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创新模式研究 周海秋Summary: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融合出版成为信息化社会出版社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顺应时代发展,优化信息加工、创新编辑出版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传播影响力。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模式的确立,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一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找准定位,了解自身情况;二是充分地融合出版社市场及行业评估,抓住市场机遇,打造适合自身的融合出版模式;三是依据市场及用户需求,从出版平台、内容、媒体形式、评议体系、功能和编辑角色方面入手,构建个性化的学术期刊融合创新模式。Key: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模式创新doi:10.16083/kl.1671-15 80.20
2、19.06.003:262:A:1671-1580( 2019) 06-0017-0621世纪是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对信息及知识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不同的信息以及知识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对信息以及知识传播标准的认定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注重信息和知识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向既注重信息和知识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又兼顾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时效性、新颖性以及辅助人们理解的便利性发展方向。这一认定标准的变化促使出版行业必须转变既有的出版理念,不断创新出版模式,以适应人们的需求。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
3、体,是出版社行业中重要的一分子。学术期刊转变既有的出版理念,创新出版社模式是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近期出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来看,媒体融合成为全球新闻出版传播发展的主流趋势和研究热点。融合出版成为新兴的、具有创新性的出版模式。这一出版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以媒体融合为载体实现出版模式的更新。所谓媒体融合,其本质在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传播于段对媒体组织重构、资源重整和流程再造。上述特彳正能够有效助益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实现出版社模式的创新,但学术期刊究竟如何实现融合出版模式的创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学术期刊融合出版模式的确立,需要实施“三步走”战略。一是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找准定位,了解自身情况;
4、二是进行充分地融合出版社市场及行业评估,抓住市场机遇,打造适合自身的融合出版模式;三是依据市场及用户需求,从出版平台、内容、媒体形式、评议体系、功能和编辑角色方面人于,构建个性化的学术期刊融合创新模式。一、学术期刊既有出版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反思目前,我国学术期刊主要以网络出版为主、纸质出版为辅的出版模式。这种出版模式其同有的特点在于满足学术信息以及相关知识受众群体能够迅速、便捷获得需求的前提下,亦能兼顾少数群体获得纸质出版物的偏好。但是这一出版模式存在明显的弊端:网络出版模式过于单一,信息和知识传播范围受到限制。目前,多数学术期刊通过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进行文献分类整合和数据库传播,或以
5、自建网站定期更新发布期刊文献内容供用户开放获取,或以协同办刊加盟“中国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 COAJ)”,但用户仅仅限于高校、图书馆和科研单位。可以说,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模式仅仅限于通过专业性的网站定期推出学术作品。由于其服务对象往往限于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士难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网站获得必要的学术信息及相关知识,进而导致学术信息和传播范围受到限制;纸质出版形式过于僵化,缺少个性化服务。现如今,网络作为主要的信息传播于段,网络的普及使得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对象具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多数学术知识及信息的获得者是以网络形式获得的,纸质出版形式的知识及信息的传播功能已经大为减弱,服务的对象趋于小众。但
6、对于多数学术出版单位而言,纸质出版形式仍然停留在工厂化形式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这一过于僵化且缺乏个性化服务的出版模式已经不合时宜。综上所述,我国既有学术期刊出版模式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以融合出版模式为导向,我国既有学术期刊出版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二、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的特征及市场需求从日前国际、国内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生产的特点来看,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的生产的专业程度越来越高。原因在于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个人的能力和精力十分有限,因而很难在多个领域展开有效的学术研究,其只能将精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研究领域,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这种知识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对学术信息
