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哲学名词解释简单版_第1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GE PAGE 15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试题汇总意向性意向性是意识的基本结构,即排除了与个人心理相关的意识内容之后剩余的纯粹意识。意向性的纯粹性表现在:即使意识与外部实在没有发生关系,意识也因指向某物的活动而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自主性,意向某物是意识的基本结构。胡塞尔用意向性来建立包括物理的和心理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象在内的一切现象。解构主义解构主义60年代缘起于 HYPERLINK /wiki/%E6%B3%95%E5%9B%BD o 法国 法国, HYPERLINK javascript:linkredwin(雅克德里达); o 雅克德里达 t 雅克德里达解构主义领袖不满于西方几千年来贯

2、穿至今的哲学思想,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大加责难。在德里达看来, HYPERLINK /wiki/%E8%A5%BF%E6%96%B9 o 西方 西方的 HYPERLINK /wiki/%E5%93%B2%E5%AD%A6 o 哲学 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在场的形而上学”意味着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这种终极的、真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逻各斯门

3、下,遵循逻各斯的运转逻辑,而逻各斯则是永恒不变,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走向谬误。而德里达及其他解构主义者攻击的主要目标正好是这种称之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传统。简言之,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就是打破现有的单元化的秩序。当然这秩序并不仅仅指社会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会道德秩序、婚姻秩序、伦理道德规范之外,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比如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后再创造更为合理的秩序。语言游戏(1)语言游戏说是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核心内容。正如游戏概念无法定义一样,语言游戏一词也无法定义。我们只能从各种语言游

4、戏中感受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他针对关于任何定义都是对被定义对象的一般性和本质性东西的概括这种本质主义思想,提出就语言游戏而言,并不存在这样的一般性和本质的东西。没有适用于一切语言用法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我们所要做的只应是考察各种不同的具体的语言游戏,从中掌握语言的不同用法。我们对语言游戏只能描述或显示,但不能解释或说明。(2)根据维特根斯坦的描述,语言游戏具有以下明显特征:一是自主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对象,而在于使用的对错与否;二是它不需要其他的目的或标准来证明,也不是任何推论的结果,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需对它加以反思;三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把它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质;四是它必须遵守本

5、身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带来了不同的游戏,也决定了不同语言的用法。他把语言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称之为“语言游戏”。逻各斯中心主义(1)德里达从胡塞尔那里看到的是从柏拉图到索绪尔的一个传统,即语音中心主义:语言分为语音符号和文字符号,语音由心灵所激活而被赋予意义,文字只是语音的无生命的、随意的、可有可无的替代品。语音中心主义的实质是逻各斯中心主义。(2)逻各斯即语音的内在理性,也是人类和自然的理性,语音和文字的二元对立关系在哲学史上被演化为精神和物质、自为和自在、主体和客体、心灵和身体、内部和外部、本质和现象、真理和假相、意义和文本的二元对立。但是,对立的目的是统一,在上述对子中,前者总是处于优

6、先的中心地位,后者是前者的补充和附庸,处于边缘地位。评述胡塞尔现象学方法(1)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是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通过直观来描述和把握认识对象的哲学方法。胡塞尔认为哲学的任务是寻求永恒的绝对真理,从而为全部人类精神生活提供理论基础。他认为哲学的对象既不是唯物主义者描述的山川河流,也不是经验论者眼中的花红柳绿,又不是理性主义者头脑里的概念公理,而是一种非物质又非感性经验也非抽象概念的“自我意识”。他认为物质世界、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都是可变的,它们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唯有自我意识的存在才是永恒的。(2)怎样才能认识自我意识,达到绝对真理呢?这就要靠现象学的还原方法。这一方法的内容,他认为首先

7、要通过“括弧法”排除掉认识道路上的障碍,为达到绝对真理廓清道路,然后通过现象学还原的三个步骤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和先验的还原来达到绝对真理。(3)括弧法的第一步是历史的括弧法,就是将从古到今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一切知识,全部用括弧把它们括起来,存而不论,不予理睬。第二步是存在的括弧法,就是将外部世界所存在的一切统统放进括弧,拒绝讨论。通过这两种括弧法,关于外部世界的直接知识和前人积累下的间接知识就被全部清除掉了,于是人们便越过障碍,可以进行现象学的还原工作了。第一步是现象的还原,即把呈现在主体面前的所有对象全部看作是存在于意识之中、依赖于主体的现象。这是将哲学的出发点从客体转向主体或自我。第二

