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新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 认识空气1.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目标1.理解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并且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2.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通过实验知道空气占据空间。2.通过实验感受空气是可以被压缩的,并能举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通过上一
2、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2、学生回答3、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1、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3、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活动二: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 (1)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
3、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3)汇报自己的发现。 (4)学生阅读资料。 (5)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 (2)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3)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 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
4、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4)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1)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2)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 (3)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分组活动,交流。(三)课后拓展指导?1、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2、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
5、?适合种植哪些植物??3、学生思考、回答。?4、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5、学生思考、回答。?6、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板书设计土壤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6.肥沃的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
6、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难点:1.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2.动手实验,研究蚯蚓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准备:? 准备:塑料袋、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塑料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一组图(在左边土壤中生长的小苗和在右边土壤中的生长的小苗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一个长得好,绿油油的;一个长得很细黄。)你觉得跟什么有关?观察两幅图中的土壤有什么不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提问:为什么土壤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归纳:跟土
7、壤是否肥沃有关。(出示课题)二、探究活动 1、初步了解腐烂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汇报: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 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 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 教师结合课本插图,讲
8、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实验报告。?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在两个塑料盒中分别放上土壤,放一些菜叶,一个盒子里放几条蚯蚓,一个盒子里不放蚯蚓,观察过了几天后,两个盒中的土壤有没有变化?(并填写对比实验
9、记录) 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 三、拓展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书上拓展题板书设计:肥沃的土壤腐殖质 土壤动物7.保护土壤教学目标: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土壤和人类的关系。2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3.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教学准备:泥土、草皮、水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感受土壤的重要性。 1师: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2学生先交流, 再全班交流。 3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为植物提供养料和水分,土壤也是动物生存栖
10、息之地。正是因为有了土壤,才有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土壤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所遭受的人为破坏,以便在课堂上展开充分地交流,所以在课前给学生几周时间作些准备工作,让他们围绕“土壤为我们做了什么”和“我们对土壤做了什么”这两个主题展开调查了解和实验。二、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1提问:土壤为我们做了这么多,那么我们又对土壤做了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破坏土壤的行为每时每刻都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这样无止境地破坏下去会造成
