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_第1页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_第2页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_第3页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_第4页
应试教育成因和现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教育体制产生的弊端日益明显,改革变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此体制中,应试 教育又是其中重要环节,了解分析应试教育机制便越发变得重要。本文就针对应试教 育的现状及成因做初步的探讨与研究。几乎所有经历过应试教育洗礼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的“厉害”。中国教育畸形发展 揪其核心亦可归功于应试教育。如今应试教育会臭名昭著,呈现出一种万人唾骂的现 状。改革之声渐起,素质教育被推上了历史舞台,但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又如何?依旧 是挂着羊头卖狗肉,核心应试教育越发牢固。改革之不起色,可知对应试教育的机制 尚未形成一套全面彻底的理解,因而分析研究应试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必能为改革的举 措带来更有效合理的方案和思路,这对于素质

2、教育的推进乃至中国的教育的改革发展 意义重大。关键词:应试教育、现状、成因目录 TOC o 1-5 h z HYPERLINK l bookmark2 o Current Document 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 3. HYPERLINK l bookmark4 o Current Document 市场巨大普遍性 3 HYPERLINK l bookmark6 o Current Document 、时间长一一漫长性 3 HYPERLINK l bookmark8 o Current Document -应试教育之下学生深受其害一一毒害性 4 HYPERLINK l bookmark10 o

3、Current Document -全社会都被考试所迷惑一一全民性 4 HYPERLINK l bookmark12 o Current Document 第二章应试教育的成因 6. HYPERLINK l bookmark14 o Current Document 浅层原因:6一考定终身一一高考 6学校里评价标准的歪曲 6教育经费投入过少 7 HYPERLINK l bookmark16 o Current Document 深层原因:8教育的本意不明确 8社会用人机制的不理智 8教育体制模式不符 .9 HYPERLINK l bookmark18 o Current Document 结束

4、语1。 HYPERLINK l bookmark20 o Current Document 参考文献11第一章应试教育的现状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它是以考试为手段来决定学生是否可以升学,因而它又是以升学为导向以升学为目标而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却不是关心的重点,片面的强调人的认知发展而忽略了人的创造、个性、能力的发展。应试教育是不适 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的,故而在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 “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 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于是乎素质教育被提出来了。可是

5、经历这么些年, 为什么应试教育改革的呼声却没有减弱呢?应试依旧是应试,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更有甚者说现在的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还要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现状不堪入目:市场巨大一一普遍性有人说:“只要有高考就有应试教育。”我对这种看法不完全赞同,针对高考 本身是没有错的,它是一种很好的选拔体制,高考制度的产生是其它内在因素的 产物,高考是一种基层浅表的形式,高考是应试教育的基层原因。所以从高考可 以基本看清应试之势。来自教育部的消息,从2007年到2010年全国高校招生数 都将超过1000万。据统计去年我国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 1010万,今年比去年 增加约4%超过1050万,创历史新纪录。现今为了

6、高考那个学生不是一心为了考 高分呢?仅高考人数就超过了 1000万,那么加上高一高二的呢?加上七、八、 九年级的呢?其人数可想而知。全国三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无一例外的采 用高考制,唯有应付好高考才有机会冲入高等学府。 举国上下无不为考试而忙碌。 其普遍性、宏观性可想而知。时间长一一漫长性今日我国现行教育年制为九年义务教育,再加上三年高中总共12年,高中、初中分为重点与普通,重点很好,所以人人想重点但怎么上呢?没他法, 就只有 考试。于是乎,打天真无邪的孩子步入学堂背上书包的第一天起,在小学考入重 点中学便是他们“罪恶”的目标。因为高中直接与大学挂钩,能否进入一所好大 学又几乎又决定一个人

