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_第1页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_第2页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_第3页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_第4页
高考地理易错知识点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图三要素的易错知识点易错分析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忽视图中的指向标,仍然按照“上北下南 ”的方法判断方向; (2)对比例尺理解错误,不清楚比例尺的缩放状况。同学们在复习中要关注以下相关知识:一、如何在地图上确定方向在一幅地图上判断方向,首先要看是否有经纬网或指向标,如果有经纬网,则根据经纬线的走向判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如果有指向标,则根据指向标的箭头方向来判断(一般箭头指向北方); 在没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情况下,按 TOC o 1-5 h z 照一般规律来判断(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有经纬网或者指向标的情况下,由于其方向与普通情况不一致,同学们极易判断

2、错误,判断时可转换试卷或者书本的角度,使其与我们习惯的方向一致(即面对地图,上侧为北方),然后进行判断。以上情况为平面上方向的判断。在宇宙空间中,如地球公转示意图中,只有东西方向,且方向根据地球公转的情况来判断(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二、比例尺复习点睛比例尺的缩放地图比例尺缩放的计算中常出现“放大(缩小) ”、 “放大到 (缩小到 ) ”和 “放大了 (缩小了 ) ”等问题。比例尺 “放大到 ”原先的几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几 ; “放大 ”几倍或 “放大了 ”几倍是比原比例尺多了几倍。例如:“放大到 ” 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2; “放大 ”或 “放大了 ” 2倍,就是原比例尺乘以3。同样

3、,原比例尺“缩小 ”或 “缩小了 ” 1/,则原比例尺乘5以 4/5; 缩小到 “” 1/5就是原比例尺乘以1/5 。图幅的缩放图幅的缩放是面积的缩放,而比例尺的缩放是长度的缩放。例如,比例尺放大到原图比例尺的2 倍,则图幅面积放大到原图面积的4 倍。实地范围和纸张大小已定,绘制地图时要求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其方法是先用纸张的长度除以实地长度,得出长度比例尺,然后用纸张的宽度除 以实地宽度,求出宽度比例尺,然后比较长度比例尺和宽度比例尺的大小,只能选用 较小者或比较小者更小一些的比例尺,而绝不能采用大于较小者的比例尺。例如:用 长和宽各1米的纸张绘制中国地图,可根据纸张长度和中国东西距离(约520

4、0千米)求出长度比例尺为1 :5 200 000 ,根据纸张宽度和我国南北距离 (约5 500千米)求出宽 度比例尺为1 :5 500 000。然后可以得出在这张纸上绘制的中国地图比例尺不得大于 1 : 5 500 000 。比例尺的大小与坡度大小、风力大小的关系(1)等高距和等高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坡度越大;比例尺越小,坡度越 小。(2)等压距和等压线疏密程度相同时: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 ;比例尺越小,风力越 小。(3)等高(压)线疏密、比例尺、图幅相同时:等高距 (等压距)越大,坡度越大(风 力越大);等高距(等压距)越小,坡度越小(风力越小)。比例尺的大小是指其比值的大小,即分

5、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同样的图幅表示 的实际范围越大,其内容就越简略;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同样图幅表示的实际范围 就越小,其内容就越详细。等值线弯曲状况判断不准易错分析学生易对影响不同等值线弯曲的因素没有理解和掌握,且不能根据题目 中给出的条件来分析问题而出错。在复习中药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等值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高低变化规律。如果记忆不牢或者怕记忆不准确,可采用下面两个方法来确定:(1)垂线法 在等值线图上弯曲最大处的两侧作各等值线的垂线,方向是从高值指向低值。若箭头向中心辐合,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低值区;若箭头向外围辐散,则等值线弯曲处与两侧相比,为高

6、值区。(2)切线法在等值线弯曲最大处作某条等值线的切线,比较切点与切线上其他点的数值大小。若切点数值小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低值区;若切点数值大于其他点的数值,则为高值区。、等值线的特征.同线等值: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等值线,在同一条线上,其地理特征的数值相等如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同一条等震线上,烈度相等。.等值线应为闭合曲线:任何一种等值线,都应是闭合的曲线,虽然在图中可能 看到不闭合,这是因为受图幅大小的限制,如果图幅非常大的话,它一定是闭合的。.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由于一条等值线上的值是固定的,因此同一个点只可能在某一条等值线上,但等高线在陡岸处可能重合。.等值线密集的地方,表示

