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_第1页
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_第2页
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_第3页
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_第4页
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高考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1第一页,共34页。2.地形影响聚落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落的区位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山区和高原,气候一般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 热带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第二页,共34页。聚落的形态 广阔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

2、发展 成都、北方的村落 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 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便利 南方的村落 第三页,共34页。3.地形影响交通影响 原则 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 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第四页,共34页。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

3、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灾害的影响 第五页,共34页。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 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第六页

4、,共34页。【练一练】1.读下图,回答(1)(2)题第七页,共34页。(1)影响图示区域铁路线形状的主要原因是( )A.沿海平原地区不利于修建铁路B.中部是山地丘陵对交通建设不利C.中部高原地貌使铁路分布在高原边缘D.中部是山地丘陵,周围多绿洲(2)甲和乙城市之间的铁路没按图中虚线修建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虚线处是鞍部,地质坚实B.虚线处是河谷,地形较为平坦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地形相对平坦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地形相对陡峻第八页,共34页。解析 第(1)题,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分析,图示地区为日本本州岛的一部分,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铁路围绕该岛呈环形分布,主要是受地形的影响。日本

5、沿海地区是平原,也是人口密集区,而不是绿洲,绿洲分布在干旱地区。第(2)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较近,最可能的原因是其地势较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作为铁路选线;如果是鞍部,则该处地势较低,可修建铁路线;如果是河谷,其海拔较低,修建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适合修建铁路线;如果等高线稀疏,则坡度小,也可以修建铁路线。答案 (1)B(2)D第九页,共34页。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的影响 具体表现 对农业 耕作制度 热带、亚热带可以一年两熟到三熟;暖温带两年三熟;中温带、寒温带一年一熟作物品种热带:天然橡胶、芒果等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亚热带:水稻、小麦、油菜、柑橘。

6、暖温带:冬小麦、花生、棉花、苹果。中温带:春小麦、甜菜、大豆等 耕地类型 南方降水多的地区为水田,北方降水少的地区为旱地农业类型降水较多的地区可发展种植业,降水较少的地区应发展牧业第十页,共34页。对工业工业区的布局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布局在最大风频的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者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影响工业的原料气候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影响农作物的分布,进而影响以农产品为加工对象的工业部门的原料供应。如我国南方多甘蔗制糖厂,而北方多甜菜制糖厂 对交通 飞机场的选址 飞机场宜建在少云、雾、雨、大风的地方,减少气象因素对飞机起降的影响 交通线的设计 注意沿线的暴雨、冻土、积雪深度,桥涵孔径的大小、路基

7、的高低要考虑当地的暴雨强度对聚落城市的分布 城市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因为该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比较适合人类生存 第十一页,共34页。2.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出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同时人类过度地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2)危害:对自然环境:冰川融化及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化,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水循环的蒸发环节,从而影响区域降水量,增

8、加降水异常事件的发第十二页,共34页。生,进而影响地表径流及水资源的供应量;导致生态系统的改变,甚至对一些地区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对社会经济: 导致积温增加,从而使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使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导致蒸发量变化,中低纬度地区可能会变干,影响农作物生长,产量降低;对林业、牧业、渔业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地区和海岛上居民的生存;出现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扩大某些疫病的范围,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第十三页,共34页。(3)对策:可通过技术措施,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矿石燃料的使用量;全球共同合作;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保护现有

9、的植被;可建设海岸防护堤坝,以防止海水入侵;有计划地改变农作物的品种以适应气候变化。第十四页,共34页。【练一练】2.新华社2009年7月10日电:八国集团领导人在意大利拉奎举行会晤后发表声明,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全球性努力,八国集团成员愿同所有国家一道,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50%。读“欧盟成员国CO2排放量图”,回答(1)(3)题。第十五页,共34页。(1)关于欧盟成员国二氧化碳排放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业排放比重逐年增加B.工业排放比重有所增加C.排放总量基本不变D.其他行业排放二氧化碳很少(2)欧盟成员国的工业部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得到明显控制的原因是()A

10、.控制工业发展B.工业水平落后C.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D.盛行西风将污染物吹向北欧第十六页,共34页。(3)下列途径中,不能减少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是()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减轻交通拥挤B.植树造林,绿化环境C.规定使用无铅汽油D.提高汽车燃油装置技术指标解析 第(1)题,上图是欧盟成员国不同年份、不同产业的CO2排放量比重分布图,反映的不是排放总量。读图可知,工业排放比重略有减少,交通运输业的排放比重逐年增加,而随着经济发展,实际排放总量应该是增加的。第(2)题,欧盟成员国多为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明显控制主要是因为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第(3

