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_第1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_第2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_第3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_第4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受美学的借鉴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承受美学的借鉴论文关键词:承受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承受美学借鉴途径论文摘要:在承受问题视域下,承受美学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把期待视野、审美经历、读者参与和第二文本等承受美学理论的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关注的视角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由教育转向承受,从灌输论转向承受论,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效果,到达预期的教育目的。承受美学,亦称“承受反映文论,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美学理论派别。其创始人是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承受美学使西方文论由“文本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将文学

2、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承受上,是以读者研究、承受研究为着力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承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注定是为读者创造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假如没有读者的能动承受,文学作品将毫无意义。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和承受过程中才能得以表达和印证。从承受问题的角度看,承受美学所关注的读者承受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承受是两个类似的概念,具有相通性。将承受美学的承受理论观点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既转换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又把一些新的教育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不无禆益。一、思想政治教育

3、借鉴承受美学理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承受问题的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对承受美学理论的借鉴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1.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承受美学的必要性(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承受美学理论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进步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鉴别、欣赏和创造才能,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进步人们的生活情趣,使人们在思想感情上全面安康地成长。美育能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去承受美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审美情操,获得精神的满足与愉悦。美育的这些独特性,使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直以来美育并没有引起足够

4、的重视。(2)有利于“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的结实树立“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其根本的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教育教学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承受美学强调研究读者的重要性,确定读者的中心地位,认为读者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读者绝不是被动的承受,也不能陷于情感的束缚(被感动),而要靠自我的自由使作品复苏。读者的自由一旦受到损害,就不能生成美的对象,作品就不能得到实现,获得现实的生命1。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形式是“灌输法,此种教育方法过分强调施教者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承受者的主体性。通过对承受美学理论的借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得到大力贯彻和施行。(3)

5、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进步承受美学理论认为,在文学作品活动中,文本的传播和承受效果的好坏,重点取决于读者而不是作者。也即是说,承受者的承受是最本质的,是它赋予了文学作品生命。因此,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应以施教者施教的方式方法为重点,而应以承受主体的承受状态为重点,将承受主体的承受效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有效性的“试金石。2.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承受美学的可能性(1)思想政治教育与承受美学在承受活动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承受美学理论认为,整个承受活动是由作者、承受主体、承受客体、承受媒介和承受环境等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活动与其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作者相当于老师,承受主体相当于学生,承受

6、客体相当于教科书,承受媒介相当于教学方式或方法,承受环境相当于教育环境。承受美学理论对承受主体的高度关注以及该理论的深化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讨论承受主体的承受问题提供了根本科学根据和方法论根底,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借鉴承受美学理论,进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开展的步伐,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活动本身具有独特之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承受与承受美学中的承受虽然有共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从承受美学理论角度来看,对精神客体的承受活动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承受,如对科学命题、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等的承受;二是对价值认识成果的承受,如对善恶、美丑

7、、好坏等价值观念、价值准那么、价值导向的承受。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后者,即价值认识方面的承受,其目的主要是使承受主体树立起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承受是关于思想政治信息的承受问题,这些信息与其他学科的信息有不同之处:一方面,它们不具有通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直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社会政治倾向性,因此相对来说,这些信息的承受有更大的难度。因此,不能简单地直接套用承受美学理论,而是要借鉴其根本观点和方法,来进展详细的研究和应用。二、思想政治教育借鉴承受美学理论的途径加强受教育者的承受研究是新形势下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促进思

8、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了承受问题,也就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借鉴承受美学理论。1.借鉴“期待视野以促进“视野交融“期待视野是承受美学理论家姚斯美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文学承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历、兴趣、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程度,在详细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2期待视野包括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兴趣、直觉才能和承受程度等,会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开展而不断变化。所以,读者和作品的“视野交融成为承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对“期待视野的借鉴在于,从承受的差异性出发,找到进步承受效

9、果的根本动因,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建构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交融,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到达预期的最正确效果。第一,成认承受差异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作为一定历史背景下从事不同理论活动的社会人,其主体性特征的差异将导致承受效果的差异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承受活动始于“非零起点,他的知识程度、理论活动、思想状态和社会的文化传统等构成其主体意识和认知构造,决定受教育者在承受过程中的能动选择性。教育者要转变实现思想认识整齐划一的习惯思维,肯定积极性差异;同时区别对待消极性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承受。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不同程度的承受取决于一系列内外因

