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键入文字丰中教案他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出示原文的结尾:风一吹,凡卡给爷爷写的信变成千万只蝴蝶,漫天飞舞凡卡用剩下的最后一口气,轻轻地叫了一声:“爷爷”用剩下的最后一点力气,捡了一张碎片,放在胸前,慢慢地死去了那雪地里,那原野上似乎还回荡着凡卡一声又一声的呼唤“亲爱的爷爷,来吧!” (配乐师生齐读)作业布置:凡卡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做着一个香甜的梦,我们实在不忍心去打扰、惊醒凡卡甜蜜的梦,但,梦终归要醒,醒来后的凡卡又会发生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续写凡卡,凡卡梦醒之后板书: 凡卡 信中 回忆 学徒生活 乡下生活挨打、挨饿、挨冻 家乡美景、和爷爷砍圣诞树 悲惨 快乐 社会黑暗 对比反衬 苦
2、 对比 “乐” 教学反思: 散步一、自主预习:任务一:了解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任务二:(自学提示识记字词,串词成句;认真读课文,至少三遍,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初读课文,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用红笔将下列的字词在文章中标记出来)分歧(q ) sh( 霎 )时 chi( 拆)散 各得q( 其 )所 委q( 屈 ) 水波ln ln( 粼粼 ) 你就背( bi)着我 我背(bi )上的 嫩nn
3、 )芽2、(一)再读课文,根据原文填空。(1)母亲_本_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2)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_信服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3) 我的母亲又_熬_过了一个严冬。(4)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_铺_着,有的浓,有的淡。(5)小家伙突然_叫_起来:“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6)我的母亲_虽然_高大,_然而_很瘦,_自然_不算重;儿子_虽然_很胖,_毕竟_幼小,_自然_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_慢慢地_,稳稳地_,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的人有: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
4、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春天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结果: 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 (三)通过回答以上问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教学目标1、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培养学生学生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3、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教学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的人性美;教学难点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
5、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不可分离。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从以下等方面设问: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饭后散步一般都谁去?喜欢去什么地方?意见一致吗?记忆中争执最激烈的一次是怎样有的?结果呢? 二、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
6、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欢愉而深沉)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我”是个中年男子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教师归纳总结慈爱、爱幼的母亲孝顺、尊老、负责任的“我”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懂事乖巧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凡的小事,也能体现浓浓的亲情。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3.三读: 本环节中,把学生分成三个学习小组,选出组织者,陈述者和记录者等不同角色,引导各组成员,分别就“景物美”、“人性美”和语言美展开品读,合作探究。老师各小组
7、间巡视,指导并调控,力争探究真实有效,学生可能涉及的问题,老师宜先作准备,有预设才能胸有成竹,如: 关于景物美:本文写景有两处,同学们刚才搜寻美点时多已画出,两处都很生动,表现了新春的温馨美丽,生机勃勃。那么,作者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新春”特点的?学生探究,发言后:同学们讲得很好,“嫩芽”、“新绿”等词让我们感到新春的气息,紧扣“新春”,而文中还有一词,巧点初春,那就是铺。请同学们想象“铺”的状态,如果到了晚春或夏秋,草已茂盛,还能用“铺”吗? 的确,新春是新的,是美的,现在请该学习小组派出代表,试着把读到的文字变成图画,画题就叫田园新春。其他小组成员也可画一画。 图画创作后,应及时点评,适当
8、鼓励,看是否表现了“新春”特点。然后请其他两学习小组的成员“看图说话”,比比谁说得准确又生动。 关于“语言美”:刚才同学们勾画了很多句式对秒称,形式优美的语句,如“前面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儿子;我的儿子还小,她还习惯听从她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这些优美的语句给人深刻的印象。现在请该小组成员,仿照这样的句式,说几句类似的话,其他同学点评。 关于“人情人性美”:重点。 第二段中“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表现了母子间的信任,让我们感受到了亲切的和谐;第三段中“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了,太迟了”,用了反复的手
9、法,与后文“熬过了一个严冬”相呼应,表现了对春天渴望,对母亲的担心,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后来,发生了分歧,而分歧的解决,既能看出“我”对母亲的孝敬,又可见奶奶对孙子的疼爱,尊老爱幼,可见一斑。面前能看出尊老爱幼的场面是全文最后一段“背起母亲和儿子”,犹如背起“整个世界”,是啊,作为中年人的“我”和妻子,背着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不就是整个世界吗?同时,这一处还让我们感受到中年人的责任和使命。现在我们请该组成员选出四人,表演这一场景,定名为“背世界”。 学生表演后及时鼓励。学生表演可能图新鲜,态度上可能不够严肃,此时宜回到文中,引导学生体会“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等语句,学会关爱,感受责任
10、。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教师作转语:一家人有分歧,到底怎样解决?有一位莫老师也遇到这类似的事,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看看他是如何解决的?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板书课题 问题一:一家人在一起,总会有一些矛盾、分歧。“我”一家四口也会有。这次散步有什么分歧?明确:走大路还是走小路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1)“我”听母亲的:(2)母亲听孙儿的:(3)妻子听“我“的:(4)儿子听“我”的: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