8、步是本质的还原。即进一步从变动不居的意识现象中找出它稳定的、常驻不变的内在本质或结构来。他认为意识中的现象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但在这种变化中却存在着固定不变的本质或“类”。他提出:“现象就是本质”,即本质并非隐藏在现象背后或深处,而是直接呈现于现象之中,与现象是同一的。本质的还原就是以非理性的直观为手段,从现象的变动不居的诸因素中发现出永恒不变的稳定结构,以把握其本质。第三步是先验的还原。即对认识对象进行更为彻底的经验清洗,排除掉其中一切变动不居的经验性因素,把它还原为一种纯粹的意识或先验自我。胡塞尔认为,经过先验的还原后,一切经验因素全部被排除掉,只剩下了“自我”、“我思”和“我思对象”三项

9、所谓“现象学剩余”,构成纯粹的意识领域。这里的“自我”不是指经验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而是指抽象的先验自我或纯粹自我。“我思”指的是绝对的思,即排除任何经验内容的纯粹“意向性”的活动。“我思对象”指先验自我通过反思活动所构成的对象,即一切对象都是先验自我的产物。APPENDIX:现象学方法是用来为解决现象学问题服务的。胡塞尔认为现象学问题主要有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两类。相应地,现象学方法主要也有两种:本质还原方法和先验还原方法。本体论指先天观念的整个系统。本质还原方法就是用来发现本质、本质的规律和结构的方法。形而上学是指有关最终和最高问题的科学,其中特别涉及到意识和存有者、主体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先验

10、还原方法是为解决这些问题服务的。现象学方法的一个“特色”是不以任何假设为前提而达到必真的真理。现象学的中止判断是达到这一点的手段。中止判断是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方法的必要环节。中止判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本质还原是胡塞尔在研究逻辑基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方法,它是胡塞尔批判心理主义后产生的第一个结果。胡塞尔不

11、像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认为逻辑规律是纯粹形式的约定,而主张它们是非经验的、先天的规律。他认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是直接地被直觉到的,不以任何其他东西为前提。本质还原的方法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方法。本质还原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在此事物指“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为了获得直接的给予,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其中包括两个步骤:一是中止判断,二是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意识面前。本质还原要求把有关认识的对象存在的信念放在括号内存而不论,其所要求的是一种部分的中止判断。这样做的原因是:第一,事物向我们显现的只是它们是什么,并未显现它们

12、的存在。后者是我们加上去的一种信念。第二,现象学的本质就是现象,是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有关它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有个别的本质,即个别的事物向我们所显现出来的它是什么。不过在一般情况下,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普遍的共相。它表示一类事物向我们显现出来的、存在于它们之中的共同的规定性。第三,现象学所讲的本质是先天的本质,认识这种本质不依赖于我们对个别事物的经验。通过中止判断,我们的目光集中于什么是事物向我们直接呈现的方面,这也就是说,我们达到纯粹现象。在这一基础上可以执行本质还原的第二个步骤:在对个别东西的直观的基础上使其共相清楚地呈现在我们的意识面前。这是本质还原的正面步骤。本质还原要求把对个别

13、东西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但不要求把对意识的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本质的还原是在意识活动中进行的。意识的存在具有自明性,而个别东西的存在缺乏自明性。本质还原不探索本质是如何存在的问题,也不探索认识的主体与认识的对象的关系问题。因此要说明本质的存在方式、本质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本质还原方法本身的合理性,必须说明先验的还原。先验还原用以解决形而上学的问题,即存在之为存在的问题。按照胡塞尔的观点,世界(这里指意识的意向对象总和)的本源是先验的主体,世界是由先验的主体构成的。先验的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地、客观地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先验的还原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14、。胡塞尔在康德的意义上使用先验这个词,称他的现象学为先验现象学。他与康德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的研究是在现象学的中止判断的框架中进行的,他对认识方式的研究是在意向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的。先验还原要求彻底的中止判断,即不仅要求把有关一切作为认识对象的东西的存在信念悬置起来,而且要求把有关认识的主体在世界中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彻底的中止判断把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不作反省的态度假定为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之自然态度,还原为一种对认识的可能性进行反省的、不作任何预先假定的、审慎的哲学态度。胡塞尔对认识论问题研究的最终结果是否定对象在意识之外作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认为一切对象归根到底都由意识活动构