7、以及学术知识生产的直接影响便是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生产的精细化、严谨化,这与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的生产规律、特征十分吻合,因而能够促进学术信息以及知识的生产,提高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的质量。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生产的水平最终要体现为一定的社会效果,这一效果体现在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传播和应用方面。传播是前提基础,没有传播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难以获得有效的应用机会。因此,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的传播在学术生产以及社会效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的传播最为主要的渠道是以学术期刊为载体传播相应的信息和学术知识。以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传播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同时伴随着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
8、传播的市场化,以学术期刊作为主要载体的学术信息和学术知识的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面临受众对象的选择以及同类传播方式的竞争。这种情况下,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传播的对象具有分散性、多元化的特征。这成为学术期刊改变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传播形式强大的内在动力。融合性出版模式的兴起,为学术期刊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术期刊以融合性出版作为改革自身出版模式的导向,那么对融合性出版模式特征的认知就显得十分必要。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一一,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媒体深度融合的特彳正。“融合”一词,顾名思义即有包容、共享之意。包容性和共享性是媒体深度融合特征的突出体现。媒体
9、深度融合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媒体传播模式的联合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合作方式。媒体深度合作不仅仅体现在各个传播媒体之间对某一传播对象的联合传播或出版,更表现为各个媒体传播形式的进一步战略合作。在這一过程中,各种媒体的传播模式在交互过程中,加深了解。各个媒体之间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可以加深进一步合作,进而实现传播媒体的深度融合。二,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移动化发展的特征。随着互联网以及智能于机应用的普及,移动媒体传播方式成为信息以及知识传播的主要方式。移动化发展之所以得以迅速发展,原因在于这种信息传播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便捷性,这种传播方式的应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成本大为降低。学术期刊以融合性出版社模式
10、为导向,正是要利用融合性出版具有移动化发展的特征,实现学术期刊信息传播的普及,满足多元化信息主体的需求。其三,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社交化应用的特征。人的生存是以社会群体的存在为前提基础的。人类社会越进步,人与人交往的频度越高,人的社群属性表现得越强烈。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的传播需要依托一定的社会交往形式。社会交往为信息、技术以及知识的传播搭建了文化平台。同时,社会交往能够激发出版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优化出版单位出版模式提供了一定条件。,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媒体优势互补特彳正。参与融合性出版的媒体必然具有多样性。在这些媒体中,各个媒体的特点各不相同。以融合出版為目标,各个媒体之间在合
11、作与交流过程中,可以不断改进各自存在的同有缺陷,使得各个媒体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其五,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大数据应用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网络技术迅速发展。这一技术的进步对出版行业带来的巨大影响便是网络技术成为现今及未来主要的出版方式。网络技术的基本特征在于对分散性的信息、知识和数据具有强大的收集和处理功能。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得到的科学统计结果能够为出版行业制定科学有效的决策和规划提供正当依据。更为重要的是,大数据的应用事实上是出版模式的转变和创新。大数据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创新,还能够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支持。针对融合性出版的上述特征,结合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现实
12、状况,未来我国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应当努力做到以下方面。一是期刊内容更加细化。以篇、章、图表、数据等知识单元为组织方式,改变既有出版中以单篇学术论文或报告为单位的出版模式。二是期刊定位更加凸显专业和特色。以融合性出版为背景,学术期刊应当精准定位受众,增强受众黏性,增强个性化服务内容。三是突出学术期刊出版信息传播的多维度特征。融合性出版模式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应当由“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信息以及学术知识传播模式,使学术知识以及学术信息能以多种方式发布到多个网络平台和移动终端,使学术期刊出版的方式更加灵活,不断扩大学术期刊受众规模。同时,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应当突出学术期刊出版的多元化
