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1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2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3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4页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 学 计 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已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六年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分析 2017年9月,国家恢复在1-2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

2、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棵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7.科学阅读一-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一一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

3、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三、教学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懂得与同

4、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四、教学措施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观察的有序性,及时记录的习惯,尊重事实和证据的意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教师不要在科学知识的难度和广度上多做文章。2.教学方法上按照衔接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方式,适当利用一些游戏,增加趣味性,注重实践性,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感性经验和直接感受。3.在科学课堂上,加强观察、实验活动,开展在教师指导下的探究式教学。同时,不只局限于科学学科的教学,要以科学为主线,综合语文、数学、艺术、技术等各学科的元素,为我所用,体现学科的综合性。 教学进度周次教学内容简要备注11.我们知道的

5、植物22.观察一棵植物3.3.观察叶 4.4.这是谁的叶55.植物是“活”的吗6国庆放假76.校园里的植物8复习9复习 10期中考试111.在观察中比较122.起点和终点133.用手来测量14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15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166.做一个测量纸带17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8期末复习19期末复习20期末测试第1单元 植物1、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教材分析: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学情分析:

6、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4、塑料花是植物吗?二、学生小组活动、讨论(全班、小组)交流2、观察一棵植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

7、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让学生说一说二、了解植物的构成。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怎样观察?2、探索:(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第 二 课时教学过程:一、了解植物的构成。1、画画这颗植物。

8、2、研讨:说说你观察到的植物。二、拓展:观察一棵树,你有什么发现? 你认为这节课谁值得你学习?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课堂小结这节课你通过学习认识了那些植物。作业布置 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3、观察叶教学目标: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的树叶的数量和树叶的种数;根据一定的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的树叶,激发研究树叶的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

9、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的判断。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的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的树枝。 教学过程: 一、 统计收集到的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的。是呀,树木是我们的朋友,他们是有生命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

10、完整的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的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的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的新鲜叶与落叶的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的叶是活的,而落叶是死的。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的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的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的叶、老叶、将枯的叶等)能从几张叶的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的生长过程吗? 板书 搜集树叶 生命特征作业:寻找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4、这是谁的叶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

11、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重、难点: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

12、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用15分钟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13、“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三、研讨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5植物是“活”的吗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

14、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重、难点: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

15、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二、收集植物是“活”的证据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16、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三、研讨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

17、我们为自己种养的植物做了什么?6.校园里的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

18、人类的生活环境。教 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二、观察校园里

19、的植物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三、研讨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

20、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第2单元 比较与测量1.在观察中比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科学探究目标:1.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结果,

21、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劳动。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教学难点:能从多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恐龙图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 1.情境导入。 2. 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小结: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二、探究活动: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

22、,给他们排序。 2.探究要求: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4.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板书设计:不同的观察和

23、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2.起点和终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

24、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点: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教学难点: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袋、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 1.游戏导入。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 问题聚焦。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从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二、探究: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

25、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3.纸蛙跳远比赛。三、研讨。 1.师: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汇报师强调:对齐点,确定终点。2.贴纸带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对齐点,确定终点3.用手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科学探究目标: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26、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教学难点:测量可以量化比较。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剪刀、彩笔、胶棒。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情境导入: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做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2.聚焦主题:教师示范,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柞”。强调本课

27、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二、探究: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柞。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师强调 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之间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4 .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随时指导。三、研讨。 1.讨论:(1)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2)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3)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2.学生汇报。板书设计:拇指到中指间的

28、最大距离作为“一拃”。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同一起点、终点。科学探究目标: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科学态度目标: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复习导入:谁能说一

29、说上节课我们学习的用手测量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2. 聚焦主题: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二、探究:测量。 1.物体的选择。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3.汇报测量结果。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3.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板书设计: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过程与

30、方法: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教师准备:课件。教法学法:观察法课型

31、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二、聚焦 1.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1)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选择哪-个作为标准物呢? (2)发标准物。 2.分小组汇报。(1)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2)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

32、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三、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2.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3.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 5.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 6.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四、研讨 1.观

33、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 2.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 4.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作业布置: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6.做一个测量纸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

34、解决方案。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剪刀、透明胶带、塑料桶、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 1.提问导入:我们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究: 1.介绍如何制作

35、测量纸带。2.学生制作测量纸带。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三、研讨。 1.观察数据。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四、布置课外活动:用测量纸带测量你想测量的物体。板书设计:做一个测量纸带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 .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于同伴讨论和交流。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

36、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于同伴讨论和交流。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测量纸带、格尺、软尺、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

37、子的经历。2.明确任务: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二、探究: 1.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用尺子测量物体。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3.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结果。教师巡视,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三、研讨。 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板书设计: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小学各科学习方法指导 小学语文学习方法指导语文的学习不像其他学科,可以快速提升,而是一个循序渐

38、进的过程。学好语文需要同学们不断积累,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掌握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小学语文低年级学法指导从教材要求上讲,小学语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级)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 、说、阅读、写话的训练。课堂语言训练很关键,让学生完整的说一句话。1.借助形象物学习汉语拼音和简单的汉字。可以买一些拼音卡之类的。2.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在这里强调书写姿势,铅笔的执笔姿势。3.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简短的课文让孩子背诵。4.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多买一些看图读物之类的书籍。5.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规范的话。会说,为将来