7、的命运,所以上了初中后他们又得考,一切为了考入重点 高中为目标,因为从老师、家长、社会那得到的信息是:考上好高中才能为你靠 上好大学做下有力的保障。所以我们可怜的孩子,又不得不每天钻进课本,每天 在题海中挣扎。终于到了高中,高中是什么地方 ? 高中是学习的地方,学习什 么呢?学习考试。高一高二是基础,高三完全是非人的备考。构建和谐社会讲究 以人为本但用在学生身上,以其说是以人为本不如说是以考试为本。 在学校,从 老师的口中所得的结论是:什么都不重要,成绩最重要;成绩不重要,考试最重 要;什么考试都不重要,高考最重要。为了考试,每个人都在重复地过着单一、 无趣的生活。这一过可就是十几年啊。应试教

8、育之下学生深受其害一一毒害性“卷帙浩繁的道德和政治地论著其标签的是良药,而其箱子里装的是毒剂”。11我们的学校所宣扬的是至善至真的人生,在语文课本中所读到的是纯真与 美好,而应试教育的实质是把学生在精神、生理人、格加以残忍的阉割,使学生 无法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健全的身躯、日益完善的人格。学校价值观较单一对 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成长及社会化教育重视不够。 考试要求的是统一的答案,于 是它把学生引导的像是机器一般。 从学校出来的都是一种模式,受教育的都是从 一个染缸里出来,千万张面孔千百种颜色出来后染成连自己都分不清到底别人是 我还是我是别人的一张脸一种颜色。“学校不再是以培养德才兼优注重人格独立

9、 思考和独立为目标的圣洁场所,而是一座进行模式化批量生产的机器工厂, 他不 允许思想自由,只要求思维的整齐划一如刚刚割过的韭菜, 他不提倡举止的表达, 只规定行为的刻板僵硬,一如铁轨上循规蹈矩的火车。”【2】我们的学生经过应 试教育的熏染,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张张无邪的笑脸到学校漫长的走一遭, 变成了一张张忧郁、疲倦无奈的苦脸,一双双明眸变成了两倍的眼珠。 他们的脑 中不再充满创意,而是三句话不离考试。学生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 更不习 惯于怀疑、提问。就连问道静夜思的作者是谁的问题时,他也会说:“是李白,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考试考过。”全社会都被考试所迷惑一一全民性学生的时间分三部分,

10、一部分在学校,一部分在家里,另一部分在社会。学 校的应试思想是没得说,而在其它部分又如何呢?中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不同时代的考试有着不同的作用。在封建时代,科举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制度。“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社会管理人才,维护了中华文化的秩序。除此之外,科举制度还有另一项重大的文化功德,那就是因有大量的青年书生,一代一代的以背诵儒家经典作为重要的生命方式。【3】“延续一 千多年,这实在是全人类仅有的壮举“。【4】科举原来是有功绩的,现在的应试 可没有过去科举的功效,科举可比应试强多了。应试正在扼杀现代人的灵魂。 我 不敢肯定,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依旧受毒于科举才会应变出“唯试独尊的思想”,每每学生放

11、学回家,家长邻居关心的不是你在学校辛不辛苦 ,而是问你有没有考 过试,如果考了,就会问你考了多少分,多少位。你若考的分数高,在他们心中, 这就是一个好学生;若不高,嘴上不说,心中却看不起你,没准在什么地方贬你 几句。中国的家长们最喜欢比试了,不是用手比划,不是比较孩子的不足、孩子 的真正的才能,而是对比自己的孩子们分数的高低。在知道自己孩子分数不及时, 便会唐塞说不知道。殊不知其他方面自己的孩子会更强。 家庭之风尚且如此,社 会之气又能怎样呢?第二章应试教育的成因浅层原因:考定终身一一高考高考是一个指挥棒,它怎么挥舞,底下的学生们总得怎么演奏。高考是导致 应试教育的基层原因之一。高考在很长一段