11、什么后果呢?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是将是怎样的情景?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所查资料和所做实验大胆去想象,进一步研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了解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为生命提供了什么,了解人类的行为对土壤造成什么危害,并由此使学生感受到土壤的伟大,产生对土壤的感激之情。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2学生分组讨论3全班交流:你想对土壤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将你想说的、想做的,用文字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出一份保护土壤的小报,在校园内举办一个小报展,呼吁全体同学都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设计意图:让学
12、生将“保护土壤”从一句口号转变为自己真实的行为,从关心身边的植物、身边的土地开始,从管好自己手中的垃圾开始,共同加入到保护土壤,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使学生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8.认识固体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2、知道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2、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重、难点:重点:小组合
13、作研究固体的性质。难点:多角度认识、描述固体。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贴实验记录,并汇报。三、课堂小结,拓展延伸今天,同学们了解了有关固体的许多知识,你能说一说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吗?其实固体还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究,让我们课外继续研究吧!9.认识液体教学目标:1、知道不同的液体在颜色、形状、透明、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3、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差异。难点:认识液体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杯油、一杯水、一杯蜂蜜、一杯
14、牛奶、一张记录表、学生用天平、量杯、蜡纸、滴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力1、师提问:同学们通过上学期的学习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在想一想当时我们是怎样验证水有表面张力的?2、学生回答(硬币上滴水实验)3、小组讨论实验方法。(往蜡纸上滴四种不同的液体,左右摇晃蜡纸。)4、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5、学生描述实验现象。6、总结:不同的液体都有表面张力。三、总结1、提问: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想一想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认识液体?(学生回答:感官、仪器)2、总结:要想全面的认识事物,就需要各种各样的方法。四、课后拓展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寻找认识液体的方法 。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知识与技能:1知
15、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过程与方法: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情感与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教学重点: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教学难点:通过讨论并使
16、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教学准备: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认识了固体和液体的基本性质,下面谁来说一说液体和固体的基本性质分别是什么?(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的时候需要吧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需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论这个话题。二、固体的混合出示课本插图:八宝
17、米、中药材、混凝土学生仔细观察,分别说一说,这3种混合固体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八宝米是白米、豆子、红枣、百合、玉米粒、绿豆、红豆等等混合在一起的。中药材是各种中药混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沙子、水泥、石子等等混合在一起的。除了这些,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的混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生活中的固体混合物,并说一说这些混合物是由哪些固体混合在一起的?窗户就是铝合金和玻璃的混合;房子是混凝土、钢筋等固体的混合物;泥土是土壤、沙子、小石子、各种昆虫、腐殖质的混合物。比较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由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的。那么这些固体在混合前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的空间会发生
18、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操作来研究这个问题。探究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出示实验的材料:实验室天平、黄豆、玉米粉、绿豆、盆子等等。讲解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先分别称出黄豆、玉米粉和绿豆的质量,然后将三种固体混合起来称一称,看看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交流实验结果。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探究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的大小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教师强调实验注意点: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黄豆、玉米粉和绿豆所取的数量不能太多;在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放入量筒之后,要摇一摇晃一晃;注意做好实验记录。(学生动手进
