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_第1页
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_第2页
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_第3页
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_第4页
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儿童哲学是走向儿童的一种方式 余昆 儿童有成人无法抵达的心灵中心 威尔士诗人R.S.托马斯的代表作孩子们的歌,从儿童的视角写出了儿童的心声,写出了成人无法抵达的儿童心灵的深处。诗的前半部分这样说: 我们活在自己的世界, 这世界太小了, 你们弯腰也进不来, 即便是手脚并用, 你们成年人惯用的小花招。 就算用擅长分析的目光, 搜寻和试探, 就算用顽皮的表情, 偷听我们的谈话, 你们还是找不到那个中心 我认同这样的“童声。相信儿童确实有成人无法抵达的心灵中心,也相信不仅是儿童,人的每一阶段、每一个体都有如此这般的“自我空间。当下所流行的“同理心,或许可以将这种“

2、无法抵达向前推进一步。 如何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对教育者而言尤为重要,由于这是个体发展和因材施教的基础,唯有看清儿童,才能做出支持他们的教育。 我曾邀请几位朋友回想孩童时代自己上课时可能产生的疑问,并尝试以成人的思维去提问。我相信这样的疑问是有意义的,由于儿童提出的问题必定会同自我产生关联;假若仅仅是课本上或者老师提出的问题,儿童需要转换后才会与自己关联起来,如此学习才可能有效甚至高效。 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假如环境安全、师生平等、学生能够得到激励,再加上多种合作探究方式,那么学生的疑问便会源源不断地得到来自不同视角的不同人的解答。这不仅能够给予提问者合理的解释,也给所有参

3、与者返还“集体的聪慧,这份聪慧属于所有共创者,也包括所有的认真倾听者。 这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想象力的迸发、知识的交流、思考的推进、理解的深入都真实发生了。 “哲学起源于诧异,探究走向意义 儿童的好奇与生俱来,试想他们第一次睁眼看见、第一次伸手触摸、第一次独立行走,一定会遇见十分多希奇的事物,心中充满无限的不解,有些靠自己的摸索和感受,有些依靠向他人提问来寻求解答作为成人,我们是否注意到了那些千奇百怪的问题,是否意识到这些问题的价值和意义? 柏拉图说“哲学起源于诧异,正如常识满足于习以为常,对课文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诧异,我们有理由认为:“好奇是“发现世界的窗口。 我们

4、成长过程中的疑问都被解答了吗?为什么成人后就不再发问了?儿童哲学先驱马修斯在童年哲学里说到:一旦儿童适应学校,他们便知道学校只期待提“有用的问题,于是哲学要么走入地下或许这些孩子会隐秘地继续在内心里思考而不与他人共享,要么便处于完全的休眠状态。 成人乐于区分真实与假设,指向收敛;儿童却擅长自由地运用想象力,朝向发散。马修斯在与儿童对话一书中给出了一个案例:他以教室里的盆景为刺激物,问孩子们“植物会不会有欲望,他们给出了以下说法: 假如你砰的一声撞到它们,它们不会哭,可能会有些伤痕,然后逐渐死去。 在花里面,有些东西像眼睛。 植物可能可以彼此交谈,例如用无线电波,或者飘来飘去的尘土,或者委托蜜蜂

5、蝴蝶? 第一个回复可以看出孩子的爱与同理心,第三个回复有可能引发科学知识,我们貌似没有发现孩子对“植物是否有欲望这个问题的聚焦回复,但也有相关性。譬如其次个回复,假使老师追问:“你是说花有与眼睛类似的东西,所以它看得见世界,于是有了欲望吗?孩子假如赞同的话则说明他在思考有欲望的前置条件是“看得见那些想要得到的东西,继续追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会产生欲望吗?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对“欲望一词的理解也就越来越深了。 诚恳、独立、自省、妥协、正义这些词语我们并不陌生,但当我们认真地提问“它们毕竟是什么意思?时,生怕大人也不一定说得出个所以然。以“妥协为例,假如“决不妥协成为孩子坚强的信念,那么当“

6、遇见妥协的时候,孩子会有很大的挫败感和无所适从感,“什么事都不能妥协吗?以及“什么事都能妥协吗?两个问题的抛出,会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再佐以生活实例为内容的话,“怎么做也会同步实现。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不至于“人云亦云,而是会生发自己的判断力。 思辨与价值,算不算解决之道 当老师向孩子抛出一个个刺激性问题时,孩子的思考是发散性的,此时假若没有老师的支持,学生的思维可能会不断地腾跃,问题也在不知觉间转换,这就需要老师有引导学生思考的能力。这种不受限的“发散性思考对想象力、表达力大有裨益,但也需要老师适时地给出回应,积极引导并将问题聚焦,才能达成理解的目的。 当孩子步入小学中、高学段后,他们渐渐开始