11、是“尊老”。2、分歧最终怎样解决的?为什么采取这样的方法?明确:由“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他的时日还长。3、通过这个分歧的解决,你发现这一家四口人各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ppt展示4、我们常把鲜花送给最可敬的人。这里只有一束鲜花,如果是你,你会把这束鲜花送给这家人里的哪一个?你送鲜花给他时,能否说出送她鲜花的理由?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理由根据一家四口人性格进行分析。重点探究: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
12、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这是一代中年人在家庭生活、人类社会的作用中油然而生的一种特有的深沉、庄严的心理感受。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
13、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景物描写探究: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从你喜欢的景物描写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呢?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
14、,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意境:蓬勃的生机。哲理:珍视生命。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意境: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活。3、扩展巩固小练笔:仿写: 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明画,精美隽永。亲情是 ,亲情是 ,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散步的原因。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老了,走远了会累 )为什么又出来了呢?(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从中可以看出儿
15、子对母亲怎样?(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也很听话。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最后,我打算怎么办?(委屈儿子。)为什么?(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没有母亲改变了
16、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设计理念: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
17、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五、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
18、体谅的情感。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 “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故事层面:亲情。文章的
19、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寓意层面:使命感。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 “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
20、”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设计理念: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仿写练习一: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21、。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仿写练习二:我说:“走大路。”(揣摩此时作孙儿的心理,来一段心理描写)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试揣摩此时作奶奶的心理,来一段心理描写)来源: 八、小结:1、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2、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
22、,“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3、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九、作业:1、完成仿写的片段;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设计意图: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感受到平凡世界中的和谐、美好。那善于发现的你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亲情了吗?你们想借此机会表达一下对家人的爱吗?请用简
23、洁的语言说说你感受过的最打动你的细节或最对父母说的话学生写小随笔组织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对父母最想说的话配乐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附散步板书设计:散 母亲 慈爱 “我” 孝顺孝步 妻子 温柔贤惠 儿子 懂事乖巧设计理念:板书是一篇文章内容的概括,是直观感知课文内容的捷径,更是文章主旨的点睛之笔。所以精心设计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利于对文章主旨的领悟。此板书设计为“平行四边形”中间的十字标示出文中的“分歧”,各箭头既可表示人物关系还可以将文中透露出来的故事层面的亲情;寓意层面的使命感;哲理层面的生生不息的意义完全显示出来。启发学生深思: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稳定、和谐来自于哪里? 阅读
24、感知是最必要的一步,能体现学生的个体对文章的理解。这种理解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读一读”中的字音。 2自看并理解注释中的词语。 3 HYPERLINK /zxyw/teacher/ydjx/ t _blank 阅读课文,质疑。 4思考:研讨与练习。
25、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学生已学过鲁迅的作品风筝,可以用提问回忆的方法回顾已学过的有关鲁迅的知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2导语。 作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里面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感情, HYPERLINK /zxyw/teacher