7、该地理要素在单位距离内的变化幅度较大,反之则较 小。如果是等高线,则坡度较大;如果是等压线,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如果是等降水 量线,则降水的变化幅度较大。经纬网的特点不能灵活运用易错分析容易出错的地方:1)对经纬线的长度变化特点判断不清,容易受视觉的误导,误以为相邻两条经线 在不同纬度间隔的距离相等。2)不能正确比较比例尺的大小。(3)方向判断错误。图中经纬线均为曲线,极易使学们形成视觉误差。(4)对有关地球运动部分的时间计算和太阳高度等内容判断错误。解答有关经纬网判读的试题应注意以下内容:一、经纬网地图上的长度.所有的经线都是等长的半圆,理论上讲为赤道长度的一半。而纬线的长度则是从赤道向

8、两极递减,赤道最长,南北纬60度的纬线圈为赤道长度的一半。.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 的地点间隔的实际距离是 111千米(也有的教辅上是 110千米,做题过程中同学们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的进行计算,下同 )。同一纬 线上,经度相差1 的地点间隔的实际距离是 111千米X cos 脑(蕤环线的度数)。.根据上述内容可以推断出,相邻纬线之间的长度间隔相等;相邻经线之间的长度间隔不相等,在赤道处最大,在极点处为0(这点在圆柱投影图中尤为重要)。、根据经纬网或者经纬度判断方向.在有经纬网或者经纬度的情况下,南北方向可以直接根据纬度判断,较为简单。难点是东西方向的判断,地球自转的方向无论南北半球都是自

9、西向东,两点间判断方向要取最短距离,即两点间的劣弧段。也可按照经纬度来判断,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经度,把两地经度相加,如果两地经度和小于180 ,则东经的地点在东边,西经的 地点在西边 ;如果两地经度和大于180 ,则东经的地点在西边,西经的地点在东边;如 果两地经度和等于180 ,则两地互为东西方向,即说两地任意一地点在东边,另一地 点在西边均可。. 在以极地为中心的俯视图中,应该按照地球自转方向来确定东西方向(注意按照劣弧的方向来判断); 而就南北方向来说,不能直接按照两地的纬度去判断,应该注意沿线运动中,其南北方向有一个转折点(即从极点做该线的垂线,垂足丙为转折点),从 经过转折点的前后

10、分别找出其运动的南北方向。三、球面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我们常见的大圆主要有三类:经线圈、晨昏圈和0 纬线圈即赤道。如果所讨论的点位于这三个圈上,则其最短航线可以确定,按照两点间的劣弧判断即可。若两地经度差等于180 ,过这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两极点为最短航程,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1)同位于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北,过极点后再向南; (2) 同位于南半球,最短航线方向一定是先向南,过极点后再向北; (3) 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确定过哪个极点的为劣弧,再进行分析。两地经度差不等于180 ,则过两点的大圆不是经线圈,而与经线

11、圈斜交,最短航程不经过两极点,而是向两极方向靠拢,可分为两种情况:(1)甲地位于乙地的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同在南半球,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2)甲地位于乙地的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同在南半球,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位于不同半球时需要讨论,方法同上。关于时间计算的易错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1) 在图中找不到地方时或者区时的有关信息; (2) 运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时出错。学生在复习时要关注以下内容:一、地方时计算掌握常见的有关地方时的信息。某地白天的正中间时刻、某地一日内

12、太阳高度最大、某地一日中物影最短、某地太阳位于最南或最北(极夜区除外)、某地物影位于最北或最南( 极夜区除外)、位于平分昼半球的经线上等信息均表明该地所在地方时为12: 00; 赤道上日出地的地方时为6: 00,日落地的地方时为18: 00。有关地方时的知识点。(1) 地方时的概念:同纬度地区,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2)求地方时的依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3)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点的地方时二已知地点的地方时土两地的经度差X4分钟 /1 。【注】加、减原则: 东加西减”,即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东边的用加,在已知地点西边的用减(注意这里的东西