10、素,但最根本的一点是人的内在需要。人的内在需要是承受差异存在的关键,也是实现受教育者“视野交融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活动是在受教育者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展的,需要越强烈,主体的承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有受教育的需要、向善的需要、进步的需要、进步思想境界的需要。教育者必须把握这些需要,并有意识地开发这些需要,这样才可以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场面,优化承受;另一方面,如同承受美学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才能实现“视野交融一样,美学教育对承受的优化至关重要。人的需要可以升华,需要构造可以优化,优化需要即优化承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效果不仅受制于受

11、教育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取决于需要的程度和层次。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的需要进展针对性地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受教育者独立考虑和自我教育,激发正当而合理的需要,节制不合理的需要,努力实现“视野交融,进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承受效果。2.借鉴“审美经历以实现“顺利承受承受美学认为,“审美经历是“读者在作品承受中积累起来的审美记忆、形象信息等构成的直接经历、间接经历、感性经历和理性经历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受教育者也有一个“审美经历,它是受教育者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流中积淀下来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与选择、理解和认知的动态过程。受教育者的“审美经历具有预置性和可衔接性,对将要受到的思想政治

12、教育起着评价和选择的作用。当受教育者认为施教者所传授的内容、思路和方法与自己的审美经历根本一致或相近时,一般会顺利承受;反之,就会抵抗。如何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审美经历中的积极因素,让受教育者欣然承受思想政治教育呢?承受美学认为,在“审美经历与作品中间,应该有一个“美学间隔 。这种“美学间隔 “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远近适中4。借鉴承受美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脱离现实,又不能完全成为社会现实的传声筒,要把握好适宜的“美学间隔 ,让受教育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既不是晦涩难懂、遥不可及,又不是口头白话、浅薄无趣。同时,教育者要亲密关注受教育者的“审美经历,尤其要重视受教育者“抵抗承受的心理

13、研究,以开阔的视野、创新的思路、周密的考虑和广泛的引用,从多种角度、多个层面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获得受教育者心理上的共识,从而实现“顺利承受。3.借鉴“读者参与以优化承受主体地位承受美学提出让读者参与到作品中来,充分发挥读者的能动性。姚斯指出:“只有通过承受者的媒介,作品才会进入变化着的、表达某种连续性的期待视野。而在这样的连续性中,简单的承受将转化为批判的理解,被动的承受会转变为积极的承受,被认可的审美标准将转化为新的、超越这种标准的文学消费5。很显然,在承受美学看来,作品的价值随着承受者的参与,将会得到不断的修正、丰富和补充。因此,姚斯认为“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承受者能动

14、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6。过去,我们比拟容易把教育者当作指导者,没有深化体会出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而且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总是分出主客双方。而事实上,也存在着双方同时都是主体的互相作用方式。这也就是国外有的哲学家讲的“主主形式,它打破了传统的“主客形式,突出了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这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使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形成良性互动并凸显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呢?承受美学在这方面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有意留下空白,留下考虑的余地。承受美学家们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具有未定性,都不是决定性的或自足性的存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构造。“正是这些未定性和空白

15、点,为读者留下想象、丰富和补充的余地,促使读者参与对作品形象的再创造,也鼓励着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7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主导性、统一性和确定性,应该效劳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开展要求,在总的目的、根本内容和施教主要途径等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和承受美学相似的“未定性和“空白。“未定性是指主导性、统一性前提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内容的多样性、方法的变动性、途径的全方位性,正是未定性为受教育者搭建了积极参与的广阔平台。“空白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施教过程中为受教育者留下进一步考虑、想象的空间。当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越来越强,我们要在施教过程中主动适应这种变

16、化,顺势而为,使受教育者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体验、要求和建议,优化其承受主体的地位。4.借鉴“第二文本以增强承受效果承受美学认为:“未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是第一文本;经过读者阅读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是“经过了读者主观的润色、加工与改造,浸透着读者的思想感情。8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建立在“第一文本的根底上的。从思想政治教育承受的过程来看,教育者要灌输的内容应该是“第一文本,而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进展理解、想象、体验、改造后形成的新认识,应该是“第二文本。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关键取决于受教育者形成的“第二文本。关注、研究受教育者的“第二文本,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变化的轨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者调整教育内容、改良教育方法,进步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事实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开展,受教育者的对外交流广泛、信息丰富、思维活泼,其思想也呈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这就要请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第二文本的认识上谨防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将受教育者的“第二文本简单化;在教育方法上,要注意点和面的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