26、/ydjx/ t _blank 阅读时要细心品味;文章写景状物、叙事写人真切具体,要注意揣摩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一、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百草园生活是儿童热爱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生动体现。2.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手法。3.掌握“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二、教学步骤(一)导入:第一单元的文章多是反映童年和少年生活的,学过后会勾起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还会有新的感触和更深的认识。启发:童年生活在你的心目中有什么特点?(二)板书课题,作者。回顾有关鲁迅的知识,口答明确:原名及籍贯、地位、主要作品及学过的作品、本文的出处。(三)释题:从题目中获得了
27、哪些信息?(明确本文有两部分内容:1.百草园生活。2.三味书屋生活。)1提问: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讨论并归纳: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讨论并归纳: (1)百草园:从开头到“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2)三味书屋:从“出门向东”到完。 (3)过渡段:第9自然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 3提问:第1自然段
28、的作用是什么?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 讨论并归纳:第一段是总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没有矛盾。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 4提问: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百草园的景物的? 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讨论并归纳: (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用词贴切。 让学生理解:光滑、肥胖、
29、伏、窜、轻捷、低唱、弹琴等词语和相关语句。 (2)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形:肥胖、高大、臃肿、小球 声:长吟、弹琴 色:碧绿、紫红、菜花和蜂的“黄”。 味:又酸又甜。 春景:桑葚、菜花。 夏景:鸣蝉。 秋景:蟋蟀的叫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地写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作者把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有趣、有味,确是儿童的乐园。 5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
30、段,体会写景的妙处 四、小结 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五 HYPERLINK /zxyw/teacher/ydjx/ t _blank 阅读课文过渡段和三味书屋部分 1学生齐读过渡段。 2问:“我”到底知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不知道,从“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都无从知道”可以看出,三个“也许是”表示尽管猜测的原因很多,但一个也无法肯定。 3问:“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 讨
31、论并归纳:运用拟人,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 4问:这一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5问:第二部分一开始作者对先生是怎样评价的? 讨论并归纳:先生很“和蔼”。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6问:怎么理解先生不回答“怪哉”这虫的问题? 讨论并归纳: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解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如此“不务正业”,这大概是先生不作回答且有怒意的原因。 6问:“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说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打戒尺、罚跪是私塾 HYPERLINK t _blank
32、 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则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 HYPERLINK t _blank 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7问:你认为在三味书屋的生活有那些地方写得有趣味? 8问:从作者的记叙和描写中,你觉得作者对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感情? (四)听范读录音(或默读)。要求:听后分别概括两种生活的特点。(五)整体感知。1.概括特点(参考:百草园生活:自由快乐、丰富多彩、有无限趣味;三味书屋生活:单调枯燥、乏味、受束缚)2.找出两部分的起止句及过渡段。3.体味:最喜欢哪部分,简述理由。(六)细读百草园部分,划出中心句。1.小组讨论:乐园中使鲁迅感到有无限趣味
33、,包括哪几方面?(提示:从不同角度概括。参考:从看的听的吃的玩的角度或植物动物角度或季节等)2.延伸:利用多媒体展示:(1)有关百草园图片;(2)为下列描述对象加上能突出其特点的词语:3.齐读第二节,思考:重点写的是百草园的哪个位置,用什么句式来体现?运用: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4.拓展:(1)划出表现哺鸟动作的动词,推荐两小组分别上台表演。(提示:一人口述原文,一人演鲁迅,两人演小鸟;要求模拟出以下动作,鲁迅:扫开、支起、撒、系、牵、看、拉、捉拿;小鸟:飞翔、落下、啄食、飞走、罩住。)(2)观察表演者动作,要求用上系列动词描述。(七)作业:1.抄录课后所列字词并用两个成语造句;
34、2.比较所搜集的童年生活材料。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理解主题2.运用联系比较法,加深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3.比较对照手法的仿写二、教学步骤 (一)检查:1.听写并用画线词造句:菜畦 鉴赏 确凿 臃肿 轻捷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2.为多音字注音并组词:3.口答有关鲁迅知识(二)指名读过渡段1.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感情。2.思考:练习二(2)推测原因之多,说明了什么?(明确:衬托对百草园的难舍之情。)(三)细读写三味书屋生活的部分1.讨论:哪些内容形成了对比,说明了什么?如:(1)玩耍时与读书时不同气氛;(2)师生读书时不同态度。2.质疑问难:为何写学生读的文字没加标点,先生读的加了标点
35、?(明确:学生没读懂,说明所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3.延伸:有无独到发现或新的感悟?(四)总结:归纳中心,完成练习一,交流有哪些收获。(五)拓展:1.比较所掌握的不同人的童年生活,说说有何感触。2.对照自身的学习、生活,有何新的认识?提示:(1)与百草园比照: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2)与三味书屋比照: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寻找并体验学习中的乐趣。 (3)结合自身经历与体验,仿照本文结构,用 “从到”作题,写两个生活片段。提示:可从空间或时间的变化上选材,以场景描述为主,体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附:板书设计第一课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朝花夕拾百草园生活:自
