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地理系实习报告册_第1页
庐山地理系实习报告册_第2页
庐山地理系实习报告册_第3页
庐山地理系实习报告册_第4页
庐山地理系实习报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实习目的1、通过实习,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成分(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 被和动物)的特征、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异规律,及各成分之间的相互 关系有个较全而深刻的认识。2、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时间技能,使学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调查研究的技能 与技巧,并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 情。二、实习内容1、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植物生境与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的调查和观察(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层、岩石及构造特征。(2)认识庐山地区山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及其成因。(3)认识庐山地区的气候特色及气候的垂直带性差异。(4

2、)庐山地区河流水文特点观察,长江与鄱阳湖观察。2、植物地理野外实习(1)调查庐山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2)观察并分析庐山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3)观察庐山山地主要植被类型,研究庐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点。(4)掌握植物地理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3、土壤地理野外实习(1)庐山主要土壤类型调查。(2)观察庐山各种土壤的剖面特征并分析其形成。(3)观察各土壤类型的关系,探讨其反映出的系列规律,如山地土壤的垂直分 布规律。(4)掌握土壤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三、实习仪器设备图文资料,高度表,望远镜,罗盘,放大镜,地质锤,地质袋,小刀,剪刀, 皮尺,样方绳,标本袋,军用铁铲,卷尺,PH试纸,土壤标本盒,取土环

3、刀, 取土铝盒,通风干湿表,轻便风速表,照相机,录像机,手提电脑,手提扩音器, 医药箱等。四、报告正文(详细内容、过程、数据、结果、体会等,不够可加页)目录1前言 5庐山的简介 5庐山的形成 513庐山实习路线 62庐山的地质概况 10庐山的地层分布 10庐山的地质构造(类型)12. 2. 1褶皱构造 12.2.2断裂构造 13庐山地质发育史 14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173庐山的地貌和水文特点 18庐山的地貌 18构造地貌 18山地夷平面地貌 203.3.3河谷地貌 213. 3.4冰川地貌 223.2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 25水系的形态 25河流袭夺(三处)252. 3 其他水体 274庐山的

4、气候 28庐山气候概况 28云雾形成原因分析 305庐山的土壕 32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32主要土壤类型 32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386庐山的植被 39庐山植被的垂直分带 39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一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41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 417附:生物、士壤实验报告 43生物群落的样方调查 43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吸湿水的测定 488成果总结(经验教训、存在问题与建议、学习成果)531前言庐山的简介庐山乂名匡山、匡庐,相传因周时匡姓七兄弟结庐隐居此处修道而得名, 为“三山五岳”之一。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西北滨临长江,东南临鄱阳湖,地

5、理坐标 是:东经115 50116 10,北纬29 2829 45。庐山是由断裂抬 升而形成的断块山,山体平面形态呈肾形,由西南向东北方倾斜延伸,中部宽而 向东北和西南渐收窄,长20多公里,最宽10多公里,主峰为大汉阳峰,海拔 1473. 8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乂漫长的历史过程,留下了许多H然地理遗迹。山 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由于庐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它具有中山地地貌 特征,亚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等特点,故成为一个很好 的自然地理实习地点。庐山的形成前震旦纪一一二,叠纪:主要处于滨海或浅海环境(V 200nl深),形成了

6、 厚约5000m的滨海相沉积。但在这期间,庐山地区曾数度上升出露海面,并形 成了相应的古剥蚀面:(前震旦纪15亿年前,震旦纪:615亿年前)中生代:庐山奠基。燕山运动使庐山褶皱、上升,此后一直成为陆地。经 过长期的剥蚀、侵蚀,形成一系列NE一SW走向的岭谷相间的低山丘陵地貌;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使庐山强烈断裂、上升(目前还在继续上升), 上升量以中部最大( 1000m):与此同时,其周围却相对下陷,庐山最终成为 地垒式断块山。庐山实习路线一、博物馆及附近一冰川遗迹剖面芦林浅(地质地貌、冰川遗迹)二、西谷一飞来石一如琴湖、花径、天桥一一锦绣谷口、好运石、仙人洞一大 天池、龙首崖一石门涧一电站大

7、坝 黄龙潭、乌龙潭一黄龙寺、三宝树土填剖 面一芦林大桥.目的要求了解庐山西麓及长江沿岸地貌大势。了解西谷、仙人洞、龙首崖一带的地层、产状、岩性,分析岩性、构造 与地貌发育的关系。观察天桥裂点上下谷地纵横剖面的变化,分析天桥河流袭夺的原因。 塔状地形,仙人洞成因、幼年谷。西谷西北侧,测量地层坡度、坡向、走向等要素,分析坡面的稳定性。(6)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垂直结构特征以及针、阔叶混交林的立地条件。.观测点与内容西谷西谷主要植物群落原为落叶阔叶林,由于受人为影响较大,现存植被多属针 叶、阔叶混交林,以庐山常见的落叶阔叶树种为主,花径有栽培花卉。花径西谷次成谷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过程。天桥测量地层

