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页序言 中国现有三种医学 当代医学:当代医学发源于西方(古希腊),约于公元16世纪中叶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也称为西方医学(西医)。 传统医学:是中国各个民族在长久与疾病作斗争 中,创造中国固有各民族医药总称,包含中医药学(汉医)、藏医药学、蒙医药学、维医药学、傣医药学、彝医药学、壮医药学、朝鲜族医药学等等,其中中医药学占主导地位。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页结合医学 中国在发展当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必定相互影响,由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与配合防治疾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研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医结合、维西

2、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起步最早,研究最为系统、深入,取得研究结果最多,对我国外影响最大,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页汇报内容中西医学差异中西医结合医学起源中西医结合医学及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中西医结合成就华西中西医结合学科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页 一、中西医学差异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页中西医文化背景差异西医文化植根于开放海洋型地理环境西方思想文化与西医学:宇宙本原论、原子论、人文主义复兴、经验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哲学、科学主义哲学近当代科学文化与西医学发展:当代医学西医学文化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页中西医文化

3、背景差异中医文化植根于半封闭大陆型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中医学:周易哲学、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古代科学文化与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理论上看,传统中医学当前还没有吸收近当代科学技术结果,还属于古代科学技术范围中医学文化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7页认知方法差异西 医分析还原法解剖形态观察法实验研究法中 医系统分析方法哲学思辨法取象比类法司外揣内法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8页生理、病理学差异西 医研究手段基于临床检验病因认识基于“客观实体”病机认识基于“细胞损伤”中 医研究手段基于四诊病因认识基于“证”病机认识重视“基本病机”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9页诊疗学差异西 医采用还原论线性的思维模式采用病史收集、体

4、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相结合的基本方法遵循初步验证和修正诊断的基本原则中 医采用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思维模式采用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遵循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0页治疗学差异西医强调“辨病论治”思想体现对抗为主的治疗观治疗技术明显的物化特征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思想体现治病求本的治疗观治疗技术有古朴天然的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1页中医与西医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优势与不足 西医学优势重视微观、个别、结构、实体 医学立论以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理论严谨,概念明确诊疗规范,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强体系开放,与当代自然科学同时发展其科学形式和思维方法易为当代人接收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

5、12页 西医学不足偏重局部研究,过分依赖定量检测,整体认识复杂生命现象不足从总体上仍偏重于生物医学,还未真正完成医学模式当代转变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及医疗保险费用越来越昂贵中医与西医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优势与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3页 中医学优势重视宏观、整体、功效、关系 具备当代先进科学思想整体恒动观、系统观 三因制宜辨证论治临床思维与防治方法,更符合或更优于当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中药方剂平和低毒、中医治疗相正确简便廉验中医摄生防病更符合当代人养生保健模式中医与西医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优势与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4页 中医学不足受传统文化影响,理论概念较抽象(哲理性强

6、、思辩性强)当代科学基础微弱,不利于学术创新发展中医与西医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优势与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5页中医与西医各自理论临床体系上优势与不足 经过比较研究发觉,中、西医学不足恰好是对方优势所在,彼此完全能够优势互补,取彼之长克己之短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6页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起源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7页 中、西医药学做为东西方文化组成个别,伴伴随东西方文化交流、交融发展而相互交流、交融。16世纪,1582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介绍西方文化,将相关神经解剖学医学内容传入中国;17世纪中叶,16,瑞士传教士邓玉涵在澳门首施解剖手术,在中我国以西医行医;山东中医毕拱辰

7、为其所著人身说概、奇器图说等西医人体解剖学专著作序;邓玉涵向毕拱辰学习中华医术,这是中西医相互学习之肇始。历史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8页明末清初, 方以智(1611-1671年):著医学汇通、物理小知识、通雅等,引进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相关人体解剖、生理新知识。其中关于“脑主记忆”、“脑筋(脑神经)司运动感觉”等含有中西汇通之义,并领先于同时代学者。 历史背景是提出中西“汇通”思想第一人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19页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0页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1881年在天津设置医学馆(后改为北洋医学堂),1890年为万国药方作序:“是书专明用药方剂,亦如葛洪肘后、思

