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启示录迷失在高楼里的上海_第1页
汶川地震启示录迷失在高楼里的上海_第2页
汶川地震启示录迷失在高楼里的上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汶川地震启示录迷失在高楼里的上海在汶川的每座楼房化为碎石瓦砾之时,1600公里以外的上海,一座座建筑高楼似乎依旧固若金汤。这是一座建造在长江入海口冲击平原上的大都市,其表层覆有三四百米的软土。这里从未遭受地震的 摧残,史料上记载的最高一次地震为4.7级,但距今已384年之久。软土层虽为造楼忌讳的场地,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历史再把经济聚光灯打向上海之时,“根子 浅”的上海经过了十八年史诗般的建设,5000平方公里的市区上,生生缔造出一片片令人窒息的钢筋水泥 森林。420米、492米、580米、摩天大楼不断摸高至新的记录,上海于是也愈发轻浮,浑然忽略了脚下松软 的根基。而512汶川地震,上海几

2、乎所有高楼的摇晃,似乎也没能唤醒沉静在“大快上”建设当中的人 们,上海仍旧沿着其设定的轨迹,急步向前。大都市地震记忆5月12日下午2时许,200多名白领正在曾经的第一高楼一一金茂大厦里展开登高接力赛,参与报道 的上海东方早报记者藏鸣和同行,也借此机会进入88层的观光厅鸟瞰上海。恰恰在饱览高楼美景之时,四川的强烈地震波传至上海,藏鸣顿感一阵头晕目眩,下意识认为是200 人爬楼引起的共振。当身边一位同行也觉得大楼是在震动之时,两人大惊失色,瞬即搭乘刚巧抵达的电梯, 摇摇晃晃而下,一分钟后仓惶逃出金茂。几乎每一座上海高楼里的白领、居民均感觉到了地震的摇晃,大家鱼贯而出。1个小时左右,上海所 有高层建

3、筑下的马路边、绿地里人头攒动,人们为这场虚惊唏嘘不已。作为上海人,在藏鸣的记忆里,或许只有1984年的黄海6.2级地震波及到了上海,夜里熟睡中的她被 强烈的震动惊醒。第一波是上下垂直抖动,第二波横向移动,电灯在空中像秋千一样摇晃。再往前的上海地震经历也十分苍白,上海地震局副局长朱元清表示,上海历史上未发生过5级以上地 震,有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地震4.7级是发生在1624年。“以前没有,不代表以后就不会有。”上海地震灾害防御中心主任尹京苑告诉记者:“上海地下还是 存在小断层,虽为惰性不活动状态,但万不可掉以轻心。唐山大地震前,那里也从未曾有过地震史,地震 后,专家才在唐山地下发现一个大断层。”“

4、建在软土层上的上海,地震有很大放大效应。”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蒋通教授对记者解释称:“地 震一来,一般楼房的自震周期是2秒,而金茂大厦这样的高楼,自震周期能达到5-6秒的长周期,来回摆 动比较长。”“这是因为高楼越高,地震波产生的加速度反应谱越大,晃动就越大。而高层的长周期自震会和地下 的软土层产生共振,加大了建筑物的位移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上海相隔汶川1600公里,其高楼建筑物仍旧 有如此大的反应。”蒋通透露,目前上海建筑物抗震能力是按各地惯用的7度设防,其标准并未考虑到上海独有的软土层 因素,所以上海的建筑物到底安不安全,从当前的理论上看无从判断,人类居住环境并没有经历过类似地 震史,或许只

5、有等上海真正经历一场地震,才会揭晓答案。迷失在高楼里的上海尽管“家底不清”,这并未阻碍上海的造楼竞赛。来自陕西黄土高坡上的阿琨,1995年抵达上海工作,“当年游览外滩时,黄浦江对岸的高层建筑只有 刚造好一年的东方明珠,用上海话说,视觉清清爽爽。”阿琨和同学租在有“下只角”之称的上海东北五 角场附近房屋的10楼,那里是她此前从未到达的高度。几年后,在东方明珠的不远处,突然造起了一座金茂大厦,阿琨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也应聘进 入了这座排名世界第三的高楼里上班,“在那工作极其体面,所以金茂里从保安到电梯里出入的大小白领 们,个个都昂首挺胸、意气风发。”世纪交接之时,每天在浦东高楼与东北角的低楼间