36、由快乐无限趣味乐园:色彩形状声音趣事写景:抓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第二课时对比:1. 百草园:自由丰富有趣热爱三味书屋:束缚单调乏味不满2. 玩耍时:静悄悄读书时:人声鼎沸1在文中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 2对“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个句式的作用有四种理解,正确的一句是()。 A表明前后内容并列,都有趣味。 B表明可写的内容很多,前面的略写,后面的详写,是为了突出后面“单是”的内容。 C表明前面的内容是次要的,后面的内容是主要的。 D表明前面的内容不需要说,只需要说“单是”后面的内容。 3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后写,再写;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再写;从感官的角
37、度看,既有视觉又有、。 4这段文字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 答: 5少年时代的作者,把百草园看成“我的乐园”这是因为()。 A百草园中的草木虫鱼有的色彩鲜明,有的形态有趣,有的叫声动听,这些景象都吸引着他的好奇心。 B他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的生活。 C他不愿意学习文化知识,把枯燥的学习环境和百草园相比,更觉得百草园是乐园。 D在百草园里有各种动植物,有美女蛇的故事,能够捕鸟。 6模仿文中的比喻旬和拟人句各写一个句子。 比喻句: 拟人句: 参考答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一课时补充作业:1略2B3植物、动物、植物;整体、 局部;听觉、触觉、味觉。4有无限趣味5B6略设计理念1.本
38、课反映的是儿童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宜从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经历与体验入手,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2.紧扣教材,运用联系比较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旨;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3.自主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听说读写与实践模仿相结合,以增强全员参与的兴趣,促进动脑动口动手能力的全面发展。花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中国的京剧文化、三国中鼎鼎大名的关公已有了一定学生对程度的认知,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进一步加深对这些的事物及相关故事的了解。同时生活、对自我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感悟,文中小主人公可爱调皮的形象和
39、回忆往事之趣能深深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这篇文章的学习过程应是非常生动有趣的。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2、继续培养学生圈点批注的习惯,培养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3、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心理的方法,理解和感受作者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的情感。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学生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收集有关脸谱的信息;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视频激趣,交流脸谱信息1、导入课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请同学们讲一下自己的所爱。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作者冯骥才小时候和大家一样,也有自
40、己心爱的小物品,只是和大家不同的是,他的心爱之物是花脸。2、说说“花脸”,教师补充,课件出示。(组织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关于“脸谱”的多媒体课件。)教师补充:脸谱是一种中国戏曲内独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妆造型艺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是性格化的;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它是图案式的。在漫长的月里,戏曲脸谱是随着戏曲的孕育成熟,逐渐形成,并以谱式的方法相对固定下来。脸谱是中国戏曲独有的,不同于其它国家任何戏剧的化妆。戏曲脸谱有着独特的迷人魅力。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有 “生、旦、净、末丑”之分。“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
41、的人物。脸谱中每种设色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赤胆忠心;紫色表示智勇刚义;黄色表示武将骁勇善战、残暴,表示文士内有心计;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性格暴躁;蓝色表示刚直勇猛、桀骜不驯;黑色表示忠耿正直;白色表示阴险奸诈典型的几种脸谱:红脸关羽; 黑脸包拯;白脸曹操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二) 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大意1、 抽生轮读课文,检查字词预习情况2、 课件出示,正音正形积攒z n 俨然y n 凛然l n 咄咄d u 龇z 戳c h u 镶嵌x i n g qin 依靠y 偃y n 哧溜c h l i 水渍z 霎时s h 掖y 气概 gi教师补充:(多
42、音字) s i 塞到 y 轧制 l n 抡起 s 堵塞 zh 轧钢 l n 抡动s i 边塞 g 轧帐(词语)积攒:一点一点地积存。俨然:形容很像。凛然:严厉、严肃。咄咄逼人:形容说话伤害人,令人难受。艳羡:羡慕。横刀立马:形容非常英武。张牙舞爪:形容野兽的凶相,多用比喻人的凶恶样子。霎时:形容短时间。克制:克服。3、 请学生复述文章大意。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演花脸及因演花脸惹祸和遭惩罚的故事。(三) 精读,捕捉人物心理1、 师问: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43、? 圈划、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2、 师问: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学生交流: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谁来读读小罗锅的话,从他的话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人?(会说话、会做生意,精明能干)教师追问:这是怎样的兵器? 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 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3、 师问:作者把这刀、这花脸称之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学生交流:
44、把它们称之为“宝贝”,是因为作者很喜欢它们。教师追问:文中哪些描写写出了作者将得到花脸与刀时的心情? 学生回答:“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4、 再问:这种心情在买好花脸和刀后有没有变化?试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归途中,戴上花脸,执刀而立,引来羡慕的眼光,“使我快活之极”。 (快活之极) 听舅舅讲关公的故事后,“简直觉得自己力大无穷”。(骄傲之至) 到家后人见人夸,照着镜子,感觉“是个大关公”,一直戴着不肯摘。 (想做关公) 大年初一,“威风”十足,憋着嗓门叫道:“我姓关,名羽,字云长。” (想成为真正的关公)5、 师问: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因素
45、是什么?学生回答:关键在于他从舅舅那里知道了关公的英雄事迹。播放温酒斩华雄与过五关斩六将的flash,并请看过三国演义的学生讲述故事。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在舅舅那里也知道了这两个故事,知道关羽是个大英雄,因此与其说喜欢关羽,想成为关羽,不如说是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6、 师问:作者得到“宝贝”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演花脸惹祸并受到了惩罚)这些故事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汇报并朗读。“我”的调皮可爱。如:“这天我就故意躲在楼上效果会更响亮!”“下午,来客进入客厅哗啦啦粉粉碎。”“妈妈对我丢了个眼色狼狈而逃。”“我躲在自己屋里而是个可怜虫了”等。 亲人们对“我”的爱。如:“
46、妈妈给我换上了只有拜祖宗另眼看待了。”“就在这生死关头看你耍大刀哪!”等。 语言生动,富有童趣。如:“再看爸爸梳得油光光的头发里。”“我因为和妹妹争吃糖瓜大花脸也撕成碎片片”等。 “我”悟到的“祖传的经验”(文章的最后一段),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谈谈他们从生活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四) 布置作业,积累拓展迁移1、 小作文:写写你的心爱之物,三百字左右。2、 推荐阅读冯骥才的另一篇小说珍珠鸟,了解作者其人。3、 积累词语与句子。4、 画一副脸谱。口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朗读要领,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2 品味文章中表达主人公情感的语段3学习作者热爱生活、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课时 1教
47、学步骤(一) 导入新课(一)导入: 学生听段口哨录音,从听觉初步感知。 (二)切入: 1、文中的少女为什么会选择“吹口哨”? 学生依据文本交流,随机介绍张海迪其人其事。 重点引导第3段,在朗读中找出找出感动的词句。体会“我”因病不得不长期卧病在床的无奈和痛苦。 (三)深入: 2、学会吹口哨后,“我”有哪些变化?(在孤独中找到了快乐)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快乐来? 在学生选找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第7段,在朗读中深入理解我的快乐。 生读,师拨(引导感受此段中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所蕴含的感情色彩。领会作者的快乐心情) 从介绍张海迪入手,举例中外虽身体残疾,但为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如霍金,罗
48、斯福。 文中的“少女”为什么选择“吹口哨”?你能体会她的心情吗? 说明:因为病痛的折磨,她不得不久卧病床,不能动弹,不能做任何动作。在百无聊赖中,她只能以学吹口哨来排遣内心的孤寂,渴望能有好转;同时,通过吹口哨,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坚强地面对生活。文中的“少女”自处病痛折磨之中,仍能想到以口哨来减轻病痛。这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上述“切入口”的设计,目的在于采用“中心开花”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从而更深刻的感悟这篇散文的意蕴。(二) 课文分析1、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出示问题:本文描写的小女孩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速读全文。)2、指定学生复述。 说明:依据
49、课文内容,抓住几个关键性词语,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时间 利用率高,学生不仅熟悉了课文内容,而且积累了词语,语言和思维都得到了训练。复述时,要强调不要背书,而要用自己的话讲述,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句子的通顺和连贯上。(二)散读课文,思考讨论文章结构。 说明:文章的结构主要应引导在理解小女孩的形象基础上进行划分,但集中的答案归结到以时间来划分上。(三)结构解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吹口哨”为行文的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
50、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谱写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全文共12个自然段,以时间来划分,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记叙了童年时,妈妈教病中的“我”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春天来临”至“我告别了少女时代”):记叙了“我”在口哨声中度过了乐忧参半的少女时代生活。 第三部分(“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至课文结束):记叙了三十多年以后,“我”在病床上回忆往事及当时的感受。(四)提出突破口: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集体朗读环境描写部分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意。 总体上
51、说,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文中多处语意双关,寓意深刻。如“泥泞坎坷的乡村土路”不仅指现实中乡村土路的情况,实际上也比喻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悠长飘渺的歌声”则比喻时时有病痛侵袭的人生之路,虽然无奈、怅惘,但决不放弃与病魔斗争!决不放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1 全体同学朗读好语段,并体会作者的独特的情感2 理清文章的思路一(16)回忆往事,妈
52、妈教“我”吹口哨。二(710)口哨陪我度过少女时代。三(1112)经历了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我对生活仍存希望,表明“我”决不放弃生活,决心与病魔决战到底。 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加强朗读,让学生多读,多品味,感受文中所反映的“少女”的精神意志,得到美的熏陶。着重体味以下语句: “我长时间地躺着,我无可奈何地躺着,我终日孤独地躺着,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比躺在这种疼痛里更难过的事了。” 此句以排比句式写出了“我”因病而不得不长期卧床的无奈,痛苦之情。 “我不知道要躺多九,我不知道我的快乐是什么。我的眼睛一次次转向窗外,窗外有小树,小树上有小鸟唱歌,小鸟是我的朋友;我的手不能拿玩具,我也没有更多的玩具我