8、邈千金文体方便循省。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李氏“中西医会通”观点对近代医学产生影响。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西医医院,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历史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1页唐宗海,字容川(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因父多病,自少年时即立志学医,遍览方书,访求明师,后终成一代名医。西方医学“制造之巧,格致之精,实为中国所不及”,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以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收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识,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为“中西汇通”先驱者,是我国中医界提倡“中西医汇通”第一人。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中西医

9、汇通派,开创中西医结合医学先河历史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2页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崇尚试验。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重视药品研究中西药配合使用:如西药阿司匹林与石膏配合使用-中西药结合有益尝试。阿司匹林“其药善解温病初得,然解表甚效,而清里不足,恒有服之周身得汗,因其里热未清,而病不愈者。若于其正出汗时,急用生石膏两杵煎汤,乘热饮之,则汗出愈多,而热亦遂清,或用石膏所煎之汤送服阿斯匹林,汗出后亦无不愈者”。历史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3页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4页1949年,全人类科学技术朝着交叉化、综合化发展时期,交叉学科不停兴起与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及中西

10、医结合医学,正是顺应当代科学技术这一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科学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5页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出台一系列相关促进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有力保障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可连续发展。政治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6页 西学中1954年,遵照毛泽东主席指示,卫生部号召和组织西医学习研究中医,并在全国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试验工作;1955年卫生部举行全国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培养了第一批中西医结合教授;1960年左右毕业西学中人员,以后成为了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中坚力量。政治背景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7页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及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8页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

11、1956年毛泽东主席首先提出“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新医学、新药学”,逐步演化和概括出来一个概念。 “中西医结合”含义就是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新医学、新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29页三个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 该层次对“中西医结合”认识是感性认识或经验性认识,如有认为“中西医结合就是中西医两法治病”;有人认为“中药加西药”就是“中西医结合”;还有病人把“看了西医又看中医”称为“中西医结合”等等。上述这些说法即使属于“中西医结合”范围,但都属于常识性经验性认识和了解;属于现象、直观、片面、非本质性认识。常识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12、第30页 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内涵,是指毛泽东1956 年所讲 “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新医学、新药学”,或者说,“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即“中西医结合”逻辑学定义)。它是建立在科学研究 基础上,取得对中西医药学内在联络及中西医结合本质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追求是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只有不停 深入开展科学层次中西医结合研究,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才能“推进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三个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科学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1页 中西医结合是指两种既相互区分又相互联络、结构类似

13、知识系统(中西医药学)辩证统一。这一哲学层次 “ 中西医结合” 概念内涵,反应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客观性和“普遍必定性”理性认识。 三个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概念哲学认识层次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2页中西医结合研究理念它是研究怎样最科学综合利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防治疾病、保护健康;怎样最大程度发挥中、西医药优势,形成两种医药学优势互补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保护 健康集成优势;怎样最合理、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适宜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为病人解除病痛等;其最高理想和目标是不停推进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有机结合,创建一门中西医药学融汇贯通统一新医学、新药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3页 中国中西医结合医

14、学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建设发展 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颁布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要求了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包含医院、门诊部、诊所)为法定中国医疗机构一个类型。成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主要基地。另外,中医医疗机构及西医医疗机构也设有中西医结合科,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工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4页年各省,市,自治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北 京 3 福建省 5 云南省 12 天 津 4 江西省 6 西 藏 0 河北省 15 山东省 5 陕西省 6 山西省 15 河南省 6 甘肃省 1 内蒙古 6 湖北省 8 青海省 1 辽宁省 7 湖南省 11 宁 夏 3 吉林省

15、10 广东省 6 新 疆 2 黑龙江 7 广 西 6 上 海 4 海南省 3 江苏省 11 重庆市 12 浙江省 8 四川省 14 安徽省 8 贵州省 6计31个省,市,自治区;211个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5页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建设发展 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如福建中医学院、大连医科大学等)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如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等)从属于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6页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7页 中西医结合教育事业发展-三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50-70年代初,主要是举行西 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组织西学中);第二个里程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中

16、西医结 合硕士(包含硕士和博士);第三个里程碑: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医学院校开始招收培养中西医结合本科、大专生。从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大专-本科-硕士硕士-博士硕士教育体系);有60多家高等医学院校创办中西医结合医学系。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38页 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与发展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学科,招收中西医结合硕士与博士硕士,并设置“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1992年11月1日公布,1993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学科分类与代码”设置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中西医结合医学已成为我国首创一个学科中西医结合医

