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课件30张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课件30张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课件30张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课件30张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五法”巧解文言实词 课件3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 “五法”巧解文言实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惑、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与内容(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

2、论分析,撰写评论。(5)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课程标准(2020新课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佑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

3、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一、真题引领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

4、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

5、/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辅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答案】 A 【解析】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主司既

6、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 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 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 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案】 B 【解析】 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

7、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故选B。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 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 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

8、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答案】 C 【解析】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原文是“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见“同时”表述错误,“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故选C。13. 把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关键词有:(1)减粜,减价出售;常

10、平米,常平仓的米;分坊,到各街道;活者,救活的人。(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

11、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就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佑四年,因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

12、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仓的米,做了很多粥和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巷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

13、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从来得之于天资。(苏轼)曾经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 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 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

14、、也、以、因、 于、与、则、者、之”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虽然高考命题时把它放在了最后一题,但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项综合知识的整合。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文 言文翻译是解答其他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基础,突破了这一点,其他题型也就能迎刃而解,故把本考点放在了其他考点之前 来复习。二、翻译题明确命题特点和评分标准,三大得分点有的放矢保基分 命题人选择文言语段是独具慧眼的,总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段,让考生翻译,这些语法现象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

15、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文言语段中选择翻译的句子,总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主要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并将这些 设为考试阅卷的得分点。得分点设置: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实 词、虚词;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名作状);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 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由此可见,文言文翻译考查的固然是全句的翻译,但命题者总是选择那些含有关键词语和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的句子来考查,并将其作为评卷的“得分点”。结合高考常见的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

16、、关键虚词、特殊句 式,帮助考生强化“得分点”意识,判断出“得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进而得到基本分。掌握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原来高考对实词的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 或不正确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近年来,不单独考实词,但在 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考查,只要在阅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 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包括翻译)的考查。三、“五法”巧解文言实词对于翻译题,我们遇到多义词或者活用的词语,往往先入为主,用这个词的常规意思去理解,这个时候更需把

17、其常规 意思代入句中,查验是否恰当。 例 1 翻译下面文中画线的句子。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 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延熹中,桓 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一)代入推断法 推断过程:句中的实词“弦歌”“荐”的翻译为主要得分点,这两个词的常规意思分别是“歌声”“举荐、推荐”, 翻译时需要把它们的

18、常规意思代入文中,看看是否恰当。此处把它们的常规意思代入后讲不通:名词一般不做谓语,“弦 歌”应该是名词用作动词,奏乐歌咏;“荐”字结合“立祠”一词,译为“举荐、推荐”不当,意思应是“祭祀”。译文: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加以祭奠。官吏问这样做的缘故,老百姓都 说平常带粮食到洛阳,被士卒和官吏所掠夺,经常要损失一半。自从王涣任洛阳县令,再没有被官吏侵夺冤枉,所以前来 祭奠以报答他的恩情。王涣的政治教化令人怀念感激达到这样的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 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喜好黄老之术,将各种祭祀的祠堂全部毁掉,

19、只特别下诏让密县保存已故 太傅卓茂的祠庙,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庙。联想推断法有以下三种: 1课本联想法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我们要善于联系课内学过的实词,举一反三, 找出对应文句,进行相应迁移。 2双音联想法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试题中出现的单音节词,可以通过联想双音节词来推断。 3成语联想法 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成语中保留了很多词语的古义,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字词的含义来推断文言 实词含义,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二)联想推断法 例 2 利用联想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1)令行于民期年,秦

20、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 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 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令行于民期年期年:一整年 推断过程:运用课本联想推断法。“期年”,联想初中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句中的“期年”,便可知是“一整年”的意思。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译文: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 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 行

21、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丢失的东西,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2)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 过目成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 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推断过程:“鬻”可用联想推断法来判断,在成语“卖官鬻爵”中“鬻”就是“卖”的意思。 译文:先生名中,字容甫,是江都人。年少时父亲去世,爱好学习。家贫没有能力购买书籍,帮助书商在集市上卖书,趁 机通读了经史百家书籍,看一遍就能背诵出来。二十岁时,参加院试考试,应

22、试文章射雁赋被列为第一,补为附学 生员,诗词古文每天更加有长进。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 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进行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例 3 利用句式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

23、,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 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法:效法 (三)句式推断法 推断过程:运用句式推断法。“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是一个对偶句,“法”与“循” 意思相近,先运用成语联想法,由“循序渐进”推出“循”为“遵循”之意,进而判断“法”是“效法”之意。译文: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 秦孝公任用了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 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 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

24、“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 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任用 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例 4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体会一下对称推断法的运用。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 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 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译文: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到具有大国的条件。 推断

25、过程:由该句的上句“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为“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 的条件”,可以推断该句句意。这叫作对称推断法。古人行文很讲究对称,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近、相 反或相对的特点。译文: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条件;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要等 到具有大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 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 向东,从南向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句子

26、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 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 “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 “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 “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 2看搭配 “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垄上”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 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四)语法推断法 例 5

27、 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面文段中加点词的意思,并说出推断过程。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鸡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 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病目眚 病:患病 推断过程:运用语法推断法。“病目眚”中“眚”的意思是“眼病”,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病”应翻译为动词“患 病”。译文:甲午年正月初一,(祖父张汝霖)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日夜不停,患了眼疾,放下帷幔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 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例 6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 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 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译文: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推断过程:运用语法推断法。“帝中国”中“中国”为名词,结合语法推断法可知“帝”应翻译为动词“称帝”。“死 之”中的“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宾语“之”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