11、)题,植树造林,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但不能减少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答案 (1)A(2)C(3)B第十七页,共34页。三、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我国分布 世界分布 合理利用水资源夏秋多、冬春少,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就国家而言,巴西最丰富,其次是俄罗斯;就大洲而言,亚洲最丰富,大洋洲最少 修建水库,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配;跨流域调水,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土地资源东部季风区多耕地,西北内陆多草地,东北、西南多林地 耕地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的季风气候区和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草地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和温带大陆内部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因地制宜

12、,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防止土地资源被污染或破坏 第十八页,共34页。森林资源 东北、西南、东南地区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雨林气候区和亚欧大陆北部、北美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区 既要重视其经济效益,也要重视其环境效益;利用时要做到采育结合;同时要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矿产资源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石油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华北,铁矿分布于辽宁、河北、四川等地 煤炭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墨哥湾沿岸和北海等地区,铁矿主要分布在巴西、印度、澳大利亚等国 开采时要注意不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利用时要充分合理,提高利用率,不浪费;针对地区分布不均,可合理地

13、进行资源调配 第十九页,共34页。 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要尽量节约使用,积极寻找新的替代品,以延缓其衰竭的速度;而对于可再生资源,则要促进其更新,以保证能永续利用。第二十页,共34页。【练一练】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第二十一页,共34页。材料一 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材料二 农业部于2003年11月6日发文要求:在我国75%以上的农村地区要逐步推广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科院的农业耕作研究成果“保护性耕作法”。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

14、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第二十二页,共34页。材料三 下表中的数据是图中M地区已推行“保护性耕作法”,而N地区没有实行时的土壤、大气在春、冬季时平均情况统计资料。地区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M 23.5% 16.7% 3.2% 3.4% 34.5% N 6.3% 25.5% 0.7% 14.6% 18.6% 第二十三页,共34页。(1)填出图中两个地形区的名称:M ;N 。这两个地区被誉为“ ”。(2)“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3)材料三显示,“保护性耕作法”保护了土壤中的和,使大气中减

15、少,增加。(4)图示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实施“保护性耕作法”以后,对农业生态环境可以有哪些改善?第二十四页,共34页。解析 根据经纬度和河流流向可判断该河是黄河,M是河套平原,N是宁夏平原。这两个平原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利用黄河水灌溉发展种植业,成为所在省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由于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所以易发生土地荒漠化和引水灌溉引起的土壤盐碱化;由材料二可看出“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措施是对耕地实行浅耕和免耕、秸秆还田,这样可以保护土壤的水分和有机质,增加肥力,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答案 (1)河套平原 宁夏平原 塞外江南(2)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秸秆还田(3)水

16、分 有机质 悬浮质 水分(4)土地沙化(荒漠化);因大量引黄河水灌溉,使黄河流量减少;土壤盐碱化。提高了土壤的墒情;增加了土壤肥力;防止表层土壤被风吹走;增加大气降水几率。第二十五页,共34页。四、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及其危害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洪涝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夏秋季节多发,我国东部地区、世界上的季风气候区、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毁坏家园、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干旱长时间无降水或少降水,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的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夏季(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人畜饮水困难,农作物

17、干枯死亡 第二十六页,共34页。台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寒潮强冷空气入侵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半年 强烈降温冻坏农作物,带来大风、大雪等恶劣天气 第二十七页,共34页。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 成因 分布规律 危害地震岩层断裂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能量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破坏建筑、危及生命 火山喷发灼热的岩浆喷出地表 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滑坡 在重力作用下岩体或土体沿滑动面下滑 降水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区 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 泥石流 破碎的石块、泥沙随洪流顺坡而下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危及

18、生命财产 第二十八页,共34页。在分析自然灾害时,还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它们有利的一面,如盛夏时节的台风,既可以缓解当时的高温状况,又可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可增加土壤肥力,火山本身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第二十九页,共34页。【练一练】4.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2009年2月5日召开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异地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中国首次启动级抗旱应急响应。 材料二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各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的程度差异很大。第三十页,共34页。材料三 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第三十一页,共34页。(1)简述我国干旱灾害的地理分布特点。(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新疆地区和华北地区受旱灾影响的差异及成因。(3)近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与成灾强度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试分析其人为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