15、成。但他的这些论证只能证明有关对象的概念是如何在意识中被构成的,但不能证明对象本身是如何被构成的。中止判断(1)中止判断这个术语表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一是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中止判断把一切间接知识放在一边,这起到一种筛选作用,这样剩下来的就可能是直接知识。二是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止循环论证。胡塞尔特别强调不要作出有关存在的假定。中止判断包括两步:对历史的中止判断和对存在的中止判断。(2)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在计算一道数学题时,可以把试题的一部分放在括号里,先解其他部分,然后再来解它们。这并不影响对整道题的解

16、答,而且往往必须这样做。在反省哲学问题时也可用这种方法。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的继承和超越(1)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对存在的研究之所以会变成对存在者的研究,是柏拉图肇始的认知方式,即以“看”(表象、直观、认识等)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的结果。柏拉图著名的“洞喻”把最高理念比作太阳,人借助理念之光去认知(看)身外世界。“认知”之取代对存在的直接“领悟”意味着人和世界都被作为现成和确定之物(存在者)而被分离。洞喻说后来衍化成各种由表象和概念等构成的认识体系。笛卡尔的作为主体的“我” “从存在论上被规定为物”,以之作为出发点的认知方法必然不能揭示、反而会遮蔽存在的意义。(2)为了克服将存

17、在混同于存在者的传统形而上学,必须抛弃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方法。在这方面,海德格尔从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特别是他的现象学方法得到了重要启示。因为心理主义正是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论思维模式的典型形态,而现象学方法的根本目标正是超越心理主义,超越具体的物质和精神存在而返回事实本身。它只是描述在纯粹的内在直观中呈现出来的“绝对材料”,即真实的存在、现象。而这也正是海德格尔的根本目标。因此他把现象学方法当做建立其“有根”的本体论的基本方法。他把传统哲学所谈论的一切对象化的存在都还原为直接涌现、显示意义上的存在,即现象的存在。海德格尔所说的现象就是存在者的存在的显现。现象学方法就是揭示存在者的存

18、在的方法。为了达到作为存在者的人的存在,不能依靠认识手段,而只能采用显现的、阐释的、澄明的方法。他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直接显示存在的意义的结构的方法,也就是解释学的方法。(3)海德格尔在这点上与胡塞尔的主要区别,在于他排除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以及由其建立的世界。胡塞尔要求哲学必需超越科学的界限而达到纯粹的、回到事物本身的世界,即他所谓的先验世界。它实际上仍是主体作为纯粹主体(先验主体)的心理世界、意识世界。他的现象学方法还有认识论痕迹,他在反对心理主义时自己却又回到了心理主义。海德格尔看到了并企图避免胡塞尔的矛盾。在他的哲学里,“事实本身”是具有时间性和历史性特征的存在着的过程,不是胡塞尔所说的先

19、验本质,不属于先验世界。主体也不再是具有独立存在意义的先验主体,而是在对存在者的存在的领悟中体现出来的存在。总之,无论是被领悟的“现象”,还是这种领悟自身都处于存在着的过程中。因此,他比胡塞尔更加彻底地贯彻了超越主客二分和主体性的方向。他使现象学方法完全消除了认识论的痕迹,成为存在论化的方法。他认为应当按存在本身的显现来揭示其存在的意义,让“存在”自己显现,在“存在”的显现中体验存在的意义。存在、现象、显现具有同等意义。证实原则(1)证实原则用于判定命题意义的标准,即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理解一个陈述和知道它的正式方法是一回事为了理解它的意义,我们必须看一下它是如何被证实的和如何被否

20、证的。(2)这包含了两个要点:一个句子的意义是由它的证实条件决定的;当且仅当一个句子在原则上可以被证实时,它才是有意义的。形而上学命题之所以被判定为没有认识意义,正是由于它们得不到经验的证实,只有经过经验证实的命题才可以被看做是有意义的。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特征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问题而提出的。罗素认为,存在世界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但事物并不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世界的基本要素是事实,事实不是指某一事物,而是指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当我们说某一事物具有某一性质时,或者此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某一关系时,我们就表达了一个事实;但是那个具有性质或关系的事物