13、方向是人为规定的,以180 经线为分界线,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越靠近180 经线的地方越在东边)。两地经度差计算: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都在东经度(或西 经度 ) 时,用较大的度数减去较小的度数,其差值即为两地的经度差; 若已知地点与所求地点一个在东经度,一个在西经度,则将两地的经度数相加,其和即是两地的经度差。很多同学在进行地方时计算时出错的原因都是对公式掌握不够熟练,或容易出现思维混乱的现象。建议这些同学在进行计算时把计算公式写出来,按照计算公式将已知条件代入,一步一步地计算,千万不要只动脑不动手,否则计算能力差的同学极易出错。、区时计算中要注意的细节问题在进行区时计算时,很

14、多情况下不是因为学生不会做而是因为学生在做题时不注 意细节,没有看清题意而出现错误,所以在做该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细节:.已知经度求该地所在的时区 一一经度数除以 例:新加坡(104 -E)-104+15= 6.9属于东7区。2.在区时计算上我们一般说时间值大的在东”,即:同是东经度经度值越大,时间值越大;同是西经度经度值越小,时间值越大。.注意世界上一些重要地区的时区,如北京 (东8区),伦敦(0时区),纽约(西5 区),洛杉矶(西8区)。.注意给出的地点位于东时区还是西时区。.看清楚题目要求的地点是在所给地点的东方还是西方。.根据东西方向,判断计算时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看清楚题目给

15、出的时间是 24小时制还是12小时制,如不要把下午 3点当作3 点来计算。8.看清楚题目要求的是地方时还是区时,是求哪个时区的区时。9.为了避免错误,计算时最好按行书写,便于对照。 三、新旧一天的问题和日界线.新旧一天或者日界线的问题,是地理学科的一大难点。常见的题目有两类:一 是 给出日界线,要求根据两条日界线的特点找到其他信息;二是给出其他信息,要求找 出日界线的位置,然后进行其他解答如描述新旧一天所占的范围或者比例。解答第一类题,同学们应掌握日界线的一般规律,确定日界线的类型(人为日界线还是自然日界 线),根据不同日界线的特点找到有用信息。解答第二类题,同学们要明确两条日界线的位置,18

16、0经线的位置需要根据题目中有关经度的信息来判断,0时经线的位置需 要根据题目中有关时间的信息来判断。建议同学们一定要画图解答,特别要把方向、日期标注在相应位置上。.地球上的日期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 经线,该日界线的位置不变,但是时间在变化 ;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位置是不断 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时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为一个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3.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 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 180。经线向西至地方时为 0时的经线。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易错点学生容易错三个方面:(1)不能准确

17、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常因把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里各字母的含义弄 混而出错;(2)不能对正午太阳高度进行实际应用,不理解正午太阳高度与热水器吸热面之间 的角度关系;(3)不理解图示所隐含其他有用信息。解决以上问题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太阳高度及其应用.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12: 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者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都是当地该日 的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为 H=90 J 其中H表示当地正午太阳高度;6为当 地纬度,取正值;B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另外, 为避免计算绝对值出错或混淆各

18、字母的取值范围,同学们可将此公式简化为H=90 -心其中 6表示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3.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正午太阳高度与建筑物的采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不挡住后一幢楼一楼的阳光。如北半球纬度为6的某地,楼高为h,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面积和良好采光的情况下,两幢楼之间的合适距离是 LA hcot90-( 6 +23 26 )(2)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能热水器的最佳角度调节 :其基本原理是正午太阳高度随季 节变化,但始终要使太阳光线与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保持垂直 ,以取得最好的吸热效果, 即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与地面的最佳夹角应该是直射点与当地纬度的差值。(3

19、)正午太阳高度与物影的关系:从方向上来说,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所在的方向相 反;从长度上来说,物影的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呈负相关(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二、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的扩展子夜和正午时,该地与太阳直射点均位于同一经线圈上,因而其子夜太阳高度可 TOC o 1-5 h z 以借鉴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来计算(注意纬度间隔的计算)。即处于极昼区的点,其正午太阳高度加子夜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2 倍。根据此原理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如下结论:发生极昼的极点太阳高度一天不变,且等于直射点的纬度 ;若某一纬线圈上正好出现极昼,则该纬线圈的纬度与直射点纬度互余,其上各 处 正午太阳高度等于直射点