17、学概论第39页中国历届总理与中西医结合周恩来总理:“ 中医好, 西医好, 中西医结合更加好 ”;李鹏总理:“咱们政策是中医与西医并重,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传统医学与当代医学相结合”;朱镕基总理 :“ 大力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西医结合”;温家宝总理:“实施中西医结合,发展传统医药学”。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0页 四、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模式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1页病证结合研究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以西医病为依靠以传统辨证结果为依据突出中医辨证特色和优势将当代科学技术提供伎俩、方法及其研究结果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得到病证结合辨证结果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2页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是中西

18、医结合诊疗模式和方法中医用是功效方法、西医用是结构方法辨病诊疗与辩证诊疗相结合临床诊疗与试验诊疗室相结合促进中医辨证客观化、规范化、标准化和当代化从病从证、舍病从证、舍证从病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3页中西医结合关键在于找准“结合点”,“提升临床疗效”是中西医结合突破口 中西医结合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优势、专长、 取长补短、使其有机结合,为我所用处理临床实际问题,找准结合点是关键提升临床疗效是结合试金石和宗旨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4页流行病学SARS疫情:包括32个国家DATA ON FILE OF WHO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5页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国际研究会共同认识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是

19、安全,潜在效益表达在: 1、减轻患者乏力、气短、呼吸急促症状 2、可促进肺部炎症吸收 3、减低SaO2低下风险,使波动SaO2趋于稳定 4、促进外周淋巴细胞恢复,提升T细胞水平 5、降低抗皮质激素和抗病毒药用量及其副作用 6、降低ALT、LDH、BUN异常发生率 7、单纯中西医治疗费用低于单纯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6页阶段论治-提升疗效主要方法概念:即依据疾病过程中不一样时期,不一样阶段病机改变特点,进行论治形式。实施方法:选择患者最大利益化优化方案。临床意义:多数疾病急性发作期常采取西药控制,临床缓解期则采取扶本固本之剂,以降低疾病发作次数,提升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7页

20、菌毒并治-提升疗效主要方法概念:即选取针对性强抗生素,同时配合应用清热解毒中药,杀菌和去除毒素双管齐下,到达提升疗效,降低病死率目标。实施方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腑泻下。临床意义: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良好思绪。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8页减毒增效-提升疗效主要方法概念:即是利用中药保护正常组织免受化疗损害从而减轻毒副作用,提升肿瘤组织对化疗敏感性实施方法:益气养血、生津润燥、清热解毒、调和脾胃临床意义:中西药品有机配伍“减毒增效”方法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49页 五、中西医结合成就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0页 1. 吴咸中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 首创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

21、急腹症;对中医”通里攻下”法(方药)药理作用,进行了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一系列研究;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急性梗阻性胆管炎、急性腹膜炎、腹部外科疾病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及多脏器功效失常综合征(MODS)等,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死率和治愈率均到达国际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1页 1. 吴咸中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 首创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治疗急腹症;这一领域研究结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造就出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教授,西学中。创建了新学科。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2页 2.尚天裕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

22、在继承发扬中医治疗骨折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内外用中药等基础上,经过长久临床实践及生物力学等基础研究,创建“动静结合、筋骨并治、内外兼治、医患配合”,及时功效训练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新理论新方法,突破了西医“广泛固定、完全休息”传统观念,取得了95%以上肢体功效恢复满意疗效,骨折愈合时间比单纯西医方法缩短1/3,疗程缩短1/2,骨折不愈合率由 5%-7% 下降至0.04%,国际骨科学界公认居世界领先地位。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3页 2.尚天裕与天津市中西医结合骨科研究所这一领域研究结果获国家创造奖造就出我国外著名中西医结合骨科教授尚天裕教授(西学中)。创建了新学科.中

23、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4页 该领域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中最活跃、最有成效领域之一。 揭示中医血瘀证现化科学内涵,血瘀证治疗规律、活血化瘀中药作用机理、临床应用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性结果。首创利用活血化瘀冠心号方(含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显著临床疗效;首创以活血化瘀中药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冠脉再狭窄及心绞痛复发,使二者复发率下降了50%;研制成功治疗心脑血管病中药新药30各种,使我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居国际领先地位。 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 3.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5页 3.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

