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_第1页
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_第2页
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_第3页
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_第4页
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数学选修1-1课件精选【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学情分析】:(1)“常用逻辑用语”是帮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逻辑用语,更好的理解数学内容中的逻辑关系,体会逻辑用语在表述和论证中的作用,利用这些逻辑用语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更好地进行交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产生错误。(2)“常用逻辑用语”应通过实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倾向.常用逻辑用语的教学不应当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应该通过数学和生活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常用逻辑用语的意义,体会常用逻辑用语的作用。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只要求通过数学实例加以了解,使学生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3)“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重在使用.对于“常用逻辑用语”的学

2、习,不仅需要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而且需要把常用逻辑用语用于后继的数学学习中。(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且”、“或”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以及会对新命题作出真假的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教学重点】: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教学难点】:简洁、准确地表述“或”命题、“且”等命题,以及对新命题真假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3、情境引入问题1: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1)12能被3整除;(2)12能被4整除;(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知识建构归纳总结: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1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联结两个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且”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2、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2中每个命题

4、,让学生尝试改写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归纳总结: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且”改写一些命题,根据“且”的含义判断原先命题的真假。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四、学生探究问题2:下列三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1)27是7的倍数;(2)27是9的倍数;(3)27是7的倍数或27是9的倍数;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归纳总结1.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

5、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2.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引导学生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命题p和命题q以及命题“pq”的真假性,概括出这三个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一般规律。三、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3中每组命题p,q,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pq”,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或”联结两个命题,根据“或”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或”联结成的新命题的真假。课堂练习课本P17练习1,2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或”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课堂小结1、一般地

6、,用逻辑联结词“且”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p且q”.2、当p,q都是真命题时,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是假命题时,是假命题.3.一般地,用逻辑联结词“或”把命题p和命题q联结起来,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q”,读作“p或q”.4.当p,q两个命题中有一个命题是真命题时,“pq”是真命题,当p,q两个命题中都是假命题时,“pq”是假命题.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作业1.思考题:如果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2.课本P18A组1,2.B组.3.预习新课,自主完成课后练习。(根据学生实情,选择安排)

7、课后练习1.命题“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是()A.简单命题B.非p形式的命题C.p或q形式的命题D.p且q的命题2.命题“方程x2=2的解是x=是()A.简单命题B.含“或”的复合命题C.含“且”的复合命题D.含“非”的复合命题3.若命题,则p()A.B.C.D.4.命题“梯形的两对角线互相不平分”的形式为()A.p或qB.p且qC.非pD.简单命题5.x0是指()A.x0或x=0C.x0且x=0D.x0或x=06.对命题p:A=,命题q:A=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p且q为假B.p或q为假C.非p为真D.非p为假参考答案:1.D2.B3.D4.C5.D6.D1.3.2简单的逻辑

8、联结词【学情分析】:(1)上节课已经学习了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的含义和简单运用,本节课继续学习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2)一般地,对一个命题p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p,读作“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题最常见的几个正面词语的否定:正面是都是至多有一个至少有一个任意的所有的否定不是不都是至少有两个一个也没有某个某些(3)注意“且”、“或”“非”的含义和简单运用的区别和联系。(4)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实例,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含有逻辑联结词“非”复合

9、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能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3)情感与能力目标:能准确区分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教学重点】:(1)了解逻辑联结词“非”的含义,使学生能正确地表述相关数学内容;(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教学难点】:(1)简洁、准确地表述“非”命题以及对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判断;(2)区别“或”、“且”、“非”的含义和运用的异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引入问题1:如果是真命题,那么pq一定是真命题吗?反之,如果pq是真命题,那么一定是真命题吗?问题2:下列两

10、个命题间有什么关系,判断真假.(1)35能被5整除;(2)35不能被5整除;通过数学实例,认识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可以得到一个新命题;知识建构归纳总结:(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非P”;(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引导学生通过通过一些数学实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自主学习1、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例4中每组命题p让学生尝试写出命题,判断真假,纠正可能出现的逻辑错误.学习使用逻辑联结词“非”构成一个新命题,根据“非”的含义判断逻辑联结词“非”构成命题的真假。2:写出下列命题的非命题:(1)p:对任意实数x,均有x2-2x

11、+10;(2)q: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9=0(3)“ABCD”且“AB=CD”;(4)“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解:(1)存在一个实数x,使得x2-2x+12(2)p:9是质数;q:8是12的约数;(3)p:11,2;q:11,2(4)p:0;q:0解:p或q:2+2=5或32;p且q:2+2=5且32;非p:2+25.p假q真,“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p或q:9是质数或8是12的约数;p且q:9是质数且8是12的约数;非p:9不是质数.p假q假,“p或q”为假,“p且q”为假,“非p”为真.p或q:11,2或11,2;p且q:11,2且11,2;非p:1

12、1,2.p真q真,“p或q”为真,“p且q”为真,“非p”为假.p或q:0或=0;p且q:0且=0;非p:0.p真q假,“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假.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p且q”、“p或q”、“非p”形式的命题的形式特点以及判断真假的规律,区别“非”命题与否命题。课堂小结(1)一般地,对一个命题全盘否定就得到一个新命题,记作,读作“非P”;(2)若P是真命题,则必是假命题;若P是假命题,则必是真命题.(3)1.“p且q”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q为真时,p且q为真;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假时,p且q为假。(一假必假)pqp且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2.“p或q”形

13、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q中至少有一个为真时,p或q为真;当p、q都为假时,p或q为假。(一真必真)pqP或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真假假假(3.“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真假:当p为真时,非p为假;当p为假时,非p为真.(真假相反)p非p真假假真归纳整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反馈学生掌握逻辑联结词“且”的用法和含义的情况,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布置作业1.课本P18A组3.2.见课后练习课后练习1.如果命题p是假命题,命题q是真命题,则下列错误的是()A.“p且q”是假命题B.“p或q”是真命题C.“非p”是真命题D.“非q”是真命题2.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有()A.52且74或34C.78D.方程x2-

14、3x+4=0的判别式03.若命题p:2n-1是奇数,q:2n+1是偶数,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p或q为真B.p且q为真C.非p为真D.非p为假4.如果命题“非p”与命题“p或q”都是真命题,那么()A.命题p与命题q的真值相同B.命题q一定是真命题C.命题q不一定是真命题D.命题p不一定是真命题5.由下列各组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中,“p或q”为真,“p且q”为假,“非p”为真的一组为()A.p:3为偶数,q:4为奇数B.p:3C.p:aa,b,q:aa,bD.p:QR,q:N=Z6.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为真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假是为真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15、;为真是为假的必要不充分条件;A.B.C.D.参考答案:1.D2.A3.B4.B5.B6.B【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准备教学目标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重难点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教学过程一、基础知识(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二)充要条件的判断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2

16、.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二、范例选讲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1)在ABC中,p:ABq:BCAC;(2)对于实数x、y,p:x+y8q:x2或y6;(3)在ABC中,p:SinASinBq:tanAtanB;(4)已知x、yR,p:(x-1)2+(y-2)2=0q:(x-1)(y-2)=0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

17、的充分不必要条件(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C)A、x0B、x4C、x-11D、x-23例2.填空题(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BC=D故填充分。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xy0;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若xy0即xy0或xy=0下面分类证明()若x0,y0则|x+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