21、并不是我叫做事实的东西。比如,罗素不把拿破仑称作事实,而是把拿破仑有野心或他娶了约瑟芬叫做事实。由于事物和它的性质或关系是以一种绝对自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只有对事物进行逻辑分析才能获得,所以罗素把事实称为原子事实或逻辑原子。他认为,要了解任何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对某一事物,不断进行分析,直至无可分析为止,那时所剩的就是逻辑原子。他说,我把它们称之为逻辑原子,是因为它们并不是小粒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所以,罗素所谓的原子事实指的不是物质微粒,而是通过逻辑分析获得的感性知觉的事实,是感觉材料或观念。(1)认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原子事实即感觉材料。罗素指出,事实是意指那种使一个

22、命题真或假的事物。而一个命题的本质就在于:它可以两种方式,即以人们所谓的真的方式或假的方式对应于一个事实。最基本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原子事实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原子命题有两种形式,即属性命题和关系命题,它肯定某物具有某种性质或某些事物具有某种关系。原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是否与原子事实相符合。在原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联结词就构成了分子命题。分子命题有五种形式,即否定式、析取式、合取式、蕴涵式和等值式。分子命题的真假取决于组成它的原子命题的真假,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在分子命题的基础上,借助逻辑量词可以构成更高一级的概括命题。概括命题包括全称命题和存在命题两种形式,其真假最终也取决于原子命题的

23、真假。罗素对命题形式的分析是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通过对命题的逻辑演算(包括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可以推演出无限多的复杂命题,反过来,任何复杂命题经过分析都可以还原为最基本的原子命题。(2)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罗素指出: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逻辑问题。因为,每个哲学问题,当经受必要的分析和澄清时,就可看出,它或者根本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具有我们所理解的含义的逻辑问题。这里所谓的逻辑,指的是数理逻辑。所谓逻辑问题,指的是语言,即命题的逻辑形式,而不是实际成分。罗素认为,数理逻辑中的语言只有句法,而没有任何词汇。句法是命题的形式,词汇是命题的成分。命题的成分可以变换,其形式则始终不

24、变。由此可见,形式不是另一个成分,而是各成分结合的形式。在这种意义上,正是形式才是哲学逻辑应有的对象。所以,在罗素看来,以数理逻辑为基础的语言是一种在逻辑上完善的语言,这种语言完全是分析的,它为哲学提供了一种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3)从语言推论到世界。罗素与早期的维特根斯坦一样,相信世界与语言的同构性。这里的语言指的是理想语言,它的基本要求是清楚唯一,不会产生歧义。它与世界存在着不可替代的对应关系。我们只要知道理想语言大致上是如何描述世界的,我们也就大致上可以说明世界是怎样的了。此在(1)海德格尔肯定,任何一个存在者均有其存在,人们也可以追问任何一个存在者的存在。但是一般的存在者对其存在并

25、无所关注和察觉,它们不会提出关于存在的问题。只有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提出和追问存在问题,才能揭示存在者的存在的意义。此在就是指人这种独特的存在者。(2)此在有两个特征。一是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根本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具有固有的、不变的本质,他的本质是由他的存在过程决定的。二是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这说明了人与其它存在物的另一个不同点。人不像其他存在物那样是一个类属,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存在者。权力意志(尼采)(1)权力意志是一种生命意志,它是实在的东西的倾向、活动过程。但它本质上不只是单纯地求生存,而是渴望统治、渴望权力。人生的本质就在于

26、不断地表现自己、创造自己、扩张自己。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一切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2)权力意志是永恒的存在。世界的历史就是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世界的图画就是权力意志在永恒轮回中的各种表现。重估一切价值(1)“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2)尼

27、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充足理由律(叔本华)(1)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这

28、意味着必然存在着作为这种联系的充分根据。充分根据原则,即充足理由律,成了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事物的基本原则。充足理由律先验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任何客体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2)充足理由律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物理事物遵从的“关于运动的充足理由律”,即物理的因果律。二是抽象概念和判断遵从的“关于知识的充足理由律”,即逻辑规律。三是数学研究对象遵从的“关于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即数学规律。四是意志主体遵从的“动机律”。家族相似英国维特根斯坦后期用语,用以否定语言的共同本质。维特根斯坦前期寻求“语言的本质”、“命题的一般形式”和“语言的界限”,主张有一种把逻辑、语言和世