20、纬度的2 倍 ;处于极昼区的某一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午夜太阳高度之和等于直射点纬度的2 倍 ;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角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 ;如果太阳直射赤道以外的其他纬线,此纬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光照图判读时的易错点做题时学生容易读不懂光照图的含义,不能将局部图转化为全图,无从下手; 且在涉及陌生的图时易因找不到有关时间、经度等信息而无法做题。学生在复习时要掌握光照图的判读技巧及隐含规律. 确定南北极(1) 侧视图中,通常是上北下南。(2)从地球自转方向上看,逆

21、时针为北极,顺时针为南极(北逆南顺)。(3)从经度数排列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与东经度数由小到大的排列方向相同(或与西经度数由大到小的排列方向相同)。. 确定东西经和东西方向(1)以0 0经线为基准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由西经度进入东经度,即左西经,右东经。(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依次增大为东经度,减小为西经度。(3)同经度,东经度数大的在东方,西经度数大的在西方。(4)异经度,则用两地东西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别东西方向:a.若两地经度和小于180,则东经度的地点在东方,西经度的地点在西方;b.若两地经度和大于180,则西经度的地点在东方,东经度的地点在西方;c.若两地经度之和等于 180 ;两地

22、互为东西方向。(5)判断地球运动方向的常用方法是右手螺旋法则,即虚握右拳,大拇指指向北极 方向,则四指表示地球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确定晨昏线 晨昏线又称晨昏圈,为地球上的大圆,其圆面与太阳光线垂直。(1)在日照图上,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2)据昼夜半球判断:位于昼半球西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位于昼半球 东部边缘与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昏线。(3)晨昏圈始终平分地球(一半是昼半球,一半是夜半球 )。(4)晨昏圈是不断运动的。(5)晨昏线夹在两条纬线之间并和这两条纬线相切,两个切点的地方时分别是0时和12时。.确定太阳直射

23、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始终在黄道面上。(1)确定直射点纬度:在日照图中,晨昏圈一定与某纬线相切,切点的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在数值上是互余的。据此可确定太阳直射点的纬度。(2)确定直射点经度:在日照图上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即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经度。5.确定某地地方时(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即任何时刻赤道与晨线的交点都是6时,与昏线的交点都是18时。(2)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12时,与其正相对的另一经线地方时为0时,即正相对的两条经线地方时相差 12时。(3)经度相差15,时刻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东 早

24、西晚)。(4)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5)区时与地方时一致的地方在各时区的中央经线上(中央经线度数=15附区数)。.过日界线时日期发生变化,即日界线两侧时刻相同,日期不同。.确定季节(1)据晨昏线判断: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并通过南北极点,为二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2)据直射纬线判断:直射赤道,为二分日;直射回归线,则为二至日。(3)南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确定昼夜长短(1)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南或北),哪个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 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或北)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2)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与

25、经线平面交角最大(23 26,昼夜 差 别最大(此时为二至日)。(3)根据同一纬线圈中昼弧和夜弧的相应长度确定昼夜长短:昼长二昼弧所跨经度数/15夜长二夜弧所跨经度数/15 (4)知日出时间为 A时,昼长=2(12-A),夜长=2A;已知日落时间为B时,昼长=2(B-12),夜长=2(24-B);昼长二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夜长=24-昼长。(5)同一纬度的不同地区,昼夜长短相同。(6)南北相对、纬度值相等K JP33的两纬线,其昼长之和为 24小时,夜长之和为24小时,昼夜相对值相等(南半球某纬线的夜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的昼长)。.确定太阳出没时刻(日出、日落时刻)某地日出时刻就是该地所在纬线与

26、晨线交点的时刻,日落时刻为该地所在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并与它们垂直。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时刻相同,即6时日出,18时日落。(2)赤道上各地全年都是 6时日出,18时日落。(3)南北极圈以内在极昼、极夜期的地区,太阳总是在地平线以上或者地平线以下, 因而无日出、日落现象。(4)晨线上的各地同时日出,昏线上的各地同时日落。(5)据昼夜长短推算日出时间A和日落时间B:A=12-昼长/2二夜长/2;B=12+ 昼长/2=24-夜长/2。(6)同一纬度的地区,日出、日落时刻相同。9.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 90,由直射点向南、向北正午太阳高度逐渐