7、具备抽象思考的能力,期待有认识世界的工具。我们可以在与孩子的交谈中,给出一定的思维工具,以便他们“收敛性思考,得出结构化结论,这样的思维工具具备可迁移性,在好多的场合都可以适用。 “发散性思考和“收敛性思考均是必要的。后者更像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思辨课程中这是目的;而在儿童哲学课程中,思辨是工具,是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给出的“脚手架,可以让孩子当前的思考和探究更有效,获得感更强。 当一个人能夠分清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时,他一定会依照对的、正义的方式去行动吗?答案是“未必。世界是繁杂的,环境是多变的,聪明、懂道理、有辨识能力的人并不一定会做出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行动,甚至决策过后仍旧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8、。 那么,在纷繁的世界中,到底如何行动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价值算不算指引?思辨与价值的结合,算不算解决之道? 这里给出一个案例:老人倒地是否扶?假如你立刻选择去扶,起作用的是内心坚持的“良善、互助的价值观,为什么不担忧被冤枉,是由于你坚信“法治、公允与沟通的价值信念;假如真的被冤枉而得不到证明,即使郁郁在心但下次面临同样的境况时还能因“良善与互助而继续帮助,这对应着“宽容的价值观。做出行动决策的往往不是利弊的分析,而是价值的判断和选择,由于利弊有变化,但价值却相对恒定,是价值观在实质指引着行动,符合“冰山理论的解释。9202281F-5CBE-430A-919B-72421E0A808C

9、对话式教学与儿童哲学 “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工程的初始階段,我们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分类,选择了54个价值,例如:平和、坚毅、自信、沟通,独立、自省、仁爱、契约,尊重、规矩、权利、责任、正义、法治、平等、多元这些价值无论古今中外,都具备一定的通用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共识。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些词语,工程组编写了童书,以故事诠释价值,这也是工程的目标之一:以孩子的规律启蒙哲学。虽然这些价值得到广泛认同,但并不适合直接给予,最好的方法是让儿童在阅读中做初步的理解和思考;同时,每个词语包含的意义并非单一的,我们通过课程与孩子辨别情绪,让学生拥有多元化的理解。 工程并不囿于知识

10、的传递,更多的是专注于思考的激发、思维的发展,创造一个追求聪慧的课堂和环境。“爱聪慧是“哲学一词的原意,也是儿童哲学课程的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面对的是多个班级,个体自律力的差异增加了班级管理的难度。为了让课程更有效,更大程度地实现学生平等,表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我们不断尝试做双师课堂协调教学的摸索,将更多的环节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参与机遇。 除此之外,我们还举办多期富好玩儿味性的“品格月综合实践、每年一次的“儿童哲思创想大赛、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以及每年暑假在乡村学校推广的儿童哲学阅读。未来,我们计划以工程的形式,将孩子日常阅读的一部分转变为哲学性阅读,让思辨、提问、对话在日

11、常中发生;也将与老师一起共读、观课、探讨,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哲学,从这里出发,找到看见、理解儿童的途径。 评估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块。儿童哲学的评估维度与常规课程有所不同,罗伯特费希尔提出“智行为习惯,包括:好奇提出深刻而好玩儿的问题;合作参与探讨;批判性提供理由和证据;创造性产生和建立想法;关心性培养自我意识和关心他人的意识。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都不是知识性的目标,像“合作“创造“关心这样的词语本身就表达着价值的意味。这些目标在儿童哲学的教学中得到实现,假如往下细分,评估可以做到可及、甚至量化。 “智行为习惯旨在改善思维的对话方式为教学提供评估维度,我们的课堂可以用“对话式教学来理解,师生平等、

12、关注每个人的参与是基本特征,假如抛开其他,类比于“人是目的,可以说“对话就是目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朝向更广泛参与、话题更聚焦、更有意义、探究更顺畅的对话进行,从而形成更高质量的对话,知识性的获得就只在其次了。 但是哲学性高悬其上发挥价值也是不可忽略的,譬如主题的哲学性、探究方法的哲学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通过双方的交谈,在问答过程中不断透露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逐步从个别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定义、知识。 儿童哲学课程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助产术问题的探究走向“基本问题,指向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定义、知识。 我曾有一次看到孩子们玩跳沙发的游戏,其中一个孩子刚要往下跳的时候,

13、听到了“等一下的声音,便马上收住了力量,人自然地落下来。我问她:“你为什么不能停在半空?她回复说:“由于我太重了。我问:“轻的东西就可以停住吗?孩子回复:“是的。我举反例继续问:“那羽毛为什么往下掉?假如她回复是的,我再追问:“月亮有没有重量?为什么这么重却不掉下来?并引导她思考:“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这是一次日常的对话,并没有预设探究的目标,但都在中途生成了,譬如理解轻与重的界定、相对性,最终走向科学。 儿童哲学可以很大程度地将儿童放在“开启的状态,儿童会因感受到安全而倾吐心声,由此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探究时,当我们不以常态的价值观去做出明显的判断和改正时,儿童便会在共同的聪慧碰撞中形成

14、新的认识,成为自身的行动指引,形成他们还不够全面、成熟,但足够丰富和多元的价值观。 当然,假如孩子的陈述中有一些超越人际边界的状况出现,譬如伤害(包括伤害自我和伤害他人)、欺凌、有意欺骗等,教师需要做出适当的干预和引导。必要时,继续以对话方式与孩子交流,以举例、反例等工具进行追问,以新的刺激物刺激新的思考,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关键时刻给予一些特定的支持。 以这样的方式,我们走向儿童,理解他们并找到让彼此舒适的相处方式,成为聪慧上、心灵上的伙伴。对于工程老师,我们也认为:这是一种教育观。理解儿童的途径除了儿童心理学,还有儿童哲学,前者更多是居于成人式的观测和单方的解读,后者则是儿童式的共同参与和共同发现。 附: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工程 2022年5月,伊顿纪德品牌与21世纪教育研究院、青童教育联合开展故事田儿童哲学公益工程(简称“故事田工程),面向全国偏远山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以“酷思熊儿童哲学童话丛书为载体,让儿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演故事,爱思考、会行动,“用孩子的规律启蒙哲学,开启村小儿童的价值世界,唤醒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