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1课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阶级社会是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是历史的进步。帮助学生理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基本的唯物史观。2.时空观念: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给中国原始社会进行分期,通过展示历史文化遗存分布地图,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历程时序、地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3.史料实证:通过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传说的科学分析,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史料实证。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对早期国家产生的原因、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家国情怀: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使学生认识到
2、中华文明的多元性、多样性、本土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教学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通过预习新课,完成学案。2、教师准备:课件、学案、习题。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引入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写道:人类,只有人类,能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人类文化就是经过新的非生物学的途径解决问题,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人类的故事就是我们从旧石器时代到现今时代所创造的一系列的文化的故事。学习人类历史就是
3、学习人类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投影云南元谋人遗址图片资料问题导入元谋人是中国史学界目前认为中国最早的远古人类。那么,元谋人何以被称为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石器时代的古人类。第二步:讲授新课(30分钟)板书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问同学们在初中学习过石器时代,加上先前预习的内容,应该知道石器时代因制作技术不同分为哪两个时代?答 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问对的,很好,同学们阅读正文第一段,找出旧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生活特点,代表性遗址。学生回答略板书(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
4、居生活、学会用火。2.代表遗址: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正因为元谋人会使用打制石器从事劳动,所以称为人类。拓展思考1现在请同学们思考,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如何?生产关系是什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回答略讲通过同学们的思考交流,我们可以了解到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水平是很低的,生产关系中的工具、食物分配是平等的。女性采集提供了主要食物来源,男女肩负同等重要的任务,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因为生产力低下,缺乏剩余产品,无法供养等级森严的统治集团或者特权阶级。问阅读P
5、2的思考点,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从分布的区域范围、地理位置、集中位置等方面分析,回答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学生回答略讲通过课文和分布图,我们可以得出:从区域范围方面来说,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这体现了以上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本土性、多元性特征。从地理位置来看,大部分在大河流域。其中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体现了多元一体的特征。板书3.社会关系:母系氏族、人人平等4.起源特征:分布广泛、本土性、多元性、多元一体投影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引入经过1百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大家阅读正
6、文第2段,对比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的区别。学生回答略板书(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拓展思考2细心的同学会发现,中国古人类经历了及其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才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那么为什么耗时如此之长?原来迁徙的渔猎采集生活为什么要变为定居的农耕畜牧生活?推动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他们相互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回答略讲旧石器时代时间长,一方面是因为古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改造是不断探索的过程,需要长期观察出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因为旧石器时代人人平等,平等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阻碍性因素,因为产品的
7、产量只要能满足有限的传统需求即可,没有要求生产剩余产品的动力,生产力就没有提高的必要,故而旧石器时代历时长久。虽然旧石器时代生产力低下,这种低下是相对以后的历史而言的,但和同时期其他物种相比,古人类依然有明显的优势,人类技术发展导致生产率提高,从而能供养的人口大大增加,人口压力迫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为食物生产者,农业革命由此诞生,农业革命最明显的影响是产生了定居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使人们能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料,生活资料的丰富使得部分古人类能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从事陶器等手工业生产。同时,农业生产中,由于男性体力的优势,在生产中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男性地位也由此上升,社会组织进入父系氏族
8、社会。最后,我们可以总结出: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本动力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问阅读正文第3.4段,以及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找出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各个文化遗存有哪些典型的标志?分布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略讲代表性文化遗存教材提到6处,每处都有自己典型的特征,体现了多样性;已发现的遗存有1万多处,说明了数量大;东西南北都有分布,分布范围广,体现了多元性、广泛性、本土性。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体现了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板书2.代表性遗址:(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2)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3)分布特征:
9、多样性、多元性、本土性、广泛性、多元一体。3.社会关系:父系氏族社会投影图片展示仰韶文化的彩绘陶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龙山文化的蛋壳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良渚文化的玉琮。引入思考 文明特征有: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等级或阶级,巨大的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请同学们观察PPT上和书上的考古图片资料,看看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系列文化遗存,是否符合文明产生的特征?学生回答略讲我们可以看出,很明显,大汶口文化的陪葬品悬殊,反映了当时贫富分化、社会阶层不平等;红山文化的神庙、祭坛、积石冢反映了神权的强化;良渚文化的城墙反映了出现能组织大量人力、资
10、源的世俗权力。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中华文明已经产生。深入思考中华文明产生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到底是了一个怎么样的逻辑关系?学生回答略讲同学们抓住关键一点,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逐步向文明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逻辑关系是:打磨石器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私有制由此产生,剩余产品的分配不均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开始出现;剩余产品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祀阶级、士兵、官吏;食物增多促进人口增长,人口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成城市,城市有新的宗教显贵、军事首领、行政首脑统治,于是文明出现。板书4.社会的演进: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1)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典型表现:私有制、阶级
11、分化、部落联盟。问题导入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虞舜者穷蝉父曰帝颛顼。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上述人物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传说中的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地位?首领之位是怎么继承的?古史传说对历史的研究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考古资料又是如何与古史传说相互印证的?学生回答略讲同学们初中时学过人文初祖:黄帝、炎帝。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称为华夏始祖,联盟首领通过“禅让”的方式继承。传说中的五帝当然不是司马迁认为的那样,有血缘关系的一脉相承,但也反映了远古时期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相互认同,从