29、界联系起来的、共同的本质结构。维特根斯坦后期否定了自己前期对本质的寻求和对普遍性的渴望。他认为寻求“语言”的某种共同的本质是方向性错误。纠正这种错误的方法是仔细研究语言的各种方法,即各种具体的“语言游戏”,注意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语言游戏之间没有普遍的共同本质,只有复杂的、重迭交错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家族相似作为一般语词足以描述语言游戏的情况,正如根据体形、气质、步态、肤色等方面的重迭相似性可以辨认出某些人属于某个家族一样。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及其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差异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即现象的一元论,是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超越主客、心物、思有等对立的理论。萨特接受了胡塞尔关

30、于意识的意向性的基本观点,但有如下区别:一是他企图从纯粹意识现象出发进一步揭示存在的意义,建立现象学本体论;而是他摒弃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1)萨特同胡塞尔一样将现象当做存在、本质的直接显现。现象作为其本身的存在的显现并不隐藏本质,而是启示本质,它本身就是本质。反过来说,本质并非隐藏于现象之后的东西,而只是作为显现的系列的联系,它本身就是显现。萨特认为,现象的一元论可以取代和消除一切二元论。但是,萨特否认现象的存在就是一切存在。要求把现象的存在与存在的现象区分开来。前者是指意识所及外部世界的存在,后者是指自在的存在。萨特认为意识的意向性就是超越性,即超越意识现象自身而达到非意识的存在。后者可以

31、呈现于意识中,成为现象的存在;但不依赖意识,而是独立自在的。这就是自在的存在,即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自在虽能为主观、意识所呈现,但不能为主观意识所创造。其次,在萨特现象学本体论中,除了作为现象的客观基础的自在的存在外,还有显现这种存在的意识,即自为的存在。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这是因为意识作为存在的缺乏却又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而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的运动。人作为一种自为存在总是处于不断地超越、否定和创造之中,这个运动是无穷的,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达到完满的自我和世

32、界。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超越和创造使人获得了自由,萨特也因此宣称人的存在等于人的自由。(2)萨特沿用胡塞尔关于纯粹意识及其意向性的学说肯定了意识的意向性即超越性,即越出意识自身的范围而达到某一对象。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从反思前的意识出发,指的正是从指向对象的纯粹意识出发,他一再强调自进行哲学的思维之前必须使意识净化,使意识还原为纯粹意识,从而将其指向对象及作为对象的自我,重新形成关于对象和自我的意识。这也正是沿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根本观点:面向事实本身。但是萨特不同意胡塞尔学说中的先验自我概念,认为纯粹意识应是全部清澈的、透明的,类似柏格森哲学中的流变。如果承认在意识的流变中有一个先验的自

33、我,那就将意识割断使之成为具有物和实体性特征的东西,这实际上意味着“意识的死亡”。意识总是人所具有的,但意识又只能是某物的意识,本身没有内容,是一种虚无。自我像其他对象一样是在意识的流变中,即纯粹意识意向性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只有当纯粹意识指向作为主体的人自身时,才形成了自我意识。因而并没有一个先验的自我存在。19.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看他们对于“理解”的理解海德格尔对“理解”的理解。(1)近代哲学归根到底是从人的意识角度来考虑问题,所以理解在他们看来只能是意识的功能和活动。海德格尔对人的思考的出发点与近代哲学的传统正好相反,“我在,故我思”,或者“存在,然后才有怎样存在和什么存在”。在我们有思

34、维、意识、感知、认识之前,我们已经在世。(2)理解是此在的构成因素之一,它是此在同存在最根本的关系,它是人的一切其他活动,包括意识活动的基础。理解是前意识的、先验的。只要此在存在,它就理解存在,理解是此在的本体论条件。只有理解存在,才有此在,才有此在的认识活动。所以理解决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它们的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中发展出来的。(3)世界是一种有待实现的世界,世界的可能性其实就是人的可能性。理解就是在此在面前筹划可能性,就是此在把自己的可能性投向世界。不是因为我考虑可能性,我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我是自由的,我才考虑可能性。(4)解释是理解的发展,理解是解释的基础和根