53、唯一的快乐就是听小鸟唱歌,它们叽叽啾啾很是热闹。” 此句运用环境描写,写出了“我”卧病在床的无奈,痛苦。对窗外那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空中自由自在,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的描写,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热爱,对康复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的口哨声中,窗外小树的叶子绿了,又黄了。在我的口哨中,树叶飘落了,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 此句是环境描写,描写了季节的变化:由春夏至秋,由秋至冬,表现岁月的流逝,突出了“我”卧病在床的时间之久。 “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一起吹口哨发出的声音比作一群百灵鸟发出的
54、鸣叫声,不仅写出了哨声的动听悦耳,也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 “晚风里,我的泪水涌出来。” “涌”字用得好,写出了“我”的泪水多,表现了“我”用口哨吹起苏联歌曲时思想感情起伏变化之大。 “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 唱歌不哭是因为歌词已定下了歌的内容,它已无法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吹口哨则不同,口哨声能不自觉地牵出“我”淡淡的忧伤和怅惘让“我”想起当初希望以歌声来摆脱孤独,盼望吹着口哨病就能好的愿望,而事实是“我”依然不得不去承受病痛对自己的折磨,所以,“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 “木轮椅碾过乡村
55、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 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坎坷和泥泞”不仅真实的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不知不觉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支歌啊。” 把三十多年来与病痛如影随形的人生比作一支漫长的歌,病痛折磨了自己三十多年,自己与病魔斗争了三十多年,往后的日子也会一如既往。此句表达了“我”渴望康复以及面对病痛的怅惘和遗憾。 “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 当初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缥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
56、作斗争,多么“悠长”!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多么热爱生活,自强的海迪啊!3文章开头很独特,为什么作者采用这种方式开头?强调人物对会吹口哨有独特的内心体验,点题,引领全文。4“我”吹口哨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5文中第三段多次用到“我”,表达作者什么心情?一种压抑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6文中多次提到“小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小鸟”暗含自由自在。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激发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
57、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7对第十段的理解,暗含什么?虚实相映,暗含岁月的坎坷,个人的不幸。8文中多处用到比喻修辞,找出来加以分析 第十段,最后一句(有深度),老师要加以引导。 作者介绍:张海迪: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5岁时因患骨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从那时起,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先后在家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数万字的英语小说。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热心地为乡亲们无偿治疗。1983
58、年,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至今出版的作品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生命的追问(“我生命的一片绿叶”)等。她以坚定的意志,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的保尔”。 张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会诊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她在家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15岁时,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莘县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那里给村里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自学十几种医学专著,自学针灸医术,热心地为乡亲们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
59、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这个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年轻姑娘还凭着顽强的毅力,自学完成了从小学到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大量书籍,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1991 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硕士学位。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
60、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碍的精神为残疾人进入知识的海洋开拓了一条道路。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办公软件的安全防护策略研究
- 2025至2030年中国胶印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聚四氟乙烯棒管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二零二五年度跨境贷款借款合同授信额度管理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租赁合同物业服务补充条款
- 2025年度智能家居租赁服务协议延期补充协议
- 2025年度能源消耗评估与节能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农业种植与科研机构合作合同
- 2025年度生态园林建设植树承包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北京市工商局股权质押登记与变更风险评估与法律审查服务合同
- Unit5 What day is it today?(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教科版(广州)英语四年级下册
- 法院生活费申请书
- 2025年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用气体施工方案
- 2024 年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B 类)
- 【课件】学校后勤管理工作
- 2025-2030年中国聚丙烯酰胺(PAM)市场发展状况及未来投资战略决策报告新版
- 幼儿园师德师风培训内容
- 课题申报书:产教融合背景下护理专业技能人才“岗课赛证”融通路径研究
- 住宅小区消防设施检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