27、降低。(1)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永远为 0。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昼半球的太阳高度大 于0 ,夜半球的太阳高度小于 0 。(2)纬度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3)正午太阳高度的范围为 0 900(4)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 90 减去该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值(H=90 -|e|e为当地纬度,b为太阳直射点纬度,e、b同半球取-“,异半球取“+”。)(5)正午太阳高度与地理纬度相等点的计算: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等点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 之和的一半;另一半球相等点的纬度为直射点的纬度与90之差的一半。(6)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点间的纬度差。10.确定今日与昨日在地球上所占

28、的比例(1)当0经线为0: 00时(0时经线和0经线重合),180 经线上为 12: 00 , 全球两个日期正好各占一半。(2)当0经线为12: 00时,180 经线为0: 00或24: 00(0时经线和180 重合), 全球只有一个日期。(3)当 0时经线在东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小半,旧的一天占一大半。(4)当 0时经线在西经时,新的一天占全球的一大半,旧的一天占一小半。不会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学生易出错的地方:(1)不理解图中各条线的含义和特征;(2)混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不明确图中太阳高度的分布状况。等太阳高度线图一般由经线、纬线和等太阳高度线组成。其中垂线一般表示经线(有时是两

29、条相对经线的各一部分),横线一般表示纬线(有时画成曲线,有时仅仅表示通过直射点的一条线而已),同心圆表示等太阳高度线。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太阳直射点和其他各点的经纬度判断难点提示:就南北方向而言,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就东西方向而言,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两点间经度差等于太阳高度差如果太阳直射其他纬线,则两点间经度差大于太阳高度差。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时间和季节的判断难点提示: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 通过该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 时 ; 通过该点的纬线即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正午太阳

30、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的纬线可以推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晨昏线的判断难点提示: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判断。若最外侧的大圆圈为 0等太阳高度线,则为晨昏线;一般而言,在这种图上,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 而图中其余部分各地的太阳高度均大于0,因此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若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 等太阳高度线,此图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 ,因此该经线上的纬度跨度也应该是 180 。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

31、,最南点为南极 ;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北点以南,北极点与最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南极点;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极点位于太阳直射经线最南点以北,南极点与最南点的距离大小为太阳直射纬度的度数,图上没有北极点。大气热力作用的易错知识点易错分析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各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不能准确判断图中序号的含义,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理解不清。在复习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削弱作用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保温作用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地球表面的气温日较差。

32、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受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从而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1)在对流层里,对太阳辐射起吸收作用的主要是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平流层里主要是臭氧。吸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通过大气的吸收作用,太阳辐射被削弱的部分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对可见光影响不大。(2)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所以反射光呈白色。云层的反射作用最为显著。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能力愈强。此外,大气中的杂质颗粒越大,反射能力越强; 颗粒越小,反射能力越差。(3)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

33、,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散射作用的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等时,它们的散射无选择性,各种波长同样被散射。大气主要依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大气增温后又以大气辐射的形式把能量返还给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从而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易错点学生出错主要是因为不能根据图中的风向与纬度值来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审题不认真,对气压带、风带所处的南北半球没有判断准确。正确判断气压带、风带的半球位置与名称以及正确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解答该类题的关键。假设陆地表面是均一的,受地球自转与太阳辐射纬度分布差异的影响形成

34、了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三风四带(或是六风七带)。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带状分布,并且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气压带、风带位置的记忆,并要注意通过各种变式图来强化理解,这样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作出准确、快速的判断。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割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不同季节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置是不同的,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北半球夏季陆地温度高、气压低,形成低压中心,把原来纬向分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割裂,高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为夏威夷高压,大西洋上为亚速尔高压,亚欧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 (或亚洲低压); 冬

35、季陆地温度低、气压高,形成高压中心,把纬向分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割裂,太平洋上为阿留申低压,大西洋上为冰岛低压,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 或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南半球因为陆地面积比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显著,大气活动中心不典型,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不同季节出现的大气活动中心的成因、位置加强理解记忆,同时要注意将其落实到地图上。锋面气旋图相关易错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1)将图中气压相等的点连接时,不能按照一定的趋势,只是机械地连接各点,因而找不到低压槽线的位置;(2)不知道锋面出现在低压槽线上,高压脊线处是不会出现锋面的;(3) 不能分清锋面降水的位置。学生在复习中药注意