8、,认识岩性,观察滑坡现象。天桥裂点上下谷地纵横剖面的比 较。观察河流袭夺地貌的标志证据及原因。虎背岭虎背岭与牯牛岭刃脊生态环境特征的异同,植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生物 风化作用。仙人洞公路两侧的针、阔叶混交林的立地条件。(5)锦绣谷锦绣谷发育的地质构造条件及发育过程。观察地层产状、岩性、构造, 并分析塔状地形的成因。观察断层地貌及虎背岭上部的逆掩推覆构造现象。(6)仙人洞观察仙人洞的成因及其与岩性的关系。望庐山西麓地貌。仙人洞泉的 观察,分析泉水出露的地质、地貌条件及泉的特征。(7)龙首崖天池山的古夷平面与石门涧左侧夷平面的比较。石门涧谷地的发育特 征。铁船峰北坡的冰坡。石门涧谷地左岸的断层地貌

9、。龙首崖附近的常绿、 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垂直结构特征,旗形树冠;庐山茶园。.讨论与思考比较锦绣谷、石门涧与三叠泉谷地的异同,说明其原因。 对比西谷、大校场谷地的异同,说明其原因。试分析庐山北部窄岭宽谷相间的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三、含都口植物园一青莲寺谷三叠泉1.目的要求(1)参观庐山植物园,识别庐山地区的主要乔、灌木种类和引种栽培植物: 认识庐山特有的和我国及世界珍稀树种40种。(2)观察黄山松林、山地灌丛和三逸乡落叶阔叶林,认识它们的分布特点 和演替规律。(3)含鄙岭刃脊、九奇峰、犁头尖角峰。(4)理解岭谷与褶曲构造发育的关系。分析新构造运动对河谷发育的影响。(5)观察三叠泉的岩性及成因构造

10、等的关系。(6)认识宽谷与峡谷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观测点及内容(1)含鄱口观察含鄙岭刃脊、九奇峰、犁头尖角峰,远眺鄱阳湖。(2)庐山植物园参观庐山植物园,识别庐山地区的主要乔、灌木种类和引种栽培植物;观察 黄山松林、山地灌丛和三逸乡落叶阔叶林,认识它们的分布特点和演替规律。耍 求认识庐山特有的和我国及世界珍稀树种40种。(3)青莲寺青莲寺U谷的形态特征和成因。青莲寺谷底块砾堆积物的剖面结构特征及其 岩性特征。观察比较大月山南坡、五老峰北坡的坡面发育特征。(4)三桎泉三叠泉谷地的形态特征、分析河流流向与岩性、断层、节理及新构造上升运 动的关系。三叠泉一带河流溯源侵蚀现象。三叠泉一带的夷平面与断

11、层地貌。.讨论与思考(1)光照、水分、土壤、地形等要素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植被对各生态 因子的适应。(2)简述庐山植物园园址选择条件与植被分布的关系。(3)运用自然地理知识解释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诗词。(4)分析、对比青莲寺宽谷段,青莲寺至三叠泉窄谷段两段谷地的纵横剖 面发育特征及其成因。(5)分析三叠泉三级构造台坡的成因(6)分析青莲寺附近巨大块砾的产生及运移堆积过程。(7)通过对石门涧、东谷、西谷、三叠泉等的观察,从河谷形态、比降、 晴雨天水情变化、河床组成、泥沙粒径等方面分析庐山河道的特点。瀑布分布的 规律及构造、岩性、地壳运动的关系。四、汉口峡一大月山一小天池一望江亭一五老峰.目的要求庐林

12、湖的形成。 鸟瞰庐山北部山地全貌,了解南沱组地层,认识岩性、构造与地貌的关 系,背斜山(大月山)、次成谷(大校场),分析大校场U谷的形态特征及成因以 及汉口峡河流袭夺等地貌现象。 观察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组观察土壤剖面,采集标本。.观测点与观测内容(1)汉口峡大月山、大校场(厂)、女儿城、东谷和牯牛岭的地质基础与地貌发育的 关系。大校场(厂)U谷及汉口峡的形态特征与成因,以及东谷地貌的发育特 征。河流袭夺(汉口峡河流袭夺大校场上段的河流),和风口附近的水库建设。 观察山地草甸土的基本特征,分组观察土壤剖而,采集标本。(2)大月山西南段山脊上周围的地名及地理位置,地层与地质构造概况

13、(了解大月山背斜向西南倾 伏,东谷向斜向东北翘起,虎背岭背斜西北翼断层下降,青莲寺向斜,五老峰背 斜东南翼断落,断层崖,及出露的地层),结合实际熟悉地质、地形图。岩性、 构造与地貌发育的关系(褶曲构造地区岭谷地貌,循长石石英沙岩及石英沙岩发 育的次成谷及次成山,分析它们的形态特征及成因)。观察山地棕壤的基本特 征,分组观察土壤剖面,采集标本。(3)青莲谷上段组成青莲寺谷地的地层和构造部位,及其与谷地发育的关系。青莲寺U 谷及谷底堆积物的成因分析 工(4)芦林盆地大校场(厂)谷口堆积物的成因分析,作剖面图。芦林盆地的地质基础 及芦林湖形成的地质、地貌条件,石门涧河流上溯至芦林,蒋庐桥裂点的成因。

14、 庐山博物馆地形模型的参观,了解庐山地区地形大势及水系概况,试绘制水系 示意图。(5)望江亭窑洼的形态特征及形成。剪刀峡的形态特征与成因。(6)小天池小天池洼地及小天池谷地的形态特征及其成【大I。小天池城口的成因。(7)五老峰观测五老峰北坡的组成岩层,产状要素与坡而发育特征。五老峰断层崖。.讨论与思考比较王家坡、大校场(厂)、七里冲、莲谷等谷地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比较大月山水库、庐林湖和将军坝水库建库条件的异同。2庐山的地质概况庐山的地层分布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地 质、地貌的差异,以五老峰一一含鄱岭一一九奇峰一一仰天坪一线为界,将庐山 分为南、北

