污染行业企业布点依据 5.2.1 要求进展调整。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燃烧处理处置场地及其周边地区点位以填埋场地为中心由密渐疏向四个方向放射状布设,每个方向在场地周边 500 米范围内至少布 2 个点;场地四周有水源流过的, 应在河流流经场地的下游 1000 米范围内至少布

20、设 3 个点。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油田和采矿区污染物分布空间异质性强,布设土壤采样点时,应综合考虑这一特点。原则上,其点位以油田或油井群、主矿区为中心由密渐疏向四周放射状布设;开阔地带油田或矿区,按以油井或矿口区为中心沿四个方向每个方向至少布 2 个点对油井可在 100m 内布点;依靠山体的矿区在矿口区按扇形 3 个均匀角度每个方向至少布 2 个点。在油井群、输油管和落地原油污染严峻的地块以及矿渣堆放处应依据具体状况适当加密布点。污水浇灌区依据收集资料确定灌区边界、干渠及污水流向;承受网格布点, 监测点自污水灌入处按水流方向由密渐疏,污水灌入处 1km 范围内网格不大于 100m100m,1

21、km 外网格原则上不大于 500m500m; 面积为 1 万亩的灌区,其采样点数可把握在 50 个左右。可依据污灌区面积、浇灌污水量以及危害程度,按实际需要作适当加密调整。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地主要蔬菜基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按网格布点,网格尺度按100m 100m 设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地有污水排放的,等同于废水污染企业周边布点,依据 5.2.1 要求进展调整。大型交通干线两侧依据所选择大路的里程数原则上按 50 公里等距离划分间距,同时兼顾省辖市内大路段和车流量,按同一省辖市内大路段设一个间距点的原则进展调整,在每个间距点两侧 50 米、100 米、150 米北方地区可适当调整至 10

22、00 米范围内,增加 300 米、500 米、1000 米等处放射状布点。原则上 1 条大路各选择使用时间较长的 1 个收费站、1 个效劳区加油站进展调查,收费站按上述间距点要求进展布点,效劳区加油站按 50 米、100 米、150 米北方地区可适当调整至 1000 米范围内,增加 300 米、500 米、1000 米在外侧进展单侧放射状布点。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按特定需要,承受上述方法之一或综合上述方法进展加密布点。其它疑心污染区域按特定需要,承受上述方法之一或综合上述方法进展加密布点。重点区域土壤及水质、农产品采样点位布设各类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样品采集规定见表 3。要求采集地下水、地表水和

23、农产品样品的重点区域,采样点与该区域土壤采样点要求统一。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的采集执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背景点位布设以“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值调查布设的 4095 个土壤典型剖面和 862 个主剖面点位作为本次调查的背景点,原布设点位已不具备采样条件的,取消该背景点,但应供给原背景点的现场景观照片和出具核准说明书。背景点内包含土壤剖面点,剖面的规格一般为长1.5m,宽 0.8m,深 1.2m,具体采样要求见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样品采集保存技术规定。各省应组织对土壤典型剖面进展重勘查,并绘制 1:25 万比例尺的土壤典型剖面及主剖面比照调查点位分布图。点位优化调整混合区域依据调查资料和调查网

24、格划分状况,对均匀布点的相邻监测点位,如所代表区域内土壤类型和作物种类一样、污染物分布很可能均匀,可将相邻区域合并为同一土壤采样单元,对合并区域内土壤按均匀布点采样,混合样品进展监测分析,削减试验室分析样品量。分析结果应代表原划分的各个网格内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主要适用于草原和沙漠地区。重点区域加密布点后,该区域内原有的按普查区域网格布点法所布设的网格点自动取消,保证重点区域不进展重复布点。样 品 采 集 要 求重 点 区 域 类 型土 壤地下水地表水重污染行业企业及周边地区工业企业遗留或遗弃场地城市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固体废物集中填埋、堆放、燃烧处理处置场农产品农业区表 3重点类型区土壤布点及环

25、境样品采集要求一览表地及其周边地区油田、采矿区及周边地区污水浇灌区含剖面浇灌水主要蔬菜基地和畜禽养殖场地浇灌水大型交通干线两侧社会关注的环境热点地区其它疑心污染区域如同一网格区域内土壤类型不同,则应按不同土壤类型将该区域分别并入到四周同类土壤网格中,取消该网格内中心点。或按该网格内主要土壤类型进展定类,选取该网格内主要土壤类型区域布点。同时做好土地利用方式状况的记录。省域交界处跨越两个或多个省的网格区域,应在该网格内所占面积较大的省域内布点。背景点与网格中心点落在同一网格内时,选取背景点作为该网格内的监测点位,该背景点表层样代表该网格内的监测点位样。普查区点位布设经现场勘查,遇到以下几种情形的

26、,应予以调整:网格中心点落在大面积的河湖、库面的,应取消该类网格中心点;局部网格落在河湖、库区内的中心点,应将点位平移至网格区内的最近距离的非河湖、库区选择备采点。网格中心点落在山地,中心点所在山地采样困难的,取消该类网格中心点,在山地四周边缘区布点网格内选取或增加监测点作为备采点。网格中心点落在大路带的,在大路两侧 150m 以外分别选取一个点作为备采点。网格中心点落在高原戈壁、沙漠区,区域受人类生产活动影响较小,可适当将相邻网格区域合并,缩减区域内监测点位。地图布点与现场勘查校正通过上述方法确定的调查区域内理论监测点位集,还要通过必要的现场勘查,最终对理论布点进展检验和优化。现场环境条件不具备采样条件需要调整点位的,现场点位调整后要对电子地图网格所布点进展调整,最终形成调查区域内实际需要实施监测的点位集。现场勘查可与采样行动结合:在按已布设的监测点位实施采样 时,可依据现场环境条件进展调整,记录调整缘由和调整结果,确定的监测点位地理属性,校正原调查点位。留意事项布点验证在点位布设不能最终确定前,可进呈现场调查及预采样,依据背景资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