19、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全班交流实验结果,小结:把黄豆、玉米粉和绿豆三种固体混合在一起之后,占据的空间明显变小。引导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实验过程进行解释。教师小结:固体混合前后,一般来讲质量不会发生变化,但是体积会变小。体积会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一般来讲,固体颗粒有大小之分,混合之后,小颗粒田占据了大颗粒之间空白的位置,从而造成固体混合之后体积变小。三、固体的分离在生活中,我们不仅仅会把多种固体混合在一起,有的时候我们还要把混合在一起的多种固体分离开来。出示课本插图,引导学生说一说,这两幅图上是把什么固体和什么固体分离开来。图一:建筑垃圾是混合固体,分离时需要把建筑垃圾中的铁分离出
20、来图二:是把大米和稻壳分离出来学生列举生活中还有哪些固体分离的现象。沙里淘金、垃圾分类回收、晒稻子、收豆子、洗菜等等。混合在一起的固体,我们该怎样把他们分离开来呢?下面请大家先来看一看书中的三种情况。出示课本上的插图: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木屑、铁屑的混合物,以及红糖和沙子的混合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如何把这三种固体混合物分离出来。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分离三种混合物的方法。学生分小组交流问题,并填写好表格。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交流的方法,其他同学评价方法好不好。教师相机把学生认为好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分离的固体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效果怎
21、样?教师小结:同学们,每一种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在分离固体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筋想一想,采用什么办法是最合理、最有效的。11.把盐放到水里教学目的:1.探究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初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2.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或糖,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与溶解度有关的结论。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水中的不溶解物质;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教学重点:通过水溶解盐或糖的对比实验,探究影响盐和糖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影响盐等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学习用不同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质和不溶解物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22、件、沙子、水、烧杯、盐、糖、玻璃棒、镊子、滤纸、黑色硬纸、小石子、棉球、脱脂棉、矿泉水瓶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看过爸爸妈妈炒菜吗?在炒菜的时候,我们都要在菜里面加一点盐,最后盐到哪里去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溶解这个话题。二、认识水的溶解什么是溶解呢?下面先请大家来做一个实验。出示实验材料:两个烧杯存放同样多的水、沙子、食盐、一根玻璃棒。实验方法及步骤:把沙子、盐分别放入两杯冷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动手实验,边实验边观察现象。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教师小结:是的,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样,沙子放在水中还是沙子,没有发生变化,而盐放入水中,过
23、一会儿就不见了。那是因为盐溶解在水中了,而沙子不会溶解。生活中,还有什么像盐一样会溶解在水中的?(糖、味精等等。)三、探究影响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教师引导:有的时候,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非常快,可有的时候我们却发现盐溶解的非常慢。那么,盐在水中溶解的快和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预测:与温度在关,温度越高,溶解越快,温度越低,溶解越慢。与搅拌有关,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快一些,不用玻璃棒搅拌,溶解的就慢一些。与盐的颗粒大小有关,颗粒大的盐溶解的慢,颗粒小的盐溶解的快。与水的多少有关,同样多的盐,水越多,溶解的越快,水越少,溶解的越慢。那么大家的预测究竟对不对呢?下面我们用实验
24、来验证大家的想法。教师指导学生以“食盐溶解速度的快慢与温度有关”这一假设为例,进行对比实验。出示实验材料: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玻璃棒、盐。讲解实验方法:准备两杯体积相同的冷水和热水。同时往两杯水中放同样多的盐。同时用玻璃棒,用同样的速度搅拌。认真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快,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的慢。讨论:为什么要用相同体积的水和相同质量的盐?可不可以一个杯子里的水多一点,一个杯子里的水少一点,或者一个杯子里的盐多一些,一个杯子里的盐少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弄明白,只有控制好这些量的相同,才能比较出盐溶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学生分小组进行对比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按照步骤进
25、行实验,并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另外实验中还要注意安全。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的结论,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单。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直接的关系,水的温度越高,溶解的越快,水的温度越低,溶解的越慢。引导学生按照这个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再做一做其它实验,探究盐的溶解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完善好自己的实验报告单。四、测量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克盐教师引导:刚刚我们探究了盐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那么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呢?下面我们来继续做实验。引导学生预测:100毫升的水,究竟能溶解多少克盐?
