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片段课)设计者:哈斯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据地理新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我对该阶段的地理教学的理解是打好学生地理基础的最佳阶段,刚从初中上来的高一新生对地理“副科”的印象还是很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的打消这种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单项能力,而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热力环流不但要求学生了解它的形成原因还要学会能将它引用到其他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地图是地理重要语言,本节课结合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学生读图绘图能力。学生在此几乎没有

2、什么基础而言,所以重点要加强。学生要能进行图像与文字的转换,使学生能将图像知识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高考能力的要求。教学思路在做这节课时我设计了4种方案,最后才发现为何不能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呢就像语文中的倒装句。从现实的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理论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遵循由问题T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T分析推理运动过程T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T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因为新课标强调就是生活中的地理,我从耳熟能详的歌曲入手让学生拉近与地理的距离感。导入后就是问题

3、探究、归纳形成新知、活动调节扩展。依据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各内容模块按创设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活动、教师辅助的思路进行又基于新课程标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理念基础上,我专门请教物理老师在组织本节课的时候着重引入了物理学科的思路来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

4、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教材中该内容的描述只有一段文字和一幅图,但有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材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加工。如:将探索内容中的实验flash引用到该段的教学,后又以练习带入海陆风。2学生情况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位置较偏僻的山区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经常在做题时认为

5、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教学方式分析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也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过程。所以在讲解时一般着重边讲边画示意图。若教师在画图中不强调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就会使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垂直方向的气压分布状况,从而进一步认为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也会从低压流向高压。实际上近地面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分布是空气运动的结果而不是空气运动的原因。只有在同一水平面上,才能进行高压与低压的比较。热力环流的原理是地面冷热不均,其发生的顺序:地面冷热不均T大气垂直运动T同

6、一水平面气压差异(近地面热处为低压,冷处为高压;高空相反)T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流向低压)。在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地强调是“同一水平面”的气压比较,水平运动是垂直运动的结果。因为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若不将此概念讲解清楚,对以后大气环流及天气、气候的学习和理解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可谓“后患无穷”。所以我认为该内容还是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以探究启发为辅比较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手段和技术设备这是一节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能直观感知对教学会又很大的帮助。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及问题引导式教学,灵活运用归纳法、读图分析法、理解记忆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多媒体手段信息量大,且丰富多

7、样,呈现形态生动,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故选用了该手段作为辅助,但也要适可而止。如果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达到顶期效果,甚至带来相反的效果,违背了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初衷。现代教育技术毕竟是教学的辅助性手段,它既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能藉此轻视课堂教师语言、态势、板书和教具。教师只有适时地、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才能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设计知识和技能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过程和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

8、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该内容的重点,而难点就是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就会使一些学生误以为是垂直方向的气压分布状况,从而进一步认为在垂直方向上,空气也会从低压流向高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V4-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情景新课导入以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导入新课,请学生从歌词中找出地理现象。(东南风,西观察、思考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地北风)理敏锐性。播放flash试验教学新课提问:1.海陆温度有何变化差异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

9、的呢思考并回答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信息提取能力。启发学生分析电脑课件中以大气分子描绘的热力环流形成图教学新课1、指出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则大气无运动。2、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学生观察、领会,并动手在草稿上画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电脑演示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思考、回答,教师的讲解、归纳来式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归纳热力环流的概念教学新课小结: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之为热力环流。并说明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边听,边做笔记培养归纳能力深化对地理现象发展过程的认识。课堂巩固练习练习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