35、据,从根本上说,它们不是不同的东西。作为对可能性进行筹划的理解,它是一种前意识的对可能性的统觉、取向和心态,它是此在存在的构成因素,先于意识和反思。也就是说,我的存在先于我对它的“认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理解虽不是任意的,但还未完全展示出来。解释就是要把理解筹划的可能性清楚地揭示出来。当然,这种解释所要解释的决不是传统释义学所要解释的文本或表达式之类的东西,它要解释的是此在的可能性人生与世界。20.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的观点的变化。(1)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与前期相比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抛弃了用逻辑分析的手段建构世界和命题的逻辑结构的理想,从对命题意义的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了对语言用

36、法的动态分析。(2)他前后期哲学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否认存在一切命题共有的逻辑形式,抛弃了原子命题的独立性和关于真值函项的论题。第二,对逻辑原子主义的形而上学进行了猛烈的攻击,从日常语言的实际使用出发,指出了这种形而上学的根源在于错误地使用了日常语言。第三,彻底抛弃了命题的图像论、语言与实在的同构关系以及关于命题及其所描述的事实之间关系的整个看法。第四,否定了逻辑形式的存在,强调日常语言表达式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第五,完全放弃了前期那种视逻辑分析为哲学主要任务的哲学观,提出哲学的任务应当是对日常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行研究,仔细考察句子和语词在不同情形中的不同用法,并根据它们的使用来确定它们的

37、意义。(3)他对前期思想的批判,更是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第一,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否定了世界本质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第二,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否定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把意义概念本身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第三,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第四,哲学其实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此,哲学研究的任务是治疗理智上的疾病,一旦这个疾病得到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这

38、些思想对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了重要影响。(4)但前后期思想之间还是有共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关心的主题都是对思想的语言表达,而不是传统哲学所讨论的思想本身。第二,两者都把哲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第三,两者对哲学问题的处理方式上相似,都把哲学问题的出现看做是思想混乱和理智疾病的产物,因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不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回答问题,而是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而最终消解它们。第四,在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关于“可说的”与“不可说的”东西的看法上、在对待形而上学的态度上,他的思想都存在着一定的连贯性。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前后期哲学看做一个整体。21.谈谈你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看法。(1)科学与哲

39、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表现为:首先,哲学指导着科学。哲学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的。于是世界上的哲学便被划分为两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可否认的是世界上取得成就的科学家大多坚持唯物主义或者说他们思想中唯物的成分较多。物理、化学和数学从它们的来源看都是来源于客观世界,有了正确的哲学思想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科学研究。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外的指导。去伪存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以及归纳演绎的方法,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里,较快地找到规律的经纬线。科学的进步,会带来新的哲学问题,促进哲学的发展,而哲学在人类实践中发展了之后又必将更

40、好地指导科学前行。 科学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哲学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在哲学没有系统地形成之前,人脑中只有朴素的世界观,不能很好地指导科学实践。科学家应有自己的世界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科学实践。据此,爱因斯坦以奇特的思维、寻根究底的精神创立了相对论。其高明之处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人的常规错觉中摆脱出来,从而发现了比牛顿定律更广泛的宇宙定律。假如爱因斯坦的哲学思维再深刻些,或许就不会出现与量子力学的不符了。同理,笛卡尔也认为他的“我思故我在”、“怀疑一切”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他的一生,指导着他取得了一项项的数学研究成果。哲学革命中概括科技成就所做出的哲学结论和科学预见,给科技发展以极其深远的启

41、迪。哲学家从一般哲学原理出发对客观现象或科学问题做出的推测、论断,往往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孕育着科学的胚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条件的成熟,哲学的预见就可能为科学研究证实、具体化和完善化,从而实现了认识从哲学形态向科学形态的转化。许多知名科学家都在不同场合肯定过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如爱因斯坦就说过:“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收之后,它们常常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指示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 其次,哲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道德品质。能够使科学家具有为人类服务的道德品质。如果科学家没有高尚的情操,他必将给人类带来较大的祸害。人类在对世界以求“真”为目标的科学把握的同时