12、时间内是以一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 状态呈现,故而在深层次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一一为高考成功才是出路。与此同时, 高考以笔试为主,靓白了就是以答题做试卷为主,在此情况下,受教育的人(学 生)当然也就以作题为己任,以考试为目标了。学校时不时地开展月考、期中考、 期末考,老师时不时的开展测验、考试。老师教的不再是真知,而是应试之法、 做题之方。在此种环境之下学生当然是只有游溺在无尽的题海中,坐在一个只有解题的教室里。语堂先生曾说:“学校是致令学生看书为非法行为的地方。那地 方将全日最好的光阴作上课之用,由早晨八时到下午五时,把学生关闭在课堂 内”。【5】“这我相信乃是人类虚耗时间之最大发明。”【6】他的

13、时代尚且可以学 些许东西,要知道现在学生坐在教室里可不是早上八时到下午五时而是从早上六 时到晚上十时甚至更晚,更可甚者学的什么都不是,他要知晓不知会作何感想。 高考曾经确实对我们的社会起过很大的作用, 带来过很大的正面效应,它不仅在 文革混乱后重启了起点公平的通道,更为 20多年的改革保证了公正的底线,但 随着经济之发展,社会的分化和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公众对高考之要求亦是深化 和多元的,但沿袭至今的高考,它的正面效应远远低于负面效应,(或许说的有点绝对,但只要看看我们所谓的“人才”便知道了)随之便是应试变相的教育。学校里评价标准的歪曲前不久,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一个教育学术会上呼吁:停

14、止评选 “三好学生”,因为这样过早地会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自 1982 年5月5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公布中学生评选三好学生的试行办法,规定“三好”标准为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这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好的内涵, 但事实上在具体操作上评价方式上带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重视智育、轻视德 育、体育。而何又为“智育”呢?说明白了就是成绩好、分数高。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学生自然会朝着好成绩、高分数前进。那么又用什么办法呢?无他,唯应 试也。此时评“三好”即为应试教育的推力了。“三好”过早地给孩子贴上了好坏学生的标签,三好评的标准重智轻德体,那么由此可知,只要分数高就是好学 生,只要分数低就

15、是坏学生。“在中国文字上,课堂中最优良的学生正是教员 腹内的扁带虫,因为独有他晓得说教员所要说的话,和思想教员所要他思想的 意思。凡是离开这一道的,或不符合教科书的,或者是有独立思想的,皆目为异 端”【7而事实又是怎样呢?你到学校里走一遭便知。在老师的眼中,一切不符 合书本,一切不服从于考试的行为几乎都被视为“违法”的。学生是依据分数高 低被分为三六九等。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学校带有一种明显的厌恶情感。学 校里评选标准可远不止这些,身么“优秀学生”、“优秀团干”,在学校里唯有 成绩好才会被认可,你说学生们能不为考试拼命吗?教育经费投入过少联合国人权调查员托马斯基曾对中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近两个

16、星期的考察,她表示:“中国几乎属于世界上对公共教育投入最少的国家”。她说:“中国对教 育的投资比例几乎比任何一个实行义务教育政策的国家都低。即使是非洲穷国乌干达在确保人民受教育权利方面都比中国做得好”。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国教 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曾明确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据统计,2007年全国国内生 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国家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远低于联合国建议的6%这可离已经过去的世纪末的4%勺目标还差一大截。从全国情 况看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

17、度的下降。【8】正是因为教育投入资金太少,造成的我们的初中、高中、大学也 少,这就必然给应试教育带来温床。学校少,在只有“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考大 学是唯一的出路”的思想引导下,学生们只有拼命地往前挤,而能让你挤进去的 绝对标准是考试的分数。只要分数高,即使是个傻子也让你进去。所以学生们又 只能认真地备考、仔细地备考、努力地备考、一直备考。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教 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工资低、社会地位低,优秀的人才不愿去做教师,形成师 资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教师们一天到晚都想着给自己赚钱,何有心思去教育学 生,学校风气能好起来吗?退一步讲即使老师愿意教,但是经费不足,必然导致 教学设备不足,教学环境