26、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的结果记录下来。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及实验步骤方法和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全班交流实验中的注意点:在实验中我们要怎样加盐?每次放多少盐?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放盐?到最后怎样计算结果?教师引导并特别强调:每次加盐,都要加相同质量的盐,便于计算。每次加盐,要搅拌到盐完全溶解后,再次加盐。当盐溶解得很慢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建议一次只加一克盐,当年无法溶解的时候,就要停止加盐。计算结果的时候,注意当盐无法再溶解的时候所加的那一勺盐不能计算在内。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纠正
27、学生实验中的不当操作。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实验的结果。教师在学生汇报实验结果的时候,就是要告诉同学们,因为有各种各样因素的不同,因此实验结果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一点差异是正常的。教师继续引导:100克的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那么100克水中,能溶解多少糖呢?下面我们同样也来做一做实验。学生动手进行实验,看一看100克水能溶解多少克糖。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白糖的溶解度大约为208克,也就是说,100毫升水在常温下,能溶解约208克白糖,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盐的溶解度。教师引导:老师刚刚看了你们做实验之后的杯子
28、,发现有的小组杯子底部,还有很多的盐和糖没有溶解。这些沉在杯底无法溶解的盐和糖,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他们继续溶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相应的办法。预设:给水加热,用玻璃棒搅拌,再加水等等方法。老师组织学生用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实验之后学生交流,说一说自己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验证的,实验的结果怎样。教师小结:是的,要想让杯子里的盐和糖继续溶解,我们可以采用加热、搅拌或者加水的方法。五、课堂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盐的溶解,知道100克的水在常温下可以溶解大概36克左右的盐,而100克的水可以溶解大概208克左右的糖,这说明糖的溶解度要比水的溶解度高得多。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知道了,影响
29、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主要有温度高低、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等等。第四单元 地球上的水资源12.河流与湖泊教学目标1、知道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和分布。2、记住我国主要外流河湖、内流河湖及分布。3、学会运用资料,理解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河湖的基本概况教学用具 中国水系图及课本相关地图、图片教学设计一、直接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水系图”,提出问题:看到这幅地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增强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分布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我国河流、湖泊众多这一特点一目了然。二、学习新课板书:一、众多的河湖1、引导学生读图,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找出长江、黄河、塔里木河,
30、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这几条河最终这几条河流最终流向何处?有哪些河流与长江、黄河一样最终流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有哪些河流与塔里木河相类似,不能注入海洋?它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运用地图观察实例,概括总结内、外流河及内、外流区的概念。2、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书中图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内、外流湖的概念,了解内、外流区的分布及面积的差异等知识。3、外流湖的水文特征:引导学生读图2.29我国东部主要河流流量年变化曲线图,思考并分析:四条河流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什么地区?四条河流什么季节流量最大,什么季节流量最小,为什么?黄河、松花江为什么在冬季出现枯水期甚至断
31、流?4、为什么不同地区河流水文特征有明显差异?引导学生完成活动题加以了解。5、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模拟河流与湖泊的形成。以上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应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分析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精讲点拨。6、引导学生学习课本37页的材料,了解河流和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资源,也是许多生物的家园。三、课堂小结学生根据板书提纲进行总结,教师强调重点。四、巩固练习13.地下水教学目标:1.通过对泉水和井水展开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到地下有水。2.通过猜测、讨论和阅读等学习活动,知道地下水在地表的表现形态和形成原因。3.能多人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结合地下水形成示意图,说明地下水的成因、储量、储存区域,
32、知道降雨是地下水主要来源。4.借助阅读和研讨,体验到合理开发和保护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地下水的形成原因、储量、储存区域。教学难点:能够与同学合作,制作一个水井模型,并通过实验认识到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储量和储存区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简易水井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瓶、罐子、碎石、沙子、水等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谁能说一说,淡水水体是怎样形成的?他们的形成与什么有着密切的联系?探骊指生说一说生活在淡水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体会淡水水体的重要作用。二、教学新课活动一:描述井水、泉水的特点教师出示泉水和井水的图片,引导学生