6、来回穿梭,高架、隧道、地铁、大桥、和一座座高 楼渐渐拔地而起,上海于是变得越发密集,高架上驱车放眼望去,浑然就是一片水泥森林,阿琨逐渐腻烦 了密不透风的上海,终于辗转去了澳大利亚的悉尼发展。然而,就在阿琨去年回到上海,钻出地铁陆家嘴站时发现,金茂大厦的高度,已经被身边隔着一条东 泰路的环球金融中心远远超过,可以预见的是,几年以后再次归国的她还要对又一座第一高一一上海中心 做一番感慨。记者在上海统计年鉴上查阅到,1980年,上海8层以上的高层楼房仅为121幢;1990年也只为 748幢;其后在浦东开发的带动下,一座座高楼也正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2000年,这一数据突增为3529 幢;而截至200

7、6年,上海一共有11989幢超8层高楼。专家表示:“上海根本不适合建设这么多的高楼,纽约等其他国际都市,积岩都是露头的,上海三四 百米以下才是积岩。就连当年建设宝钢,一根根桩打下去都见不到底,然而在1984年的黄海地震中,宝钢 高炉上的避雷针还是被震掉了。据了解,为了把根扎牢,金茂大厦共打下了 1062根桩,桩深达83.5米,才得以承受住其30万吨的楼 身重量。然而一座座高楼屹立而起,上海地基却难忍重负,地下空间的开发以及地下水的抽取形成的漏斗, 正引发上海楼房整体下沉。据新华社报道,仅2006年一年,上海就下沉了 7.5毫米。从1921年至今,上海的沉降面积达1000平 方公里,沉降中心最大

8、沉降量达2. 6米。同济大学教授石忆邵表示:“城市的整体沉降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均匀沉降:由于建筑物分布 不均和地质的差异,上海也出现了不均匀沉降,这对7度的抗震标准又是一大威胁。”“兰州有一座百货公司,由于不均匀沉降,地震还没来,自己就倒了。”预防监督机制步履蹒跚据石忆邵回忆,世纪之交时,学界首次出现对上海控制高楼建设的呼吁。据上海市房地局当时的统计:到2002年底16层至19层的高楼有1101幢,20至29层有1518幢,30 层以上有338幢。而这些楼盘中,容积率超标的不在少数。高楼布局的多而乱使上海城市的天际轮廊线受 到破坏。2003年,上海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终于审议表决了

9、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修正案(草案)。 草案指出:“上海中心城区要增加公共绿地、公共活动空间,降低建设容量,控制高层建设,将执行 住宅楼容积率控制在2.5以内,商办楼容积率控制在4.0以内的标准。”“这在当年被誉为双增双减,其效果并不明显。”石忆邵告诉记者:“政府出让土地后,使用权 在于地产商,监督环境的滞后使得不少地产商趋利至狂,有的甚至独自加高楼层。政府只能对此收取补地 价,补地价只是地产商增加收入的九牛一毛。”前述尹京苑透露,2002年时,作为中方项目负责人,他参与了中英合作项目一一中国一英国沿海城市 地震易损性分析评价研究,上海选了厂房多的宝山、楼多南京路、民宅多的曹杨三个地方作为研究区。

10、研 究发现,上海的一部分房屋抗震性能非常差,很可能一震就倒,这批房子急需加固。尹京苑是上海市地震局里唯一的上海市政协委员,每年的两会上,尹京苑都提及城市抗震防灾的重要 性,但基本提完了事。“今年两会,小组讨论上我问了在座委员,如果地震真的来了,你们躲到哪里去? 代表们大多一脸茫然。”尹京苑直指的是,上海其实至今为止并没有足够的地震避难场所。尽管官方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的 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已经达12.5平方米。但这些绿地多半在偏远郊区,分布极其不均匀。“可以去算一算人口密集的中环以内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其结果一定惨不忍睹。”尹京苑指着地震局 窗外告诉记者:“我们脚下所处的曹杨片区,万一来一个地震,老百姓根本无处可躲,这里压根没有什么 绿地。”由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上海的地震防灾机制建设一直步履蹒跚,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一位不愿透露姓 名的负责人告诉记者,2006年底,上海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终于成立,但其背后是历经了 10多年的争 取,才在各个部门利益中获得了一致。这位负责对此评价:“有些人就是宁掷重金买棺材,不花一文购药材。”政协委员尹京苑介绍,在2006年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