12、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事实。所以,以科学的态度辩证取舍古史传说的资料,对于揭示历史真相是十分有益的。研究中国远古历史,古史传说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古史传说不是直接史料,大都是后人的追述,还不能科学的实证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而考古资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其中典型的是,考古学证明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史称“万邦”时代,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考古发现,与尚书左传关于万国的记载相互印证,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实证。板书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古史传说:三皇五帝 重要参考资料2.考古资料:龙山文化 印证文献资料中的“万邦”时代3.禅让制:联盟
13、首领是根据推举和考察产生的。导入根据考古发现,部落联盟时代已经有宫殿、天文建筑、阶级阶层分化等国家的初始形态。那么,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有哪些基本的国家特征?同学们阅读正文P5第1段,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回答略讲夏朝是夏部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由于没有发现确凿的考古资料,史学界存在争议,但是众多古史资料有很多关于夏朝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从而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依据。根据后世的追述,我们得出部分夏朝的国家特征:具备了国家框架:君主、官吏、机构、刑法、军队等国家机器;“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间接统治地方,尚未建立
14、地方行政系统,中央集权尚未实现。板书(二)夏朝1.基本情况:(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2)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3)考古资料:二里头遗址2.国家特征:具备了国家框架、国家机器;家天下、世袭制代;间接统治,未中央集权。引入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夏朝的国家特征尚不明显。随后的商、西周又会有怎么的发展?有哪些考古资料可以印证商、西周的文明?请同学们阅读第三个子目回答。投影 殷墟的墓葬、甲骨文等图片资料。学生回答 略讲商朝的历史因为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而得到确证。甲骨文印证了很多文献记载的正确性。板书三、商、西周的政治(一)商1.基本情况(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2)
15、灭亡:约公元前1040年,纣(3)考古资料:安阳殷墟投影商朝的官僚系统讲由此可见,商朝的国家机构更加完善。问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度?学生回答略讲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商朝的统治区域、文化影响范围也因此进一步扩大。板书国家特征:文字成熟、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内外服制、统治区域大、文化影响范围广。讲商朝比之夏朝,国家特征更明显,但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灭亡的原因和夏朝相似,都是因为暴虐的统治,激化了社
16、会矛盾,矛盾的不可调和引发了战争。板书(二)西周1.基本情况(1)建立: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2)灭亡:约公元前771年,周幽王问西周建立后,实行哪些政治制度?这些制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学生回答略讲分封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影响深远。西周王朝直接管理的王畿地区是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为强化对新征服的东方广大地区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的原则是“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分封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将同姓子弟、异姓亲戚功臣、旧邦之后分封在东方各地,由他们去治理当地的土地和人民。据说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有53个,占其中的绝对多数。分封制不
17、限于东方,后来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这些受封的诸侯国对西周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西周的分封较夏、商更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当时有积极意义。板书2、分封制:(1)原则:“天子建国”和“诸侯立家”(2)目的:“以藩屏周”(3)内容:“授民授疆土”(4)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主体:姬姓贵族(6)影响:积极方面:加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边疆,扩大了统治版图和西周文化影响范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调节统治集团内部在权利分配方面的矛盾。消极方面: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拥兵自重,为东周诸侯割据混战、争霸兼并埋下了伏笔。讲分西周进一步完善了宗法制,王室严格实行嫡长子继
18、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诸侯相对为小宗;诸侯国内诸侯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至大夫、士,大、小宗层区别,形成金字塔型等级结构,把各级贵族紧密联系起来。从“同姓不婚”的原则出发,自周天子到名级费族用婚烟关系把自己写异姓贵族结合起来,整个国家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巩固了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板书3、宗法制(1)纽带:血缘关系(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结构:大宗小宗(4)影响:积极影响: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形成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结构。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巩固了西周政权的统治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消极影响:宗法制本质贵族政治,不利
19、于选贤任能,不利于社会的阶层流动。引入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上我们学习了商、西周的政治特征,那么它是建立什么样的经济基础上?请阅读正文最后一段回答。学生回答略板书四、商、西周的经济(一)农业1.地位:主要生产部门2.工具:木、石、骨、蚌,青铜农具极少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二)手工业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 第三步:学生练习(5分钟)略第四步:课堂小节(3分钟)早期国家特征总结: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建立了世袭王朝,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基本架构,具备了职官、军队、刑法等国家机器。尽管夏商西周早期国家在不断发展,但它们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血缘关系没有
20、彻底被地缘关系取代,部族组织残留严重,以致国家内部结构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国联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职官系统也只能采取世卿世禄这种固化的等级结构方式。国家治理使用礼治而非法治。 【板书设计】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代表遗址: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3.社会组织:母系氏族、人人平等4.分布特征:分布广泛、本土性、多元性、多元一体(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1.生产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2.代表性遗址:(1)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2)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3)分布特征:多样性、多元性、本土性、广泛性、多元一体3.社会关系:父系氏族社会4.社会的演进:由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1)根本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典型表现: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联盟。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联盟时代1.古史传说:三皇五帝 重要参考资料2.考古资料:龙山文化 印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村个体农场经营合同范本
- 包料装修合同范本
- 人流手术合同范本
- 2024年全国特岗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 2024年钦州市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
- 2024年台州温岭市中医院招聘员工笔试真题
- 出售隔断酒柜合同范本
- 个人房屋担保合同范本
- 光伏清洗施工合同范例
- 2024年保山市智源高级中学招聘教师考试真题
-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登记表
- 浅析小学英语主题意义探究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论文
- 路缘石安装一级安全交底
- 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培训夯实教学常规强化教学管理PPT教学课件
- 2023年山东省春季高校招生考试英语试卷试题(含答案)
- 世界著名童话故事英文绘本故事丑小鸭
- 绿色简约墙体商务风PPT模板
- LS/T 1226-2022粮库智能通风控制系统
- GB/T 4927-2008啤酒
- GB/T 462-2003纸和纸板水分的测定
- QC演示:提高检查井周边密实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