33、讨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吗?(泉水、井水)泉水和井水与我们前一课学习的湖泊、水库、河流里的水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井水比较清澈,冬暖夏凉,大雨之后,井里的水位会上升,并且井水也会变得浑浊;泉水比较清澈、甘甜,也是冬暖夏凉,不过大雨之后,不会变得浑浊。那么这些泉水、井水可能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学生对井水和泉水的来源作出自己的猜测。活动二:制作简易水井模型,认识井水来源出示课本上的制作简易水井的图片及说明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材料、方法步骤及注意点。全班交流讨论,在本次实验中需要哪些实验材料呢?学生回答,教师相机一一出示这些材料:塑料瓶、大的罐子、石子、沙子、水、人造草等等。本次
34、实验分为哪几个步骤,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全班交流,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在模拟实验时,水要均匀的倒在塑料圆筒的周围。在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水向下渗透的过程,再观察圆桶中水的变化,并且还可以用小勺子轻轻的搅动井里的水。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模拟实验,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的安全。全班交流讨论,各小组汇报本小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结论,说一说井里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实验现象:水会依次透过人造草、沙子和小碎石,缓缓渗透、积聚到杯底,直至充满小碎石之间的空隙。圆桶中的水位,也随之慢慢升高,最后与外面的水位保持相平。实验结论: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透进土壤,积聚起来的。活动三:认
35、识地下水的成因,保护地下水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到水井中的水是由地表水慢慢的渗进土壤,积聚起来的,下面我们通过示意图,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出示课本上的地下水的形成示意图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引导学生看一看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成因。教师指导:请大家看这幅图,这幅图是地下水的成因示意图。如果我们给土壤分层,就可以分成2层,分别为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理解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含义,可渗透层一般由质地疏松的土壤和岩石碎屑构成,透过缝隙,它们能吸附水分,储存水;而不可渗透成,则是水很难渗入、溢出的岩层。了解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的作用,渗透层的主要作用是吸附水分、储存
36、水分,土壤和岩石碎屑可以起一个过滤的作用,过滤掉水中的杂质。不可渗透层是防止水渗入、溢出岩层。引导学生把大自然地下水形成示意图和刚刚制作的简易水井模型图进行对照,进一步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教师小结:自然界的地下水总量约占淡水总量的30%,由于地表土质疏松多孔,一部分雨水或者积雪融水会渗透到地下土层和岩石的空隙里,它们就构成了地下水的主要来源。活动四、保护地下水教师引导:中国有400多个城市,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大家有哪些好的方法来保护地下水资源呢?教师小结:同学们,地下水的下渗速度很慢,地表水达到地下深处,所需时间平均在100年以上,所以
37、,地下水的保护,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断的努力和坚持。三、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地下水的类型、特点、来源、形成原因等知识,懂得了我们要保护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14.海洋教学目标:1.观察地球平面图或者地球仪,初步描述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情况。2.乐于探究海水与淡水的不同,通过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推理出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3.通过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体验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4.通过阅读和交流,知道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资源,初步认识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教学重点:认识海洋,通过实验推理出海水含有很多的杂质,初步学会海水淡化的简易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
38、过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蒸发、海水淡化实验,发现海水比淡水含有更多的杂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海水蒸发和海水淡化实验材料,活动手册等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地球在整个太阳系中,是一颗非常特殊的星球,他被称为“蓝色的水球”,大家知道为什么称它为水球吗?(因为地球上含有大量的水。)其实在地球上的水资源中,绝大多数是海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第14课海洋,了解海洋和海水的有关知识。二、教学新课活动一:交流对海洋和海水的认识出示世界海洋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弄明白,这份示意图中蓝色的部分就是海洋。教师引导:你们对海洋有哪些了解呢?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海洋的认识。海面很宽广,很辽
39、阔,海面上有巨大的波浪;海边,有一种很腥味;海洋里有很多动植物;海水是咸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面积,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为3795米。上一课我们提到,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既然海水这么多,人类为何不直接饮用海水?全班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人们不能直接饮用海水的原因:海水是咸的,水中有很多细菌,海水没有经过消毒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对,海水是不可以直接饮用的,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还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微生物,细菌,有机物等等,这些成分大多数对人体是有害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海水中究竟含有哪些东西。活动二:做海水蒸发实验,比较海水