36、锋面气旋的常见问题: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在途中可先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画出气团的运动方向。这里有一个简单的规律:锋面气旋(南北半球都是如此)中,左侧的为冷锋,右侧的为暖锋。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

37、中的和 4 区 域。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很多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总是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 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气候类型判断相关易错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判断气候类型之前,没有先确定南北半球,导致气候类型判断错误 ; (2) 不知道地中海气候是亚热带气候的一种。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

38、分析是考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气候类型的判断取决于对气候特征的分析。气候的基本特征由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同的,而气候特征又是不同气候因子作用的结果。所以气候类型的判断,事实上是对气温、降水统计资料形成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常见形式有:根据气候要素统计数据,判断气候类型。根据各月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根据气温和降水的坐标图,判断气候类型。根据经纬网图、海陆轮廓图,判断气候类型。解答读图分析题一方面要搞清坐标或点的含义,另一方面还要在图上进行必要的测算,最后根据气温、降水的分布特征及两者的配合情况,确定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相关易错点学生易错的地

39、方:(1)容易忽视题中两个关键信息点,从而出现漏答现象 ; (2) 不知道气候特征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一般来说,我们描述或分析一个区域的气候特征,基本上从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来考虑。气温主要考虑气温高低及温差大小,降水主要考虑降水总量和降水的季节分 配。另外还要考虑水热组合状况,如果是特殊情况还要考虑光照或者大风等。这里以北美为例,说明如何分析其气候特征,并介绍综合学习法的一般步骤:指出北美的位置及范围,即搞清楚“在哪里 ”的问题。 TOC o 1-5 h z 根据事物的组成分解成部分。如分析气候成因,就要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气压带及风带等方面去考虑。分析各因素的特点,看它们在构成

40、地理事物中起了什么作用。纬度、西风和地形等都对北美气候产生了影响。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述因素中,纬度位置决定了北美主体部分在北温带,并处在西风控制范围内,南北纵列的高大地形阻碍了太平洋湿润气流的进入。这反映了北美纬度、西风和地形之间的紧密联系。地形对天气及气候的影响易错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1)不能正确理解题干的含义 ; (2) 地理计算能力差。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可简单归纳如下:地势高,则太阳辐射通过的空气柱的距离短,空气密度小,水汽、微尘少,因大气的吸收、散射等作用而损耗的能量少,因而太阳辐射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强。地形对气温影响很大首先,由于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阳辐射条件各异,一般来说

41、阳坡气温高于同海拔的阴坡。其次,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大陆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温、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再加上夜间地面附近的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 ; 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很大。再次,海拔对气温的影响较大,理论上海拔每升高1 000 米,气温下降6 。最后,谷地或盆地地形容易阻挡其与外界的热量交换,使之形成高温或者低温中心。地形与风首先,高大山脉和高原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十分巨大,如青藏高原由于它和四周自由大气的热力差异,所造成的冬夏相反的盛行风系,称为高原季风。其次,局部小范围山脉可形

42、成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弱时,在山区白天近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 晚上近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这就是山谷风)。再次,在山脉背风坡常形成焚风。最后,当空气由开阔地区进入峡谷口时,气流的横截面积减小,从而形成“狭管效应 ”,造成风力加大。地形与降水首先,受地形抬升的作用,山地迎风坡的降水多于背风坡。其次,在迎风坡,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增,到一定海拔降水量达最大值,此后,降水量又随着海拔增高而递减。山脉与气候高大山脉不仅本身具有特别的气候特征,而且还影响邻近地区的气候。如我国有些山脉可以阻挡或改变气流的运动情况,使北来的寒潮不易南下,南来的暖气流滞缓北上,又可使湿润气团的

43、水分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背风坡则变得异常干燥,JP3所以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极大的差异,山脉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总之,大致与纬线平行的山脉以南北气温悬殊为主,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旱为主,高耸绵延的山脉则是不同气候区域的分界线。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相关易错点部分学生在做题时面对复杂的循环过程,不知从何入手; 且在判断岩石时不清楚其转化顺序。正确解答该类题要弄清楚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全过程,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实际上是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关系,要想正确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入手:理清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上箭头的方向:(1)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