15、两部分。南部,主要出露本区最古老的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因受混合岩化作用,变质 成片、片麻岩、板岩及混合岩等,共厚3000米以上,如汉阳峰即由前震旦纪喷 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却广泛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滨海相砂岩,该组 分为上、中、下三部。南沱组下部:石英砂岩、石英粗砂岩,岩性坚硬,抗风化、 侵蚀力强(分布之处成为山岭或悬崖,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等, 以及庐山东南、西北两侧的断层崖):南沱组中部:长石石英砂岩(出露之处均 为谷地,如小天池、西谷、大校场、七里冲、芦林盆地等):石英砂岩、砂砾岩(出露之处均为山脊,如牯牛岭、女儿城和玉屏峰等)

16、;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 砂岩、凝灰岩,分布之处均成谷地,如东谷(中谷)、莲花谷等。五老峰石英砂岩(震旦系南沱组下部)岩层产状,走向:SW208* ,倾向,NW318五老峰石英砂岩(震旦系南沱组下部)岩层产状,走向:SW208* ,倾向,NW318。,倾角,岩性:主要由粗粒石英岩组成,岩性坚硬.大校场网纹红土的砂砾层(震旦系Z南沱短) 大校场第四系中更新统Q2长石石英砂岩(较软,易风化)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 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笫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 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

17、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 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 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表1所示。表1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第四系Q全新统Q4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 黏土、灰黑色淤泥庐山山下江湖、现 代河谷晚更新统Q3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庐山山上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一一砂砾层山上:大较场、 家坡、西谷、山下早更新统Q1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 砂砾层、砂层、灰白色砂 质黏土层山下白垩系K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二叠系P石灰岩山下石炭系

18、C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志留系S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 英砂岩山下奥陶系0中统汤山组 下统仓山组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山下寒武系中上统杨柳 岗组下统王音铺 组泥质灰岩、白云岩震旦系Z西峰寺组下统南沱组石灰岩、硅质岩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 灰岩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 长石石英砂岩下部:石英粗砂岩东谷(中谷)、莲谷、 牯峡、女儿城、玉 屏峰、西谷、大较 场、小天池、五老 峰、大月山、虎背 岭、大林峰前震旦系A双桥山群片岩、片麻岩、板岩、混 合岩九奇峰一仰天坪线 南庐山的地质构造(类型)2. 2.1褶皱构造按方向分,主要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 褶皱轴

19、线呈华夏系(NE)特征。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 向斜等;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按背斜和向斜分,由北向南排列是:(A)大马颈一虎背岭背斜;(B)牯岭向斜:(C)大月山背斜;(D)三叠泉向斜。不论背斜或向斜均作NE走向。它们奠定了庐 山的地质基础。2.2.2断裂构造正断层:在庐山,屈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 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 层、仙人洞正断层。山体有大月山正断层。图为仙人洞仙人仙:29 33N, 105 57E,海拔:980m。仙人洞高深各约10m,洞上部还有不高的稀疏植被

20、,岩层近于水平,其厚度 不一。洞左壁为一竖直节理裂隙,右壁为三层岩层,上顶为岩层覆盖,洞内节理 发育,呈现不同方向,使得渗隙水丰富。仙人河发育在女儿城砂岩的岩壁上,处 于虎背岭背斜的轴部附件,下为莲花洞断裂。从岩性上看,是巨厚的女儿城砂岩 中夹有砂质页岩和千枚岩,而上覆岩层破碎,垂直节理发育,在冷热冻融层向地 下水等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软弱的页岩、T枚岩等侵蚀较快,向里凹陷,而女 儿城砂岩则突出,久而久之,形成今H仙人洞。图为同学们在仙人洞里量测产状逆断层: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 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皆经历了猛烈

21、 的挤压。因此,据东西这一山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块,南 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亦异,自庐山山体构造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著,如五老峰阶梯状断层。横向断层:山体内横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如天桥、石门涧。按走向分,主要断层有二组,其中一组NE走向的有:莲花洞正断层; 好汉坡正断层:大月山正断层;庐山举正断层:红石崖逆断层;温泉正 断层。另一组NW走向的有:息肩亭逆断层;九奇峰逆断层;仰天坪正断 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二列:即北侧的莲花洞正断层和南侧的温泉正断层。二者将 庐山包围,成为庐山断裂上升的主要机制。2.3庐山地质发育史庐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

22、块,在杨子准地台的南缘。准地台比较稔定,其中 的庐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I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在前震旦纪(An)时,即距今10亿年前,庐山地区已经下沉,成为滨海及浅 海(200m)环境,沉积了厚约3000m以上的碎屑岩。An末期的吕梁运动,使An 地层发生了褶皱、变质和流纹岩喷出,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n地台盖层沉积阶段由震旦纪化)一二登纪(P),地壳仍然下沉,海水有时加深,故沉积层中除了 碎屑岩外还有白云岩和石灰岩岩层,共厚约5000m,成为地台的盖层。在此期间, 曾经有过二次短暂升起,即晚奥陶纪及志留纪末一中泥盆纪,后者是加里东运动 影响所致。m地壳上升和褶