40、与淡水蒸发后的残留物出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全班交流,教师强调: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因此,在实验中所取的淡水和海水的量要一样多,一般为一毫升。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汤勺中的水烧干之后留下的东西。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
41、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活动三:制作简易海水淡化装置,进行海水淡化实验引导: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该怎样去做呢?又如何进行海水淡化呢?出示课本上的淡化海水装置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制作海水淡化装置需要哪些材料?怎样进行海水淡化?全班交流活动所需材料:一个深色的盆子,一块小石头,盐水,保鲜膜,碗等等。交流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点,教师强调:本次实验的关键是加热,所以要选
42、用深色的盆子,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并且本次实验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同学们需耐心等待,注意观察水在保鲜膜内部凝结的过程。学生按步骤制作简易的海水淡化装置,教师巡视,相机加以指导。各小组展示本小组完成的海水淡化简易装置,并且把它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特别说明:因为这个过程有点长,因此只要求学生把制作好的海水淡化装置放在太阳下暴晒,然后继续回到教室上课,把下面的内容讲完,再回头去看一看,海水淡化的情况。活动四:认识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自古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离不开海洋,人们把海洋称之为“人类的资源宝库”,这是为什么呢?出示课本上的海洋剖面图以及相关的说明文字,引导学生看一看,再读一读旁边的说明文字,并根据
43、这段文字说一说,海洋为什么是人类的资源宝库?在海洋中有哪些海洋生物?这些海洋生物,哪些生活在浅海?哪些生活在海岸边?又有哪些生活在深海?教师补充介绍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化学资源和动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海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更加深刻体会到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教师小结:同学们,海洋储存着大量的水资源,而且含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核动力资源,因此,海洋确实是人类的资源宝库。三、课堂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初步了解了海洋的有关知识,学会了淡化海水的基本方法,课后请大家搜集海洋动植物信息,从海岸边、海洋里各选出一种,了解它的生存本领,然后完成活动手册上的第2题。15.珍惜水资源教学目标
44、: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大自然中万物生存的基础。(2)、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3)、知道如何节约用水。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品德。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水资源的了解,学习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并知道如何节约用水。教学过程:一、 展示谜语,引入新课。有种东西是个宝,没有颜色没味道。世界万物都需要,江河湖海去寻找。对,是世界万物都离不开的水。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主题就是“珍惜生命之源水”(屏幕显示课题:珍惜水资源)二
45、、探索新知(一)、谈水的用处。1、从早上起床到现在,你都在哪些地方用到了水?2、如果有一天当你打开水龙头,却流不出一滴水,那会怎么样呢?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润泽天下。如果没有了水,那就没有了我们人类。这美丽的蓝色星球也将变得死气沉沉。(二)、观察图片,了解水资源有限。1、同学们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吗?这是近期掀起的一项名为“冰桶挑战”的慈善公益活动,吸引了各界名人和大量网民的热情参与。这项活动风靡全球,但同时也有很多人发出了反对的声音。2、(图片二)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他们想表达什么?是的,这是我们河南久旱地区鲁山县的民众抗议正在中国火热进行的冰桶挑战项目。干旱已经造
46、成中西部许多民众吃水困难,在他们看来,这浇下去的一桶桶冰水,更像是生命之源。3、(图片三)著名演员王志文明确表示不参与此活动,他说:“”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呢?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展示课件水资源告急)5、我们敬爱的温家宝视察旱情时,表情凝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的旱情。(视频播放)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话说?总结:我国的“水”存在两大主要问题:一是水资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严重。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
47、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三、认识水资源的浪费和破坏1、水都到呢去了?(视频欣赏)2、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除了大量的水被浪费,滥砍滥伐、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也造成可饮用的水越来越少。四、节水措施交流1、面对这种紧迫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五、总结同学们的课外活动做的很充分,展示很精彩。大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了共同的心声。第五单元 人的呼吸和消化16.人的呼吸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初步了解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2)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将氧气吸收,同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3)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