24、 以陈可冀、李连达院士领衔“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是建国以来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研究首次荣获最高奖项。 该领域研究造就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西学中)和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教授(西学中)。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6页 4.韩济生,曹小定等与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针麻原理研究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访华团参观了著名中西医结合胸外科教授辛育龄教授,在针麻下肺叶切除术成功,震惊了美国和全世界。现今针麻及针药结合复合麻醉,已用于100各种手术,包含针麻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针刺复合麻醉肾移植、喉再植, 深部颅脑肿瘤等高难度手术。中西医结合取

25、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7页 4.韩济生,曹小定等与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针麻原理研究. 针麻原理研究,已取得神经生理及神经分子化学等机理研究重大进展 针刺信息能够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激活内阿片肽(内啡肽) 系统等机体痛觉调制系统,产生生理性镇痛作用 中国针刺麻醉下手术成功,针麻原理研究,引发世界各国重视, 形成了全世界“针灸热”,促进了针灸疗法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8页 5.中医藏象理论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脏象专题研究组沈自尹、姜春华教授等,对中医“肾”本质,尤其是肾阳虚证进行了系列研究。用当代科学理论说明“肾阳虚”

26、 物质基础 肾阳虚证主要发病步骤在下丘脑,补肾药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证实了“证” 客观存在,提升了中医理论科学内涵认识和必定 这一领域研究造就出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沈自尹教授(西学中) 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59页 6.青蒿素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教授(西学中)及广州中医药大学李国桥教授等,从中药青蒿研制成功抗疟新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成为中国第一个自主研究开发成功“一类新药”。 其临床研究到达WHO抗疟新药各项研究技术要求, 反抗氯喹型疟疾、凶险疟疾、脑疟疾疗效到达国际先进水平, 已广泛应用于全世界各地高疟流行区;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

27、合医学概论第60页 7.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 )注射液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教授(西学中)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张亭栋教授合作,从中药砒霜研制治疗白血病新药。经过该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证实该药能诱导肿瘤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下降,走向凋亡,而对正常细胞不造成损伤。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1页 7.亚砷酸(三氧化二砷As2O3 )注射液亚砷酸注射液(中药砒霜化学纯制剂),已被国际上公认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首选药品。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方案,已经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同意,在美国已大批量生产上市.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

28、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2页8.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学家,肾脏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借鉴雷公藤治疗关节炎,过敏性皮肤病免疫抑制效应,首创应用中药雷公藤治疗各类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取得成功, 到达国际先进水平,在我国外广泛应用。同时,研究证实了雷公藤二萜内酯化合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中所起作用,全方面说明了其免疫抑制作用特点.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3页8.南京军区总医院内科学家,肾脏病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经过对大黄治疗尿毒症系列研究, 证实了大黄蒽醌对肾脏系膜细胞DNA及RNA影响,揭示了大黄降低肾硬化,延迟缓性肾功效衰竭作用.

29、而这些作用与其泻下作用无关.黎磊石院士已成为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教授(西学中).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4页中西医结合取得主要研究结果 其它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品研究所著名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耕陶教授(西学中)中药当代研究(五味子联苯双酯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著名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孙燕教授(西学中)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研究开发“貞芪颗粒冲剂”等);我国著名心脏外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晓东教授(西学中)明确提出“对各类心脏病进行形态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综合研究,结合祖国医学优势,提升外科治疗效果,并为改进心,肺,脑保护以及发展器官移植提供理论

30、基础“等等。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5页 六、华西中西医结合学科介绍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6页学科发展历程1956年6080年代90年代1998年08年 3050张临床实践探索医疗特色确立床位5084张GCPSAP项目及获奖博士点床位112张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家重点专病中医药示范单位床位10张建科11年床位154张省一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全国第三 国中局重点学科 年床位170张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7页基础情况中西医结合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全国排名第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四川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国家中管局重点专病专病建设单位(急性胰腺炎、肺病科)国家药品(中药)临床研究机构(中医呼吸、消化、肿瘤、脑病)华西医院开放科研试验室中药药理研究室其它支撑条件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华西医院药品临床试验基地GCP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第68页学科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和肠梗阻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