44、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2)岩浆岩和变质岩能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能转化成变质岩。(3) 沉积岩和变质岩均不能转化成岩浆岩。注:岩浆岩和沉积岩在转化为岩浆的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的过程,因而有的资料强调只有变质岩才可形成岩浆。这个变质过程很短,在转化过程中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因而也有的教辅资料把变质作用忽略掉,认为各类岩石都可直接形成岩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可以总结如下: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 转化为沉积岩,各类岩石受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要熟悉

45、地壳物质循环的各种变式图,尝试进行多种训练。岩层的新老关系相关易错点【易错分析】出错的原因:一是不理解沉积岩形成的先后顺序; 二是读图不细心,没有注意岩层之间的切割关系。复习中要重点掌握岩层新老的判断:(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

46、成的地质年龄越大; 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相关易错点【易错分析】出错的原因:(1)不能正确判断图中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2)对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理解不清,不知道在一些特殊的区域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补给的关系。有关陆地水体补给的相互关系的知识可以帮你攻克难关:(1) 陆地各种水体的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如我国季风区的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2)冰川积雪(永久性积雪和季节性积雪)融水对河流的补给

47、主要是单向补给。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的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关系; 东北地区的河流,春季受积雪消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春汛。(3)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水位高的水体可补给水位较低的水体。如黄河下游地上河段,河流水位高于两侧地下水位,河流水单向补给地下水。河流沿岸湖泊对河流径流起着调蓄作用,在洪水期蓄积部分洪水,可以延缓、削减河流洪峰。人工湖泊 水库更是可以起到拦蓄洪水、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另外,要掌握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及特点等知识。等潜水位线相关易错点出错的原因:(1)不知道在等潜水位线和等高线地形图中如何判断地下水

48、的流速,其实只要迁移地表水流速的影响因素即可;(2)立体感不强,对排水沟的位置判断错误;(3)不能分清图中潜水与河流的补给关系。学习中要重点掌握等潜水位线的判读技巧,以下知识可以帮你提升技能。等潜水位线类似于等高线,它是潜水位相等的点连成的线,一般绘在地形图上,绘制方法与等高线类似。潜水位高低和地势起伏相一致,所以等潜水位线数值可以反映地势高低起伏。(1)潜水的流向及流速潜水在重力作用下,由潜水位高处向低处做下降运动,所以潜水的流向与等潜水位线垂直且由潜水位高处指向潜水位低处。潜水的流速与地表水流速类似,等潜水位 线越密集,潜水的流速越快。(2)潜水的埋藏深度埋藏深度= 某点地面标高-潜水位,

49、即某点对应的等高线数值(地表高度)与其潜水位数值之差。一般来说,地势越高,潜水埋藏越深。(3)水井位置的选择水源地应尽可能选择在可以最大限度拦截区域地下径流的地段,接近补给水源,如水源地尽量靠近补给地下水的河流岸边、区域地下径流的排泄区附近等。(4)排水沟位置的选择当等潜水位线凹凸不平、疏密不均时,排水沟应布局在潜水汇流并且埋藏较浅处;当等潜水位线由密变疏时,排水沟应布局在由密变疏的交界处。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水进入排水沟,排水沟要尽量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因为地下水是垂直于等潜水位线方向流动的 )。(5)潜水与地表水(如河水 )的相互补给关系若等潜水位线图上的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水位低

50、于潜水位,潜水补给河水; 相反,河水位高于潜水位时,河水补给潜水。也可以通过确定地表水附近潜水的流向来确定彼此的补给关系,方法是在图上按潜水位数值由大到小作等潜水位线的垂线,若垂线指向河流,说明潜水补给河水; 若垂线偏离河流,则说明河水补给潜水。山地垂直自然带和雪线易错点出错的原因:(1) 不能根据地图判断山地所处基带的自然带;(2) 对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考虑不全面。在学习中要重点掌握有关垂直自然带分布的相关知识:(1)基带:基带是指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也就是垂直带下部的起始带。即山地自然带的基带应该和其所在水平位置具有的自然带类型相一致。一般来说,山地所处纬度

51、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山地垂直自然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特征。例如,赤道处山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自然带则具有季风气候特色。(2)自然带的排列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但由于山地坡向不同、水热条件不同,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一般来说,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基础;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 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水分条件的作用相对较大。(3)自然带的数量: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就愈复杂,数量愈多。 对同一山体而