39、的习作打下基础;敢说,为将来普通话打下基础。小学语文中年级学法指导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语文教学,着重进行句、段的训练。通过对片段的理解,片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整篇的感知 和训练,在小学中年级段中,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要求为:在学会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学会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分析总结段意,加注小标题等等)。1.学会课前预习找疑点,课堂笔记记要点,课后复习抓重点的方法。语文预习课文时要读三遍以上,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会用。课堂和课后老师会明确告诉怎么做。2.学会用音序、部首、数笔画的方法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三、四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会查字典

40、,最好背一背小的新华字典,背字典终生受益。3.学会有顺序地观察事物。如“方位变化观察法”(以方位为序进行观察),“时间推移观察法”(以时间为序进行观察),“情节发展观察法”(以事件情节发展为序进行观察),“移步换境观察法”(以地点移动为序进行观察)。例如:学校举办元旦联欢会,学校整体的变化,每个班级的变化,每个学生的变化,由整体到部分,练习着有顺序的观察。4.学会按时间先后顺序,事情发展顺序,总分思路顺序介绍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分段的方法。例如:早晨、中午、晚上介绍时思路清晰。5.学会用“摘句法”“归纳法”“取主法”概括段意。小学语文课文的段意有的是段首第一句,有的是最后一句。6.学会用“理序

41、法”“路标法”“化整法”“提纲法”“首尾法”背诵课文。三、四年级多背背有一些经典的文章,对孩子有好处,有的擅长整篇背诵,有的分段背诵最后整合。无论哪种方法,只要背过就可以。小学语文高年级学法指导高年级(五、六年级)语文的教学,着重是进行整篇课文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加强对课文条理、层次、内容理解、篇章结构训练的基础上,突出感知整篇的写作艺术。因此,在这个学段中,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求为:熟练掌握技术技能(字、词、句的读写用),慢慢的过渡到情感共鸣(体会作者的意图)。1.学会用“比较法”掌握不同类型课文的内容、结构、特点。2.学会用“质疑法”阅读课文,通过边读、边质疑、边释疑的过程得到新的知识。不

42、动笔墨不读书,倡导在课本上做批注。一般班里语文学习很棒的都是课本上写的密密麻麻的读书批注的学生。3.学会用“总结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审题归纳法”“重点段落归纳法”“课后问题归纳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六年级课文分两种:重点和非重点。重点课文后面的课后问题都是精华问题,学生应该熟记。4.学会用“课文题目分析法”“重点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内容法”“找文中总结、小结、过渡或议论等关键句法”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给出了中心句子。例如詹天佑一课中,第一句话“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工程师”,这一句就是本文的中心句。5.学会逐步掌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

43、有些文章中的句子,暗指生活中的一些道理,钓鱼余的启示中的“诱惑”,现实中有哪些?6.学会用“总结提高的方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使自己的学习方法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这就要要求学生建立知识树,这是系统学习的很棒的方法。学习语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小学数学是同学们的起步阶段,大家都拥有很大的热情,可又怕掌握不了学习的知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一、学会主动预习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

44、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二、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问题。如有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减少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很熟,但由于该题涉及知识面广,许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

45、掌握解题时的思考方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减少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减少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经老师启发,学生分析后,学生根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的学生很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这样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三、及时总结解题规律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要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练习题后,要注意回顾

46、以下问题:(1)本题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2)解本题用了哪些基本知识与基本图形?(3)本题你是怎样观察、联想、变换来实现转化的?(4)解本题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5)解本题最关键的一步在那里?(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什么异同?(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优?那种解法是特殊技巧?你能总结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吗?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完善,持之以恒,学生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可以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四、拓宽解题思路在教学中老师会经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时学生要积极思考,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

47、得到较好的发展。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根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多少天修完呢?”学生很快想到倍比的方法列出:(3)5(120%)20%20(天)。如果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去思考,又可得出下列解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例知识解答?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

48、天修完)。这样启发学生多思,沟通了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方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五、善于质疑问难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有疑开始的,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学会创新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应从学会提出疑问开始。如学习“角的度量”,认识量角器时,认真观察量角器,问自己:“我发现了什么?我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你可能会说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

49、?”,“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不同的学生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状如“V”时,你可能会想到不必要用其中一条边与量角器零刻度线重合的办法。学习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即增加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激发创造欲望,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六、归纳的思想方法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

50、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七、符号化的思想方法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

51、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八、统计的思想方法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时,人们通常需要有目的地调查和分析一些问题,就要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数据加以归类整理,从而推理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这就是统计的思想和方法。例如,求平均数是一种理想化的统计方法。我们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情况,以班级学生的平均数作为该班成绩的标志是有一定说服力的,这是一种最常用、最简单方便的统计方法小学数学除渗透运用了上述各数学思想方法外,还渗透运用了转化

52、的思想方法、假设的思想方法、比较的思想方法、分类的思想方法、类比的思想方法等。从教学效果看,在教学中渗透和运用这些教学思想方法,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能启迪思维,发展学生的数学智能;有利于学生形成牢固、完善的认识结构。小学英语学习方法指导小学英语学习方法的指导: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是启蒙教育。在这一阶段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尤为重要。俗话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Teach a man to fi sh rather than give him a fish.语言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要想学会,必须会学。英语是现代社会中运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是各国人民沟通的桥

53、梁,是推进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为了使我国能够吸收国外更多的丰富经验,我们必须从小把英语学好。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刚接触英语都有一种好奇心、新鲜感,这正是兴趣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如何让这种兴趣长久的保持下去,是英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创设英语环境,激发学生兴趣外语对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遥远的,他们很少在平日生活当中看到或听到英语, 学校是他们接触英语最多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在学校内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刺激他们的感官,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比如:学校的走廊内,有silence的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