23、皱断裂阶段二叠纪沉积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了海侵历史。 侏罗纪一白垩纪(K)时,由于受到剧烈的燕山运动影响,使盖层(ZP)发生褶 皱、断裂和微弱的花岗岩侵入(花岗岩零星分布在五老峰以南至温泉一线,呈岩 株状或岩盆状产出)。庐山亦由此断裂升起,但其四周在晚白垩纪(KJ时下降, 发生过陆相沉积。第三纪(R)喜马拉雅运动时,庐山地区再次全面上升(因而缺失第三纪地层)。IV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自中更新世(Q:)至现在庐山的新构造运动十分明显,使庐山主体沿南北断裂 带急剧上升,从而造成了目前断块山的形态。上升证据:(1)从网纹红土的分布高度上看:目前庐山的红土发育高度在海拔300

24、m左 右,但古红土(中更新统)在山上分布的高度为8001200m,上升幅度为500 900m。说明高度800m以上的Q二红土沉积之后随地壳上升而成。(2)分布在1100m左右的古河谷(宽谷)和古谷中沉积的中更新统红土层,仍 然得到良好的保存,说明上升的时间不长。由断裂上升而成的断层仍然很明显,高度大(1000m以上),未遭强烈破 坏,只有少数河流切过断层崖伸入山内而形成峡谷和深沟。说明断层崖的生成时 代比较新近。(4)山麓四周广泛堆积了第四纪的砾石层,它与该山快速上升以及高差大有 关系。图1 庐山地区地质简图庐山地区地层与构造体系简图1,四系2“系.三祢系石陵系龙,系.志第系。奥陶系.暮天系.

25、一旦系:。小来旦系11 .除赏纪花岗伟昌岩 侏多纪花自闪长岩13.除多纪花舟内长施岩U.伟岳岩15.薪华复系相新华复东向料17.华I系倒转堂其他华夏系普料.华艮东向翦2Q,隼及系张性所级.折华具系张一31.新华r系压根性质系23,区住所投”,性质不用能裂况杓造输号0 4.5 9.0回 回回)回口团7 回|9回回回3 回2MzMZMZIEi )3I2JIZHZ)回 25图2庐山地版地貌剖面示意图五老臂古蓬寺谷富山之 大月山一女儿城牯蜂向斜亶中谷 向斜谷、Z砂拈牛心*山西答牯牛岭层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庐山地质地貌五老臂古蓬寺谷富山之 大月山一女儿城牯蜂向斜亶中谷 向斜谷、Z砂拈牛心*山西答牯牛岭层老师

26、为同学们讲解庐山地质地貌2.4庐山岩石的类型和特征庐山的岩石主要有两种类型:沉积岩和变质岩。(1)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 页岩和凝灰岩。其中,砾岩最为常见。在环湖路的芦林冰破泥剖面中,砾岩居 多,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 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 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 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 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3庐山的地貌和水

27、文特点庐山的地貌庐山是由北东一南西向断裂作用上升而形成的断块中山01000m)。山体内 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河谷地貌特殊。此外还有尚在争议中的 第四纪山岳冰川地貌。构造地貌庐山由构造(褶皱和断层)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歹小五老峰、大月山、女儿 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4歹IJ:七里冲、大校场一船洼、中 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一南西走向。(1)褶皱构造主要地貌如下: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 五老峰高1358m。五老峰:点位:29 32 N, 116 OlE,海拔:1344m,产状:倾向315

28、 ,倾角29。其岩石是云母石英片岩,灰白色,具有片理及鳞片状构造,有滑感, 条痕为白色,主要矿物为石英,次要矿物为云母。有两条断层,相互交错,形成 “V”型,故为V形谷,断层谷地植被非常发育,是由于两条断层共同切割下,岩石非常破碎,经后期风化剥蚀,成为泥质,为植被发育提供了条件,这就是断 层泥,断层泥的存在反证明了此处断层的存在性。七里冲向斜谷 位于大月山与五老峰之间,发育在三叠泉向斜构造之上。大月山背斜山 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一南西, 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大月山高1453m。大校场(谷地名称)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 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

29、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 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女儿城(山名)及牯岭次成山 位于莲谷一东谷的两侧,原是牯岭向斜的两 翼,由于岩石坚硬未被侵蚀而成为低矮的山岭,故称为次成山,山岭的相对高度 不大。牯岭的口照峰海拔1310m。女儿城一一海拔1047M,东谷(乂称中谷)一莲谷、王家坡谷向斜谷 受牯岭向斜控制,位于女儿城 与牯岭之间,两谷地本来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峡断层的错动影响,故使 莲谷、王家坡谷向东北倾斜,而东谷向西南倾斜。虎背岭单面山 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残留的南翼(北翼断陷),成为单斜层 及单面山。(2)断层构造主要地貌如下:虎背岭断层崖地貌它是I因虎背岭北恻的莲

30、花洞大断层把虎背岭错开, 使其北翼断落而成。该断崖在石门涧和莲花洞一带高达1000m,向东北方和西南 方降低,断层崖呈阶梯状下降,如好汉坡一带呈二级阶梯。五老峰断层崖地貌因庐山止断层切进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 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m,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 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城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坡口之间的山峰。山地夷平面地貌夷平面在山北分布的高度为10001100m左右,生成于第三纪末一第四纪 初,即地壳上升之前。夷平面的地形起伏和缓,高差不大,有略为高起的岭脊(齐 顶)和相对低凹的宽谷(如西谷、东谷、莲谷一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 宽谷属古老河谷