18、不允许,这样老师们能教的好吗?学生能学好吗?反之, 要是经费多一点,学校多一点,设备足一点,环境好一点,师资力量就会平衡, 我们的孩子还会用得着这么为考试而在无硝烟的考场上拼杀得如此惨烈吗?深层原因:、教育的本意不明确全中国的人民都在说教育,但真正能明白教育的最本意却很难。教育辞海 里教育是这样表述的:“广义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 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 受教育者的发展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 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特指义务教育是指有计划地形成学生一定的思想政治 观点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与德育同

19、义。我不敢妄断,但我始终觉得不甚妥。因为它 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阶级培养为阶级统治服务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抑制个性发展, 人格独立,精神自由,而充当其施行的刽子手,便是应试教育。它教人不会思想, 不能完善人格独立,从思想上整齐划一灌输一种价值体系。 当代学生关心的不是 国家、社会、民族的前途,而是自己的前途。他们更实际、他们关心的是将来的 工作、住房、人脉、单位的好坏与否,为了保证将来的命运便努力的读书、 学习, 而几乎和命运挂钩的便是考试,于是便催生了应试教育。教育当以开发人的潜能、 个性、发挥人的兴趣为己任。教育是一种唤醒灵魂、感染心灵的伟大事业。教育 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从内心深处促使

20、学生形成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创造力、生命意义,拥有独立的技能、独特的思考方式。社会用人机制不理智读书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将来能出人头地,说得难听点就是将来走上社 会“混口饭吃”,可这饭又是谁给的呢?是社会上的企业、公司、机关、团体, 我们为了给将来的工作做好准备,不得不努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它们要求的“人 才”。而且这种趋势越加变得明显,有人曾调侃说,二十一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 是一份稳定的工作。那工作如何找?怎样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是值钱 的,他们毕业可以分配工作,可随着扩招的进行,现在的大学生多的去了。在社 会上说的形象点,那就是用撮箕一撮便是一娄。机关、团体、公司、企业不断地 提

21、高学历的要求,看看那些招工的条件把,什么非大学本科不招,非硕士不取。 很自然的学历便成了找工作的敲门砖, 要找一份好的工作,必须具备这一前提条 件。但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许多工作都是不需要这么高的 学历要求的,这种学历“高消费”的结果就是助长了人们盲目追求拥有高学历的 风气。人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考的高学历,拿到高文凭,才有可能拥有好的工作。于此,他们没有其他方法使自己获得高学历,只有通过不断的考试。实际上,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发现,在美国华尔街日 报的招聘广告上,只有 2%求硕士,4烟求学士,其余竟没有学历要求。这 与国内企业动轨就是提出学士硕士博士的要求形成

22、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羊城晚报2002、12、16)这种高要求的学历难道还不能促使应是教育的存 在与发展吗?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2.3教育体制模式不符“学校制度从欧美流入中国社会以来,始终未见到何等的成功。倒贻给社会 许多的病痛。【9】我们的教育体制源自西方,欧美教育体制孕育了西方社会的 文明,但我们却没有西方社会的种种条件, 但硬是生吞活剥将体制引入中国, 淮 橘为枳,何能发育良好呢?在西方“以经验科学为主导,取科学严格的标准,中 国则是广义的科学观,取宽松的科学标准“。【10】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传统和思维 模式映射出我们的研究方法和陈述取向上有别于西方。西方以科学取向,偏于形成分析思维,中方则是实践取向,强调学东西能做什么,是朴素辩证思维。鉴于 此,西方在学校教育中以实践为主导,体验式的学习,它不利于知识的形成,但 有利于能力的形成。重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能力。“中国人重视的不是概念逻辑, 而是意向。因此。使用的方法是体验加观察,观察不是作为发现的方法,而是作 为证明之法。【11而西方“他们强调科学必须由实证一一实验来保证,知识的 真伪由实践来检验。【12于此澳大利亚教育史学家 WF 康内尔的一段话更明 了: “翻开教育专著,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从不藉助于事实,而总是藉助于 舆论。他引用过卢梭、赫尔巴特、斯宾塞以及各种人类于这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