42、,还必须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道德的把握。客观地分析人们的价值存在和价值关系,揭示意义世界的本质及其走向,并使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转化为主体人的德性,协调现象世界的众多世俗的矛盾和冲突,达到意义世界与世俗世界的一致或同一,以维持社会和个体生命机体的健康发展。这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道德的任务,采取的是“应然”的把握方式,“实践”精神的把握方式。由此可见,哲学在我们探索世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是非常重要的。(2)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于:第一,对象不同。具体科学以某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哲学以整体的世界作为对象;第二,方式不同。具体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的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

43、进行;第三,一般与个别的区别。哲学史一般的方法论,具有普遍意义,而具体的科学则是个别的特殊的方法。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不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总和。二者的关系可称之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3.生命之流(柏格森)(1)柏格森对传统哲学的存在概念作了全新的解释。存在不是实体,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质的实体,存在只是流动变化。在现实中,运动变化比事物更恒久、更根本。这种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形之物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绵延就是真正的时间。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连绵之流,称作精神。(2)生命之流顺着顺行和逆行两个方向运动,顺行时,生命之流紧缩、

44、凝聚,产生出有机体。逆行时,生命之流扩张、松弛、堕落,产生无生命的物质。(3)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人们内心体验到的纯粹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真正的实在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生命之流”“真正的时间”或“纯粹绵延”,它们是一回事。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它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即

45、是意识之流。25.如何理解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1)自由是萨特哲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以主观性和超越性为特征的纯粹意识活动,和自为同义。他的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主张存在先于本质,这指的是人的本质出于人的自由创造,“人的选择造就了他自己”。这里所谓人的本质,泛指人的各种有质的规定性的特征(人的才能、专长、职业、地位等)。(2)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这原理也就是所谓的主观性。物总是消极被动的,没有自由,不能自己造就自己。它们的本质是当它们作为人(自为)的对象而存在的时候由人赋予的。就它们作为人的对象来说,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以往哲学的一个重要失足之处就是把本质先于

46、存在这种情况绝对化,把它推广于人,以致认为人的本质也先于存在,这就把人降低到动物的地位。人作为自为的存在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主观性和超越性(否定性),即按照自己的意向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而这正意味着人不断地设计、谋划、选择、造就自己。附:名词解释5.知识型(福柯)分类原则就是福柯所说的知识型。知识型类似于库恩的范式,是决定知识形式和方法的框架和判断真假的一般标准。人是通过语言来把握事物的,因此,知识型作为一般性的分类原则,涉及两种关系:一是词语与事物的关系,而是词语之间的、以及因此而决定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按照时间顺序,福柯分析了四个知识型的特征和主要内容。知识型之间没有连续性,从一个到

47、另一个的转变不是进步,不能用一个的标准去判断另外的知识型的真假是非。生活在一个知识型中的人只会忽视和忘记另一个知识型,只有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才能看到各个知识型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内容时期基本特征知识形式知识领域哲学形式生命劳动语言文艺复兴1500-1660相似神秘科学巫术和博学比喻神学古典时期1660-1800表象自然科学自然史财富分析普通语法理性主义现代1800-1950自我表象经验科学生物学经济学语文学人类中心主义人文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当代1950-下意识反人文科学精神分析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6.本我、自我、超我(弗洛伊德)他把人的心理垂直地划为三个组成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最

48、原始的、无意识的结构。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超我是一个根据社会行为标准和要求而在人的内部世界中起作用、由父母和师长的指示所形成的结构。它以理性和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鼓励和指导自我去压抑本我。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致的。整个社会是一个禁令和限制系统,它总是从外部对人的根据快乐原则支配其活动的无意识的本能、欲望冲动施加压力。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总是力图通过迂回的道路得到满足。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升华原则,以社会所能接受和赞许的活动形式(例如文艺创造、科技发明)表现出来。8.力比多(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表示性本能

49、的力量,他认为,人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的心理能量就是力比多。在大多数场合,他把力比多等同于以性爱为目标的爱欲。力比多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核心。11.自为存在(萨特)意识是自为的存在。它的特性正好与自在的存在相反。它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即非存在、虚无;它不是自在的,而必然超越自身;它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它作为存在的缺乏却趋向存在。它永远不是什么,但又趋向于成为什么。这种趋向性的结构是一种虚无化或者说否定运动。自在的存在本身是充实的,没有裂缝的,因而它本身不可能分割开和虚无化。然而意识的活动可以只涉及其中一部分,将其显现出来而将其他一切隐去,而隐去就是化为虚无。意识对存在的显现