31、,谷内发育了 Q2红土层,二者均表示为庐山上升前夷平面作用 期的产物.夷平面的发育对庐山的建设及旅游业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333河谷地新发源于庐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软弱层和向斜构造发育,其流向以日照峰为分 水岭,其东流向东北,其西流向西南,少数是横切构造发育的较新河流。它们流 向大都与上述流向垂克,作南东一北西向。河谷的形态十分特殊,与常态河谷不同,这就是上游为宽谷,下游反而是峡 谷,两者之间出现裂点和瀑布。(1)宽谷 多发育在软弱岩层之上,并与向斜构造相适应,且与岩层走向一 致,如西谷、东谷、莲谷一王家坡、大校场谷、七里冲等宽谷,谷宽而浅,谷地 内覆盖着第四纪堆积物,主要有三层:上层:黑色一灰

32、黑色土层,时代全新世。中层:棕黄色砂砾层,时代晚更新世。下层:棕红色砂砾层,时代中更新世。宽谷的高程,在山的中南部最高,向东北降低,如仰天坪:12程在00m: 七里冲:11001250m;东谷、西谷:为9001100m;小天 池:9001000m: 天花井:400m。表示老谷生成后,山体不等量上升的结果。峡谷 是第四纪地壳上升时:河流侵蚀复活(回春),河谷下游的河床首先 遭到强烈下切而成峡谷。峡谷谷坡陡峭或呈阶梯状,纵比降大,多裂点和瀑布, 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如庐山西侧的石门涧,它是东谷和西谷的下游,在长约4 5km范围内,高度下降800m。乂如东南侧三直泉峡谷,它在七里冲一青莲寺谷的 下游

33、,深切300650m,分三级跌水,形成三叠泉瀑布,三级高差共达300多米。 乂如牯岭窑洼以下的剪刀峡,峡口下降700m。再如锦绣峡谷。宽谷和峡谷之间出现大裂点,表示第四纪庐山上升,河流重新下切和溯源侵蚀到达之处,如三桎泉裂点、天桥裂点、芦菱桥裂点。表2庐山的峡谷与宽谷的相对应名称及其间的裂点位置下游峡谷名称轮回裂点位置上游宽谷名称锦绣谷天桥西谷石门涧芦菱桥大校场三叠泉谷三神泉七里冲综合上述谷地的特点表明:宽谷是早期发育的老河谷,它是在地壳稳定时,河流长期侵蚀而成。宽 谷形成时的当日庐山,高度比现在低矮得多。庐山上升后,谷地保留在山地上部, 仍未受到新的重大侵蚀。峡谷是年轻河谷,是在地壳强烈上升

34、和河流重新下切而成的。它从下游 开始发育说明宽谷生成之后,庐山曾经发生强烈上升。(3)从宽谷的高度和峡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庐山上升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南 递减。庐山之四周,由于地壳断裂下沉,故产生厚层的Q沉积,并出现长江河 漫滩或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以及鄱阳湖盆。(5)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这些古扇地受 切割后,成为阶地状,约有3级。3. 3. 4冰川地貌1947年李四光先生在专著冰期之庐山一书中提出,庐山在第四纪更新 世曾经出现过三次冰期。它们是:鄱阳期Q)、大姑期(QJ和庐山期(QJ,证据 是:(1)冰蚀地貌1)冰斗:如大坳冰斗、五乳寺冰斗、鼓

35、子寨冰斗等。2)冰川谷:如大校场、王家坡、七里冲冰川谷。李四光先生认为,此处为冰川经过搬运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大栅的U型等位于 胡屿女J堀加E以 看到一层大碘、小石塘昆 杂的堆潮/造帷布划分 凝,可能副咻用形成 曲即该购物孰粒泣 蛹可能是尉作用标李四光先生认为,此处为冰川经过搬运后形成的冰川地貌,是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其依据如下:此地的堆积物符合冰债物的特征:A.由砾、砂、粉砂、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 其分选性差;B.结构疏松,没有明显的层次;C.掩饰的磨圆度不高,颗粒形态 多呈棱角状和半棱角状;D.在搬运过程中,岩石相互碰撞,在岩石表面形成了 贝壳状断口和擦痕,在此发现的熨斗石上面有

36、清晰的痕迹;此地有丘陵状堆积物,可能是冰碳丘陵。其孤立于岩石当中,是冰蚀作用做造 成的;此地的堆积物多是橙色,第四纪冰川的冰硬物也是为橙色,由此判断这是第四 纪冰川的遗迹。反冰川派观点:其依据如下:在这些岩石当中有一部分磨I员1度较好的岩石,其有可能是流水搬运过程中形成 的。而那些磨圆度不好的岩石则有可能是泥石流的遗迹,因此此地岩石大小混杂; 若为冰硬物,其剖面的岩石上下都应该大小混杂没有规律。而经过观察,此处 的剖面离地面近的岩石颗粒较大,离地面远的颗粒较小。3)羊背石:如白石嘴的羊背石。4)冰窖:如东谷、西谷、天花井、窑洼等。冰硬地貌1)终覆垄:在山下东侧的高城、新桥一带:在山上的王家坡、