48、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增加肺活量。2、过程与方法:(1)在体验活动中感受呼吸过程中的气体变化。(2)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做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3、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体验活动以及分析实验现象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2)认识到耐心、细致地完成测量活动的必要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用体验和实验的方法,验证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什么变化。2、教学难点: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呼吸前后气体发生了变化,并试着解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加快了。”材料准备:1、演示实验:水槽1个、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2片,吸管,火柴。2、小组活动:保鲜袋每人1个。3、其他材
49、料:课件,记录单,呼吸变化统计图。教学过程:1、游戏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就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称是“你能憋多久”。规则如下:自然站立,闭上嘴巴,鼻子停止呼吸,看看自己憋气多少时间,觉得难受就坐下并自由呼吸。教师计时,学生体验。说说感受:刚才的活动有什么感觉?(很难受,不舒服)为什么会觉得难受?(因为没有氧气)哪里没有氧气?教室里吗?(不是,是身体内)身体内为什么会缺少氧气呢?(刚才我们没有呼吸)揭示课题: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人体的呼吸(板书:人体的呼吸)关于呼吸的知识,我们班的同学肯定知道不少,谁来简单的说说?2.认识呼吸器官:(1)深呼吸,说说空气是从哪里进入人体,猜
50、测一下它会经过哪些地方,又是从哪里出去呢?(2)学生体验后交流。(3)引导:在呼吸的时候,其实有许多人体器官参与了这个过程,这些器官我们可以统称为(呼吸器官)(板书:呼吸器官)(4)观看课件“呼吸演示图”,认识主要呼吸器官,并让几个学生描述一下空气在人体流动的路线。3、体验空气变化:(1)过渡:这些空气一进一出,是来我们人体“旅行”吧!那你们觉得,这些空气经过人体的旅行之后,会不会改变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同一袋空气。(课件提示:先装一袋空气,然后用袋口封住嘴巴和鼻子,反复呼吸,觉得难受就停下,同时把袋里的空气拧紧不要让它跑了。)(3)交流感受。(4)提问:在这个实验中,袋子里空气的总量
51、有没有减少?(没有,还是一袋空气)那为什么到后来我们不能继续这样呼吸?(说明空气的成分发生了改变)(5)小结:是啊,如果空气没有变化,我们应该可以一直这样呼吸下去。而现在,我们不能在一袋空气中长时间的呼吸,说明经过呼吸的空气确实发生了变化。4、检验空气变化:(1)猜测一下空气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氧气减少或者二氧化碳增加)(2)实验:火柴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说明:火柴燃烧是需要氧气的,当氧气不足或没有时,火柴就熄灭了。我们要检验呼吸后的空气氧气是不是减少,就可以用这个方法。请一个学生拿着自己反复呼吸过的那袋空气上台,问:能不能直接把火柴放进去?(不能,会把袋子点着或熔化,里面的空气还会
52、跑出来。)怎么办呢,教师今天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排水集气法。(课件演示说明)边看边随机询问:为什么要瓶口朝下?瓶子里的水被谁挤出来了?收集两瓶反复呼吸过的空气,贴上标签,放一边。我们还应该收集一般的空气,这样才能对空气的变化进行比较。也收集两瓶。火柴检验,学生观察。(3)交流自己的发现。(一般的空气里氧气较多,反复呼吸的空气里氧气大量减少。)(4)延伸:科学家们专门对人体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进行了研究比较,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课件: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比较)(5)概括: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把氧气吸收,将其他气体排出体外的过程。(板书:气体交换)5、人体运动与呼吸的关系
53、:(1)看来,呼吸对我们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你知道在平静时自己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如果作剧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会不会变化呢?想不想测量一下?测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不能刻意控制呼吸,及时记录在记录单上。)(2)先后测量平静时和运动后的呼吸次数,记录。(3)组织交流,并在黑板上完成呼吸变化统计图。(4)讨论:为什么运动后呼吸的次数就会增加呢?(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数量也比平时多。)(5)倡议: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大我们的肺活量,获得更多的氧气。(有关肺活量的知识作机动内容,看时间情况决定要不要展开。)6、总结延伸:(1)通过今天学习,知道
54、了什么?(2)运动后呼吸会发生变化,心跳呢,下节课来研究。17.运动和呼吸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认识呼吸是人体最主要的生命活动之一;2.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3.认识什么是肺活量,了解人的肺活量各不相同,加强有氧运动能提高人的肺活量。过程与方法:1.掌握测量不同状态下1分钟呼吸的次数;2.能设计、制作简易的肺活量测量仪,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3.会通过对不同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尊重事实、以证据求结论的科学态度。2.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的体验和肺活量的测量,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更多的了解,增强保护自己身体器官