52、言,由于坡向带来的条件的变化,自然带数目也有变化。以喜 马拉雅山为例,其南坡纬度偏低,是阳坡和夏季风的迎风坡,热量和降水条件都比北 坡好,因此自然带数目比北坡多。而我国的天山,由于其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受 水分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其北坡由于受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影响,相对湿润,自然 带数目比南坡多。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相关易错点出错原因:因不知道不同海域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而出错;认为暖流流经海区的海水盐度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而忽视了该规律的前提是同纬度海区相比 TOC o 1-5 h z 学习本知识点应重点掌握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以及不同海域海水盐度的主要影响因素。(1)气候因素:影响海水的气候因

53、素主要是降水量与蒸发量。因为降水使海水稀释, 而蒸发使海水浓缩,所以在外海和大洋,影响海水盐度最主要的因素是降水量与蒸发量(2)洋流:同一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盐度偏低。(3)入海径流:大量来自陆地的淡水汇入,对海水起稀释作用。因此,陆地河流淡水汇入也是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之一。由于许多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雨水,因此雨水的季节变化会造成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而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造成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4)高纬度海区由于海水有结冰与融冰现象,同一海区会呈现冬夏海水盐度的季节变化。冬季温度低,海水结冰,盐度偏高 ;春季以后海水融冰,盐度偏低。(5)海域封闭程度可以影响该海

54、区与外界的水体交换,海域越封闭,其海水与外界海水的沟通越少,则其盐度就越高或越低,如波罗的海和红海。洋流的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出错的原因:一是对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不理解; 二是对影响海水等温线弯曲的因素理解不清,判断不出寒暖流;三是对洋流的分布记忆不清。学习中应重点了解海水等温线与洋流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暖“高寒低 ”即暖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高纬度海区,寒流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凸向低纬度海区。凸向“即流向 ”即洋流流经海区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的流向。 (3) 低来寒“、高来暖 ”即由低温海区流向高温海区的洋流为寒流,由高温海区流向低温海区的洋流是暖流。自然灾害易错点出错原因:不清楚地震、火

55、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具体特征及成 因,如易混淆了震级和烈度的含义而受材料误导错选。下面仅教你正确区分震级和烈度,类似的知识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有助于成绩的提高。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相关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而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各处不同。影响烈度的主要因素有:震级: 烈度与震级呈正相关。震中距:若其他条件一致,则烈度与震中距呈负相关。震 源深浅:烈度与震源深浅呈负相关。地质构造: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 区大。其他:如地面建筑构造、人口密度等。

56、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再生产类型出错原因:一些学生误认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人口的增长仅取决于出生率,出生率高的地区,人口增长必然较快。其实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取决于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影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1)原始型与传统型的差异:原始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但人口自然增长率却极低;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然增长率较高。(2)传统型与过渡型的差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因此自然增长率较高,而且呈上升趋势; 而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并且死亡率较低,因此自然增长率呈“高中有降”的趋

57、势。(3)人口再生产类型中的“高低 ”含义:如传统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则居高不下,自然增长率在1.5%3.0%之间,促使人口增长迅速,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 过渡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死亡率已降至较低水平,出生率也呈下降趋势,自然增长率在 0.5%1.5%之间,前期高后期低,人口年龄结构向老龄化方向发展;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主要特征是自然增长率趋于零,甚至降至负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是常规的考查方式,需要提醒同学们两点:首先,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一般可以把2%、 1.5% 、 1% 分别作为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高、低

58、的参考数值; 其次,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时一方面要看 “三率 ”数值的高低,另一方面要看“三率 ”的变化趋势,二者结合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最为准确。人口金字塔图相关易错点出错原因:一些学生不去详细分析题中所给人口金字塔图的构成,不去分析人口的性别比重、年龄结构,只凭印象中的典型人口金字塔图的形状来解题。同学们需要掌握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塔图的判读方法和正确判断人口增长模。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 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

59、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高,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

60、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农作物空间分布相关易错知识点【易错分析】农作物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掌握部分农作物的分布地区及其要求的条件很有必要,在学习中要做个有心人,学会总结归纳相关知识。例如,天然橡胶多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棉花多分布在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椰子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桃多分布在暖温带气候区; 柑橘多分布在亚热带气候区; 甘蔗多分布在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