37、莲花寺谷内。2)侧债:如裁缝岭侧硕。3)漂砾:如西谷中的“飞来石”等。反冰川派认为:此处若为冰川搬运的谷地,则其所占面积太小,规模 不大。街心公园为分水岭,此处离分水岭太近,不能搬运巨大的石块: 冰川搬运会形成U型谷,此处的谷底并没有U形的形状:经过冰川的作用,底部的网纹棕红色堆积物应该被刨蚀,会扰动下面的岩 层,但此处没有岩层被扰动的情况;此处岩石所含成分与周围山上岩石所含成分相似(石英砂岩),有可能是从 高处滚落下来滑至此处的。首先这有一定的坡度,再经过冻融作用,缓慢蠕 动。而上面的一块石头也是在滚落过程中断裂,并发生180度旋转。3.2庐山的水系及其演变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

38、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一南西向, 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宜,作南东一北西向。河流袭夺(三处)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 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东西向 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所以不论下切或溯源侵蚀 的速度均大于老河流,因此袭夺了东北流或西南流向的古老河流。1)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 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证据是:A.花径风口:风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内堆积物乂与西谷相似, 保持着棕红色一棕黄色砂砾层及棕红色网

39、纹红土风化壳。B.天桥袭夺湾及裂点:在裂点(天桥)以上为宽谷(西谷),以下为峡谷(锦绣 谷),袭夺时代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第一,裂点上溯不远;第二,西谷内 由晚更新统棕黄色堆积物所覆盖的谷底未受明显的破坏。2)三叠泉河袭夺七里冲:原来的七里冲向北东流,在三青泉附近被向南流 的三福泉河袭夺,河流成直角拐弯,河流袭夺后,裂点向七里冲上溯了 2km之远, 河流下切深度达150300多米。可见袭夺时间应早于锦绣谷。3)东谷支流袭夺大校场河:该小河切穿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 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改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该小河穿过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

40、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西南 流入芦林湖盆地,改为从西北流入东谷,形成汉口峡。图为一个河流截夺点,截夺河是东谷的河流(汉口峡),被截夺的是大校场 这边的河流,断点大致位于坝的附近。截夺过程:原来的水系是从大较场一直往 下流,由于庐山的抬升,旁边的河流较陡,下切深。河往网上溯源侵蚀,把大校 场的河流沿途截夺了。现在此处修了水库,若没有修此水库,河流是往东谷流。日照喉大校场谷地 (被夺河)装夺湾大月山大月山/v祓夺河3. 2.3其他水体日照喉大校场谷地 (被夺河)装夺湾大月山大月山/v祓夺河3. 2.3其他水体庐山人工湖有芦林湖、如琴湖以及承接黄龙潭、乌龙潭储水的庐山水库,并 建成水力发电站,即电站大坝

41、。庐山瀑布分布广泛,著名的有三叠泉、黄岩瀑布 等。与瀑布相关的还有许多深潭,著名的有黄龙潭、乌龙潭、青玉峡、碧龙潭等。 此外,由流水侵蚀、塑造,山上山下沟谷发育,溪流众多。它们与瀑布、深潭、 人工湖共同组成庐山水文网。乌龙潭:29.55N, U5.96E.海拔:802 米, 北东 南西走向,位于向斜核布横节理 密集发育,岩石易破碎,易被侵蚀,形成 沟谷,逐渐发育成河流,横节理形成裂点, 差异侵蚀出现落差,形成跌水。三叠泉:瀑布落差为209 米,由大月山、五老峰的 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 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 崖悬I1注入大盘石上,又E泻到二级大盘石,再喷 洒至三级盘石,形成三 叠。4庐山的气候

42、庐山气候概况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因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具有鲜明的亚 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色。庐山是一座中山,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水热状况存在着 垂直分异。与周围平原地区相比较,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庐山年太阳辐射能比较丰富,如南昌为4676.15MJ/nf,而在海拔1165m的庐山牯岭为5040.4MJ/m2。(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1)庐山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牯岭年平均气温1L5,而山下平原地区的星子、九江分别为17.3C和17.2C,牯岭1月平均气温为-0.1C,而星子、 九江分别为4.6C和4.4。牯岭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地区低约5。牯岭7月平 均气温为22.6C,而星子

43、、九江分别为29.3C和29.6C,牯岭比山下的星子、九 江低约73 牯岭极端最低气温- 16.8C,早晚气温常在20.0C左右,很少超过 25.0-Co极端最高气温只有32.0C。山上空气密度较小,空气与地面热交换过程 快。山上气候显得凉爽宜人。(2)庐山降水比同纬度的山下平原多牯岭平均年降水量1833.5mm. 1970 年为2359.4mm, 1954在庐山植物园测得3362.6mm。向山卜的星子、九江平均 年降水量分别为1344.7mm和1300.0mm,分别比山上少488.4mm和533.5mm。 但庐山各月降水分配并不均匀,39月各月降水量均在100mm以上,其中46 月均在200

44、300mm,雨季3个月左右,降水总量773.1mm,占全年降水量的 42.1%, 123月降水量214.8mm,仅占全年降水总量的11.7%,表示庐山气候 的季风特色。庐山阴雨H数比山下平原要多,牯岭雨H多年平均为167.7 天,而山下的星子、九江为138天左右。(3)庐山相对湿度山下山上也有差别牯岭年相对湿度为78%,星子、九江 分别为75%和77%。庐山雾日较多,牯岭全年雾口平均为188.1天,最多的1961 年有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黄山光明顶全年有雾口多达255.7天, 可见庐山不是雾日最多的地方。庐山的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带性差异 若按我国采用口平均温度210持 续期间