55、的强烈意识。3.知道经常锻炼身体,会增强呼吸能力,提高肺活量,增进身体健康。4.能用所学到的有关运动与呼吸的知识指导自己平时科学地开展锻炼。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什么是“肺活量”,学会自制简易肺活量测量仪,并能较为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肺活量。2通过对不同数据的比对、分析,发现运动与肺活量之间的关系。四、课前准备1每位学生准备一份肺活量记录表和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记录表2每组学生准备:5L空油瓶一个,水槽,水,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吸管,记号笔等3教师准备:(1)课件;(2)气球、肺活量电子检测仪等五、教学过程:引入,体验“呼吸”过程中身体发生的变化,我们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是我们人体最重
56、要的生命活动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运动与呼吸(揭题)师生一起做深呼吸运动,学生交流在此过程中体验到的身体发生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同学们有重点地再进行体验。师小结,刚才同学们在呼吸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身体的很多器官都发生了变化。那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人体哪些器官参与了呼吸的过程呢?体验呼吸器官之间的协调作用,了解呼吸的过程1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多媒体,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请每位同学对照呼吸器官图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并想像空气是怎么通过这些呼吸器官进出人体内的。2学生尝试描述空气在人体内的进出路径。配合课件,予以强化。3电脑出示模拟呼吸器,演示人体是怎样利用这些呼吸器官进行呼
57、吸的。(三)自制肺活量测量仪,测量肺活量1师:吸气时我们的肺变大了,那一次我们的肺内一次最多能装多少空气呢?2吹气球游戏。认识什么是“肺活量”。比较吹气球比赛的几位同学肺活量的大小。3小组讨论,如何做一个简易的肺活量测量仪,从而比较准确地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大小。4师生讨论、确定简易肺活量测量仪制作方案5小组尝试制作,在此基础上每位同学利用简易肺活量测量仪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做好记录。6给出区间表(表1全班在区间中的人数统计,表2男女肺活量的对比)。用举手的方法,汇总、统计全班数据7比较汇总的数据,有什么发现?8出示肺活量电子检测仪,教师演示的基础上,请班内肺活量比较大的几位同学和相对肺活量比较小
58、的同学上台测验,教师做好记录。(四)、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1讨论,什么原因可能导致我们肺活量有大小呢?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采访肺活量大的同学,让他们自己说说什么原因。3出示一组资料:运动员与平常人的肺活量数据统计,有什么发现?4你觉得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5平时剧烈运动后呼吸有什么变化?测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和剧烈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比较自己的记录的数据,有什么发现?6采集班中肺活量大的几位同学的几个数据:肺活量,平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剧烈运动后一分钟呼吸次数。与这几位同学的数据比较,你又有什么发现?7教师小结:肺活量大,说明你的肺功能健康,参加一些剧烈运动或者爬山、爬楼
59、梯等运动后,就不会出现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经常运动,特别是参加长跑、游泳等运动就能不断锻炼我们的呼吸器官,增加我们的肺活量。(五)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对“运动与呼吸”这一主题进行进一步的质疑,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布置学生课后可以利用简易肺活量检测仪测量父母亲的肺活量。并制订一份家庭锻炼计划,坚持锻炼,几个月后测测自己与父母亲的肺活量是不是越来越大,身体状况越来越好。18.食物的旅行教学目标:1.能通过图示、指认、模拟等“解暗箱”的方法,知道并能描述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2.模拟食物在消化器官里的运动,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3.通过讨论“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消化器官
60、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了解消化过程,知道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教学难点:通过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的运动,明白消化道运送食物的方式是蠕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器官示意图、模拟食物在消化道里运动实验所需的材料等等。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早上,大家吃了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吃的早餐。师:大家知道,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去哪儿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的旅行。二、食物的旅行图教师引导:我们吃下去的食物,会经过体内的哪些器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说一说自己对消化器官的认识。小结:所有的这些器官,我们统称为消化器官。教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售后服务老带新活动方案
- 证券、投资客户经理年终个人工作总结述职报告
- 中小学课外辅导班招生方案
- 婚礼用品购销合同
- 风险感知视角下公共风险事件负面情绪演化建模与仿真研究
- 家庭教育与学生成长方案
- 财务整改措施落实情况报告
- 自动化行车轨道调整方案
- 文化艺术活动疫情防控方案
- 艺术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防护措施
- 半月板损伤的康复
- 矩阵论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 淮剧专题讲座
- 《中国字中国人》
- GMP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中药材洗、润、切制SOP
- 贵州茅台酒全国经销商信息汇总
- 儿科学教学课件:儿童股骨干骨折
- 喹啉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 GB/T 24511-2017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钢板和钢带
- GB 30255-2019室内照明用LED产品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GB 18613-2020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