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1页
《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2页
《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3页
《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4页
《灯笼》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灯笼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L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文章的大致思路。2.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变化。【教学重点】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 情感变化。【教学难点】通读全文,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脉络,领悟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蕴含的 情感变化。【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你的记忆深处,有没有哪样物品寄予了你别样的情感呢?(学生自由发言)感谢同学们的提供,让我们通过一件件小物品体会了不同的情感。在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的记忆中,灯笼与他结下了许多缘。今天我们就走进吴伯箫先生的回忆

2、,和他一起 欣赏不一样的“灯笼”。设计意图:由情境导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夯实基础.作者简介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字伯箫,山东莱芜人,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 家。作者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任学生会干事。五四 运动期间,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 文学创作。“一二九运动”后,为使学生免遭军阀迫害,力主提前放假,组织学生回家乡宣 传抗日救国。1936年,任莱阳乡村师范校长。抗日战争后参加革命,1956年10月,赴民 主德国参加海涅学术会议。1981年10月,出访英国,不久,中选全

3、国文联理事。1982年 8月病逝。吴伯箫毕生倾注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舌耕笔耘,成果丰硕,一生作品200多篇。代表作品:羽书难老泉黑红点菜园小记出发集记一辆纺车我还没见过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神龛(kan ) 争讼(song ) 点缀(zhui) 羡慕(xian mu ) 燎(lido )原 铿(keng )然 斡旋:调解周旋。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神龛(kan 长城往年吴伯箫散文选等。2.字词检测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神龛(kan ) 争讼(song ) 点缀(zhui) 羡慕(

4、xian mu ) 燎(lido )原 铿(keng )然 斡旋:调解周旋。斡(w6)旋幽悄(qido)熙(xi)熙然怅惘(chdng wang )星阑(Idn)马前卒(zU)静穆:安静而严肃。思慕:怀念;追慕。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表达一种内心状态。褪色: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冷淡以至忘记。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暖融融:形容温暖宜人;温暖舒适。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波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波效力的人。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设计意图:唤醒旧知,检测预习成果,帮助学生了解作家常识,拓展视野。三、问题探究(-)自主探究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

5、些记忆,让我们一起用声音走进这段 记忆,这篇美文。.探究任务速读课文,划分段落,理清脉络。.探究方法(1)自由阅读课文,选择自己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2)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标出段落序号,理出文章的结构,找出重点,整体把 握文章内容。(3)积极举手,展示成果。.成果展示第一局部(第1段):开篇说“火”,叙写小时候喜爱火光的情景。第二局部(第211段):主体说“灯笼”,抒写了 “我”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第三局部(第12段):结尾说“火”,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教师点拨:本文题为“灯笼”,而开头和结尾却写了 “火”,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明确:开头写“火”:既写出了人们对光明的渴望,又引出下文

6、,为下文写喜爱灯笼做 铺垫。结尾写“火”:由灯笼联想到“烈火”,升华文章中心。(二)合作探究.探究任务作者在文中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请同学 们找一找,“我”和灯笼都结了哪些缘呢?.过程安排(1)重点研读文章第二局部,圈画和灯笼有关的关键词语,可适当借助阅读提示来梳 理事件。(2)组内成员相互交流、讨论,尝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与灯笼有关的事件。(3)小组内选择一到两位同学,作为小组代表在班级内进行提供,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士亲 7TS 口 o.成果展示:第3段:没月亮的夜晚,提着灯笼接回祖父,听讲掌故。第45段: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母亲特别预备了小纱灯,并

7、留着消夜食品。第6段:村头挂红灯,行好运,为夜行人照路。第7段:元宵节凑热闹,看灯笼。第8段:族姊远嫁时,在轿前轿后挂灯笼显华贵。第9段:在纱灯上用朱红描宋体,是一种爱好。第10段:遥想宫灯的那份孤寂。第11段:赞美塞外帐营中的灯笼,豪情满胸,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教师点拨:文中作者围绕灯笼写了诸多事件,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段落,并以的灯笼 着 的句式表达。例如:第3段:接祖父的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明确:第5段:母亲预备的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第6段:挂在村头的灯笼慰藉着孤行客心。第7段:元宵节的灯笼绽放着飞扬青春。第8段:族姊远嫁的灯笼记录着岁月沧桑。第9段:朱红描字

8、的灯笼见证着兴趣爱好。第10段:汉献帝的灯笼记录着岁月沧桑。第11段:将军挑灯看剑的灯笼传递着报国热情。教师点拨:“灯笼”在课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明确:一是线索作用,串联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相关联;二是寄托作 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活动小结通过这些缘分的寻找,我们发现,作者记忆网里的灯笼与村民的生活,乡村的艺术表 演,年节,历史文化息息相关,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分析灯笼不同时期承载的不同意义,为下 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打下基础。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逐步揭示文章的中心。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速读课文,

9、理清文章脉络;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文章所述之事甚 多,灯笼始终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灯笼还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思呢?下节课,我们再 来继续学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五、拓展延伸灯笼的历史灯笼的历史源远流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魏存成介绍,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创造最早 的便携照明工具。甲骨文中的“东”字可能就是对原始灯笼形象的描绘。南史记载有 “壁上挂葛灯笼”句。葛,就是用麻织成的白色粗布,用它制成的灯笼,可能就是纱灯的 原始雏形。其用途是用于标明官衔、字号、身份的门灯(风灯)。而红灯笼那么是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经多年开展,形成了今天节日喜庆用灯。灯笼的传说关

10、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 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 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 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 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 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觉察人间一片红 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 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