45、累计值(活动积温Emoc)来确定,即以热带。心为80009000C;亚 热带。为45008000。暖温带为性即为34004500C的标准划分,庐 山东南坡麓的星子工”为5450.6C,西北坡麓的九江E.oi为5399.8C,则庐 山山麓符合亚热带标准;牯岭Emoc为3295.5C,虽不到暖温带标准低限,但山 地气候垂直分异不同水平气候带的分异,高原、山地积温的有效性比平原要大, 若以Eeoi32OOC定为暖温带标准低限为合理的话,则庐山至少存在两个热量带 一一亚热带和暖温带。若按海拔升高100m, 210c活动积温值递减200c计, 庐山南坡的亚热带上限约在550600m,北坡约在500m,大

46、约在1250m以上为温带。云雾形成原因分析云雾的形成与庐山特有的气候特征,地形条件,地理因子等因素有关。庐山 因受大范围天气系统影响,热带海洋气团在春末,夏季活跃,空气中水气含量比 较丰富,相对湿度增大,气流遇山地抬升,温度降低,有利于水气凝结,因而多 云雾,降水量也相应地多。降水量增多,乂导致气温降低,更有利于水汽凝结。 这种情况,在山地尤其明显。牯岭年平均相对湿度78%。3-9 J各月平均相对湿度高达80-83%o牯岭的年 平均有雾日数达190天,1961年多达221天,最少的1963年也有158天。以5 月为最多,平均有21天,7月最少,也有12.4天。而山下的九江,星子全年有 雾口数分

47、别只有4.2天和8.0天。庐山的云雾主要有两种成因:一是主要由于地形原因形成。春末夏初,每年36月中旬前后,庐山先后受 华南准静止锋,梅雨锋的影响,空气水汽含量显著增多,潮湿的气流循一系列峡 谷或谷地抬升,并伸入到山体内部形成浓雾和云海,山上为云雾所笼罩,云雾线 的高度较低,大致在600700米。二是系统性天气,尤其是在静止锋的天气系统影响下,形成的层状云系。 云层高度在800T000米。当云层薄,云层高度只有数白米时,则山地上部在云 层之上,山上出现晴天,山下呈现阴天。此外,庐山的云海与地方性天气系统也有关系。庐山山体孤立于平原之上, 对平原地形下的地面锋行径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例如,冬季从

48、西北方向来的冷 锋,锋的前缘因冷空气较薄,受庐山阻滞不能越过山体,锋面与地形相吻合。此 时,庐山山体西北部将出现云海。雨后,山体上部往往出现层积云,如果云层薄, 云层低,同样可以出现云海现象。由于地形的原因,庐山出现的云海,以小天池, 仙人洞,含鄱口等地表现特别明显。小天池塔的石雾仙人洞的云雾五老峥的云雾5庐山的土壤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 1400m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给予南、北坡的气候、生 物和土壤的分布以一定的影响。山体内部由于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形态,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

49、规律。由于庐山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地制约着 植被的垂直分布,因此由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常绿阔叶林一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一落叶阔叶林带的更替,从而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分布。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 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如仰天坪一带,地形平缓,地面相对 低洼处,因排水不畅,多喜湿沼泽植被,普遍发生沼泽化的过程,从而发育着山 地沼泽土。在江边和湖滨平地地区,因地下水的影响,往往形成草甸土。本区成土母质类型多种多样,在山区剥蚀和侵蚀作用强烈,成土母质一般以 坡积,坡积一残积为主,其上发育的土壤一般土层浅薄,且

50、多含碎石块。在丘陵 和山坡平缓之处,却广泛分布着一定厚度的残积母质,其上发育的土壤较深厚, 质地较细,向下粗骨部分逐渐增加。在湖滨及河谷地区的成土母质主要是第四纪 的沉积物,其上发育的土壤组成物质较细,土层较厚,第四纪风积母质分布也较 广泛。庐山海拔9001200m处,广泛分布着网纹红土母质,其SiO/AlQ在2.0 2.3之间,SiO/ALOs在1. 101.86之间,它们与山下及江西其他地区红壤的硅 铝比率和硅铝铁比率基本一致,而目前海拔9001200m处,已是山地黄棕壤分 布的地区,网纹红土已残存成为现代土壤的母质。主要土壤类型(1)红壤 红壤广泛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

51、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以及灌丛草本。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砂岩等残积 和残积坡积物。现以白鹿洞北,海拔200m处,马尾松林中花岗岩残积风化的母 质上发育的红壤为例。其剖面特征如下:08cm(A-)浅灰棕色,砂质壤黏土,粒状至屑状,结持力松散。逐渐向 A:层过渡。835clii(A3 浅红色,壤黏土,粒状,结持力松散,过渡明显。3580cm(B)棕红色,砂质壤黏土,块状,结持力较松,过渡较明显。80-100cm(C)棕红色,夹少量黄色斑点,砂质壤黏土,块状,夹有岩石碎 屑,接近基岩。从红壤的颗粒组成来看,各层次间质地相当均匀(表3),说明成土过程中有 红壤化的性质。表3红壤的颗粒