13、,即出版模式应当涵盖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元传播符号。四是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的信息特点应当更加突出便捷、简短、新闻化、科普化、动态化的特征,实现学术期刊之间以及学术期刊与其他出版媒体之间信息交流的快速、实时、互动、共享。五是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的出版周期应当凸显即时发布、优先出版的特征,使融合性学术期刊信息的出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以及知识即时更新的特点。六是融合性出版的学术期刊的评价方式,应当表现为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支持下向“以文评文”“同行评议”转变,以此提升学术期刊所刊载学术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六是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的确立,还应当突出表现为编辑角色的转变。学术期刊编辑不但是学术作品文字
14、的处理者,其角色更应当转变为推送、导读、平等交流,以大数据分析新媒体用户阅读偏好和行为规律,线上、线下多中心研究者。七是融合性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使学术期刊应当更加融人内容生产,重视体验,个性化需求多元,实现多元化出版,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八是融合性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转变,应当能够满足学术作品多元化阅读的需求。即学术期刊出版的学术作品不应当仅仅满足专业人士深度研读的需求,而且应当满足大众读者浅阅读、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以超链接延伸阅读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学术的传播范围。九是学术期刊的融合性出版模式应当具备实现媒介生态平衡的特征。所谓媒介生态平衡是指学术期刊出版多个媒介相互融合,各个媒介
15、之间的合作应当建立多元化机制,实现各个出版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进步。多个出版媒体参与学术期刊的出版,学术期刊作为多个出版媒体的协调者应当做到多网融合、微传播、广泛关联学术期刊融合出版创新模式,真正体现学术期刊融合出版的优势。三、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创新的路径(一)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创新模式的总体设计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创新模式的总体设计,应当秉持将学术期刊自身特点与融合性媒体出版相结合的设计理念,既要保持既有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优秀传统,又要吸取融合性出版的特点。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概括而言,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的模式应当为“纸质出版+网络平台出版+新型
16、媒体出版”三者结合的出版模式。这种出版模式的定位,优势在于三种出版模式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学术期刊出版的效率,真正实现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三种出版模式在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过程中应当发挥不同作用,进而确立三种不同出版模式的功能定位。首先,纸质媒体的出版模式应当发生积极转变,其出版模式应当具备小而精的特点。纸质出版应当摆脱定期、定量的出版模式,而应当采取以需求定出版量的策略。纸质出版模式服务的客户群体应当定位为学术作品发表者以及少量纸质出版物收藏爱好者。这类人群对于纸质出版物的需求是基于纪念和收藏的意义。基于这种情况,纸质出版应当增加纪念或收藏价值的期刊出版物,进而满足上述客户需求。甚至纸质出版
17、还可以依据客户的专项来出版具有个性化标志的纸质期刊。除此以外,对于纸质学术期刊有需求的用户还包括图书馆、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这些用户需求的纸质学术期刊是供学生以及科研人员学习、研究使用,这类纸质的学术期刊无需以纪念或收藏标准出版,而只需一般性的纸质出版即可。如此一来,纸质出版模式实现了由原来的单一出版模式,向多元化的出版模式转变。纸质出版的服务对象更加精细化,纸质出版模式服务的客户群体更加有针对性,其出版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其定位更加准确。因此,纸质出版模式借助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模式的确立,进而实现了转型升级。其次,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出版模式应当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主打出版模式,但是这一出版模式应
18、当在既有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改进,突破目前网络平台出版面临的发展瓶颈。目前,既有网络平台出版需要突破以下瓶颈。一是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同质化。多数学术期刊都采取了既有网络平台出版模式,但是各个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外在形式(版面、版式设计、插图等)和具体的知识(内容、栏日设置等),在庞大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中,学术期刊的特点难以彰显,期刊网站设置雷同(如期刊介绍、投稿须知等)。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同质化现象不仅使学术期刊用户在获得学术信息以及学术知识过程中难以有进一步了解期刊相关内容的兴趣,而且这种网络同质化的出版模式难以凸显学术期刊的自身特点,网络化出版的优势荡然无存。因此,在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的背景下,学
19、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应当突破同质化的瓶颈,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模式的转型升级。具体而言,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去除同质化应当在网络出版版面设计、内容编排以及栏日设置中突出学术期刊自身特色。满足这一要求,学术期刊必须加强与网络媒体出版服务者的合作,聘请高水平的网络出版媒体出版设计人员并使其与学术期刊既有工作人员展开长期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以及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克服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同质化的弊端。二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缺少社交互动性。学术期刊的融合性出版的核心特征在于以各种出版模式为主要载体的媒体之间必须建立必要的社交联络,并且这种联络并非具有单项性而是具有一定交互性的