50、过程实际上就是虚无化的过程。自为的存在无非是一种超越性、否定性。意识必然超出自身的界限,而且它不能作为现成已有的东西而存在。自为不断地追求和趋向存在使人不断地超越、否定自己和世界。萨特把人的这种不断地超越和创造说成是人的自由。自在和自为二者是统一的。自为不能独立存在,只有与自在相联系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自在如果没有自为,便是没有意义的东西。12.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

51、,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13.唯意志主义唯意志主义是在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发生了

52、重大的方向性转折的背景下形成的。它强调人的情感意志在人的整个精神和物质存在中的决定作用,批判传统理性主义对人的个性、创造性和生命本能的扼杀和压抑,以及造成人的异化,以情感、意志等活动和倾向取代传统理性主义的实体,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对此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代表是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17.实证哲学(孔德)实证哲学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和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

53、”、“相对”等意义的东西。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18.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是分析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叶的奥地利,其核心是由石里克所创立、以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主义是以逻辑分析为特征、以经验主义传统为基础的哲学思潮。维也纳学派继承了休谟和马赫的经验主义传统,接受了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思想,强调以科学为模式、以逻辑为手段、以物理学为统一语言,将哲学彻底改造成为一种科学的哲学。19.逻辑原子主义(罗素)逻辑原子主义是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应用于解决本体论

54、问题而提出的,由他和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共同创建。逻辑原子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认为,世界由无数事实构成的,事实是使命题或真或假的东西;最简单的事实是原子事实,与之相对应的是原子命题,与复杂事实相对应的是分子命题;原子命题的真假决定分子命题的真假;原子命题之间相互独立,既不相互推论也不相互矛盾;原子命题是由命名了的个体的专名和表示属性或关系的谓词构成的,它所包含的词是通过与经验事物相关联而获得意义的;整个宇宙就是建立在原子事实之上的逻辑构造,而与它对应的则是一个理想的逻辑语言体系。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从逻辑哲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世界的构造,他的研究动机在于追求知识的确定性,企图把复杂的、不确定的知识逐步

55、分解为一些简单的、能够得到经验证实的原子命题。21.摹状词。为了澄清问题,罗素研究了个体词的逻辑作用问题。他将个体词分为专名和摹状词两类。后者描述某一特定事物某方面的特征,并且该对象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摹状词理论,逻辑命题的主项是专名的指称物,该指称物就是该专名的意义。摹状词不是专名,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符号,不代表命题主项,它的逻辑作用与谓词相同,仅表示性质。这就剔除了自然语言造成的困惑,重建了精密化的逻辑语言。摹状词理论显示了逻辑分析在哲学中的作用,它强调了自然语言结构与逻辑命题结构的差异性,取消了肯定虚构事物的本体论,指出了专有名词是实体的灵魂,突出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基本论点。摹状词

56、理论作为一种逻辑理论,已经被现代逻辑所采纳,它被分析哲学家们誉为“哲学分析的楷模”。23.柏格森的两种时间。一种是真正的时间,即生活和具体的时间;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即度量和抽象的时间。绵延是真正的时间,它是纯粹的,不掺杂任何空间要素。而科学的时间则受空间概念的影响。绵延是质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界限和分离的迹象,纯粹异质,不可估量,只是内在的、心理的过程。而科学的空间是量的积累,同质的单位的相加,无限可分,有度量,是外在的。理智的科学借助符号,用广延性来表达时间,虽可以赋予时间以一种抽象的统一性,但是却牺牲了真正的时间。柏格森强调,纯粹的绵延不是一个量。只要我们企图去测量它,我们就是在用空间取代它。24.绵延。绵延是真正的实在,它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本体,而是不可分割的质的变化流,是变化本身。在绵延中,过去包容在现在里,并且向未来持续地涌进,在这种连成一气的过程里,才有生命的永恒性。任何实体性的存在都是人的概念赋予的,真正的实在其实只是倾向、活动、变化而已。我们在外在世界里是不可能把握绵延的,只有在自我意识中凭直觉才能把握它。因为它本身即是心理过程,是意识之流。27.生活世界(胡塞尔)在科学和哲学产生之前,存在一个前科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