52、分析深度/cm层次粉砂0. 050. 005mm黏粒部分5um2um XiR/CastanopsisscleropylH 甜楠(Ceyrei)、大叶锥栗(C 门力、青Cyo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 青冈株(C glauca)、小叶青冈桥 (C. glauca- var. gracilis)thocarpus glabra) 白楠(77?0cAeneurantha) n 紫楠(A sheoreri 红楠Machiius thunbergii) x 木荷(Schima superba) 杨桐(C/eyera JapoAica)等。林中上层也往往混有少数的落叶树种, 如

53、秋 香(Liquidambar taiwaniana) 锥栗(Csfa/je 力、袍杯(0uercs glandulifera)等。灌木层的优势种有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磐竹 (Indocalamus tessellatus) 细齿木检(urya、尖叶茶(G/mZI/scusp!da ta) 乌饭树(Vaccini uni bac tea tu而、牡荆(Vi tem regundo) 天台乌药 (Lindera strychnifoli第等。草本层主要有芒箕(0craaopEr/s dichotoma)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 a) 里白Hicri

54、opteris glauca)等蕨类植物。以及淡 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禾叶土麦冬(以门,。03graif。1fa)等耐阴性草 本。由于本带所处海拔低,其基部与农业地区相连,人类活动频繁,常绿阔叶林 破坏十分严重,仅保存在寺院、沟谷以及陡峭的山坡上,其余的或被开垦为梯田, 种植水稻或其他作物或次生演替为灌丛和草丛,或为片尾取(Pinusmassonian/ 林、毛竹(Phyllostachya pubescent)梆、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所 代替。这些次生林中,至今还散生着生长良好的樟树、苦捕、青冈栋等常绿阔叶 树种。尤其在白鹿洞附

55、近的马尾松林中,林下几乎全为这些常绿树种,表明群落 正朝着常绿阔叶林的方向演替。 山地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分布在海拔700m或800m至1000m (西北坡)或1100m (东南坡),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两植被型垂直带之间的 过渡带。这里屈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的过渡类型,土壤为山地黄棕壤,有机 质含量较高,表层可达左右,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pH值5 6。地带性植被类型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目前仅在黄龙潭、黄龙寺、 碧云庵、明耻桥等地和沟谷,陡坡处有天然的次生林分布。群落的主要种类成分, 常绿树种有甜柿、青冈林、小叶青冈林、青拷、天生桂XCinnamomuin japonic

56、uni)、 浙江桂(C c力“、细叶香桂(C c力2力gif)、白楠等,通常位于乔木层的 第二亚层。落叶树种有锥栗、短柄枪树(Ouerous glam仙ZfFera var. brevipetiolata)、麻栋(Q acutissima)、 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kousa var. chinensiQ、灯台树(Camus con tro versa) 小叶白辛树(Pteros tyrax corvmbosa) 糯米搬(a henrvana) x 青榨械(A cer da vidii)等,一般位于乔 木层的第一亚层。偶见杉木,黄山松(&us力力等针叶树散生其间。 林下灌木层

57、的优势种有细齿叶松、钩梯(Lindera umbel lata) 红脉钩樟亿 rubronervi a)、山鸡椒(tsea cubeba)、老鼠矢(Symp locos s tel lari s)等。草 本层则以淡竹叶、沿阶草(Ophiopogon了cus)、珠芽景天(Sedum bulbiferuni)等为主。目前,受人为影响,本地带多为人栽种的黄山松林、I I本柳杉(QTPSRerfa Japonicwn)林、柳杉(C chinensiQ 、扁柏(Chamaecyparis obrusa)林等针叶 林,或为次生灌丛和草丛所占据。(3)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分布在海拔1000m或1100m以上

58、。这里属暖温带 湿润气候,发育山地棕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呈微酸性反应。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林,目前大片成林不多,以牧马场至铁船峰一带 保存较好。组成落叶阔叶林乔木层的主要树种有四照花、灯台树、短柄袍树、锥 栗、茅栗(Castanea sequinii) 小叶白辛树、庐山股(abreviradiata) 糯 米根、青榨械、而灰树(Sorbusfolgneri)、M魏(Albiszia kalkor协等。灌木层 的主要树种有映山红(Rhododendron simsi f)、满山红(?. marl esi f)、中华腊瓣 花(Corylops is sinensis) 山榴(2力曲* re

59、 fl ex a) x 小叶石楠力 fa paroifolia) 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 野珠兰(如fraeac/ 等。草本层则以大油芒(Spodi opogom si biri cus) 刺芒野古草(Arundinella setosa) 芒(Msicanthus sinnensis)等为主。本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还分布着面枳较大的黄山松林,以及日本柳杉 林、柳杉林等针叶林。在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的地段,则为次生山地灌丛或草甸所 占据。版旬 落口巾对林落”常厘但叶林常绿荒口叶林i常绿树叶林版旬 落口巾对林落”常厘但叶林常绿荒口叶林i常绿树叶林】0如1200 m处分布

60、的针 叶林为痈柏林 800-1000 m处分布的计 叶林为黄山松林、柳杉林8Wm以F分布的针叶林 为马培松坤ffi 1ffi 1鹿山南坡(电站)植桢金直分电示套网图z a山南岐电站,针叶林重直弥布示套用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一一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一一落 叶阔叶林针叶林。关于庐山植被垂直分带的讨论庐山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地区植物种类丰富、植被类型复杂、植被垂直带谱 较完整的一座山地。许多学者对庐山植被垂直分异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但至今 仍存在一些分歧,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山地海拔1200m以上的地段,其地带性 植被的类型和植被垂直带的性质。这一地段,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植被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