20、特征。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必须建立长效性的社交交往机制。同时,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的建立事实上为学术期刊拉近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事实上,学术期刊的专业严肃特质和办刊体制的影响,期刊编辑尚未完全更新新媒体语境下的服务意识,不完全习惯通过新媒体进行作者、读者、编辑间的社交互动并建立强黏性的学术圈子。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应当建立平台与客户之间、不同出版媒体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即时听取上述主体对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提出的合理建议。其三,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下的内容制造者的传播主体失语。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事实上是出版者与学术期刊内容制造者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学术期刊
21、内容制造者事实上将作品的版权整体转让给出版者,其自身仅仅保留署名权以及其他相应的著作人身权。这种状况下,学术期刊内容制造者对于学术作品一旦形成后发表,对于学术作品的后续修订以及效果反馈便不得而知,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又缺乏合理渠道让学术作品作者及时进行学术作品的后续修订以及效果反馈,学术作品作者以及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鉴于上述情况,学术期刊应通过数字平台(如期刊博客、论坛、社区、俱乐部等)加强编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具体可采用读者反馈、问卷调查、投票、辩论等灵活的方式。此外,既有的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均是独立于学术期刊单独运营的网络出版机构,这些独立的网络出
22、版平台业务量繁重,在其相应的网络出版领域有时亦会与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形成利益冲突。这种情况下,独立的网络出版平台为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专项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亦会随之下降。因此,学术期刊以融合性出版作为其未来发展趋势,其必须改变自身资源分散且接受信息能力低下的现状,逐步探索建立具有为自身专项服务的网络出版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自主化,摆脱对商业性的网络出版平台的依赖,扩大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规模和影响力。最后,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背景下的网络出版模式,需要克服既有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开发程度浅显的瓶颈,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的深度开发。既有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受传统出版思维模式的影响,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较为
23、缓慢。具体表现为,学术期刊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的融合度仍然较低,学术期刊其深层次的市场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如除少数网站实现了“一次注册”外,多数平台只能链接至各期刊网站,再进行注册投稿,没有体现专业集群化网络出版的便捷。与国外期刊平台(如NPG)的OA出版、纯网络出版、多维关联分析、聚类及反馈评价系统的完备开放性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学术期刊必须在既有网络出版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快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改革步伐,加快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数字化改造,推进学术期刊网络化出版的创新形式,实现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跨越式发展。再次,学术期刊融合性出版的背景下,新型媒体出版模式是学术期刊具有朝阳性的出版模式,这一出版模式代表了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未来。新型媒体出版模式主要是以新型媒体传播于段为载体的出版模式。这种出版模式实质上属于广义上的网络出版模式,只不过这种出版模式具有更强的个性化和独立性。具有现代性的新型媒体出版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主要方式。一是以微信为平台的出版模式。随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30年中国胸围钩带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聚光光伏CPV模块行业运营状况及发展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绿色能源行业市场容量预测及发展规模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线圈升降机行业发展形势与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精制蓖麻蜡行业十三五需求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科技地产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分析规划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碱性食品行业市场竞争趋势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矿用机械齿轮行业发展状况规划分析报告
- 水利工程电气埋管施工方案
- 危险废物泄漏事件应急响应方案
- 化工安全隐患大排查内容
- (自己编)丝网除沫器计算
- 应用数理统计基础答案 庄楚强
- 溢流阀基本知识图解
- 5G网络优化测试方法
- 代理申办原产地证委托书
- 全套企业管理流程(文字版)
- ICC国际商会NCNDA和IMFPA中英文对照可编辑
- 关于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界定文件
- 各种表面活性剂耐碱性一览表
- 我最喜欢的运动英语作文(精选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